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分別向廣島和長崎投擲一枚原子彈,原子彈巨大的殺傷力瞬間使這兩座城市化為灰燼,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
當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難道1945年日本是真的害怕原子彈巨大殺傷力投降的嗎?
我並不怎麼認為,原子彈並不是導致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罷了!
為何我會這麼認為?
朕深鑑於世界之大勢於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錯置,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之臣民。朕已命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聯合公告。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安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
這是日本裕仁天皇當年投降的詔書。
在日本裕仁天皇的投降詔書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這份日本投降詔書中絲毫沒有「投降」這兩個字。
從這份裕仁天皇的投降詔書中,我們不難可以看出,即便1945年8月,德國和義大利這兩個法西斯盟友已經投降,日本無論在東亞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日本都節節敗退。
海上日本的生命運輸線已經被美軍給封鎖了,空中美國轟炸機晝夜不停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地面上盟軍部隊已經攻入日本的家門口衝繩島。
此時日本國內資源耗盡,日本民眾也已經出現大面積飢餓甚至餓死人,日本街道上到處充滿著燒焦的房屋和屍體。
即便是美國兩顆原子彈轟炸下來,當時關於日本是戰鬥到底還是無條件投降,日本內閣會議上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鬥。
當時以阿南惟幾、板垣徵四郎為主的日本主戰派堅持戰鬥到底,甚至日本叫囂「一億玉碎」也要在本土戰鬥到底。
日本軍國主義份子更瘋狂的是當時打算將日本天皇遷移到中國的東北,而日本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隊」負責人石井四郎甚至將細菌戰運往日本本土,用於攻擊登陸的盟軍,以求在最後的本土決戰中獲得最終的勝利。
由此我們不看可以看出當年日本在美國原子彈轟炸下,仍然有很大的可能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下去。
如果當年日本不投降,那麼我認為美國接下來會這麼做:
一、海上對日本繼續實行封鎖。
日本是一個島國,各種資源睏乏,日本國內各種所消耗的資源多數都要依賴海外進口,尤其是戰爭所需要的石油和糧食。
美國通過和日本進行幾場大海戰,到1945年8月。日本的海軍和空軍基本已經被美軍消耗殆盡。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通過「跳島戰術」已經逼近日本本土;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也已經被美軍切斷。
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取東南亞豐富的資源。
到1945年8月,隨著美軍成功攻佔菲律賓,日本南下的海上生命線已經被美國控制,而美國的潛艇更是長期在日本海上運輸線上實施周密封鎖。
一旦發現有日本船,就會被美國的潛艇給擊沉。
因此,美國會繼續加大對日本的海上封鎖,通過這種封鎖困死日本,逼迫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
二、空中美國會加大對日本本土轟炸,甚至有可能不惜再次使用原子彈。
1945年3月底,美國攻佔硫磺島,很快美國將硫磺島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後勤基地!
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李梅火攻」;當年美國李梅將軍曾放出「要將日本炸回石器時代」。
李梅將軍可不是嘴上說說罷了。
1945年3月9日至10日,美國派出334架B-29轟炸機攜帶凝固汽油彈和燃燒彈對日本首都東京進行大轟炸。
美國對東京這一次大轟炸,導致東京近41平方千米地方被焚毀,東京約有25%被夷為平地,被摧毀的建築物多達26萬多幢,近10萬人死亡,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1945年5月9日夜,美國300多架B-29轟炸機攜帶大量燃燒彈再次光顧東京,對東京再次進行大轟炸。
被轟炸後的東京大約56平方公裡地面上的一切被徹底燒光;美國飛機在250公裡外太平洋上仍可看到沖天火光。
1945年5月26日,美國再次派出數百架轟炸機對東京進行「掃尾」轟炸,至此東京已經已經成為一座「死城」。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我們不排除美國會繼續對日本繼續使用原子彈轟炸,比較當時美國已經掌握了生產原子彈的技術,只要時間充足,美國完全可以開足馬力,生產更多的原子彈,比較扔2顆和扔100顆沒有任何區別,只要能降低美軍死亡率,美國財大氣粗,完全可以轟炸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三、派遣地面部隊登陸日本本土。
其實要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將原子彈投向日本前,美國高層就是否派遣地面部隊登陸日本本土作戰。
當時美國高層是非常有顧慮的,美國高層當時參考硫磺島戰役和衝繩島戰役美軍超高的傷亡率。
當時美國高層就曾預測,如果美國派遣地面部隊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可能美國要再付出陣亡上百萬人,血戰一年才可能結束戰爭。
登陸日本本土作戰,美國會付出上百萬的代價,這個美國承受不了,於是最終選擇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
但當年,美國確實計劃派遣地面部隊登陸日本作戰。
不過我個人認為,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動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即便日本不投降,美國派遣地面部隊登陸日本作戰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相反美國很大可能性會繼續海上封鎖日本,空中對日本繼續大轟炸,一直轟炸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今天君臨天下給大家推薦《太平洋戰爭全史》,帶你更好了解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