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2021-01-21 騰訊網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他的名字叫做馬吉芬,馬吉芬出生於美國軍人世家,畢業於著名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中法戰爭期間,他主動來到中國,見到了李鴻章,擔任天津水師學堂外籍教官,後來又升任威海水師學堂總教官。

這一幹就是整整十年,由於他不曾在購買軍火時吃過回扣,因此具有極好的名聲。清政府對他也十分信任,曾派他前往英國造船廠驗收定製軍艦。

馬吉芬在中國曾經舉辦了一次家庭宴會,他邀請所有留美的中國海軍軍官出席,前來赴宴者,不辭勞頓地來自旅順、上海甚至香港。

馬吉芬在中國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他也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中國。第十年,馬吉芬34歲,他決定回國休假。

但就在馬吉芬回國前,日本對中國開戰。馬吉芬選擇留了下來,並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中國和日本馬上就要開仗了,我們很可能就此永別,但我必須留在崗位上。在中國服役的10年裡,他們始終以仁慈對我,如果這個時候遺棄他們,將是多麼可恥。"

甲午戰爭爆發,以 「鎮遠」號戰列艦幫帶(副艦長)的身份參加了黃海大戰。戰鬥中,鎮遠號被日軍三艘戰艦圍攻,艦長林泰曾被炮彈震得當場昏死,馬吉芬在頭暈眼花中接替林泰曾指揮戰鬥。

戰鬥打到下午兩點,"濟遠"和"廣甲"棄戰而逃,還有兩艘 13年前的陳舊設備"超勇"、"揚威"沉沒和擱淺。丁汝昌所屬旗艦也在日艦合圍下燃起熊熊烈火。

馬吉芬當即下令,讓鎮遠號逼近日本戰艦以分散日軍火力,日軍旗艦吉野號成功被吸引,馬吉芬當即下令開炮集中吉野號,吉野號因此喪失戰鬥力,立刻撤退。

彈盡後的鄧世昌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

戰後,馬吉芬身負重傷,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得到頂戴花翎和三等第一級寶星勳章。

北洋水師戰敗後,西方一致認為北洋水師指揮不力,素質低下,一無是處。馬吉芬回到美國後,終日奔走演講,為北洋水師正名。他用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寫下了《鴨綠江外的海戰》。

1897年2月12日,這一天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兩周年的日子。病痛和精神的雙重折磨,讓馬吉芬的身體狀態迅速惡化,在美國海軍醫院的病房裡,馬吉芬飲彈自盡。

馬吉芬死後,身穿北洋水師軍服下葬,棺槨上還覆蓋著他從中國帶回來的黃龍旗。他的墓志銘是:

「謹立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獻給了另一面國旗的勇士。」

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

而墓碑的基座上,則刻著他殊堪玩味的臨終懺悔詞:"一顆破碎的和懺悔的心靈,哦,主啊,希望不要輕視我。"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救亡圖存,尋找救國方略,成為甲午戰後,中國社會的主旋律。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政府有作為,所以國家必定發展得很快。為了買鐵甲艦日本整個島國,乃至整個王室,更甚至是日本天皇都節儉開支,只為了讓自己國家具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此,國家怎能不富強?民族何愁不振興?反觀清廷就連是海戰之中的炮彈都被人打包替換,只為了給太后上賀禮,這樣的統治政權又怎麼能夠不滅亡?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利薩海戰作為鐵甲艦時代的開篇海戰,義大利和奧地利雙方都有幾艘鐵甲艦參戰,但是由於他的過渡時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戰理論的發展。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他雙手捧出的望眼鏡產自英國倫敦,未展開時40釐米長,展開後長度有59釐米。為銅合金材料,鏡身上刻著幾行英文,標出望遠鏡由英國倫敦芬丘街59號休斯父子公司生產,出產日期為1838年7月4日。7日晚,記者通過英國留學生查詢得知,休斯父子公司是英國一家著名的為海軍生產艦用精密儀器的公司,由父親亨利?休斯和兒子亞歷山大?休斯組建,原開在芬丘街120號,後搬入59號。
  • 丁汝昌自盡後,光緒的做法太不妥當!
    丁汝昌自盡後,光緒的做法太單純和意氣用事了!對於每一個國人來說,大清王朝末期的那場甲午海戰雖然已經過去了上百年,但是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是一個非常悲痛的歷史和一段不願意回憶的過往,因為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認為大清的海軍已經發展到一個可以不被人肆意侵略的地步了,但是經過與不起眼的日本海軍一戰之後,北洋水師的威名轟然倒地,大清國最精銳的海上力量,在日本海軍的攻擊之下土崩瓦解,也加速了大清王朝的滅亡。
  • 中日甲午海戰
    1894年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以「除暴安良」和「逐滅夷倭」為口號。起義很快席捲了朝鮮南部很多地區,朝鮮政府無力鎮壓,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甲午大數據:你或許不知道的15個數字
    4:1       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的總兵力優勢達到4:1;然而,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17萬人)。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將夾縫雁行陣和三條戰術規則綜合起來,所呈現的戰法就是19 世紀60 年代後流行於世界海軍中的亂戰,現代又稱機動戰術。海戰中的亂戰,類似於陸戰中的肉搏戰、白刃戰。1866 年7 月20 日,奧地利與義大利海軍爆發了著名的利薩海戰(Battle of Lissa),奧地利海軍艦隊司令馮·特格特霍夫(Wilhelm von Tegetthoff)採用「人」字形的橫隊, 採取亂戰戰法,打亂了編成縱隊的義大利艦隊,通過近距離射擊和撞擊,徹底擊敗了對手。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後被英法聯軍焚毀。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日本聯合艦隊得知中國北洋艦隊將護送陸軍赴朝,於 9 月 14日從仁川駛向大同江口。15 日到達後,因不見有中國艦船,伊東祐亨命部分艦隻溯大同江支援第五師團進攻平壤,其餘艦隻暫泊於小乳纛角東北。
  • 甲午口述|廣乙艦管帶林國祥(下):後人曾是紅色貿易公司成員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108年前,一隻掛著大清龍旗的艦隊行駛在中國的南海,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有計劃的巡航西沙,命名島嶼。這次航行的航海總指揮就是甲午海戰的倖存將領林國祥,這一命名過程也成就了林國祥的「千秋功業」。78年前,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上的江防艦隊,林國祥後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放棄艇長的職位,毅然離開。
  • 日軍多次入侵中國,為何中國不主動滅亡日本?此人3句話揭露真相
    大家都知道,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雖然一直在派遣使者向中國學習,但一找到機會,就會撕下虛偽的面具,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唐朝時就爆發了白江口海戰,後來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以及近代的甲午中日戰爭,全面侵華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而這個時候,在歐美列強這方面,各大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在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對於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是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的。首先,美國希望日本能夠成為其侵略東亞的助手;英國則希望日本能夠去對抗俄國對於遠東的勢力擴張;德、法兩國為了更好奪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對於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 威海軍分區司令反思甲午:海防須貫徹「攻勢防禦」
    甲午海戰是近現代中國最大的一次海戰,在世界海戰史上也是屈指可數,對世界軍事的影響十分深遠。放眼近代各國歷史,戰勝必國興;戰敗輕則衰退,重則亡國。「不言敗」有賴於多研究失敗。甲午的戰敗,對新形勢下海防建設亦有啟示。  海防建設必須貫徹「攻勢防禦」戰略思想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二戰戰敗後,希特勒自殺了,那德國人恨希特勒嗎?
    二戰戰敗後的德國有多慘?估計沒幾個人能說得清。當時的德國不僅領土被四分五裂,同時在德國的大街上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的盟軍士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二戰結束後的德國遠比二戰前的德國還要慘。那麼既然如此,當希特勒選擇在聯軍到來前自殺後,德國人有沒有恨希特勒呢?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