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籍清華大學教授級博導邊計年

2021-01-07 鄉村文化

神西鄉位於五臺縣南部,東與白家莊鎮、陳家莊鄉相連,西與建安鄉隔河相望、南與定襄河邊鎮毗鄰,北與東冶鎮接壤,為全縣海拔最低點。共有行政村六個,人口6533口人。

光緒年間老三區地圖

邊家莊村屬於忻州五臺縣神西鄉,是五臺縣海拔最低之處,僅624米。邊家莊村是一個自然村,五個村民小組,349戶,1011人,總面積10591畝,耕地755畝。邊家莊村的正北面,有一座山,名叫曹家寨,隔滹沱河與邊家莊村相望,早年屬於邊家莊村,後劃入定襄縣閻家莊村。

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

神西鄉位於縣城西南30公裡處,總面積8萬畝,人口6565人,耕地4986畝,核桃、花椒、柿子有500餘年生產歷史,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品種。尤其是國家重點工程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的上馬,為該鄉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邊計年,1945年12月生,又名遠瞻,五臺縣神西鄉邊家莊村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邊計年博導

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學習。1970年3月畢業後留校,在計算機系任教。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自動化,即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 ICCAD)。

清華大學工字廳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校名「清華」源於校址「清華園」地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清華大學

水木清華,鍾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1985年被教有部派往日本京都大學作為訪問學者進行學習和研究年。先後赴日本九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作短期訪問教授,進行合作研究。

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英語:Kyoto University,日語平假名:きょうとだいがく),簡稱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的日本頂尖研究型大學,在日本僅次於東京大學的學科齊全、規模宏大的國立綜合大學,日本繼東京大學之後設立的第二所舊制帝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

京都大學創建於1897年,最初名為「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後,正式更名為「京都大學」。迄2017年為止,京都大學已經誕生了9名諾貝爾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4名拉斯克獎得主、4名芥川獎得主、6名京都獎得主、2名日本國際獎得主、日本唯一的達爾文-華萊士獎章得主,以及兩位日本首相,其世界500強企業CEO校友數全球第12名,可謂巨擘輩出,其畢業生在科研學術界乃至政界商界普遍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是亞太頂尖大學組織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校和指定國立大學。 在2018年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京都大學位列全球第35位、日本第2位;在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全球第114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京都大學位列世界74位,日本第2位;而在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京都大學位列全球第35位,日本第2位,其在理學領域排名世界第18,生命科學排名世界第20,醫學排名世界第49;在數學學科排名世界第17,物理學排名世界第27,化學排名世界第9。

九州大學主建築

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日文平假名:きゅうしゅうだいがく),簡稱九大(きゅうだい),創立於1903年,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的頂尖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在日本乃至世界上均佔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是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的「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校之一。目前,九大共擁有10個學部、11個研究科、3個研究所和11個研究中心,在校學生約18200名、教職人員4500名,其中國際留學生共1141名。

九州大學

自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建立後,日本國內就有再在九州建立一所帝國大學的提議。1903年4月,作為京都帝國大學的分部,京都帝國大學附屬福岡醫科大學成立,這就是九州大學的前身;1911年,其被日本政府單獨設立為「九州帝國大學」。二戰後的1947年,九州帝國大學被正式更名為現在的「九州大學」。

九大夜景

九州大學作為日本國內設立的第三所老牌舊帝國大學,在一個多世紀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穩居日本九州地區最高學府的地位。同時,九大也是日本RU11學術懇談會、八大學工學系聯合會、類似九州地區常春藤聯盟的九州六大學棒球聯盟等組織的重要成員。九大曆來擁有良好的學風,治學嚴謹並重視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教師也重視啟發式教學,大量的學術名家不斷從這裡走出而貢獻社會。在2014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九州大學名列世界第92位、日本第7位;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九大處於世界151-200位,日本第7位。

加利福尼亞大學

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加州大學,是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個由10所公立大學組成的大學行政系統,也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系統,被譽為「公立高等教育的典範」。加州大學起源於1853年建立在加州奧克蘭市的加利福尼亞學院(College of California),1868年3月23日正式更名為「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加州大學正式成立。

1873年,學校遷入奧克蘭市之外的新址,而為了紀念18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新的大學城被命名為「伯克利市」。 此時的加州大學也等價於「伯克利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並逐漸在加州洛杉磯、戴維斯等地開設分校區。 1952年起,「加州大學」作為一個行政系統逐漸與「伯克利加州大學」分離,不再作為一所大學。 與此同時,原加州大學在加州各地的分校區也逐漸升格為與伯克利平級的、獨立的大學。 如今,加州大學已發展成一個擁有10個公立大學並對世界發展影響深遠的巨型大學系統,包括「伯克利加州大學(UC Berkele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等等。

加州大學

(註:現今的加州大學並沒有所謂的「主校區」,「分校」只是歷史遺留的中文翻譯誤區)加州大學是世界最大的大學聯邦體,其旗下大學在各項學術指標和排名中均名列前茅。些校區互為獨立又緊密聯繫,各自作為獨立的大學而存在,共同組成了享譽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加州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國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該校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等著名高校聯盟的成員,也通過AACSB和EQUIS認證。其在工程、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

前身為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1912年,該校改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1928年,萊佛士學院成立。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併為馬來亞大學。1955年,新加坡華人社團組織創立了南洋大學。1962年,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為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併,校名定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園3個校區;設有16所學院,包括一所音樂學院;有教學人員2374人,在校學生37972人,其中本科生27975人、研究生9997人。 2018年11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18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位居世界第10。2019年5月,在2019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中位列第二。

帝國理工學院

英國教育界有 「三足鼎立」的說法,認為文科最好的院校是牛津,理科最好的是劍橋,工科則非帝國理工學院莫屬了。帝國理工與許多大公司淵源頗深,產業化程度很高,佔有英國全國研究經費的1/7。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工科院校之一,和牛津劍橋一樣,帝國理工學院不僅入學的門檻極高,學費也要比其他院校高,有人稱之為英國最貴的大學。

帝國理工學院標識

帝國理工學院(英文Imperial College London),1907年建立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主攻理學、工學、醫學和商學的世界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全稱為帝國科學、技術與醫學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我國教育部正式譯名為帝國理工學院,又稱倫敦帝國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在國際學術界有著頂級聲望,是世界最具創新力大學之一,在各類權威榜單中排名穩居世界前十。

帝國理工學院風光

帝國理工學院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國際科技大學聯盟成員。又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研究水平被公認為英國大學的三甲之列,尤其以工程專業而著名。在帝國理工的相關人物中,共有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帝國理工學院於1907年由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學院,大英帝國研究院,皇家礦業學院和倫敦基蒂戈蒂學院合併組成。校區位於倫敦著名的富人區-南肯星頓,與著名的海德公園、肯辛頓宮(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住處)僅咫尺之遙。

帝國理工學院正門

在2019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8位,英國第3位,歐洲第4位;在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9位,英國第3位,歐洲第3位;在2018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名列世界第24位,英國第4位,歐洲第5位;在2019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8位,英國第3位,歐洲第3位。

曾多次到義大利、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以及香港和臺灣進行合作交流和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參加和負責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所參與完成的項目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多次獲得電子部、教育部、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兩次榮獲電子部頒發的個人榮譽證書。

著作(包括合著與譯著)有《數字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數字系統設計自動化》、《中學計算機教程》、《VHDL簡明教程》、《用VHDL設計電子線路》、《數字邏輯與VHDL設計》、《嵌入式系統的描述與設計》等其中《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並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術兼職有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計算機學會會刊之一《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副主編。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鄉土文化宣傳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最年輕博導,天才科學家,辭職回國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
    段路明教授1990年畢業於桐城中學,彼時家境窘迫的段路明學習成績優異,思維敏捷,在全國化學聯賽中榮獲一等獎,被保送到中科大,拜師當時大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的主任郭光燦教授。讀博期間,段路明教授共計發表論文40 篇。因為表現出色,他提前一年畢業,並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博士論文在2000年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 謝世鍾,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導, 光通信研究所所長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謝世鍾教授主要介紹微波光子學在光通信領域的近期研究成果及其系統應用的進展。微波光子學是微波技術和光子學融合的新興學科領域,近三十年來微波光子學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微波光子學的研究中強調微波與光子在概念、器件、電路和系統的結合,它集中了微波技術和光纖技術的優點。
  • 2019年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擬授獎49人
    、總經理 教授級高工  2005年第三屆「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2名)  「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成就獎」獲得者(3名)  徐僖 男 1921.01 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文才 男 1939.06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教授級高工
  • 假設如果沒有SCI論文門檻,他還會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博導嗎?
    例如:2020年1月5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公告,收回博士生導師祝卓宏的博士學位,而祝卓宏已經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博導教授,被收回博士學位,也就失去了博導的身份,讓祝卓宏失去博士學位的原因,竟然是當年博士畢業,由於祝卓宏博士畢業時的SCI論文被拒稿,因此祝卓宏不滿足當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畢業標準。
  • 清華大學5%研究生無學位
    ,清華大學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情況。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   據介紹,清華大學目前有1.7萬名博士和碩士生,研究生數量已經超過了本科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培養在清華的人才培養中位於龍頭地位。
  • 浙大致歉澄清陸盈盈成博導:是特聘研究員(圖)
    近日,27歲女生陸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導一事備受媒體關注,而26日上午9點49分,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官網發布《致歉》,聲明陸盈盈的職務是特聘研究員,並非教授、博導,全文如下:「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陸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學聘為特聘研究員,具有博士生招生資格。之前的網頁內容有誤,致歉。」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易人,王宏偉接替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王宏偉已經接替施一公出任該院院長。在獲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後,明星教授施一公近日卸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院行政領導」欄目更新顯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王宏偉已經接替施一公出任該院院長。公開報導顯示,施一公現年49歲,1967年5月出生於河南。施一公屬於清華大學自己培養的人才,並在海外留學工作後回國發展。
  • 螞蟻工廠「教授級顧問及青年指導教師」個人簡介
    自1985年以來,完成國家、省部級等科技項目60餘項,合同金額2000餘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優秀教學成果獎等獎項6項,發表論文80餘篇,完成教材和專著4本,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世紀工廠教授級顧問。
  • 30歲,清華大學博導;42歲,入選美國外籍院士!誰家美女這麼霸氣?
    說起顏寧今年剛滿42歲30歲當上清華大學博導36歲獲得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資助40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在世人眼裡顏寧的人生仿佛開了掛她的成長曆程究竟是怎樣的?——顏寧2000年8月起,顏寧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夕陽下的湖面波光閃閃,成群的野鴨在暮色中飛翔……美麗的校園讓她深深沉醉其中,她常常看得熱淚盈眶。在這裡,她深深領略到了科學之美。上課的老師多是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他們能把每個科學發現講得像歷史故事一樣引人入勝。在這裡的7年,讓她最終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 清華大學發布八門網絡公開課
    清華大學發布八門網絡公開課   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 2015年現場檢測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邀請函及徵文通知
    楊臘虎 尹碧桃 尹洧 戰磊  張莉 鄭欣 祝立群  支持媒體  儀器信息網 現代科學儀器網 分析測試百科網  中國生物器材網 中國化工儀器網 儀眾國際網  現代教育裝備 中國環保在線 實驗與分析網  阿儀網  (三)會議報告及論文(部分)  1.血糖儀在現場檢測中的擴展應用 張新榮 教授/博導
  • 實錄:清華大學博導田傑謨談材料專業考研
    田傑謨:清華大學材料專業的話,實際上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一個專業,他下設5個研究方向,一個就是材料物理、化學、基礎材料、微機材料和複合材料,主要培養的方向是物理化學無機材料,這方面的流動站,基本上是這個情況,就是不分專業,一個專業,5個方向。  主持人:那咱們幾個方向的就業情況怎麼樣呢?
  • 上外"金牌博導"李維屏:讀博首年別提論文
    顧峰 攝  在連續三屆的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李維屏指導的博士生竟「連中三元」——最近這個消息在上海高校圈不脛而走,不少同行給李維屏起了個外號:「金牌博導」。  執教於上外英語學院,長期研究英美文學,已過耳順之年的李維屏,舉手投足之間不時流露出紳士之風,優雅而淡定。這位「金牌博導」是怎樣煉成的?
  • 愛國科學家段路明:29歲成博導,放棄美國「終身教席」要回國效力
    現如今又有一位29歲成博導的科學家回到祖國的懷抱,他不惜辭去美國「終身教席」,回國任清華全職教授,他就是愛國之子段路明。出身平凡卻積極上進1972年段路明出生在安徽省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雖然家境一般,但並沒有讓段路明放棄求學之路,父母也很重視段路明的教育問題,所以父母總是省吃儉用供段路明上學,段路明也沒有給父母丟臉,從小熱愛學習的段路明成績十分優異,經常獲得三好學生的獎狀。而且在生活上段路明也很懂事,經常幫家裡人幹農活,幫助父母減輕負擔。在方圓幾十裡可以稱得上是為數不多的好孩子。
  •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2019-11-22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教授一個月大概能拿多少工資?離職教授說出「大實話」
    現在很多大學生對工作很感興趣,畢業後我想找個好工作,根據學歷的不同,找到的工資水平也有很大差異,在學校,其實有很多職業,有一所大學叫教授,根據學校教授的工資也不同,很多人都很關心,清華大學一個月能領多少工資?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問退休教授。
  • 30歲北大美女博導,獲獎300萬,顏值才華堪比當年顏寧
    說起這位美女博導,履歷可不簡單。1989年出生於江西省上饒市的黃芊芊,2006年畢業於上饒一中,考取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電子學系,2015年獲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獎項(全國僅有4人獲得該獎項),29歲入職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北大傳聞中的黃芊芊成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者,女神博導是如何煉成...
    去年,北大一位美女科學家博導就登上了熱搜。讓大家認識到了,開了掛的學霸也有生活,學霸的生活還過得很精緻。閒暇時,劉穎喜歡烘焙,喜歡玩旅行青蛙,還參與大眾馬拉松比賽,當然,身為一個母親,她也喜歡「曬娃」。讓大家看到了科學家「接地氣」的一面。今年,北大又有一位美女博導或將登上熱搜了。
  • 一博導帶47博士,辛苦啦!
    該書統計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8月25日《長江日報》)    「一博導帶47博士」,確實讓人感到震驚。震驚之餘,難免讓人產生「聯想」。    聯想之一,博導之辛苦。這樣的工作量,我想不是一般的幼兒園阿姨、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可以「想像」。我兒子上幼兒園,儘管班上只有30個小朋友,卻有兩名阿姨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