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歷次取勝的戰役中,有一些勝利是用大量傷亡換來的,尤其是1948年淮海戰役的第一場大戰碾莊之戰。為了擊潰徐州以東盤踞碾莊等村莊的國民黨第7兵團,華東野戰軍派出了5個縱隊15萬大軍圍攻敵黃百韜部8萬餘人。當時我軍參戰的是哪5個縱隊?既然雙方兵力接近2比1,為什麼我軍5個縱隊付出了6萬多人的巨大戰損才艱難取勝呢?
碾莊戰役華東野戰軍參戰的5個縱隊,分別是第4、第6、第8、第9和第13縱隊,另有特縱炮兵支援。以上部隊共計15萬餘人,用以殲滅被圍的黃百韜第7兵團。而我軍阻擊徐州方向增援國民黨軍的華野第7、第10、第11縱隊不在此列。我軍5個打主攻的縱隊不可謂不強:4縱、6縱和9縱是當時華東野戰軍戰力最突出的「四大天王」中的3個,在此前歷次戰役中均有神勇表現,為華野一等主力部隊;而8縱和13縱的實力也不遑多讓,位列華野「四小天王」(另兩個是3縱和10縱)。如此強勁的作戰集群,在碾莊損失慘重主要有3點原因。
首先是準備不充分,戰役前半段損失大。由於我軍處在以多打少的優勢,加上黃百韜兵團進入碾莊前被華野打掉了63軍,敵軍長陳章陣亡,更加滋生了我軍的輕敵心理。在攻打碾莊外圍的前3天時間裡,不光缺少針對性的攻擊重點,攻勢雖猛卻混亂無效,在黃兵團的瘋狂抵抗下我軍沒有拿下幾個據點反而損失了大量兵力。而且不僅是作戰不力,受到敵人可能增援的威脅及後勤供應的壓力,華野各縱隊出現了浮躁心理,後續進攻越發不得力,不得不重新研究圍攻策略。
其次是敵人並非泛泛之輩。黃百韜兵團雖然進碾莊前就丟了一個軍,但卻是兵團裡實力最弱裝備最差的63軍,7兵團仍有8萬多主力,基幹未損。在黃百韜所轄各軍中,第25軍和第64軍都是非常強悍的部隊,黃百韜本人及劉鎮湘等軍長皆為能徵慣戰之將,作風頑固死硬。尤其是黃百韜嫡系25軍,在南臨戰役、膠東掃蕩和豫東戰役中都給華野造成不小傷亡,是華野大敵。整個7兵團在碾莊之戰中的軍事層面可圈可點,雖遭殲滅卻打出了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少有的高光作戰表現,碾莊之戰黃兵團與我軍戰損基本持平。
最後則是戰場的地形地勢因素。一些朋友認為徐東一帶沒有高山,黃兵團選擇原地固守沒有任何希望,但這種看法有些片面。雖然沒有山地掩護,但該地區水網密布河流發達,在流經碾莊等村落時,給了黃兵團部特殊的防禦便利。村村有水塘,溼地環境導致我軍的重武器大多無法發揮,只能靠戰士們進莊與敵人近戰;而高臺錯落的徐東村貌配合早期李彌兵團駐紮時修築的工事,成了機槍等武器發揮威力的絕佳戰場,守軍利用暗堡、夾牆等工事布置掃射點,華野官兵一靠近就處於敵人的火網中,傷亡極其慘重。5個縱隊在這樣的環境中強攻黃兵團,無疑會付出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