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示意圖
1948年11月,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東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與國民黨徐州集團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史稱「淮海戰役」,又稱「徐(州)蚌(埠)會戰」。
▲北線集團覆滅,總指揮杜聿明被俘
淮海戰役中,南線20餘萬部隊逃脫覆滅命運
在1948年11月6日戰爭開始到次年1月10日戰爭結束的幾個月裡,解放軍方面共傷亡13萬餘人,共消滅或改編徐州「剿總」總司令長官劉峙麾下4個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黃維第1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李彌第13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1個綏靖區(馮治安第3綏靖區),共計22個軍55.5萬人。
但據統計,當時在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軍實際上共計80萬人馬,那麼除了被消滅的55萬餘人外,另外20餘萬人的下場如何呢?首先說說這些部隊的組成情況。早在1948年10月上旬淮海戰役爆發前夕,徐州「剿總」就在淮河邊的蚌埠成立南線指揮所,由「剿總」副司令長官李延年兼任指揮所主任,負責指揮撤退至此的部隊。
▲徐州「剿總」司令也逃往南線
南線部隊編制龐大,但士氣低落、戰力不強
當時,該指揮所下轄的部隊相當多,包括劉汝明第4綏靖區的第55、68兩個軍,還有1948年4月被殲滅後在此重建的第96軍,原屬孫元良兵團的第99軍和從塔山前線海運回來的第39、54軍。後來,劉汝明部被改編為第8兵團,另外4個軍被整編為第6兵團,由李延年兼任兵團司令。
這6個軍和駐紮蚌埠的交警第9總隊等雖然編制龐大,人數也不少,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劉汝明部的兩個軍是西北軍雜牌,常年裝備和兵力補充不足,靠著消極避戰,才得以長期保全。李延年雖然是中央軍嫡系將領,但其麾下的第96軍、第99軍都是重建的「二茬貨」,第39軍、第54軍在遼瀋戰役期間為了增援錦州而傷亡慘重,又從東北一路坐船過來,尚未休整、士氣低落。
▲李延年、劉汝明在前線指揮
在淮海戰場逃脫,但最後還是覆滅
但是,這些部隊的運氣還不錯,他們處於淮海戰場的最南端,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僅60萬人,從一開始就把北線的黃百韜兵團和徐州杜聿明集團當作主要打擊目標,對南線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則一直以阻擊為主,遲遲沒有派主力部隊圍殲,當淮海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這兩個兵團見勢不妙,慌忙南撤,令剛剛經歷連番大戰、非常疲憊的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追之不及。
不過,隨著全國的解放,這些部隊並未逃脫覆滅的命運。其中,李延年第6兵團:第99軍所屬3個師中,第92師、第268師在渡江戰役中被殲滅,第99師在上海戰役中遭重創,殘部撤至臺灣。
第96軍所屬2個師中,第141師在渡江戰役中被殲滅,第212師一路逃至福建,先在福州、廈門等地被殲滅大部,殘部在福建永泰縣投誠。
▲上海戰役中第6兵團餘部遭重創
第54軍作為陳誠「土木系」碩果僅存的部隊之一,奉命駐防上海,並在上海解放後第一批撤至臺灣,是國民黨軍中極少數建制完整撤至臺灣的部隊之一。
第39軍原本隸屬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因此淮海戰役後被調往廣東,1949年10月在廣東戰役中被全殲。
劉汝明第8兵團在淮海戰役後退守長江防線,但渡江戰役一開始就腳底抹油,從長江邊一直跑到福建廈門的海邊,最終被華東野戰軍追上,將其全殲。
▲渡江戰役中劉汝明兵團搶先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