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華野派哪5個縱隊圍攻碾莊?以多打少為何卻傷亡慘重

2020-12-07 騰訊網

在解放戰爭歷次取勝的戰役中,有一些勝利是用大量傷亡換來的,尤其是1948年淮海戰役的第一場大戰碾莊之戰。為了擊潰徐州以東盤踞碾莊等村莊的國民黨第7兵團,華東野戰軍派出了5個縱隊15萬大軍圍攻敵黃百韜部8萬餘人。當時我軍參戰的是哪5個縱隊?既然雙方兵力接近2比1,為什麼我軍5個縱隊付出了6萬多人的巨大戰損才艱難取勝呢?

碾莊戰役華東野戰軍參戰的5個縱隊,分別是第4、第6、第8、第9和第13縱隊,另有特縱炮兵支援。以上部隊共計15萬餘人,用以殲滅被圍的黃百韜第7兵團。而我軍阻擊徐州方向增援國民黨軍的華野第7、第10、第11縱隊不在此列。我軍5個打主攻的縱隊不可謂不強:4縱、6縱和9縱是當時華東野戰軍戰力最突出的「四大天王」中的3個,在此前歷次戰役中均有神勇表現,為華野一等主力部隊;而8縱和13縱的實力也不遑多讓,位列華野「四小天王」(另兩個是3縱和10縱)。如此強勁的作戰集群,在碾莊損失慘重主要有3點原因。

首先是準備不充分,戰役前半段損失大。由於我軍處在以多打少的優勢,加上黃百韜兵團進入碾莊前被華野打掉了63軍,敵軍長陳章陣亡,更加滋生了我軍的輕敵心理。在攻打碾莊外圍的前3天時間裡,不光缺少針對性的攻擊重點,攻勢雖猛卻混亂無效,在黃兵團的瘋狂抵抗下我軍沒有拿下幾個據點反而損失了大量兵力。而且不僅是作戰不力,受到敵人可能增援的威脅及後勤供應的壓力,華野各縱隊出現了浮躁心理,後續進攻越發不得力,不得不重新研究圍攻策略。

其次是敵人並非泛泛之輩。黃百韜兵團雖然進碾莊前就丟了一個軍,但卻是兵團裡實力最弱裝備最差的63軍,7兵團仍有8萬多主力,基幹未損。在黃百韜所轄各軍中,第25軍和第64軍都是非常強悍的部隊,黃百韜本人及劉鎮湘等軍長皆為能徵慣戰之將,作風頑固死硬。尤其是黃百韜嫡系25軍,在南臨戰役、膠東掃蕩和豫東戰役中都給華野造成不小傷亡,是華野大敵。整個7兵團在碾莊之戰中的軍事層面可圈可點,雖遭殲滅卻打出了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少有的高光作戰表現,碾莊之戰黃兵團與我軍戰損基本持平。

最後則是戰場的地形地勢因素。一些朋友認為徐東一帶沒有高山,黃兵團選擇原地固守沒有任何希望,但這種看法有些片面。雖然沒有山地掩護,但該地區水網密布河流發達,在流經碾莊等村落時,給了黃兵團部特殊的防禦便利。村村有水塘,溼地環境導致我軍的重武器大多無法發揮,只能靠戰士們進莊與敵人近戰;而高臺錯落的徐東村貌配合早期李彌兵團駐紮時修築的工事,成了機槍等武器發揮威力的絕佳戰場,守軍利用暗堡、夾牆等工事布置掃射點,華野官兵一靠近就處於敵人的火網中,傷亡極其慘重。5個縱隊在這樣的環境中強攻黃兵團,無疑會付出巨大代價。

相關焦點

  • 邳州淮海戰役碾莊戰鬥革命烈士陵園
    邳州淮海戰役碾莊戰鬥革命烈士陵園佔地總面積116畝,其中烈士紀念碑及附屬建築物佔地40畝,於1958年6月開建,1960年2月竣工,這裡,安葬著在碾莊戰鬥中犧牲的數千名烈士。  碾莊戰鬥是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11日開始,歷時半個月,以全殲黃黃百韜兵團結束,國民黨將領劉峙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碾莊失守,會戰的結果已經決定。
  • 碾莊戰役多慘烈?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老兄,你多保重,我實在沒有辦法,我不能不執行上峰命令啊!」
  • 紅色江淮紀之碾莊之戰 屍體填平護圩河
    而在當年碾莊圍殲戰中,當時黃伯韜的部隊利用這條河構築了強大的工事,給華野造成巨大傷亡。11月22日,在歷經了十幾天的慘烈搏殺後,黃兵團在碾莊的指揮部終於被攻破,黃伯韜在一處水塘前開槍自盡。  碾莊南門:當年華野叩關處  從徐州驅車往東走50多公裡就是碾莊鎮,徐州到邳州的公路穿碾莊鎮而過,進入碾莊鎮境內後,一座「淮海戰役首戰之地——碾莊」的巨大宣傳牌立在公路旁,繼續往東在徐邳公路的南側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紀念碑聳立,那就是淮海戰役碾莊戰鬥紀念碑。而在紀念碑所相對的公路的斜對面,就是當年華野部隊攻入碾莊圩的南門。
  • 三大戰役國民黨軍損兵154萬,其中戰死的官兵有多少萬人?
    1948-49年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是國共雙方攻守形勢徹底轉換的三場關鍵大戰,也決定了國民黨軍的敗逃結局。三大戰役國軍共有154萬人被斃傷俘,或者直接向我軍起義。那麼真正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國民黨官兵有多少萬人呢?
  • 國民黨將領們,眼中的淮海戰役是什麼樣
    今年是淮海戰役爆發70周年。同天,蔣介石日記中記錄「敬之來談,健生已願」就職。「晚課後約頌雲來談,解決……武漢綏署之職權與界限問題。」第二天,也就是召見劉峙同一人,蔣介石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決派健生為華中「總司令併兼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6月3日,蔣介石日記注意事項中則記載:「一、健生必欲武漢統治權,否則不甘其心。二、健生約袁守謙為秘書長之用意。」
  • 碾莊圩戰鬥:血染的勝利
    隨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總前委,劉、陳、鄧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淮海前線一切事宜。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贏得了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鄧小平也因此書寫了他軍旅生涯中最輝煌的篇章。
  • 3萬打12萬,七戰七捷粟裕打得黃埔名將找不著北
    粟裕作為我國開國十大大將之首,戎馬一生,打過很多經典戰役。其中最經典的戰役要數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對手:黃埔名將李默庵蘇中戰役中,粟裕的對手是黃埔名將李默庵。當時我軍在蘇中地區兵力為2個師加2個縱隊,共3萬人;而李默庵手下就有5個師,兩個旅,加上兩個警察總隊,有12萬人之多。加上李默庵部隊裝備優良,國民黨軍上下對蘇中戰役都展現出很強的信心,認為勝利是手到擒來之事。但是理想總是和現實有一定差距的,很快李默庵就在和粟裕的交鋒中吃夠了苦頭。
  • 孟良崮戰役,這位雜牌軍悍將拼死增援,華野阻擊的一個師被打光
    1947年5月13日,華野五大縱隊與整編後的七十四師合兵,情急之下,國民黨軍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立即命令離張靈甫最近的八十三師前去增援。八十三師從原來的一百軍整編而來,也就是中央軍,李天霞師長還是張靈甫的老上司,在淞滬會戰中,張靈甫任團長,李天霞任旅長,1939年,李天霞任五十一師師長。雖然李天霞和張靈甫相識多年,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好,李天霞在黃埔三期,張靈甫在黃埔四期。在抗美援朝之後,李天霞原應任整編74師師長,王耀武和張靈甫阻止了他,最終,張靈甫成為國軍主力中將,整編74師師長。
  • 孟良崮,張靈甫因驕致敗,萬字長文講述華野五大縱隊全殲74師!
    並立即定下戰役決心。 陳士榘參謀長和司令部人員擬定作戰方案時,粟裕特別交代說:「這一仗可千萬別忘了六縱,我向王必成許過願,打74師不能少了六縱的份。」 陳士榘完全理解,答道:「王必成在兩次漣水戰役中都和74師交過手,六縱的幹部戰士最恨張靈甫和74師。這次要讓六縱從魯南強行軍,突然插入敵人背後,打擊敵人。」
  • 三大戰役,國軍共投入195萬精銳,為何竟無一戰表現拿得出手?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卻大部分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野戰軍下轄縱隊,偶爾根據作戰需要臨時編組為兵團,比如陳謝兵團、陳唐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楊羅耿兵團等。至於縱隊以下,各野戰軍並不相同,具體來說,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是師,x縱x師。而其他三個野戰軍則是旅,x縱x旅。為何會出現這種差別呢。先說說西北野戰軍。
  • 淮海戰役中80萬國民黨軍,被殲滅55萬,剩餘的20餘萬最終下場如何
    20餘萬部隊逃脫覆滅命運 在1948年11月6日戰爭開始到次年1月10日戰爭結束的幾個月裡,解放軍方面共傷亡13萬餘人,共消滅或改編徐州「剿總」總司令長官劉峙麾下4個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黃維第1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李彌第13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1個綏靖區(馮治安第3綏靖區),共計22個軍55.5萬人。
  • 為什麼說黃百韜是國軍中的納爾遜
    據說,張靈甫在臨終前痛罵友軍見死不救,但至少黃百韜是拼了命的,甚至馬上就要突破華野1縱的防線了。要知道,華野1縱的司令是上將葉飛,向來以「跑得、餓得、打得」著稱,能突破1縱的防線,實屬不易。不過,就在1縱馬上要失利的時候,4縱及時趕到,重新將防線補牢了。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剛過了一個月,國民黨軍又發動了南麻、臨朐戰役,黃百韜的25師仍然是主力。
  • 三大戰役哪個最難打?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這是陳毅元帥對淮海戰役的評價,這句話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越發鮮明。淮海戰役的影響十分深遠,勝利也是付出了巨大傷亡才得來的,它是解放軍和人民群眾團結協同、共同作戰抗敵的成果。縱觀淮海戰役全局,人民群眾和解放軍把個人生死置於身後,獻身於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淮海戰役的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淮海戰役的士兵戰損率極高,其獲勝的艱難程度位居三大戰役之首,至於淮海戰役難打的理由,請諸君這就聽我慢慢道來。
  • 淮海戰役誰功勞最大?毛主席認為是粟裕,粟裕為何不以為然
    淮海戰役是我國近代史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戰爭中我黨殲滅了國民黨的將領張靈甫,使得戰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然而在這是戰爭中,功勞最大的是誰呢?毛主席認為是粟裕,粟裕為何不敢當?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粟裕將軍立了一等功。可是粟裕卻擺擺手說,如果沒有戰士們的團結合作,戰爭不可能取得勝利,其實淮海戰役本就是一場指揮性的戰鬥,如果沒有好的指揮官,戰爭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說粟裕立了一等功一點兒也不為過。粟裕之所以不敢接受第一等功的榮譽和淮海戰役中間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有關係。
  • 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佔據著絕對優勢,為何仍付出了7.5萬傷亡代價
    然而,令美軍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場長達三個月的戰鬥中,美軍雖然具有著絕對的海上和空中優勢,但仍然付出了高達7.5萬美軍傷亡的代價,從而成為了二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美軍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呢?
  • 十八軍的覆滅:淮海戰前胡璉離職,劉伯承說拼光中野也要打掉它
    一,劉伯承精心設好口袋,胡璉大戰前離職1948年3月8日,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和中野陳賡,謝富治兵團乘胡璉兵團正從漯河東進商水,尋劉鄧主力決戰之際,毅然決然發起洛陽戰役,將青年軍第206軍全殲,俘虜師長邱行湘,而等到胡璉馬不停蹄趕到洛陽時,華野和中野主力已經主動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