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是中國頂級名校,尤其在工科領域,更是中國眾多高校中的絕對「一哥「的存在,在QS 2020年高校排行榜上位列世界第15名。在中國,能考上清華大學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目前為止,清華大學沒有培養出來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如果溯源清華大學的歷史,她的設立與中國絕大多數老牌名校都有著明顯不同。
因為她的經費源自美國對中國賠款的返還。
辛丑條約賠款4. 5億兩白銀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慈禧決定利用風起雲湧的「義和團」, 對八個國家同時宣戰。
這八個國家分別是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
它們基本上是當時世界上軍事、經濟最強的國家。
八國聯軍總兵力最多時達到了12萬,實際參戰的兵力也就僅僅三四萬左右。但,他們相對中國,兵種齊全,戰術現今。
八國聯軍配備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鐵道兵、舟橋兵等兵種,還有配有電信隊、汽車隊、醫療隊、野戰兵工廠、糧秣供給隊、氫氣球隊、雜役隊等完善的保障隊伍。
而中國,不要說如此豐富的兵種和後勤保障機構,就連武器還基本停留在以大刀、長矛為主體的冷兵器時代,更不要談現代化軍事思想了。
與八國聯軍的270門可移動的大炮、裝備精良的步槍機槍相比,清政府的軍事力量確實過於薄弱,戰爭結局可想而知。
結果,本想依靠」義和團「抵抗的慈禧被逼逃到了西安。
最終,慈禧躲開了八國聯軍對她進行」戰爭罪"的指控,卻讓中國付出了巨額賠款的代價。
隨著《辛丑條約》的籤訂,清政府需要支付給各國列強共4. 5億兩白銀的賠款。
這4. 5億兩,只是本金。
考慮到長達39年的還款期限,算上高額利息,清政府竟然要總計賠償白銀9. 8億兩之多。
那麼如此巨額的賠款,列強們是怎麼瓜分的呢?
不考慮利息,強盜們對本金的分配份額如下:俄國1. 3億兩(28. 97%) , 德國0. 9億兩(20. 02%) , 法國0. 7億兩(15. 75%) , 英國0. 5億兩(11. 25%) , 日本0. 34億兩(7. 73%) , 美國0. 32億兩(7. 32%) , 義大利0. 27億兩(5. 91%) , 比利時0. 08億兩(1. 89%) 。
其他各個國家佔比都比較小,如荷蘭78萬兩,西班牙13萬兩,葡萄牙9萬兩,瑞典6萬兩。
清華大學建立
1904年12月上旬,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曾說過:「庚子賠案實屬過多」。
說明美國意識到,美國軍方在上報損失數字的時候,有「浮報冒報」的現象,進而造成中國對美國的賠償多於他們的「損失」。
1908年7月11日,美國正式聲明,「將美國已經獲得的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
為什麼這筆退還的錢,不用於其他地方,而偏偏要用於無法立即收回成本的教育領域呢?而且,還是用於對中國留學生的資助呢?
我們可以從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美國總統羅師傅的一份備忘錄中,看到答案:
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年青人,哪一個國家就能夠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穫。
也就是說,美國希望藉此造就一批中國未來的社會領袖,而他們將來一定能願意並且有能力傾向於美國的利益。
於是, 1909年6月「留美學務處」成立,專門負責組織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其肄業館更名為「清華學堂」。
1911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成立,次年更名「清華學校」。
直至1928年,清華學校再次更名,成為了如今在中國如雷貫耳的「清華大學」。
鑑於美國的巨大國際影響力,以及中國一戰「戰勝國」的身份,其他各個國家也相繼放棄或歸還了部分庚子賠款。
需要說明的是,唯一沒有放棄賠款的,是那個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最近的鄰居——日本。
帝國大學建立
日本不但沒有放棄庚子賠款,甚至還利用之前的一場戰爭,獲取了更大的賠款。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政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
次年4月17日,作為全權代表,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該條約除了割地以外,還索取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
後來,由於「三國幹涉還遼「和」威海衛駐軍費」, 清政府又分別支付給了日本3000萬兩和500萬兩。
合計清政府為甲午戰爭給日本賠款23500萬兩白銀。
當時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大約每年8400萬日元。而23500萬兩白銀按當時匯率,相當於36000萬日元。
也就是說,清政府的賠款,相當於日本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那麼,這3. 6億日元(2. 35億兩白銀), 都用來幹什麼了呢?
當然,最大頭是維持軍費開支和擴充軍隊,花費3. 05億日元。
其次,2000萬日元歸皇室所有。
再次,1500萬日元用於臺灣的殖民經費。
那麼還有1000萬兩,去哪裡了呢?
一直非常重視教育的日本,那這筆巨額資金去建設了一所大學。
與美國拿賠款幫助中國建設大學不同,日本則是發展了一座自己的大學——京都帝國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成立於1897年,最初名稱為「京都帝國大學」,是日本第二所國立大學。
它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馬關條約》中獲取的「教育經費」。 如今的京都大學,擁有10個學部,其醫學部、工學部、理學部均為亞洲頂級水平,尤以工學部水平最高。
整體而言,京都大學是世界聞名的頂尖綜合研究型大學,是日本最高學府之一,與東京大學不相上下,被中國人稱為「日本的清華北大」。
在QS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中,京都大學位列世界第33, 日本第2。
而在該排名中,中國的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15名,中國第1, 亞洲第3。
從這個排名上看清華大學勝於京都大學。
但是,從另一個維度看,截至2020年,京都大學已經誕生除了11名諾貝爾獎,且主要集中在醫學或生理學獎、化學獎等自然科學領域。另外,京都大學還走出了5位日本首相,在世界500 強企業 CEO 校友數排行榜中位列世界第12名。
綜合而言,清華大學與京都大學無論在成立時間上,還是世界排名上,大體上不相上下。但是,國際公認的科研能力方面,清華大學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頂尖工科大學,還是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與京都大學,究竟誰更勝一籌,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李文忠公文集》《辛丑條約》《甲午戰爭與東亞格局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