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國軍共投入195萬精銳,為何竟無一戰表現拿得出手?

2020-11-30 騰訊網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卻大部分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點原因,指揮衝突戰術不統一。三大戰役中,沒有任何一場戰役國軍統帥部與戰區長官達成完全一致,實際作戰執行過程中戰術思想混亂,這種情況下國軍各兵團戰場表現一團糟。以遼瀋戰役為例,剿總司令衛立煌主張集中兵力死守三座城市據點,老蔣則堅持調集20餘萬機動部隊東西對進,以錦州為中心殲滅東北野戰軍主力,最後廖耀湘兵團被趕鴨子上架,不情不願地開出瀋陽作戰。且不論哪一種戰術更合理,衛立煌和統帥部的不統一,嚴重影響了所屬部隊的戰術執行,廖耀湘作為負責作戰的9兵團司令官,出瀋陽後更是自作主張地採取了北上切割東野補給線的保守打法,延誤了寶貴的戰機。不僅僅在東北戰場,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老蔣跟傅作義、杜聿明等戰區指揮官的戰術思路也有明顯衝突,給整體戰局造成了負面影響。

第二點原因,頻繁使用大兵團作戰中最忌諱的添油打法。淮海戰役,這種錯誤打法體現到了極致。此戰國民黨軍整體作戰思路保守,各兵團依託兩條南北鐵路線,以徐州為中心企圖自保,全無決戰之意。而實際作戰過程中,國民黨軍分別在碾莊、雙堆集和永城三個戰場上被我軍切割包圍,沒有利用自身80萬參戰部隊總兵力的優勢,反而在局部兵團被包圍後,派另一兵團前往救援,始終無法形成龐大作戰集群的合力,與華野和中野主力決戰。黃維兵團、邱李孫兵團均葬身於此種落後打法。其實國軍不擅長大兵團作戰,早在1937年抗戰淞滬會戰就有體現,時隔11年之後,國軍在淮海戰役中很大程度上依然敗在使用「添油戰術」,本質是軍事指揮者的患得患失、缺乏魄力。

第三點原因,派系矛盾體現在戰場上。派系爭鬥是國民黨軍的歷史痼疾,三大戰役期間體現尤為明顯。遼瀋戰役,滇軍60軍受到長春城內新7軍欺壓,分不到軍糧,直接導致了起義;淮海戰役,嫡系邱清泉和李彌兵團不肯傾力救援雜牌出身、被圍徐東地區的黃百韜兵團;平津戰役最明顯,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把中央軍部隊和綏遠嫡系部隊完全割裂開,一半部署在東線,一半在西線,目的是讓中央軍當炮灰(事實上天津之戰體現了這一點),西線嫡系可以隨時退回綏遠老家。這樣各懷鬼胎的操作,國軍還指望打贏哪一場戰略決戰?

最後一點,情報戰線完全失敗。從遼瀋戰役的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到平津戰役時傅作義之女傅冬菊(甚至連天津戰役前的陳長捷城防圖都被四野野司提前獲得),再到淮海戰役時的何基灃、張克俠起義,雙堆集12兵團的廖運周110師反戈:國軍在三大戰役期間情報戰線的潰敗遠甚於軍事層面的崩盤,甚至可以說是未戰先敗,三大戰役被殲滅150餘萬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這兩戰合計殲敵133萬!為何都不能列入三大戰役?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聞名遐邇,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負:分別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其中殲敵最多的淮海戰役超過55萬人,最少的遼瀋戰役也達到47萬人。然而1949年後長江以南地區其實還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戰役,殲敵總數達到了驚人的133萬。這兩場戰役分別是49年4月的渡江戰役和49年末的西南戰役。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實際上,當時的德式鋼盔數量並不是很多,尤其在全面抗戰前期消耗大半後,即便是國軍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也不能人手一頂了。而雜牌軍戴著德式鋼盔,這就更不太可能了。要知道,當時張自忠將軍的主力59軍兵力都被壓減到了1萬多人,連正常的軍械、兵員補充都沒有供應上,是不可能配備德式盔的。
  • 大王莊血戰,中野華野四個團血拼國軍老虎團,附近的國軍被嚇投降
    1948年11月開始,解放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兩大野戰軍和國民黨軍80萬大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了一場在殊死決戰。雙方都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自己可以動用的最大兵力和資源,這場戰役直接平定了中原,此戰後,長江以北地區都掌握在了人民解放軍的手裡。淮海戰役是一場十分兇險的戰役,戰役開始後,由於兵力不足,可以說是險象環生,其中最危險的階段就是雙堆集戰役。
  • 薩爾滸改變中國命運之戰:明軍精銳一戰全滅
    明廷從天下百萬軍中抽精銳8萬參戰明廷從明軍最精銳九邊重鎮徵發宿將銳卒。包括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兵三萬,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處發精騎2.5萬,浙江徵發戚繼光系統浙軍4000,四川,廣東,山東,南北直隸,陝西等選精兵2萬。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總約7000人。明軍從天下百萬大軍中抽調8.7萬最精銳者參戰。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比如,現在影視劇裡面「國軍」,雖然是「失敗者」,但往往都穿著考究、面貌俊朗,平時精米白面伺候著,戰場上一出手就是美械德械、坦克重炮;滿眼望去儘是軍校正規出身,人均知識分子,談吐文雅,不會吟詩作對那簡直都不能當兵。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
  • 雲石面下無託帶,195萬黃花梨小畫桌值不值?
    黃花梨有束腰馬蹄足雲石面小畫桌,長111寬66.5高83.5釐米,一年前以195.5萬元成交,和用料奢費的黃花梨大禪床價格一模一樣。 畫桌鑲雲石板,背面無披麻掛灰,也沒有汙垢老底,和普通明清桌案不同,乾乾淨淨的灰白內裡,與外面看著是一樣的
  • 神奇的西柏坡:三大戰役期間408封電報從這裡發出
    「西柏坡作為指揮300萬軍隊的大本營,與全國各地區、各戰區的往來電報,像雪片一樣,晝夜不斷。」原中央軍委作戰室參謀劉長明說,「如果電波是有形的,那麼1948年的西柏坡就會被一張電波交織的大網嚴嚴實實地罩在下邊。」伴著耳畔滹沱河的流響,記者恍惚中仿佛又聞號角連鳴,又見炮火硝煙。
  • 湘軍精銳「吉字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手段特殊,一般人學不來
    湘軍成軍之時,擁有陸軍13營6500人,水師10營5000人,加上雜度役共17000人;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但是湘軍之中,最精銳的部隊卻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所率領的「吉字營」。
  • 被繳近350萬支槍,外加5億多發子彈
    整個戰役解放軍共殲滅敵軍55萬5099人,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含迫擊炮、火箭筒之類),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很明顯,相對於殲敵人數來說,繳獲槍械的比率就較低了些。
  • 白溝河大戰,以少勝多的屠殺,60萬大軍竟敗給了詭異的天象
    公元1399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對駐守南京建文帝的戰役,這一戰一打就是四年,史稱「靖難之役」。但是沒有辦法,大明的開國名將,幾乎都被朱元璋臨走前給宰幹屠淨了,能拿得出手的也確實沒有幾個了,加上建文帝這個溫室裡長大的皇帝,實在是缺乏識人之明,遠不如他那久經沙場的叔叔朱棣,一條道走到黑,就是無條件的信任李景隆!真是讓人無語啊!
  • 這位國軍將領早已棄暗投明,卻被蔣介石稱為獨膽英雄
    這場發生在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的經典運動戰,我軍大獲全勝,殲敵6萬多人,但戰後國軍軍長卻孤身逃出還繼續回到了蔣介石身旁,究竟這是一場怎樣的戰役?這位軍長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如何做到的孤身逃退?今日為您揭秘。文/王銘葦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我軍在華東戰場上連續進行了蘇中、蘇北、魯南等戰役,殲敵20餘萬。
  • 海賊王935話預測:多處細節顯示,疫災Queen增派更多精銳討伐山治
    在漫畫第934話中,多個細節顯示,四皇凱多海賊團的最高戰力,疫災Queen增派了更多的精銳出來,目的明確,捉拿討伐山治假扮的【山五郎】,這是為何呢?(點擊關注醬鋪漫畫,看更多的海賊王動畫和漫畫情報分析)先來說說,疫災Queen為何出現在採石場這裡,照理說,他這樣的最高戰力,一些據點的小事情應該不放在心上的。但問題很簡單,第一個細節是基德的逃跑,讓他已經知曉。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90式,在1930年正式裝備因此90因此得名,它是日本仿照法國,德國的鋼盔樣式結合自身需求改進過來,它得原材料是碳素鋼,厚度約1mm,重達1公斤,前後左右對稱外形,有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稍突出的帽簷。在頭頂上部有4個小的氣孔以作通風之用。
  • 為什麼說黃百韜是國軍中的納爾遜
    此役之後法國海軍精銳盡喪從此一蹶不振,拿破崙被迫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納爾遜成為英國最偉大的海軍將領。 納爾遜珍視榮譽,視榮譽為生命,並把對榮譽的理解推向新的高度,把對榮譽的追求發揮的淋漓盡致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不僅善於指揮、運籌帷幄,而且要善於帶兵,熟諳帶兵之道。
  • 回想當年雨中打鬼子的國軍:4大破爛雨具打天下
    那麼抗戰中的國軍有什麼雨具呢?他們在雨天怎麼作戰呢?他們真的連一件雨衣都沒有嗎?聽薩沙說一說吧。很多人認為,國軍,尤其是中央軍應該披著德國或者美國雨衣,威風凜凜,英氣勃發。薩沙告訴你們,完全錯了。抗戰中的國軍(記住,八路軍新四軍在當年也是國軍一份子),壓根就沒有幾件雨具。他們配備的那些雨具,就算今天最偏遠地區的農民也不會用。那麼這些雨具是什麼呢?
  • 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