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
我們還是接著甲午戰爭這個話題講,但在內容上,這幾期算是脫離了劇情,回歸了歷史真相。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
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
一、
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
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這場戰役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未損失一艘,且黃海制海權從此落入日本手中。
由於這場戰役雙方均有12艘軍艦參加,且整體噸位上相差無幾,具備可比性。那我們就以這場戰役為標準,分析一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敗?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
關於這場戰役,歷來爭議較多,仍然拋去政治因素,比如光緒帝責罰丁汝昌,命他火速跟日本決戰,李鴻章為了平息輿論壓力,不得不讓丁汝昌主動巡航黃海,因此導致的準備不足等。
單看這場戰役,包括當時的輿論,以及後來的研究者,往往把這場戰役失敗的因素放到了丁汝昌身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艦隊隊形的選擇,當時北洋艦隊是採取的犄角雁行陣"人"字形,是兩兩互為犄角,不利於火力展開,且無法發揮軍艦的機動性。
二是北洋艦隊的混合編組,以鎮遠號和定遠號為中心突進,限制了其餘軍艦的靈活發揮。
三是作為總指揮的丁汝昌,在敵方首輪攻擊下便負傷倒地,導致指揮系統崩潰,各軍艦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導致失敗。
四是彈藥不足,比如至今令人惋惜的致遠艦,就是因為打光了炮彈,鄧世昌才下令撞擊日軍旗艦「吉野」號,最終被擊沉。
二、
首先,看北洋艦隊選擇的陣型問題,當時雙方艦隊突然碰面,並非是北洋水師的伏擊戰,而是遭遇戰。
既然是遭遇戰,那就要在很短的時間確定陣型,可以這麼說,「人」字型陣型是符合北洋艦隊特點的。
北洋艦隊真正的威力在於每艘軍艦的主炮,口徑大,傷害高,「人」字型是最能發揮這種優勢的。要知道在甲午海戰之前,世界範圍內也發生過幾次大的海戰,比如利薩海戰和特拉法爾加海戰。
這兩次海戰,基本都是採用大面積橫過來衝敵艦進攻,靠主炮轟,獲得勝利。北洋水師訓練這麼多年,又是請的英國高級顧問琅威理任副提督,有關陣型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這個陣型並沒有問題,是可以發揮出北洋水師的優勢的,畢竟軍艦的性能除了兩艘鐵甲艦以外,其餘的都比不上日本艦隊。
再看以定遠艦和鎮遠艦為中心,高速衝擊敵艦,轉過來再近戰的戰術,其實跟第一個分析差不多。北洋艦隊的火力中心在主炮上,側弦火力根本比不上日本艦隊,利用重裝甲的軍艦前面掩護吸引火力,後面往前衝,距離越近,對北洋艦隊越有利,這種戰術是可行的。
有點類似於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閃擊戰,坦克打頭陣,往前衝,後面跟上步兵。如果沒有鐵甲坦克扛著火力,你步兵的槍法再準,達不到射程,也是白搭。
畢竟比射程,比航速,除了定遠和鎮遠,其餘艦艇根本不行,若再駛不近敵艦,他們就是活靶子。
三
三是艦隊指揮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剛剛開戰,總指揮就負傷倒地,且帥旗被打落,信號索具也損毀,導致艦隊失去指揮和聯絡。
但在丁汝昌倒地之前,開戰之時,他還是下達了一條命令的,其實也夠了:
「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這句話就把剛才我們講到的兩條戰術講清楚了,艦首必須向敵,這樣才能發揮火力。隨同旗艦行動,這樣可以依靠旗艦的厚裝甲吸引火力,降低損失。
又提到各小隊協同行動,就是互為犄角的兩兩小隊,等於是把指揮權放到了每一個小隊身上,讓他們自由發揮。這樣即使總指揮出了問題,也不影響各個小隊發揮。
要知道定遠和鎮遠主炮是305毫米炮,任何敵艦吃上這麼一炮,都得要了他們老命。而整場戰役,定遠和鎮遠一共被命中了300多炮,但在強大的裝甲保護下,幾乎沒受傷。
綜合來講,北洋水師的戰術是可行的,跟著旗艦衝鋒,衝到各自對著的敵艦前猛轟,至於勝敗,就看敵方了。之所以後來打敗了,是因為日本艦隊看出了北洋艦隊的意圖,利用其艦船跑得快優勢,反向迂迴,把北洋艦隊的陣型打亂。再加上丁汝昌的旗艦指揮被毀,無法及時變更陣型,導致了軍艦的亂陣。
敵艦跑得快,再利用他們的火炮射速快,威力大優勢,很快,北洋艦隊中比較弱的軍艦中彈下沉或者失去戰鬥力。
就像德軍的坦克閃電戰,衝過去也就贏了,如果衝過去沒衝到敵軍,反而被人家迂迴到身後包圍了步兵,也夠他吃一壺的。
四、
最後是彈藥問題,也是我們重點要講的問題:
楊角風讀書的時候,歷史書上就有這麼一段記載,講得是鄧世昌視死如歸,在炮彈打完之後,駕駛致遠艦衝向敵艦,嚇得敵艦掉頭就跑,邊跑邊放魚雷,結果命中致遠艦。隨後,鄧世昌落海,有士兵扔給他救生圈,他不要,他的狗叫太陽,也來救他,結果被他按到水裡淹死了。
當時感動得哇哇地,但是感動之餘,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鄧世昌為什麼要駕駛致遠艦衝撞敵艦呢,真的是因為彈盡糧絕了嗎?
其實並不是,北洋水師背負的惡名,整整背負了一個世紀!其實北洋官兵既沒有在主炮上曬過衣服,也沒有讓炮筒落滿灰塵,更沒有剋扣軍餉,炮彈不足或用沙子替換火藥……
2015年致遠艦殘骸被打撈出來,驚訝地發現其魚雷管竟然裝滿了魚雷,而且軍艦上彈藥倉都在。不僅如此,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加特林機炮等。
由此可見,致遠艦並非是彈盡糧絕,鄧世昌駕駛軍艦試圖撞擊敵艦,是有其他原因的:
從致遠艦沉船魚雷倉掛滿魚雷來看,其實更可能是鄧世昌要致遠艦駛近敵艦,以發射魚雷。因為當時其主炮被炸毀,現有武器已經無法傷到敵艦,只有魚雷還有威力。而那時候的魚雷根本不像現在,很多軍艦不願意用,非但不準而且威力還小。
除此之外,作為北洋水師跑得最快的艦,是可以用於撞擊敵艦使用的。實際上,當初鄧世昌要撞擊的日本所謂的旗艦「吉野」號,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被日艦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攔腰撞沉。
而且,致遠艦據研究,也並非是日艦的魚雷擊中,而是被日本艦隊的大口徑火炮擊中了彈藥倉,或者鍋爐房,導致了大爆炸,這才沉沒。
五、
那麼北洋水師官兵這麼勇猛,又不是彈藥不足,為什麼還是戰敗了?
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了關於日本方面在黃海海戰後,繪製的一套日艦受損圖。可以看出,日本軍艦雖然在黃海海戰中一艘軍艦都沒被擊沉,但大都受傷嚴重,而且集中在煙囪、水線、艦尾等要害位置。
雖然打得很準,可惜威力太小,根本無法擊沉敵艦,實際上這個問題,李鴻章早在幾年前訪問日本的時候就向朝廷提出來了:
「北洋水師購買軍艦、更新舊炮已刻不容緩!」
同時他也提到了日本的速射炮:
「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鐘時可放至六十齣之多,其力可貫鐵數寸,實為海上利器。」
對比正常黃海海戰,日本射出的炮彈數量是北洋水師的10-20倍,並非是北洋水師炮彈不足,而是射速不行,差不多有10-20倍差距。
其次是炮彈的威力也不行,前面也講過炮彈裡面加沙子,其實這種炮彈是利用慣性和重量,貫穿敵艦用的。可惜對付漁船很厲害,但日本艦隊大都裝上鐵甲了,根本貫穿不了。
還有人講北洋水師的開花彈很少,不夠用,幾年前就沒有在國外進口了。實際上當時大清國內可以自行生產開花彈,並非是數量不夠,同樣是威力不行。
北洋水師的開花彈火藥是黑火藥,就是我們現在放鞭炮用的那種火藥,而日本的已經更新換代為「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的威力比硝氨炸藥還要高10倍,而硝氨炸藥威力又是黑火藥的10倍。
這樣一算,北洋水師打出來的開花彈,威力只有日本艦隊打出來炮彈的百分之一。
這或許就是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原因所在吧,只有配備上強大的火力,才有可能戰勝日軍,如果沒有火力,再好的船,也沒辦法。
定遠艦這麼牛的鐵甲艦,根本就不會被擊沉,只不過火力太弱,實在是無力回天。就像我們玩王者榮耀,再怎麼出肉裝,打人家就是不掉血,怎麼跟人家射手拼?
所以,黃海海戰能打成這個樣子,已經超出了北洋水師的實力,失敗是必然的,只是可惜了這麼多優秀的將領,嗚呼哀哉。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7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參考資料: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日清戰爭》、《冤海述聞—大東溝戰事紀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