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虎林六月十五日電 題:二戰終結地「虎頭要塞」
中新社記者孫宇挺
隱沒在黑龍江虎林縣一個山坡裡的虎頭要塞入口,周圍雜草叢生,只有延伸出來的一段白色的殘垣斷壁,洩漏出這片荒山下當年曾經埋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穿行在狹長的甬道中,即使有燈光,兩米開外就什麼也看不清了。一米七高的甬道,人必須貓著腰才能前行。當年,駐守在烏蘇里江畔虎頭要塞的侵華日軍官兵,就是這樣通過甬道進出要塞的。
「東方馬其諾」攻蘇「橋頭堡」
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省邊完達山餘脈丘陵中,與俄羅斯的伊曼市隔岸相望。要塞規模龐大,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和虎嘯山等五個陣地組成,要塞裡面結構複雜,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脈曲折數十公裡,溝通各個主要陣地,要塞裡面設施齊全,從指揮所到兵舍,從彈藥庫到浴池樣樣設施俱全,建成了龐大的進攻防禦體系,成為「滿」蘇邊境東部右翼核心陣地。日軍曾吹噓要塞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
虎頭要塞的軍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恰好扼著蘇聯哈巴洛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託克間鐵路的咽喉。從一九三四年開始,日軍為進攻蘇聯而秘密在該地區修築大規模的軍事要塞工程,史稱「虎頭要塞」。
十萬中國勞工白骨壘成要塞
據當年虎頭要塞內原日軍士兵岡崎哲夫在其紀實著作《秘錄·北滿永久要塞》一書中記載,「(日軍)關東軍在虎頭下了極大的賭注,投下了數億日元資金,動用了十幾萬勞工。」
今年已經七十四歲的虎頭老人姜福順回憶,這些勞工都是用火車從關內運來的。「七·七」事變以前,這些勞工主要來自關內的山東地區;「七·七」事變以後,大量中國戰俘也被徵發奴役,強制從事虎頭要塞工事的修築。
更令人憤慨的是,日軍為了保守地下要塞的秘密,這些勞工最後幾乎沒有一個能夠倖存。
姜福順說,當年這些勞工受的是非人待遇,常年營養不良和超強度的體力勞動,使得勞工們大批死亡。死亡的勞工一般直接棄屍荒野或者挖坑埋掉。不斷有勞工死亡,不斷有新的勞工運抵。到要塞修成時,僥倖倖存下的勞工最後也都被每人一支「營養針」了結了生命。
另一種說法是,要塞修成以後,日軍假意請勞工喝酒慶功,最後用重機槍把他們射殺。
遲到十一天的戰爭終結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蘇聯對日宣戰。第二天蘇軍就對虎頭要塞發動了猛攻。開戰當天的場景對當年十四五歲的姜福順而言還歷歷在目,「轟炸開始以後,天都變成了紅色,都分不清太陽在哪裡。」
岡崎哲夫記載,八月九日凌晨零點三十分,蘇軍炮火開始轟擊虎頭要塞,歷時十八天的虎頭之戰拉開序幕。
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但虎頭要塞的日軍負隅頑抗。據姜福順描述,八月十八日那天下午,先前被蘇軍抓獲的日本人毛利被蘇軍派往日軍陣地勸降,被駐守要塞的日軍司令官抽出佩刀劈成了兩半。
姜福順還記得,開戰後的某一天,他和幾個小夥伴到猛虎山山腰去挖土豆,山下蘇軍示意他們趕緊下來。孩子們剛一下來,蘇軍就衝了上去,突然山上的多處暗堡開火了,蘇軍損失慘重,接著蘇軍和日軍展開白刃戰。
戰鬥一直持續到八月二十六日,除了五十三人外,兩千多名日軍全部葬身虎頭要塞。這天距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已過去十一天了,這場戰爭也成為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戰。
今天在虎頭要塞博物館內,一面紅色的展板上排列著四百九十三名在那次虎頭之戰中犧牲的蘇軍戰士的名字,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五月八日在莫斯科接見俄羅斯老紅軍時說的那樣,「他們的英雄業績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心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