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2021-01-15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

我們還是接著甲午戰爭這個話題講,但在內容上,這幾期算是脫離了劇情,回歸了歷史真相。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

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

一、

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

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這場戰役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未損失一艘,且黃海制海權從此落入日本手中。

由於這場戰役雙方均有12艘軍艦參加,且整體噸位上相差無幾,具備可比性。那我們就以這場戰役為標準,分析一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敗?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

關於這場戰役,歷來爭議較多,仍然拋去政治因素,比如光緒帝責罰丁汝昌,命他火速跟日本決戰,李鴻章為了平息輿論壓力,不得不讓丁汝昌主動巡航黃海,因此導致的準備不足等。

單看這場戰役,包括當時的輿論,以及後來的研究者,往往把這場戰役失敗的因素放到了丁汝昌身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艦隊隊形的選擇,當時北洋艦隊是採取的犄角雁行陣"人"字形,是兩兩互為犄角,不利於火力展開,且無法發揮軍艦的機動性。

二是北洋艦隊的混合編組,以鎮遠號和定遠號為中心突進,限制了其餘軍艦的靈活發揮。

三是作為總指揮的丁汝昌,在敵方首輪攻擊下便負傷倒地,導致指揮系統崩潰,各軍艦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導致失敗。

四是彈藥不足,比如至今令人惋惜的致遠艦,就是因為打光了炮彈,鄧世昌才下令撞擊日軍旗艦「吉野」號,最終被擊沉。

二、

首先,看北洋艦隊選擇的陣型問題,當時雙方艦隊突然碰面,並非是北洋水師的伏擊戰,而是遭遇戰。

既然是遭遇戰,那就要在很短的時間確定陣型,可以這麼說,「人」字型陣型是符合北洋艦隊特點的。

北洋艦隊真正的威力在於每艘軍艦的主炮,口徑大,傷害高,「人」字型是最能發揮這種優勢的。要知道在甲午海戰之前,世界範圍內也發生過幾次大的海戰,比如利薩海戰和特拉法爾加海戰。

這兩次海戰,基本都是採用大面積橫過來衝敵艦進攻,靠主炮轟,獲得勝利。北洋水師訓練這麼多年,又是請的英國高級顧問琅威理任副提督,有關陣型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這個陣型並沒有問題,是可以發揮出北洋水師的優勢的,畢竟軍艦的性能除了兩艘鐵甲艦以外,其餘的都比不上日本艦隊。

再看以定遠艦和鎮遠艦為中心,高速衝擊敵艦,轉過來再近戰的戰術,其實跟第一個分析差不多。北洋艦隊的火力中心在主炮上,側弦火力根本比不上日本艦隊,利用重裝甲的軍艦前面掩護吸引火力,後面往前衝,距離越近,對北洋艦隊越有利,這種戰術是可行的。

有點類似於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閃擊戰,坦克打頭陣,往前衝,後面跟上步兵。如果沒有鐵甲坦克扛著火力,你步兵的槍法再準,達不到射程,也是白搭。

畢竟比射程,比航速,除了定遠和鎮遠,其餘艦艇根本不行,若再駛不近敵艦,他們就是活靶子。

三是艦隊指揮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剛剛開戰,總指揮就負傷倒地,且帥旗被打落,信號索具也損毀,導致艦隊失去指揮和聯絡。

但在丁汝昌倒地之前,開戰之時,他還是下達了一條命令的,其實也夠了:

「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這句話就把剛才我們講到的兩條戰術講清楚了,艦首必須向敵,這樣才能發揮火力。隨同旗艦行動,這樣可以依靠旗艦的厚裝甲吸引火力,降低損失。

又提到各小隊協同行動,就是互為犄角的兩兩小隊,等於是把指揮權放到了每一個小隊身上,讓他們自由發揮。這樣即使總指揮出了問題,也不影響各個小隊發揮。

要知道定遠和鎮遠主炮是305毫米炮,任何敵艦吃上這麼一炮,都得要了他們老命。而整場戰役,定遠和鎮遠一共被命中了300多炮,但在強大的裝甲保護下,幾乎沒受傷。

綜合來講,北洋水師的戰術是可行的,跟著旗艦衝鋒,衝到各自對著的敵艦前猛轟,至於勝敗,就看敵方了。之所以後來打敗了,是因為日本艦隊看出了北洋艦隊的意圖,利用其艦船跑得快優勢,反向迂迴,把北洋艦隊的陣型打亂。再加上丁汝昌的旗艦指揮被毀,無法及時變更陣型,導致了軍艦的亂陣。

敵艦跑得快,再利用他們的火炮射速快,威力大優勢,很快,北洋艦隊中比較弱的軍艦中彈下沉或者失去戰鬥力。

就像德軍的坦克閃電戰,衝過去也就贏了,如果衝過去沒衝到敵軍,反而被人家迂迴到身後包圍了步兵,也夠他吃一壺的。

四、

最後是彈藥問題,也是我們重點要講的問題:

楊角風讀書的時候,歷史書上就有這麼一段記載,講得是鄧世昌視死如歸,在炮彈打完之後,駕駛致遠艦衝向敵艦,嚇得敵艦掉頭就跑,邊跑邊放魚雷,結果命中致遠艦。隨後,鄧世昌落海,有士兵扔給他救生圈,他不要,他的狗叫太陽,也來救他,結果被他按到水裡淹死了。

當時感動得哇哇地,但是感動之餘,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鄧世昌為什麼要駕駛致遠艦衝撞敵艦呢,真的是因為彈盡糧絕了嗎?

其實並不是,北洋水師背負的惡名,整整背負了一個世紀!其實北洋官兵既沒有在主炮上曬過衣服,也沒有讓炮筒落滿灰塵,更沒有剋扣軍餉,炮彈不足或用沙子替換火藥……

2015年致遠艦殘骸被打撈出來,驚訝地發現其魚雷管竟然裝滿了魚雷,而且軍艦上彈藥倉都在。不僅如此,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加特林機炮等。

由此可見,致遠艦並非是彈盡糧絕,鄧世昌駕駛軍艦試圖撞擊敵艦,是有其他原因的:

從致遠艦沉船魚雷倉掛滿魚雷來看,其實更可能是鄧世昌要致遠艦駛近敵艦,以發射魚雷。因為當時其主炮被炸毀,現有武器已經無法傷到敵艦,只有魚雷還有威力。而那時候的魚雷根本不像現在,很多軍艦不願意用,非但不準而且威力還小。

除此之外,作為北洋水師跑得最快的艦,是可以用於撞擊敵艦使用的。實際上,當初鄧世昌要撞擊的日本所謂的旗艦「吉野」號,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被日艦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攔腰撞沉。

而且,致遠艦據研究,也並非是日艦的魚雷擊中,而是被日本艦隊的大口徑火炮擊中了彈藥倉,或者鍋爐房,導致了大爆炸,這才沉沒。

五、

那麼北洋水師官兵這麼勇猛,又不是彈藥不足,為什麼還是戰敗了?

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了關於日本方面在黃海海戰後,繪製的一套日艦受損圖。可以看出,日本軍艦雖然在黃海海戰中一艘軍艦都沒被擊沉,但大都受傷嚴重,而且集中在煙囪、水線、艦尾等要害位置。

雖然打得很準,可惜威力太小,根本無法擊沉敵艦,實際上這個問題,李鴻章早在幾年前訪問日本的時候就向朝廷提出來了:

「北洋水師購買軍艦、更新舊炮已刻不容緩!」

同時他也提到了日本的速射炮:

「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鐘時可放至六十齣之多,其力可貫鐵數寸,實為海上利器。」

對比正常黃海海戰,日本射出的炮彈數量是北洋水師的10-20倍,並非是北洋水師炮彈不足,而是射速不行,差不多有10-20倍差距。

其次是炮彈的威力也不行,前面也講過炮彈裡面加沙子,其實這種炮彈是利用慣性和重量,貫穿敵艦用的。可惜對付漁船很厲害,但日本艦隊大都裝上鐵甲了,根本貫穿不了。

還有人講北洋水師的開花彈很少,不夠用,幾年前就沒有在國外進口了。實際上當時大清國內可以自行生產開花彈,並非是數量不夠,同樣是威力不行。

北洋水師的開花彈火藥是黑火藥,就是我們現在放鞭炮用的那種火藥,而日本的已經更新換代為「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的威力比硝氨炸藥還要高10倍,而硝氨炸藥威力又是黑火藥的10倍。

這樣一算,北洋水師打出來的開花彈,威力只有日本艦隊打出來炮彈的百分之一。

這或許就是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原因所在吧,只有配備上強大的火力,才有可能戰勝日軍,如果沒有火力,再好的船,也沒辦法。

定遠艦這麼牛的鐵甲艦,根本就不會被擊沉,只不過火力太弱,實在是無力回天。就像我們玩王者榮耀,再怎麼出肉裝,打人家就是不掉血,怎麼跟人家射手拼?

所以,黃海海戰能打成這個樣子,已經超出了北洋水師的實力,失敗是必然的,只是可惜了這麼多優秀的將領,嗚呼哀哉。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7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參考資料: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日清戰爭》、《冤海述聞—大東溝戰事紀實》等。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甲午海戰陳兆鏗用過望遠鏡現世福州新聞網(微博)訊 經歷過甲午海戰洗禮的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總管輪單筒長柄望遠鏡,今日以175歲高齡,回到它最後一位使用者陳兆鏘中將曾讀書和長期工作的馬尾1894年 望遠鏡隨陳兆鏘參加甲午海戰陳兆鏘(1862年~1953年),福州螺洲人,1875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二屆管輪班,1884年進入北洋水師,被遴選為當時中國最大最新的戰列艦——「定遠」號機管,後歷任管輪、二管輪、總管輪,今日由其外孫捐贈的這架望遠鏡,就是北洋水師為陳兆鏘配發的,一直緊隨陳兆鏘。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後被英法聯軍焚毀。
  • 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這艘戰艦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  「致遠艦上的文物也將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甲午史專家陳悅說,應該以發現致遠艦為契機,建立系統的甲午海戰紀念館。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所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軍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戰略準備,精心策劃出了殲滅中國海軍主力,奪取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來保障陸軍兵團在渤海灣登陸的戰爭的策略。並以此達到侵佔中國,最後徵服整個亞洲的目的。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但晚清政府並沒有日本那樣在國家制度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因此雖然建成了一陣規模龐大的北洋水師,配得卻是一個十分腐敗的官吏制度,使得其整體軍事力量呈現出了一種外強中乾的尷尬場面。而這個時候,在歐美列強這方面,各大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在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對於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是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的。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定遠艦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到訪日本!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走向共和:為什麼有人講甲午戰爭的失敗,源自於那次北洋大閱兵?
    但在這次閱兵後不久,北洋水師就遭遇了滅頂之災,兩個月後,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對陣日本艦隊,並最終全軍覆沒。在《走向共和》這部劇中,則是把北洋海軍的這次閱兵跟1888年的那次閱兵合併在了一起。並在閱兵後引發了一系列後果,最終導致了北洋艦隊的滅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甲午口述|廣乙艦管帶林國祥(下):後人曾是紅色貿易公司成員
    這次航行的航海總指揮就是甲午海戰的倖存將領林國祥,這一命名過程也成就了林國祥的「千秋功業」。78年前,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上的江防艦隊,林國祥後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放棄艇長的職位,毅然離開。68年前,林國祥的孫輩兒,作為地下黨紅色貿易公司的成員,為人民解放軍採購渡海作戰西藥、船隻等軍需用品,為新中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因此,日方認為,北洋艦隊當時所列隊形「似為不規則之單橫陣,又似後翼梯陣,而『定遠』『鎮遠』居中……」。日艦第一遊擊隊開始指向北洋艦隊的中央,約距離 1. 2 萬米時,稍向左變換航向,然後又按原方向前進,準備首先進攻北洋艦隊的右翼。本隊也取大致相同的航向繼進。
  • 重讀甲午·海上團練_歷史頻道_鳳凰網
    他們的能力與素質,最終在大東溝海戰上現出本來面目。福建船政學堂教育出的學員素質惡劣北洋水師的艦長們,絕大多數是福建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的前幾屆畢業生。至於海戰必須的戰術素養和指揮作戰能力,那是根本沒有的。更嚴重的是該校數十年不開設體育課,也缺乏軍事操演等項目的日常訓練。史載平時「學生極少展開體育活動,提倡課餘時間填詞吟詩,組織詩社」。1894年,英國海軍軍官壽爾訪問船政學堂後的評價居然是:「他們是虛弱孱小的角色,一點精神或雄心也沒有,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巾幗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