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所謂「歷史事實」,可能只是有人想讓你看到的樣子。二次大戰中最重要的歷史性事件之一,當屬美國扔日本的兩顆原子彈。
對於扔日本這兩顆原子彈的辯論,是歷史學家們的經常性話題。
日本1945年投降,而在1965年以前,也幾乎沒有人質疑過杜魯門決定扔日本兩顆原子彈的命令。1965年美國歷史學家埃爾佩洛維茨(Alperovitz)首先提出,就算不扔日本那兩顆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
自此打開了歷史界關於這兩顆原子彈的激烈辯論。那麼兩顆原子彈,是讓日本投降的關鍵性原因嗎?還是我們一直被歷史性的錯誤宣傳給誤導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歷史檔案解密,得以看到更多的關於原子彈的故事。從日本的歷史檔案來看,1945年8月最重要的不是8月6日,而是8月9日。8月6日,廣島被扔原子彈;8月9日,長崎被扔原子彈。
8月9日那天,由六名日本最高政府成員,組成的最高委員會召開內閣會議。在這場會議上,他們第一次認真討論了無條件投降,在此之前日本軍國主義者從未想過無條件投降。
根據會議記錄,當時歐洲戰事已結束,英美在歐洲進行戰爭罪審判,而天皇和下面的軍國主義分子擔心,一旦日本無條件投降,英美會以同樣方法對天皇進行審判
但天皇在日本是「神」,一旦天皇被審判,那神性徹底喪失,這將徹底擊毀日本人的傳統信仰和生活方式。
那麼有人會認為,這不就是8月9號長崎被轟炸後,日本才開始第一次討論無條件投降的嗎?但是根據會議事件記錄,對長崎的「原爆」發生在日本標準時間11點02分。而這時最高會議上討論無條件投降,已經開始好幾個小時了。
也就是說,8月9號,日本最高會議先認真討論了「無條件投降」,然後才發生了長崎原子彈轟炸。長崎原爆,不是日方無條件投降的直接原因。
那麼是廣島嗎?
8月6號,廣島被原子彈轟炸,是因為這個日本才投降的嗎?
但很奇怪,8月6號廣島原爆,過了整整三天日本才開始認真討論無條件投降?這顯然也不可能。
如果日本軍政府認為「廣島原爆」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一件嚴重到足以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事,那他怎麼可能過了整整72小時才召開最高內閣會議呢?
原子彈對投降的影響真這麼大的話,8月6號扔,那應該立刻開會討論,再怎麼樣8月7號,8月8號也該討論原子彈這個嚴重問題了,怎麼可能拖到8月9號,整整三天以後呢?
要知道,當一個國家發生重大危機事件時,政府會立刻做出反應,而不可能等上整整三天。
1950年6月25日,杜魯門總統在密蘇裡州悠閒的度假,突然朝鮮越過38度線,開始大舉入侵韓國的消息傳來,國務卿緊急致電杜魯門。
12小時後,杜魯門人就已經飛回了布萊爾大廈(當時白宮在裝修),杜魯門立刻和內閣成員、高級軍事將領,討論該怎麼回應朝鮮的攻擊行動。
另外1962年10月16日,甘迺迪總統早上還在床上悠閒的讀報紙,突然國家安全顧問麥克喬治衝進來告訴他,蘇聯正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彈。
2小時45鍾後,一個白宮緊急應對小組成立,眾內閣開始緊急討論該怎麼應對蘇聯於古巴部署核彈的事。
這些都是一個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所迅速做出的必然反應,如果1945年日本軍政府認為原子彈是國家重大危機,那就不可能花了整整三天才召開內閣最高會議。
如果日本軍政府不認為原子彈是國家重大危機,那麼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的論調,就根本不成立。
那有人會說,延遲反應也不奇怪,日本政府是慢慢才充分認識到原子彈的威力和恐怖的,他們之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原子彈,三天後等他們認識到原子彈的恐怖後,就開始認真考慮投降了。
其實這樣的論點在歷史證據面前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根據日方檔案,廣島縣知事在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後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7號凌晨就完整向東京報告了詳細的襲擊報告。
在「廣島原爆」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殺,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摧毀。這一報告數據,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都沒有變化,也就是說日本高層在第一時間就很清楚的掌握了原子彈的破壞力,也了解它的恐怖。
廣島知事往上遞送的傷亡報告,比美國人都快,美國軍方所編寫的廣島爆炸初步報告,8月10號才送到司令部。
而且說日本人不知道什麼是核武器,那是自欺欺人,日本核研究最早起始於1930年,中止於1945年
1940年東京帝國大學提交了「原子彈製造的可行性研究報告」。1941年東京理科大學提交了「鈾炸彈製造的可行性報告」。
1943年東條英機下令研發原子彈,代號「仁計劃」,正式開始了日本的核武進程。所以你說日本軍方不知道什麼是原子彈,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還有一系列數據可以證明,原子彈襲擊雖然威力巨大,但沒大到足以讓日本決定最終無條件投降。
1945年,美國空軍展開了最猛烈的對日本本島轟炸。日本68座城市先後被轟炸,30萬人死亡,75萬人受傷,170萬人無家可歸。
在全部的轟炸行動中,有66次用的是常規炸彈,另外兩次用的是原子彈。
1945年3月9日晚至10日凌晨,東京大轟炸,除皇居外大片東京被炸毀,12萬人死亡。
這是美軍空襲中造成的最大人員死亡,而我們印象中原子彈好像威力巨大,但實際上原子彈在空襲中的殺人數只能排第二。廣島原子彈轟炸當天造成9萬人死亡;但東京大轟炸那天,就死了12萬人。
請問如果你是喪心病狂的日本軍政府,早就見識過一晚上被炸死12萬人的東京,又怎麼會對一天炸死9萬人的廣島,感到吃驚呢?
從我們普通人角度來看,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似乎很特別,但站在當時日本軍部的角度看,它並不是那麼特別。
更別提能特別到直接決定「日本無條件投降」那麼重大的歷史事件了。讓我們來回顧回顧當時的歷史。
從1945年7月-8月,如果你是喪心病狂的日本軍政府高級成員的話,你收到的報告是這樣的:
7月17日,四座城市被襲擊,分別是大分、平冢,沼津、桑名,其中「大分」和「平冢」被摧毀了50%以上,沼津被摧毀了75%,桑名被轟炸的最嚴重,90%的城市都毀了。
三天後7月20日,又一批報告送到你面前,又有三座城市被轟炸,其中福井市被摧毀80%
兩天後7月22日,又有六座城市被轟炸,其中一宮市被摧毀75%
8月2日,又一批城市被轟炸報告送到面前,四座城市被炸,富山市被摧毀90%,幾乎整座城市被美軍夷為平地。
兩天後8月4日,又有四座城市遭到轟炸。
再過兩天8月6日,今天只有一座城市廣島被轟炸,不過損失較大,死亡9萬人,大半座城市被夷為平地,敵人可能使用了新型炸彈。
看了以上的一系列數據,日本各座城市隔三岔五被轟炸,而且還是大面積的摧毀,如果你是日本軍部高官,天天看這些報告,當8月6號,看到廣島被轟炸時送上來的報告,你還會覺得廣島有那麼特殊嗎?
我們都是站在普通人視角,看一次廣島核爆,破壞那麼大,死那麼多人,覺得很震撼很恐怖。但如果你是當權者,天天看那些嚴重的轟炸報告,看到8月6號的長崎,絕不會覺得有多「震撼」。
統計了下,在廣島被原子彈轟炸的前21天裡,日本本島共計有26座城市被美軍轟炸,其中有8個城市的被摧毀程度和廣島一樣。
而如果將視線放到1945年廣島原爆的前幾個月,那共計有68個城市被美軍轟炸摧毀。
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決不是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現在的歷史書都說,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根本是錯誤的。
讓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蘇聯。
其實在1945年,即便是日本政府中最鷹派的官員都知道,日本不可能贏了。所以日本面對的問題不是該怎麼贏得戰爭,而是怎麼「以最好的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一直不在日本高層的考慮範圍之內。
日本軍政府要爭取一條避免戰爭審判,並且能保持天皇制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想要保留某些被侵略和佔領的領土(包括中國東部一部分,韓國,馬來西亞等部分地區)。
基於這一「有條件投降」的戰略目標,日本制定了兩套方案。一個是外交方法。
1941年4月日蘇籤署了為期五年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這項條約極大損害了中國利益,日蘇可謂是狼狽為奸。
1945年外交大臣「東鄉茂德」希望蘇聯出面,請求史達林幫忙調解「美日問題」,最終讓美國接受日本提出的「有條件投降方案」。
東鄉茂德與蘇聯交流甚密,1938年任日本駐蘇聯大使,1939年處理「諾門坎事件」後的停戰談判。
站在蘇聯角度,美日作戰如果美軍大獲全勝,那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會大幅增加。
而美國每增加一點影響力,蘇聯就損失一點影響力,所以幫助美日達成協議,能遏制美國在亞洲的勢力擴張。
這是日本寄希望於的一張牌,就是通過外交手段拉蘇聯進來談判,挑唆美蘇利益矛盾,最終讓日本獲得利益,使日本做到「有條件投降」,這一外交手段,是有可能成功的。
除了外交手段,日本人的第二個方法是軍事手段。
當時都知道,美國軍方非常擔心大規模入侵日本本島,會造成美軍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命傷亡,日本人也很清楚美國忌憚過高的傷亡。
所以日本高層認為只要熬過了不斷的大轟炸,等到美軍登陸本島後,再和美軍刺刀拼刺刀,造成美軍的高傷亡,讓美國人害怕,這樣美國就會考慮日本提出的「有條件投降」了。
日本這兩手,一個外交,一個軍事,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有條件投降」。
即便是在8月6日,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後,這兩手依舊有效,依舊能拉史達林進來一起談判,依舊能讓美軍在本島有重大傷亡。
但最後這兩手都在一樁事件後,灰飛煙滅了。那就是「蘇聯對日宣戰」。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從北、東、西三個方向對偽滿洲國發起進攻。
偽滿洲國很快被佔領,伴隨著蘇軍在中國東北的種種暴行。之後蘇軍展開了對庫頁島和日本北方群島的登陸行動。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十幾小時後,8月9日日本高層召開緊急內閣會議
這才是讓日本高層於8月9日召開緊急內閣會議的真正原因,同時也是讓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決定性原因,而不是什麼兩顆原子彈把日本炸投降了。
因為從政治上來說,蘇聯對日宣戰後,日本所制定的兩手策略,徹底宣告失敗。日本不可能再拉史達林來進行美日蘇三邊談判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日本要讓美軍膽寒,逼美軍接受「有條件投降」的方針,也完全失敗了。
根據當時日本的軍事機密檔案,日本所剩的最好部隊都部署在日本南部,尤其是在九州島那一帶。而日本的北方特別是北海道地區的防禦遠不如南部。
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你有可能抵禦一個大國從一個方向的進攻,但你絕不可能同時面對兩個大國從不同方向的進攻。
一旦蘇聯百萬軍隊從北方攻入北海道,日本北部失守,那別說要在南部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了,就是日本全島覆滅也已經成為定局。
所以當蘇聯對日宣戰後,實際上是掐斷了日本軍國主義者最後的兩條「生路」:一條外交,一條軍事。此時的日本已經完全失去了選擇「有條件投降」的可能。
擺在日本面前的,只有「無條件投降」。
而「無條件投降」也分幾種,一種是向美國無條件投降,一種是向美蘇(參考德國投降,東德西德模式),日本最終選擇了向美國「無條件投降」。
歷史上的事情講完了,但還有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現在人們都喜歡把日本投降,歸因於兩顆原子彈呢?
為什麼不講清楚日本投降背後真實的政治外交以及軍事決斷呢?其實這主要是「日本戰後政府」刻意將無條件投降的原因,往原子彈上靠的緣故。
將日本投降簡單歸因於原子彈,至少有三大好處:
第一,為了天皇
原子彈是日本高層推卸失敗責任的完美藉口,軍政府發動的無恥侵略戰爭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最終這戰爭還失敗了,至於失敗原因,不是我們高層決策錯誤,不是我們不行,而是出現了一項重大的令人意外的科學突破,原子彈。
誰知道有原子彈那麼厲害的東西啊。原子彈,成為軍政府輸掉戰爭的完美藉口。
同時它也更有助於維護天皇的合法性,日本戰敗不是天皇的錯,更不是天皇指揮錯誤,而是敵人使用了出乎意料的奇蹟武器,沒人能預料到這種武器,所以別來怪罪天皇,要怪就怪原子彈太可怕太厲害。
第二,博取國際同情
日本作為沾滿鮮血的侵略國,發動了毫無人性的侵略戰爭,但是戰後,他們開始強調原子彈了,開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原子彈受害者了。
你們看我們日本多慘啊,全世界唯一一個被原子彈炸過的國家,日本政府將原子彈與戰敗捆綁,過分強調原子彈的作用,這讓日本國內的一些人抵消了道德上的罪惡感和負罪感。
在一些日本人心裡,我們雖然發動了戰爭,但是兩顆原子彈也讓我們受到了懲罰,我們也是受害者啊。
而在國際上,將投降與原子彈捆綁,也有利於日本人博取國際同情心,從而獲得更多同情和幫助。
第三,美國也讚許「原子彈投降論」
站在美國人角度,當然也歡迎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的歷史論調。這將顯示出美國人的科技先進,軍事力量強大,同時更能抹殺蘇聯在使得日本無條件投降中的關鍵作用。
「美國兩顆原子彈,扔的日本直接投降」,這一講法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成功塑造了美國人強大勇猛的形象。
這種國家形象的廣告,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最後,重新認識歷史,改變錯誤的宣傳和認知,這無論對我們還是我們的後代教育,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