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80萬國民黨軍,被殲滅55萬,剩餘的20餘萬最終下場如何

2020-11-24 騰訊網

▲淮海戰役示意圖

1948年11月,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東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與國民黨徐州集團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史稱「淮海戰役」,又稱「徐(州)蚌(埠)會戰」。

▲北線集團覆滅,總指揮杜聿明被俘

淮海戰役中,南線20餘萬部隊逃脫覆滅命運

在1948年11月6日戰爭開始到次年1月10日戰爭結束的幾個月裡,解放軍方面共傷亡13萬餘人,共消滅或改編徐州「剿總」總司令長官劉峙麾下4個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黃維第1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李彌第13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1個綏靖區(馮治安第3綏靖區),共計22個軍55.5萬人。

但據統計,當時在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軍實際上共計80萬人馬,那麼除了被消滅的55萬餘人外,另外20餘萬人的下場如何呢?首先說說這些部隊的組成情況。早在1948年10月上旬淮海戰役爆發前夕,徐州「剿總」就在淮河邊的蚌埠成立南線指揮所,由「剿總」副司令長官李延年兼任指揮所主任,負責指揮撤退至此的部隊。

▲徐州「剿總」司令也逃往南線

南線部隊編制龐大,但士氣低落、戰力不強

當時,該指揮所下轄的部隊相當多,包括劉汝明第4綏靖區的第55、68兩個軍,還有1948年4月被殲滅後在此重建的第96軍,原屬孫元良兵團的第99軍和從塔山前線海運回來的第39、54軍。後來,劉汝明部被改編為第8兵團,另外4個軍被整編為第6兵團,由李延年兼任兵團司令。

這6個軍和駐紮蚌埠的交警第9總隊等雖然編制龐大,人數也不少,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劉汝明部的兩個軍是西北軍雜牌,常年裝備和兵力補充不足,靠著消極避戰,才得以長期保全。李延年雖然是中央軍嫡系將領,但其麾下的第96軍、第99軍都是重建的「二茬貨」,第39軍、第54軍在遼瀋戰役期間為了增援錦州而傷亡慘重,又從東北一路坐船過來,尚未休整、士氣低落。

▲李延年、劉汝明在前線指揮

在淮海戰場逃脫,但最後還是覆滅

但是,這些部隊的運氣還不錯,他們處於淮海戰場的最南端,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僅60萬人,從一開始就把北線的黃百韜兵團和徐州杜聿明集團當作主要打擊目標,對南線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則一直以阻擊為主,遲遲沒有派主力部隊圍殲,當淮海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這兩個兵團見勢不妙,慌忙南撤,令剛剛經歷連番大戰、非常疲憊的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追之不及。

不過,隨著全國的解放,這些部隊並未逃脫覆滅的命運。其中,李延年第6兵團:第99軍所屬3個師中,第92師、第268師在渡江戰役中被殲滅,第99師在上海戰役中遭重創,殘部撤至臺灣。

第96軍所屬2個師中,第141師在渡江戰役中被殲滅,第212師一路逃至福建,先在福州、廈門等地被殲滅大部,殘部在福建永泰縣投誠。

▲上海戰役中第6兵團餘部遭重創

第54軍作為陳誠「土木系」碩果僅存的部隊之一,奉命駐防上海,並在上海解放後第一批撤至臺灣,是國民黨軍中極少數建制完整撤至臺灣的部隊之一。

第39軍原本隸屬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因此淮海戰役後被調往廣東,1949年10月在廣東戰役中被全殲。

劉汝明第8兵團在淮海戰役後退守長江防線,但渡江戰役一開始就腳底抹油,從長江邊一直跑到福建廈門的海邊,最終被華東野戰軍追上,將其全殲。

▲渡江戰役中劉汝明兵團搶先逃跑

相關焦點

  • 三大戰役國民黨軍損兵154萬,其中戰死的官兵有多少萬人?
    1948-49年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是國共雙方攻守形勢徹底轉換的三場關鍵大戰,也決定了國民黨軍的敗逃結局。三大戰役國軍共有154萬人被斃傷俘,或者直接向我軍起義。那麼真正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國民黨官兵有多少萬人呢?
  • 國民黨上將胡璉,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再談起他的軍事指揮理論實力,胡宗南於1936年4月在黃埔軍校成為國民黨陸軍中的第一個軍長,在國民黨兵敗飛逃臺灣之時,胡宗南是第一個跨入將軍行列、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第三顆將星的人。那麼可見胡宗南可稱得上「天下門生第一人」有所緣由,然而其野心勃勃、胸無大略、不辨惡善、狂妄自大,抗戰時避居西北擁兵稱王(於是有西北王之說)軍事作戰最終一敗塗地。
  • 國民黨將領們,眼中的淮海戰役是什麼樣
    今年是淮海戰役爆發70周年。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大決戰·淮海戰役》裡有這樣一個場景,當一群國民黨軍將領得知徐州「剿總」司令官由劉峙擔任的時候,他們紛紛發出感慨:徐州作為南京的門戶,即使不找一隻虎,至少也要找一條狗把守,蔣介石最後怎麼會選一隻豬呢?在這群將領眼中被貶成「豬」的就是國民黨軍中人稱「福將」的劉峙。
  • 解放戰爭中,這兩戰合計殲敵133萬!為何都不能列入三大戰役?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聞名遐邇,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負:分別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其中殲敵最多的淮海戰役超過55萬人,最少的遼瀋戰役也達到47萬人。然而1949年後長江以南地區其實還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戰役,殲敵總數達到了驚人的133萬。這兩場戰役分別是49年4月的渡江戰役和49年末的西南戰役。
  • 三大戰役哪個最難打?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作為淮海戰役的先頭部隊,在陣地前方提早預知到了他們可能會面臨的潰敗,並向上級做了警示,請求上級允許他們撤退。令人遺憾的是,上級並未對他的警示做出反應,因此,他被解放軍包圍在新安鎮整整三天。最終他還是堅持戰鬥,鼓勵戰士們要做到「獨立作戰, 以盡軍人天職」的任務,在頑抗中給解放軍造成了巨大損失,為國民黨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獻出生命。儘管他戰死在淮海戰役的戰場上,卻並未被人忘記。
  • 淮海戰役中,華野派哪5個縱隊圍攻碾莊?以多打少為何卻傷亡慘重
    在解放戰爭歷次取勝的戰役中,有一些勝利是用大量傷亡換來的,尤其是1948年淮海戰役的第一場大戰碾莊之戰。為了擊潰徐州以東盤踞碾莊等村莊的國民黨第7兵團,華東野戰軍派出了5個縱隊15萬大軍圍攻敵黃百韜部8萬餘人。當時我軍參戰的是哪5個縱隊?既然雙方兵力接近2比1,為什麼我軍5個縱隊付出了6萬多人的巨大戰損才艱難取勝呢?
  • 三大戰役,國軍共投入195萬精銳,為何竟無一戰表現拿得出手?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卻大部分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淮海戰役誰功勞最大?毛主席認為是粟裕,粟裕為何不以為然
    淮海戰役是我國近代史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戰爭中我黨殲滅了國民黨的將領張靈甫,使得戰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然而在這是戰爭中,功勞最大的是誰呢?毛主席認為是粟裕,粟裕為何不敢當?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粟裕將軍立了一等功。可是粟裕卻擺擺手說,如果沒有戰士們的團結合作,戰爭不可能取得勝利,其實淮海戰役本就是一場指揮性的戰鬥,如果沒有好的指揮官,戰爭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說粟裕立了一等功一點兒也不為過。粟裕之所以不敢接受第一等功的榮譽和淮海戰役中間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有關係。
  • 渡江戰役的啟示
    戰爭背景     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範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 渡江戰役的時候四野在幹什麼?林彪這支部隊立下大功
    上文說到歷經20餘日,四野13兵團42軍終於在5月6日攻克了安陽,同時47軍於5月5日迫降了新鄉守軍。但從時間上來看,4月20日我軍就發起了渡江戰役,安新戰役卻在5月初剛剛結束,那麼四野主力究竟在這段時間做了什麼?又在渡江戰役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 邳州淮海戰役碾莊戰鬥革命烈士陵園
    邳州淮海戰役碾莊戰鬥革命烈士陵園佔地總面積116畝,其中烈士紀念碑及附屬建築物佔地40畝,於1958年6月開建,1960年2月竣工,這裡,安葬著在碾莊戰鬥中犧牲的數千名烈士。  碾莊戰鬥是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11日開始,歷時半個月,以全殲黃黃百韜兵團結束,國民黨將領劉峙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碾莊失守,會戰的結果已經決定。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遼瀋戰役:4個被俘虜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在1948年9月爆發的遼瀋戰役中,國民黨東北剿總戰鬥序列下的五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東北地區全境成功獲得解放。在這場決定戰事雙方前途命運的大決戰中,國民黨方面諸多高級將領無一人死在戰場之上,除了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坐飛機逃脫、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在最後時刻脫離國民黨陣營之外,其餘四位高級將領均落得個被俘虜的結局。
  • 碾莊戰役多慘烈?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文/孤寂寒光進入48年之後,國民黨部隊開始進入主動找我軍接觸的時期。這個現象貌似也不奇怪,國民黨憑藉裝備優勢長期要找我軍決戰。但是這個時候卻不同。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
  • 越軍戰史資料披露,越軍在80年代老山作戰中的損失
    那麼,在越軍官方戰史中,是如何記載這場歷時5年多的邊境局部戰爭的呢? 8月,第二軍區決定用313師和356師進行圍攻戰役,計劃以步兵和特工部隊協同作戰,在強有力的炮兵支援下拿下685高地和300至400 高地,所採用的是逐步包圍、分割殲滅的戰術。
  • 1948年11月8日,張公店戰役嚇跑國民黨200守軍,虞城解放
    所以,虞城縣解放的標誌性事件——虞城縣城解放,解放的並不是現在的虞城縣城,而是當時作為虞城縣城的利民老城(本文在解放戰爭中所稱的虞城縣城,均為利民老城)。虞城縣城最終解放日期是1948年11月8日,這已是人民解放軍第三次解放虞城縣城了。在這之前,虞城縣還經歷過兩次短暫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