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西鄉位於五臺縣南部,東與白家莊鎮、陳家莊鄉相連,西與建安鄉隔河相望、南與定襄河邊鎮毗鄰,北與東冶鎮接壤,為全縣海拔最低點。共有行政村六個,人口6533口人。
邊家莊村屬於忻州五臺縣神西鄉,是五臺縣海拔最低之處,僅624米。邊家莊村是一個自然村,五個村民小組,349戶,1011人,總面積10591畝,耕地755畝。邊家莊村的正北面,有一座山,名叫曹家寨,隔滹沱河與邊家莊村相望,早年屬於邊家莊村,後劃入定襄縣閻家莊村。
神西鄉位於縣城西南30公裡處,總面積8萬畝,人口6565人,耕地4986畝,核桃、花椒、柿子有500餘年生產歷史,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品種。尤其是國家重點工程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的上馬,為該鄉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邊計年,1945年12月生,又名遠瞻,五臺縣神西鄉邊家莊村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學習。1970年3月畢業後留校,在計算機系任教。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自動化,即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 ICCAD)。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校名「清華」源於校址「清華園」地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鍾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1985年被教有部派往日本京都大學作為訪問學者進行學習和研究年。先後赴日本九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作短期訪問教授,進行合作研究。
京都大學(英語:Kyoto University,日語平假名:きょうとだいがく),簡稱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的日本頂尖研究型大學,在日本僅次於東京大學的學科齊全、規模宏大的國立綜合大學,日本繼東京大學之後設立的第二所舊制帝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
京都大學創建於1897年,最初名為「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後,正式更名為「京都大學」。迄2017年為止,京都大學已經誕生了9名諾貝爾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4名拉斯克獎得主、4名芥川獎得主、6名京都獎得主、2名日本國際獎得主、日本唯一的達爾文-華萊士獎章得主,以及兩位日本首相,其世界500強企業CEO校友數全球第12名,可謂巨擘輩出,其畢業生在科研學術界乃至政界商界普遍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京都大學是亞太頂尖大學組織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校和指定國立大學。 在2018年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京都大學位列全球第35位、日本第2位;在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全球第114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京都大學位列世界74位,日本第2位;而在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京都大學位列全球第35位,日本第2位,其在理學領域排名世界第18,生命科學排名世界第20,醫學排名世界第49;在數學學科排名世界第17,物理學排名世界第27,化學排名世界第9。
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日文平假名:きゅうしゅうだいがく),簡稱九大(きゅうだい),創立於1903年,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的頂尖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在日本乃至世界上均佔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是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的「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校之一。目前,九大共擁有10個學部、11個研究科、3個研究所和11個研究中心,在校學生約18200名、教職人員4500名,其中國際留學生共1141名。
自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建立後,日本國內就有再在九州建立一所帝國大學的提議。1903年4月,作為京都帝國大學的分部,京都帝國大學附屬福岡醫科大學成立,這就是九州大學的前身;1911年,其被日本政府單獨設立為「九州帝國大學」。二戰後的1947年,九州帝國大學被正式更名為現在的「九州大學」。
九州大學作為日本國內設立的第三所老牌舊帝國大學,在一個多世紀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穩居日本九州地區最高學府的地位。同時,九大也是日本RU11學術懇談會、八大學工學系聯合會、類似九州地區常春藤聯盟的九州六大學棒球聯盟等組織的重要成員。九大曆來擁有良好的學風,治學嚴謹並重視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教師也重視啟發式教學,大量的學術名家不斷從這裡走出而貢獻社會。在2014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九州大學名列世界第92位、日本第7位;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九大處於世界151-200位,日本第7位。
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加州大學,是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個由10所公立大學組成的大學行政系統,也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系統,被譽為「公立高等教育的典範」。加州大學起源於1853年建立在加州奧克蘭市的加利福尼亞學院(College of California),1868年3月23日正式更名為「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加州大學正式成立。
1873年,學校遷入奧克蘭市之外的新址,而為了紀念18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新的大學城被命名為「伯克利市」。 此時的加州大學也等價於「伯克利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並逐漸在加州洛杉磯、戴維斯等地開設分校區。 1952年起,「加州大學」作為一個行政系統逐漸與「伯克利加州大學」分離,不再作為一所大學。 與此同時,原加州大學在加州各地的分校區也逐漸升格為與伯克利平級的、獨立的大學。 如今,加州大學已發展成一個擁有10個公立大學並對世界發展影響深遠的巨型大學系統,包括「伯克利加州大學(UC Berkele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等等。
(註:現今的加州大學並沒有所謂的「主校區」,「分校」只是歷史遺留的中文翻譯誤區)加州大學是世界最大的大學聯邦體,其旗下大學在各項學術指標和排名中均名列前茅。些校區互為獨立又緊密聯繫,各自作為獨立的大學而存在,共同組成了享譽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加州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國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該校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等著名高校聯盟的成員,也通過AACSB和EQUIS認證。其在工程、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前身為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1912年,該校改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1928年,萊佛士學院成立。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併為馬來亞大學。1955年,新加坡華人社團組織創立了南洋大學。1962年,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為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併,校名定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園3個校區;設有16所學院,包括一所音樂學院;有教學人員2374人,在校學生37972人,其中本科生27975人、研究生9997人。 2018年11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18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位居世界第10。2019年5月,在2019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中位列第二。
英國教育界有 「三足鼎立」的說法,認為文科最好的院校是牛津,理科最好的是劍橋,工科則非帝國理工學院莫屬了。帝國理工與許多大公司淵源頗深,產業化程度很高,佔有英國全國研究經費的1/7。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工科院校之一,和牛津劍橋一樣,帝國理工學院不僅入學的門檻極高,學費也要比其他院校高,有人稱之為英國最貴的大學。
帝國理工學院(英文Imperial College London),1907年建立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主攻理學、工學、醫學和商學的世界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全稱為帝國科學、技術與醫學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我國教育部正式譯名為帝國理工學院,又稱倫敦帝國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在國際學術界有著頂級聲望,是世界最具創新力大學之一,在各類權威榜單中排名穩居世界前十。
帝國理工學院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國際科技大學聯盟成員。又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研究水平被公認為英國大學的三甲之列,尤其以工程專業而著名。在帝國理工的相關人物中,共有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帝國理工學院於1907年由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學院,大英帝國研究院,皇家礦業學院和倫敦基蒂戈蒂學院合併組成。校區位於倫敦著名的富人區-南肯星頓,與著名的海德公園、肯辛頓宮(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住處)僅咫尺之遙。
在2019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8位,英國第3位,歐洲第4位;在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9位,英國第3位,歐洲第3位;在2018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名列世界第24位,英國第4位,歐洲第5位;在2019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8位,英國第3位,歐洲第3位。
曾多次到義大利、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以及香港和臺灣進行合作交流和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參加和負責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所參與完成的項目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多次獲得電子部、教育部、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兩次榮獲電子部頒發的個人榮譽證書。
著作(包括合著與譯著)有《數字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數字系統設計自動化》、《中學計算機教程》、《VHDL簡明教程》、《用VHDL設計電子線路》、《數字邏輯與VHDL設計》、《嵌入式系統的描述與設計》等其中《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並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術兼職有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計算機學會會刊之一《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副主編。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鄉土文化宣傳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