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全文)

2020-12-01 網易軍事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不是武器不如日軍,反而是優於日軍。但用毛瑟連發快槍的清軍每次遇到使用單發步槍的日軍。幾乎都是大潰而逃。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北,幾乎末打過一次像樣的勝仗,最後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何以至此呢?作為前期清軍統帥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武器裝備的落後,稱:"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則利鈍懸殊。倭人於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故而,戰爭失敗,"因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也"。前線戰將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屢屢談到武器量少質劣,以至戰敗。後世史家往往據此將武器裝備落後,作為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對這個問題應做具體分析。李鴻章意在掩飾其麾下淮軍的腐敗和自己指揮上的失誤,宋慶、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無偏頗之處。筆者擬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於方家。

鴉片戰爭前,清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輔之以少量的抬槍、抬炮、鳥槍。鴉片戰爭中雖敗於英軍的近代槍炮,清政府並末接受教訓,部隊裝備仍無大的改進。清軍裝備的近代化始於淮軍。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抵達上海,在與西方軍隊以及洋槍隊(常勝軍)共同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他開始認識到用洋槍洋炮來改進部隊裝備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隊中組建洋槍隊,次年又組建了洋炮隊,逐漸淘汰了舊式武器。此後,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業仿製的近代槍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軍的裝備基本上能夠隨著西方武器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特別是淮軍,其更新速度之快和近代化程度之高,在清軍各部隊中是首屈一指的。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慶所部毅軍等部隊;後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隊。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部隊的裝備情況。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勳、劉士奇、王永勝四軍萬餘人,已有洋槍萬餘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與捻軍作戰時,"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餘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杆"。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開花炮隊,裝備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然而,此時淮軍裝備的尚是前膛槍炮。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後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美國林明敦滾輪式步槍槍膛。


德國毛瑟槍。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



奧地利曼利夏1888直拉式步槍。


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戰爭前,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清軍在平壤遺棄的格林炮。


清軍在九連城使用過的格魯森37mm行營炮。

與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東北練軍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二十二日,"查明各隊原領大小洋槍共一千七百八十四桿,來福槍共六百四十八桿,鳥槍共二十三桿,抬槍共六十七桿,雲者士得槍共二百十七桿,馬林槍共四百四十桿,哈乞開斯槍共一千零七十三桿。此七項共領得槍四千二百七十二桿,除此並無領得別項槍械"。另據吉林將軍長順稱,其於光緒十四年接任時,所部17營3哨,只有前膛來福槍3600餘杆,後膛馬步各槍1600餘杆。後在上海購後膛槍2000桿,由神機營拔給來福槍1000桿,海軍衙門撥給哈乞開斯1000桿。但這些槍械在演習中多有損壞淘汰者,故而戰爭爆發時,其所統各軍"開斯、毛瑟等槍無多,大半皆來福槍、快槍,餘則以刀矛充數"。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也是屢屢奏稱武器缺乏,請求由外省撥給槍炮。

!


再看湘軍,1892年湖南巡撫吳大澂奏稱:"湘中風氣未開,所用洋槍屢修屢壞,實不足以資抵禦。1894年9月,布政使魏光燾受命募集新軍北上參戰,而"湖南並無後膛槍,湖北亦甚少,僅有林明敦數百枝,彈太少"。是年底,湘軍宿將劉坤一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吳大澂受命幫辦軍務,但所部"槍械未齊,子彈不足","有步隊而無炮隊",轄下23營零3哨,僅有各種槍枝4600枝。

山東是甲午戰爭的另一個主要戰場,山東部隊的裝備更差。戰爭爆發以後,山東巡撫李秉衡奏稱:"舊存軍械本屬無多,現經各營紛紛請領,幾無以應。且盡系舊式洋槍,難以及遠"。沿海部隊"後膛槍僅存千餘杆,又次之次者,無以制敵"。許多部隊只好"率配以舊土槍及故前膛來福槍"。日軍在榮成登陸以後,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建議將原定派赴關外的幾支部隊改援山東,但無法保證武器供應,"李(佔椿)、萬(本華)兩軍各有馬梯尼千枝;張國林有槍數百,洋拾槍二十枝,車炮四尊,劈山炮數十尊;陳鳳樓因江南無馬槍(陳部為馬隊--引者),須到津撥用江南所購到馬槍千枝。……丁槐軍直無一槍"。上述部隊除丁槐部隊以外,共達20營近萬人,可見其武器缺乏之程度。至於內地如陝西、山西等省奉派北援的部隊,裝備就更為落後了。

然而,如果我們從上文的論述中,得到中國部隊除3萬多淮軍外,其他部隊的武器裝備均不堪與日軍一戰的結論,那就為時過早了。因為戰爭爆發以後,陳國內軍工企業加緊生產外,沿海各省督撫還大量購買外國槍炮,調撥前線。因此,參戰部隊開上前線後,其裝備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關於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4年奏報,委託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小口徑五連珠快槍3000枝,子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子彈250萬顆;格魯森快炮12尊,炮彈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一至1894年9月,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萬顆。10月,又準備再購比利時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後委託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顆。10月,奏報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幹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12月,又奏報委託許景澄代購毛瑟槍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託楊儒(駐美公使)代購哈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託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炮若干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如吳大澂曾先購"戰炮十尊,精槍數百杆",後又購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設法購買,以改善裝備,如吳宏洛即商之洋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杆,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以上所列舉的數字,容或有重複之處,也有的武器雖已定購,至戰爭結束時尚未運到,但相當一批槍炮在戰爭中裝備了前線部隊則是無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購之槍,就大批陸續運到。1894年9月,由上海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鴻章稱,"許景澄購來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尼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留於南洋者,撥給李佔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開赴北方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後協濟各省後膛洋槍14000枝。廣東於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後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後又續撥馬槍、步槍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澂部鋼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並擬再撥300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後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萬難應敵",後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之洞派出北上參戰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本來裝備落後的湘軍,到戰爭後期裝備大為改善,如陳湜部已配備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

!


此外,關於清軍的裝備,還有幾點應作具體分析:其一,某些將領對所部裝備不足的奏報,往往誇大其詞。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奏稱部隊裝備不足,請造拾槍應用。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餘枝,人手一槍尚有餘。1894年10月,署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又撥給他步毛瑟槍5000枝,馬毛瑟500枝,哈乞開斯槍200枝,來福槍300枝,共6000枝。到戰爭結束時,黑龍江共撥出格魯森快炮、過山鋼炮、開花銅炮各4尊,嘎爾薩炮2尊,龍炮1尊,子母炮7尊,常勝炮150尊,單響毛瑟槍5000枝,10響毛瑟2050枝,哈乞開斯991枝,馬毛瑟1933枝,來福槍300枝,太來槍660枝,後膛馬槍250枝,抬槍80枝。其中有少數撥給了其他部隊,有些武器也比較落後,但大部分是進口槍械。依克唐阿所部後擴充至萬餘人,這麼多槍炮,怎麼能說裝備不足?依克唐阿的奏報,無非是為了掩飾其作戰不力,另外也與其部隊在戰場上大量遺棄和損壞武器有關,關於這一點,還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地區即使裝備確實不足,槍械也落後,但並非毫無長處,即以山東為例,其陸軍確實裝備比較差,但沿海戰略要地如煙臺、威海海口各炮臺所裝備的火炮卻是比較先進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煙臺有各種口徑的火炮27尊,均是後膛鋼炮,其中22尊是快炮。威海衛由於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各炮臺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均屬上乘。據統計,該地25座炮臺,共配備進口的各種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營炮、曲射炮達167尊。由此可見,如果說威海衛之戰失敗的原因是裝備落後,恐怕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與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論,有的部隊的裝備還是相當精良的。如直隸練軍一律裝備洋槍洋炮,到90年代前後,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

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曾上一呈文,文中系統地總結了戰前清軍製造、購買軍火的情況。從呈文看,即使不計甲午戰爭爆發後大量購買的武器,如果能統籌使用,清軍也應不虞武器匱乏。曾氏稱:"中國後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製造購辦不可悉舉"。他把中國陸軍使用的槍枝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製造局製造的快利(此說不確)、德國的毛瑟和馬梯尼、單音哈乞開斯、黎意(可五子連環遞放)等五種,並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極多,彈子亦復不少。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後繳出者,有尚未開箱者"。乙等槍有英國馬梯尼、十三音雲者士得,"此二種中國購置亦復不少"。丙等為美國林明敦,"系美國極舊之式,乃上海製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餘萬杆,除已發各營外,實存六十餘萬杆,彈子稱是"。儘管林明敦槍"後膛走火,又易炸裂,又不甚準",但"中國甲槍已屬不少,足敷陸軍之用",而且"已購之彈子尚屬山積"。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文以上列舉之火炮品種和數量,已足以彌補曾氏所述之不足。

!


反觀日軍方面,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只有少量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清軍少得多。

日本村田式步槍。

當然,日軍裝備也有其長處,即型號統一,火炮輕捷,易移動,射速快。但不管怎樣,我們以上之論述,足以說明李鴻章所謂日本"船械愈出愈精",中國"相形見絀"的說法是不足信的。至於像"自戶部奏定光緒十四年之後不購新械,武庫已空如洗"之類的說法,雖不能完全說是空穴來風,至少也是誇大其詞。

既然清軍的裝備與日軍相比佔優勢,為何卻在戰場上連連敗北呢?固然,戰爭的勝負並不完全取決於武器裝備,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武器裝備畢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清軍的裝備及其使用中所存在的一些致命的弱點,進行探討和考察,以總結和接受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要言之,清軍的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隊腐敗,士氣低落,缺乏訓練,遇敵輒潰,不能發揮武器應用的效用。清軍自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之後,多數部隊皆再未經戰事(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只是少數部隊參戰),承平日久,弊端叢生,"兵則半屬空名,操則虛應故事",只剩下空架子,已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淮軍是參戰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是前期作戰的主力,但除聶士成、徐邦道等少量部隊外,其他各部均無像樣的戰績可言。正如時人指出:"淮軍萬不可用也,宿將久經凋謝,繼起者非其親戚,即其子弟,均未經戰陣之人。補伍皆以賄成,扣餉早懷積怨,……驕奢居人先,戰鬥居人後。"劉盛休部盛軍,為淮軍主力之一,"平時威德不行,士卒不服,見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殺之不止……"。前線總指揮宋慶指出,此類情況"不獨盛軍然也"。淮軍備部皆是"一經戰隊,官則警惶失措,勇則四散奔逃"。即使其中作戰比較勇敢的部隊,由於平時缺乏訓練,戰鬥力也是非常低的。北洋武備學堂的學生雷震春、王德芳指出,他們"往歷前敵,親見備軍致敗情況,實由將帥不善訓練,士卒不常操習,火器不能研究,槍炮不度遠邇,地勢不細測量,住紮不設營壘"。至於其他各省部隊的腐敗程度,與淮軍相比往往有過之而不及。山西大同鎮調往東北的部隊,"其官長士兵無人無煙癖,軍容之劣,鮮有出其右者。軍裝之外,腰間皆斜插煙槍一枝,見者無不發噱"。東北"三省練軍大半旗兵之居城市者,平居菸酒行賭,沉溺忘返"。這樣的部隊,即使裝備了先進武器,又怎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僅以平壤戰役為例,是役參戰部隊多數是清軍精銳,每門炮自帶炮彈50顆,每枝槍自帶子彈150發,以後又由國內運去炮彈2400顆,格林炮子50000顆,子彈50萬發,火力不能說不強。但炮兵"炮準甚疏",步兵射擊的命中率也極低,每人發射子彈達三四百發,可是全戰役僅擊斃日軍180人。在以後的戰爭中,清軍幾乎每戰皆濫放槍炮,動輒就是每槍發射子彈數百發。而日軍方面,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其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平均只使用子彈8發!相形之下,清軍戰鬥力之低怎不令人觸目驚心。

!


(二)由於清軍戰鬥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擴充部隊,希圖以數量上的優勢取勝,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嚴重的後果:其一,由於擴充部隊太多,加之後勤保障體制落後,導致武器供應跟不上,以致"新招募之兵,多負戈矛,無火器"。據日本參謀本部掌握的情況,當時中國動員的部隊中,只有3/5的士兵裝備了近代武器,餘者只扛著大刀長矛。如宋慶擬新招新軍30營,而天津軍械局僅撥到槍枝600桿,儘管戰場情況緊急,卻無法"調令出關作戰"。再如前述吳大澂部23營零3哨,出兵之初僅有4600枝槍等,均是典型事例。其二,新募士兵的素質和戰鬥技術比老兵更差。有人指出:"近來新募之兵,急於成軍,往往未暇精選……類多募自近處,雜以市井之人,窳惰性成,其拔隊起行之時,至有涕泣不願去者"。尤為糟糕的是,由於戰況緊急,新募部隊往往並不操練即開赴前線。如旅順口守兵12000餘人,其中9000餘人為新軍,成軍末幾,即遇戰事,"總未得空操過一日"。到了後來,甚至"新募勇隊連槍炮尚未見過",即準備向前線開拔。以素質極差之市井之徒,倉促成軍,未經訓練,"猝給一槍,強之管炮,且不知施放,惶言命中?"這樣的部隊,自然更不能發揮武器應有的作用。到戰爭末期敗局已定之際,有識之士對此作過不少沉痛的總結,如李本方致函徐邦道說:"查其致此之由,皆因將不得人,兵不嫻器。以極貴極精之槍炮,付諸毫未練習之勇丁,倉卒臨敵,手忙足亂,或出隊而錯帶彈子,或臨時而忘記用法,乘以強敵,不奔何待?中國之論兵事者,人人皆曰槍炮不精,船械不利,眾寡不敵,吾獨謂所以致敗之故,不系乎此。"痛定思痛,李氏斯言,可謂一針見血。

(三)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湘淮集團興起,形成督撫專政的局面,這對甲午戰爭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清軍的裝備均是省自為政,各行其是,因此,各省參戰部隊的槍炮品種、型號極不一致,即使一軍之中也往往互相參差。前述各省所購之武器,分別來自德、英、法、美、英、比等國,據說進口槍炮的型號可達三四十種:國產武器也由於軍工企業分別隸屬不同的集團,存在著種種差別。各種槍械的口徑不一,"彈藥參差,不能互相濟用",給戰爭中的彈藥補充和火器配備造成極大的困難。"無論怎樣有效率,怎樣誠實的輜重隊,也決不能為隊伍所帶七拼八湊的雜牌武器配備合用的彈藥"。更何況清軍根本沒有適應近代戰爭的後勤保障機構,這就在戰場上造成極大的混亂。前線部隊或有槍無彈,或彈不對槍。如宋慶所部使用的馬梯尼槍子彈大小竟有四、五種,而天津軍械局僅存20年前的舊子彈10萬粒,既不知是否合膛,又不知是否失效。再如山東存有毛瑟槍子彈667000粒,其中不合膛者競達475000粒。安徽癛生朱照的一段話,可以說是對這種混亂狀況的總結:"炮則有格林、阿姆斯特郎、克虜伯、田雞炮、開花炮等種,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並中國自製之快利槍,名色繁多,殆難屈指。夫槍炮一種有一種之彈藥,即一種有一種之施放之法。彈藥或誤,則與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松或緊,皆不適於用,則有器與無器等"。"此炮之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各種槍械,"臨陣時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滷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一二老於兵者,雖有辨認,而倉卒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種類繁夥,即營官、哨弁尚有不能盡識者哉?這與日軍統一使用國產定型槍炮,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清軍使用的槍炮在質量上也是參差不齊,玉石交混的。官兵對武器的不善保管,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國產武器中,江南製造局生產的"林明敦中針兵槍多有走火之弊,故各營末肯領用"。以後改造快利槍,也因技術、設備落後,"未能過求精緻"。金陵機器局生產的大炮,竟多次發生炸膛事故。進口武器固然性能較國產者優越,但內於經辦人員的營私舞弊和外國商人的有意欺矇,有不少"陳年之存貨而詭為新制"者,以致"價多浮冒,物不精良"。就連赫德也認為中國政府不必"去花錢買這些可能一半已經無用的舊東西"。由此導致前線部隊往往領到的是不能使用的舊槍。如總兵徐邦遲受命募軍,所領1200枝進口的毛瑟槍就都是"實不能用的舊貨"。這種武器,"臨陣用之,子藥不能及遠,而又無力,開至數次,機關損壞"。至於清軍使用的炮彈、子彈,大部分中國能自行生產,但由於設備和技術上的問題,加之管理人員偷工減料,也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天津機器局"配置於藥之分量或多或少,或攙和不應用之物,致使自裂自敗,有用之槍,轉成巨患"。江南製造局所造子彈,"每逢演用往往誤火,一及吹彈不能致遠(原文如此--引者),甚至炸壞銅殼,登開後堵傷人等弊"。吉林機器局就更是等而下之了。進口彈藥要好一些,但也並非沒有問題,如漢納根等人經手購買的小口徑快槍子彈,"每箱上層尚佳,用至下層,往往有不合膛或藥力不足,難於及遠"。前線部隊由於使用劣質彈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北部隊所領子彈,"半多不響,即響亦不及遠,拆驗藥已成灰",毅軍"探馬與倭戰,連發四槍,不響,被倭擊斃"。炮彈中也往往"實以泥沙"、"和以泥蠟"而不可用。據日方記載,旅順口之役清軍炮臺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臺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清軍對武器彈藥的不善保管,也使優質槍炮的性能大大打了折扣。平壤守軍的"克虜伯優質大炮競鏽得大部分連炮栓都拉不開"。北京的炮兵在連綿陰雨之中,"把一批大炮放在街上,讓它陷在泥轍裡沒人管"。劉坤一駐紮山海關時,"自天津運往山海關機器炮四十尊,有彈十萬枚,由火車運送到關,堆積沙土中,閱效十日,無人收管。經德國某教習前往查看,謂子藥全行潮溼,不堪應用。強使試驗,只能及三十碼遠近,較之原制炮力不及二十分之一"。此類情況,幾乎各軍各處盡皆有之,言之令人痛心。

!


(五)清軍缺乏合格的指揮官,指揮軍隊之權仍操諸行伍出身的舊軍官之手。這些人固然勇怯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囿於國內戰爭的老經驗,因循守舊,不懂新的軍事科學。戰爭期間參與後勤事務的袁世凱指出,"今之徵調諸將,亦誠不乏夙望,惟或優養既久,氣血委惰;或年近衰老,利慾薰心;或習氣太重,分心鑽營;即或有二三自愛者,又每師心自用,仍欲以『剿擊發捻『舊法御強敵,故得力者不可數睹耳。"這是指所謂"威望素著"的老成宿將而言,至於一些新組建部隊所調之員,則"多系浮薄少年,文弱書生,不諳軍務"。在這樣的軍官的指揮下,即使部隊裝備了先進武器,也難免潰敗的結局。在進攻時,他們仍沿用冷兵器時代集團衝鋒的方法,一擁而上,且往往"從一千公尺以外的遠距離開始射擊"。日軍則以密集火力在近距離猛烈射擊,給予清軍以重大殺傷。在防守時,他們只注意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即使正面也無縱深兵力和火力配備。日軍只要從側翼出擊,即可迫使清軍全線崩潰。"差不多中國人每一次打算守住陣地時,都因為被敵人迂迴到他們的側翼而被迫後退,中國人簡直不知道怎樣防禦自己"。在火炮的使用方面,問題尤為嚴重,一是參戰各部不相統屬,火炮配屬於各部隊,不能集中使用。日軍則不論火炮多寡,一律集中使用以加強火力。二是不懂步炮協同作戰的原理,炮兵陣地總是選擇在"第一線步兵陣地內或其間隙。因此,火炮成為顯著的目標,在戰鬥的初期階段,屢次被日本炮兵破壞"。清軍指揮官中也有各別人在戰爭實踐中總結了教訓,提出改進意見,如聶土成即多次指出:"……前次失利,皆由我炮未聚一處,各營顧已失機。倭炮不拘多寡,用則一處齊發"。可是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前敵將領仍是我行素。1894年12月19日瓦缸寨之戰,宋慶部曾奮勇作戰,炮兵的表現也是出色的,但由於使用不當,被日軍快炮"照準叢擊",所帶火炮5尊被擊毀4尊,喪失了作戰能力。第三次反攻海城之役,依克唐阿部重蹈覆轍,被擊壞火炮5尊。所以,有的西方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指揮官在基本戰略戰術和使用武器方面,顯示出可悲的無知"。當時在華的西方人士,也有人指出;"假使軍事長官有一些現代軍事的知識,中國陸軍……也會……予敵方以有用的損害。但是它的軍官們否定了它一切成功的可能性"。

(六)清軍的腐敗不僅表現在戰場上連連潰敗,而且還表現在每一次潰退,均"盡棄軍實走,器械盡失"。這不僅削弱自己裝備的總體實力,而且反過來大大加強了日軍的裝備。據有關資料記載,平壤戰役,清軍丟棄大炮48尊,步槍10000餘枝;鴨綠江防之戰,丟失大炮78尊,槍4400枚;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尊,槍600枝。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另據日方統計,日軍在牙山、平壤、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大連灣、旅順口等地,一共繳獲大炮607門,槍7394枝,炮彈267.17餘萬發,子彈7745.8萬發。其後,在牛莊、營口、威海衛、澎湖等地清軍遺棄的火炮亦達數百門,槍枝、彈藥更是不計其數。而在甲午戰爭全過程中,日軍僅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兩相比較,怎不令人觸目驚心!李鴻章曾哀嘆,淮軍部隊遺棄大炮,"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何!"依克唐阿自己承認,自開戰以後失去槍枝7807枝,損壞880餘枝。至於火炮,到1895年初,只剩下快炮4尊。這些武器被日軍繳獲後,勢必導致敵我裝備的此消彼長。日軍將繳獲的武器(特別是大炮)投入戰鬥,大大加強了火力。如旅順口之戰,日軍以所得衛汝貴部快炮"登山俯擊"清軍炮臺。威海衛之戰,日軍攻佔沿岸炮臺之後,即掉轉炮口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更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最典型的事例莫過于田莊臺之戰,是役,"我海蓋間歷戰所失行營大小炮無慮百尊,盡為倭人攻具,列遼河南岸,數倍我炮"。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清軍勢不能支,乃"大潰西奔"。可見,武器裝備此消彼長的變化,對戰爭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裝備在總體上是佔優勢的,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清軍的腐敗和缺乏訓練,缺少合格的、懂得近代戰爭的指揮官等不利因素,這種優勢在戰爭初期即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後隨著戰爭的進行,日軍繳獲了清軍大量武器,使雙方的裝備發生了逆轉,清軍不斷削弱,日軍逐漸加強,終於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最後失敗。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董蔡時 王建華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半自動射速極快,為什麼多數狙擊步槍還採用栓動單發設計?
    槍有好幾種,有栓動單發步槍,半自動步槍,全自動步槍。在全世界的狙擊步槍中,絕大多數都是手動上彈的栓動單發步槍,極少數是半自動射擊的,很多半自動射擊的狙擊步槍其實是叫做精確射手步槍,而不是狙擊步槍。對於高精度狙擊步槍來說,必須是栓動步槍,半自動全自動的射擊方式,根本滿足不了高精度這個要求。使用栓動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追求精度,相對來說,栓動單發步槍的精度最高。對於一款狙擊槍來說,它首先應該要追求精度,單純追求射擊速度其實就和連發突擊步槍沒有太大區別了。
  • 清軍沒有那弱:北收新疆南揍法軍意氣風發
    日清戰爭中,日軍繳獲大批清國武器,包括德國造克虜伯山炮、野炮、加農炮、加特林等各種國際名牌大炮,看的日軍眼光繚亂。清軍裝備多彈倉式步槍 日軍是單發槍戰前10年光淮軍就比全日本大炮還多論陸軍裝備,1884年3萬淮軍就擁有後膛鋼炮370多門[多德國造]。比全日本陸軍的火炮還要多50%。清朝在戰爭爆發的1894年先後向德國,比利時,奧地利訂購65000隻步槍,大炮67門,子彈炮彈2800萬發。
  • 「吃雞」M416步槍即將被削弱,這把槍械得到增強,堪比GROZA步槍
    ,還是因為M416突擊步槍是一把有著可以安裝很多配件的優勢,所以滿配M416突擊步槍在吃雞遊戲中我們玩家使用起來容易操控壓槍,在這次吃雞遊戲端遊槍械性能調整中M416突擊步槍的穩定性並沒有削落,而是對M416突擊步槍的基礎傷害進行了降低,從原來的41傷害降低至40傷害,其次又將M416突擊步槍的射速降低,原來880m/s降低至780m/s,接著又將傷害量衰減距離從原來60m~450m降低到50m~350m
  • 聽聽槍械高手點評AK系列突擊步槍的優點與缺陷
    由於AK系列的槍械採用導氣式原理,推動槍機後座完成自動連發射擊,這種設計到現在為止都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以至於後來的一些槍械強國所射擊的新槍都是採用這一原理。最典型的是捷克CZ805/806、德國HK公司的HK416(美海軍陸戰隊的HKM27就是從HK416發展而來)!
  • 槍械史上第一款列裝軍隊的轉輪步槍——柯爾特M1855式轉輪步槍
    為了能讓M1855式轉輪步槍更好的適應各種環境和滿足不同人群對連發步槍的性能要求,柯爾特特意為M1855式轉輪步槍研製了4種可供更換的槍管,分別長15英寸(約為38釐米)、18英寸(約為45釐米)、21英寸(約為53釐米)和24英寸(約為60釐米),結果這一設計一經推出就讓M1855式轉輪步槍大受歡迎。
  • 世界3大著名步槍:第1實至名歸,被稱「長槍之王」,來自俄羅斯
    導語:世界3大著名步槍:第1實至名歸,被稱「長槍之王」,來自俄羅斯相信大家都接觸過端遊或者手遊吃雞,我相信大家體驗最深的武器以及最喜歡用的武器應該都是步槍。當然在戰場中不例外的最常見的槍械也是步槍了,步槍採用多種自動方式,但多數現代步槍的自動方式為導氣式。由於採用了這種自動方式,所以能夠形成密集的火力。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全球最經典的3大步槍。 1.俄羅斯的AK47突擊步槍。
  • 50年代北約是怎麼錯過中間威力步槍彈的?
    ,就是專門為自動步槍研製的「中間威力步槍彈」歷史也很早,早在1918年法國就有一種利貝羅勒(Ribeyrolles)試驗型自動卡賓槍,發射一種8x35mmSR步槍彈,這種步槍彈的彈殼源自.351英寸溫徹斯特自動裝填步槍彈(.351WSL,屬於前面提到的美國小威力民用步槍彈的一種),彈頭用的是法國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彈頭。
  • 清末新軍團龍步槍
    有坂步槍與中國的早期引進1886年法國人裝備了使用無煙發射藥槍彈的勒貝爾1886步槍,開創了世界先例,日本人也不甘落後,緊隨其後推出了村田二十二年式步槍,但村田二十二年式步槍的性能較之前的村田十八年式步槍並沒有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步槍技術飛速革新的19世紀末期村田二十二年式步槍也不算突出。
  • 「吃雞」最強突擊步槍GROZA,射速最快UZI,那麼最實用槍械是誰?
    和平精英吃雞遊戲中有著不同種類的槍械,我們玩家在吃雞遊戲中選擇槍械的範圍就很廣,但是在吃雞遊戲這麼多槍械中,有的槍械因為各方面的性能好,所以在吃雞遊戲作戰中表現出很強勢的作戰效果,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吃雞遊戲中最強突擊步槍GROZA突擊步槍,射速最快UZI衝鋒鎗,那麼最實用的槍械是誰?
  • 荒野行動AR18步槍怎麼樣_AR18步槍性能解析[多圖]
    和昨天的都市陣線地圖、湯姆遜衝鋒鎗一起上線的還有AR18步槍。相信很多玩家在遊戲中最常用的就是步槍了。那麼這把新的步槍如何呢!下面帶來AR18步槍性能解析。
  • 俄羅斯ASM-DT「海獅」兩棲步槍 兼顧陸地水中射擊需求的罕見型號
    上世紀90年代末,圖拉設計工程學院設計師團隊與來自聖彼得堡「VoenMekh」高等職業教育學院的同事合作,研製ASM-DT「海獅」兩棲步槍。這種特殊的槍械是為海軍戰鬥潛水員專門設計的,是水下特種突擊步槍(APS)的進一步發展型,但它採用了全新的技術路線,可以使用不同類型的彈藥。
  • 一戰時期神奇的雙彈匣步槍,兩個彈匣形成「V」字形狀,彈容量高達50發
    為了打敗敵人,各國軍方都在軍工領域投入大量資金,於是各種武器研發項目應運而生,其中不乏腦洞大開的神奇產品,比如雙彈匣步槍。 Burton Machine Rifle,伯頓機械步槍,這是美國溫徹斯特公司於一戰期間研發的武器。
  • 吃雞都用AK47,戰爭中AK47和M4,中國81步槍比到底怎麼樣
    在現在的普通戰爭中,最常見的武器大概就是槍了,而在現在眾多較火的網路遊戲中,槍的身影也是隨處可見的,其中最常見的步槍武器可能就是AK47系列,M4系列和中國的81步槍系列了,雖然很多玩家在遊戲中槍玩的很好,可是你真的了解這些槍的性能嗎,接下來我們就好好了解一下這三款槍。
  • 56式半自動步槍,SKS步槍的中國版本,一代不老的傳奇槍械
    56式半自動步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列裝的第一支制式半自動步槍,仿製於蘇聯的SKS半自動步槍,曾經廣泛裝備我國部隊,可以算是我國產量最大的一型步槍。提起56式半自動步槍的仿製原型SKS半自動步槍,這款生不逢時的步槍因為近年來吃雞遊戲的流行而廣為人知。
  • 世界名槍——狙擊步槍篇
    好了,進入正題:一.美國巴雷特M82A1(狙擊之王)二.美國麥克米蘭Tac-50(射程最遠)三.瑞士Sauer SSG3000(單發最準)四.德國G3/SG1軍用狙擊槍(連發最準)五.英國李.恩費爾德AWM
  • 你所不知道的莫辛納甘步槍
    因為此戰中土軍除了仍然使用英制的馬蒂尼-亨利MK1式單發步槍外,還使用了另一種名為溫徹斯特M1866式的步槍,就是這種步槍多次挫敗俄軍屢試不爽的白刃衝鋒。到了1880年代,步槍的大勢正轉向伏擊戰。納甘的提案使用9mm的子彈,因此要求追加改造,而在之前進行的本國軍步槍比賽中,由於被德國毛瑟的M1889步槍趕超,質量也受到質疑。
  • 世界上最致命的狙擊步槍?大口徑步槍特殊消音器狙擊槍曝光!
    狙擊步槍在現代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進行對敵方指揮員進行狙殺、對單兵進行掩護、攻擊對方火力點等一系列任務。而對於警用狙擊步槍來說要求精度高、射程近、可以連續射擊,保證持續火力。近日來自俄羅斯圖拉希普諾夫儀表製造設計局的設計師們公開展示了一款令人「感到恐慌」的狙擊步槍。它就是MC-116M狙擊步槍,該槍是MTS-116M步槍的改進升級版,但這款新「玩具」之所以令人感到害怕,是因為它使用12.7毫米的大口徑子彈,和著名的巴雷特屬於同一級別。
  • 荒野行動:AR18步槍 湯姆遜衝鋒鎗 攜手登場都市陣線
    首先介紹的是步槍新成員AR18突擊步槍,別稱"寡婦製造者"的突擊步槍,單發傷害為43點,射速11.5,射程500,彈容量20,後坐力10.5。該槍使用小口徑步槍子彈,可搭配任意槍口、瞄準鏡和彈夾配件。AR18步槍擁有單點、連射和三連發三種射擊模式,並且自帶兩腳支架,在臥姿狀態下的射擊三連發彈著點更加集中,射擊後坐力更小。
  • 「吃雞」遊戲裡7.62步槍排名,AKM只能排第三,它排第一毫無爭議
    但是在步槍裡也被分為兩種,一種是使用5.56子彈的步槍,一種是使用7.62子彈的步槍,兩種步槍由於使用子彈的口徑不同,所以在遊戲裡面的傷害也就不同。那麼對於威力較高的7.62步槍來說,它們在遊戲裡的排名是什麼樣子的呢?
  • 【英翻】為什麼發明火藥的中國人在公元1500年之前沒有發明突擊步槍(連發速射步槍)
    為什麼發明火藥的中國人在公元1500年之前沒有發明突擊步槍(連發速射步槍)?不好意思你問題裡說"突擊步槍"? 就像"為步兵設計的快速射擊、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 最重要的是,在公元1500年之前?Oh my, I wasn’t even aware that any country had assault rifles in the 16th century.哦,天哪,我甚至不知道有哪個國家在16世紀就有突擊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