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卻大部分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點原因,指揮衝突戰術不統一。三大戰役中,沒有任何一場戰役國軍統帥部與戰區長官達成完全一致,實際作戰執行過程中戰術思想混亂,這種情況下國軍各兵團戰場表現一團糟。以遼瀋戰役為例,剿總司令衛立煌主張集中兵力死守三座城市據點,老蔣則堅持調集20餘萬機動部隊東西對進,以錦州為中心殲滅東北野戰軍主力,最後廖耀湘兵團被趕鴨子上架,不情不願地開出瀋陽作戰。且不論哪一種戰術更合理,衛立煌和統帥部的不統一,嚴重影響了所屬部隊的戰術執行,廖耀湘作為負責作戰的9兵團司令官,出瀋陽後更是自作主張地採取了北上切割東野補給線的保守打法,延誤了寶貴的戰機。不僅僅在東北戰場,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老蔣跟傅作義、杜聿明等戰區指揮官的戰術思路也有明顯衝突,給整體戰局造成了負面影響。
第二點原因,頻繁使用大兵團作戰中最忌諱的添油打法。淮海戰役,這種錯誤打法體現到了極致。此戰國民黨軍整體作戰思路保守,各兵團依託兩條南北鐵路線,以徐州為中心企圖自保,全無決戰之意。而實際作戰過程中,國民黨軍分別在碾莊、雙堆集和永城三個戰場上被我軍切割包圍,沒有利用自身80萬參戰部隊總兵力的優勢,反而在局部兵團被包圍後,派另一兵團前往救援,始終無法形成龐大作戰集群的合力,與華野和中野主力決戰。黃維兵團、邱李孫兵團均葬身於此種落後打法。其實國軍不擅長大兵團作戰,早在1937年抗戰淞滬會戰就有體現,時隔11年之後,國軍在淮海戰役中很大程度上依然敗在使用「添油戰術」,本質是軍事指揮者的患得患失、缺乏魄力。
第三點原因,派系矛盾體現在戰場上。派系爭鬥是國民黨軍的歷史痼疾,三大戰役期間體現尤為明顯。遼瀋戰役,滇軍60軍受到長春城內新7軍欺壓,分不到軍糧,直接導致了起義;淮海戰役,嫡系邱清泉和李彌兵團不肯傾力救援雜牌出身、被圍徐東地區的黃百韜兵團;平津戰役最明顯,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把中央軍部隊和綏遠嫡系部隊完全割裂開,一半部署在東線,一半在西線,目的是讓中央軍當炮灰(事實上天津之戰體現了這一點),西線嫡系可以隨時退回綏遠老家。這樣各懷鬼胎的操作,國軍還指望打贏哪一場戰略決戰?
最後一點,情報戰線完全失敗。從遼瀋戰役的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到平津戰役時傅作義之女傅冬菊(甚至連天津戰役前的陳長捷城防圖都被四野野司提前獲得),再到淮海戰役時的何基灃、張克俠起義,雙堆集12兵團的廖運周110師反戈:國軍在三大戰役期間情報戰線的潰敗遠甚於軍事層面的崩盤,甚至可以說是未戰先敗,三大戰役被殲滅150餘萬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