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有實心彈和開花彈,細解開花彈所用的原理

2021-01-10 騰訊網

甲午海戰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北洋水師的開花彈太少,主要是開花彈清朝技術不過關,很難製造。「開花彈」最開始的時候被叫做空心彈,就是空的鐵彈殼,裡面放上火藥,通過延時引信來引爆它 。

開花彈出現的時間很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時期的「開花彈」,由於製造工藝太落後,所以火炮發射的時候非常危險。火炮發射時要先點燃「開花彈」上的引信,把開花彈放進炮管裡面時引信朝前,然後再迅速點燃火炮上面的發射藥引信。那時候的炮管直徑要比炮彈直徑大,發射藥被引爆後,會從「開花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裡面噴出來,極容易引燃「開花彈」暴露在外面的引信,導致提前爆炸。而且當時的鑄造工藝不能一次性生產炮彈全殼,要一半一半的生產然後拼湊起來,這種殼子很脆弱,很容易被發射藥爆燃時摧毀,再者除了危險外,即使成功發射出去威力也很小~,所以「開花彈」在那時候一直流行不起來。直到到了近現代史,新型延時引信和能夠保護炮彈的木託出現,「開花彈」才開始大規模應用。

新型延時引信:木管引信,一般是錐形信管。如下圖:

這種木管引信是插入炮彈內部的,只留引燃點露在外面。

木管引信基本構造:木管的兩頭都是木頭,中間一大段是空心的,裡面放上燃燒速度很穩定的藥埝,木管上面提前標好刻度,在發射時炮兵會根據距離的遠近估算炮彈飛行的時間,然後在對應刻度上挖出一個孔(能夠接觸炮彈內部的火藥),再然後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彈內。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據炮彈發射距離來標刻的,都是經過大量實驗匯總計算出來的。打個比方:燃燒一根香的時間內,你能跑十公裡;那麼你跑五公裡,就用半根香;2.5公裡就是四分之段香。就這樣提前在木管上標好刻度。

炮彈木製彈託:就是炮彈底用木製託固定住,保護炮彈底部,如下圖。

當時鑄造工藝落後,炮彈的彈殼壁承受不住大量發射藥爆燃後的壓力,開花彈一般都用低膛壓的火炮,射程自然大打折扣。在炮彈底部裝上木製木託可以在發射藥爆燃的時候起到保護「開花彈」的作用。而且木託「開花彈」發射出去後,前頭重後頭輕,類似於羽毛球,使得彈道更加精確。在發射木託「開花彈」時,不用提前點燃開花彈,直接點燃火炮發射藥的引信就行,發射藥爆燃後一部分會從炮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噴出來直接引燃「開花彈」的引信,然後發射出去。

近現代史時的「開花彈」就是這種原理,新型時間延時引信和木製彈託。

相關焦點

  • 這款子彈被稱為「開花彈」,兇殘程度比達姆彈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款威力巨大的子彈名為「開花彈」,顧名思義,當這款子彈進入人體後,會不停的告訴轉動並且像花開時一樣迅速擴張,雖然這款子彈的尺寸和普通子彈的尺寸相差無二,但是「開花彈」造成的傷害卻是普通子彈的好幾倍,如果在戰場上被命中,那麼你生存的機率幾乎為零,哪怕你只是被打中了手臂。「開花彈」的威力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為它在內部構造設計上比普通子彈更加複雜,生產過程更加繁瑣。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
  • 被聯合國禁止服役的一款「開花彈」,一旦擊中絕無生還!太恐怖了
    每一次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殘酷的事實,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武器的性能,目前我們現在服役的很多武器都是二戰時才出現的,下面筆者要介紹的一款武器簡直就是反人類的設計,這就是被聯合國給禁止的子彈RIP。這款子彈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達姆彈俗稱開花彈,這款子彈設計之初的理念就是要做到一擊必殺的功效,這款子彈的大小大概在9毫米左右,但是擊中目標的時候,彈頭會直接的分散開,向四面八方進行攻擊。
  • 明朝大炮比較著名的都有哪些?
    明朝比較著名的炮有三種:佛朗機,虎蹲炮,紅夷大炮前面兩種我沒查到資料,但是紅夷大炮射程可以達到2公裡,多的4公裡那麼前兩者應該在1000m以內。炮彈是實心彈,可以殺傷步兵,擊穿城牆。對步兵殺傷力基本是毀滅性,挨上一發就不成人形嘍,但是實心彈一次只能打少數密集的敵軍。所以有時炮手會裝填碎瓦片,鐵片,殺傷力會小點,但是可以大片殺傷敵人。開花彈可能有,但是應該很少。佛朗機:明人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稱謂。本是近代以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東方民族泛指歐洲人所用的名稱。
  • 比達姆彈還恐怖的子彈,如果被擊中,用x光拍片也找不到碎片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說到戰爭,大家不可避免的都會想到槍枝和彈藥。就槍枝而言,其種類用途多樣,若論誰是最強大的槍也實在不好下定論,但是在子彈的領域,就有幾款子彈的威力巨大是被國際所承認,甚至有些還被禁止在戰爭時使用,比如廣大軍迷朋友們都聽說過的達姆彈,這種子彈又被人們稱為「開花彈」,意思就是這種子彈在射入人體之後彈頭會分裂,其在人體內部造成的傷害面積更是達到了普通子彈的數倍,殺傷力十分恐怖!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甲午海戰陳兆鏗用過望遠鏡現世福州新聞網(微博)訊 經歷過甲午海戰洗禮的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總管輪單筒長柄望遠鏡,今日以175歲高齡,回到它最後一位使用者陳兆鏘中將曾讀書和長期工作的馬尾1838年 單筒長柄望遠鏡產於英國7日下午,在梁友堯妹妹家中,記者見到了專程從上海來榕捐贈的梁友堯和單筒長柄望遠鏡。紅光滿面的梁友堯,與陳兆鏘有幾分相像。他雙手捧出的望眼鏡產自英國倫敦,未展開時40釐米長,展開後長度有59釐米。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北洋海軍的海戰戰術規則,其實早在海戰之前,甚至在甲午戰爭之前就已經制定完成並傳達給全軍。規則共有三條內容,北洋海軍艦隊在與任何敵方軍艦作戰時都應遵循:1.由這一早在戰前就頒布的戰術規則可知,選擇夾縫雁行陣作為戰鬥陣型,是早已制定的方略,並非是遭遇日本艦隊時劉步蟾臨時起意做的決定。將夾縫雁行陣和三條戰術規則綜合起來,所呈現的戰法就是19 世紀60 年代後流行於世界海軍中的亂戰,現代又稱機動戰術。海戰中的亂戰,類似於陸戰中的肉搏戰、白刃戰。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諭令一下,為慈禧祝壽成為壓倒一切的全國性政治任務,為討老佛爺歡心,光緒帝帶頭,大清文武百官開始籌備慈禧六十大壽,無所不用其極,花費不計其數。據《皇太后六旬慶典》記載,僅中央一級財政支出就耗費白銀600萬兩,至於各級地方和各類隱性開支,更無從考究。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這時,「平遠」、「廣丙」和兩艘魚雷艇已趕到,但因火力均不強,未能改善右翼態勢。當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炮擊。北洋艦隊雖然陣形已被打亂,但各艦隨時變換方向,力求使艦首對敵,以充分發揮主炮威力。「『定遠』猛發右炮攻倭大隊各船,又發左炮攻倭尾隊三船」。日艦「比睿」、「赤城」因速度遲緩掉隊,正好被北洋艦隊所截擊。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然而由於老祖宗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皆是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從側面證明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上千年的思想已經並不完全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需求,想要圖強必須走向那一條大換血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去除自己體內所保留的汙穢。國家才能得到好的發展,百姓才能過上好的日子。說到晚晴最重要的幾件事「洋務運動」算作一個。
  • 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 李碩|拿破崙時代海戰的兵器、戰術與戰略
    《特拉法爾加戰役》,[英] 朱利安·S.科貝特著,陳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6年4月出版,544頁,79.00元朱利安·科貝特著、陳駱譯的《特拉法爾加戰役》,是一部描寫風帆火炮時代海戰的經典著作,可惜此書內容與今天中國讀者的知識背景有較大差距,導致很多人不太能理解,自然難以欣賞其睿智——這包括書中主人公們的運籌或者勇武,也包括科貝特在展現這段歷史上所用的功力
  • 中日甲午海戰
    1894年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以「除暴安良」和「逐滅夷倭」為口號。起義很快席捲了朝鮮南部很多地區,朝鮮政府無力鎮壓,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