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他的名字叫做馬吉芬,馬吉芬出生於美國軍人世家,畢業於著名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中法戰爭期間,他主動來到中國,見到了李鴻章,擔任天津水師學堂外籍教官,後來又升任威海水師學堂總教官。
這一幹就是整整十年,由於他不曾在購買軍火時吃過回扣,因此具有極好的名聲。清政府對他也十分信任,曾派他前往英國造船廠驗收定製軍艦。
馬吉芬在中國曾經舉辦了一次家庭宴會,他邀請所有留美的中國海軍軍官出席,前來赴宴者,不辭勞頓地來自旅順、上海甚至香港。
馬吉芬在中國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他也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中國。第十年,馬吉芬34歲,他決定回國休假。
但就在馬吉芬回國前,日本對中國開戰。馬吉芬選擇留了下來,並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中國和日本馬上就要開仗了,我們很可能就此永別,但我必須留在崗位上。在中國服役的10年裡,他們始終以仁慈對我,如果這個時候遺棄他們,將是多麼可恥。"
甲午戰爭爆發,以 「鎮遠」號戰列艦幫帶(副艦長)的身份參加了黃海大戰。戰鬥中,鎮遠號被日軍三艘戰艦圍攻,艦長林泰曾被炮彈震得當場昏死,馬吉芬在頭暈眼花中接替林泰曾指揮戰鬥。
戰鬥打到下午兩點,"濟遠"和"廣甲"棄戰而逃,還有兩艘 13年前的陳舊設備"超勇"、"揚威"沉沒和擱淺。丁汝昌所屬旗艦也在日艦合圍下燃起熊熊烈火。
馬吉芬當即下令,讓鎮遠號逼近日本戰艦以分散日軍火力,日軍旗艦吉野號成功被吸引,馬吉芬當即下令開炮集中吉野號,吉野號因此喪失戰鬥力,立刻撤退。
彈盡後的鄧世昌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
戰後,馬吉芬身負重傷,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得到頂戴花翎和三等第一級寶星勳章。
北洋水師戰敗後,西方一致認為北洋水師指揮不力,素質低下,一無是處。馬吉芬回到美國後,終日奔走演講,為北洋水師正名。他用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寫下了《鴨綠江外的海戰》。
1897年2月12日,這一天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兩周年的日子。病痛和精神的雙重折磨,讓馬吉芬的身體狀態迅速惡化,在美國海軍醫院的病房裡,馬吉芬飲彈自盡。
馬吉芬死後,身穿北洋水師軍服下葬,棺槨上還覆蓋著他從中國帶回來的黃龍旗。他的墓志銘是:
「謹立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獻給了另一面國旗的勇士。」
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
而墓碑的基座上,則刻著他殊堪玩味的臨終懺悔詞:"一顆破碎的和懺悔的心靈,哦,主啊,希望不要輕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