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黃百韜是國軍中的納爾遜

2021-01-13 騰訊網

特拉法爾加海戰是英國海軍史上的一次最大勝利,英法此戰中的指揮者正是一對歷史上最著名的對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1805年10月21日,雙方艦隊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決戰不可避免,戰鬥持續5小時,由於英軍指揮、戰術及訓練皆勝一籌,法蘭西聯合艦隊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帥維爾納夫被俘,21艘戰艦被俘。英軍主帥霍雷肖·納爾遜海軍中將也在戰鬥中陣亡。此役之後法國海軍精銳盡喪從此一蹶不振,拿破崙被迫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納爾遜成為英國最偉大的海軍將領。

納爾遜珍視榮譽,視榮譽為生命,並把對榮譽的理解推向新的高度,把對榮譽的追求發揮的淋漓盡致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不僅善於指揮、運籌帷幄,而且要善於帶兵,熟諳帶兵之道。堪稱軍人的典範他關心士兵,無微不至,一次納爾遜發現勝利號上一個小艇的軍士,忙於把郵件裝袋寄回英國,而忘記將自己的信件寄裝入時,立即指示「升掛信號,叫回郵船」。他說:「他說不定會在明天的戰鬥中犧牲。」

同樣是中將的黃百韜一生坎坷數易其主,早年跟隨張宗昌,後隨徐源泉投降蔣介石,蔣聽聞敵方一個營長把他的北伐軍打得很慘,予以接見,提一些軍事問題,黃對答如流,從此加入蔣介石集團。由於軍事技能突出,一路高升任國民革命軍第41師師長、冀察戰區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司令部高參、第三戰區參謀長、陸軍中將、中華民國陸軍第二十五軍軍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華民國國軍第七兵團司令。

粟裕的「圍點打援」戰術非常成功,黃百韜雖然勇猛,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張靈甫的整編74師全軍覆沒。據說,張靈甫在臨終前痛罵友軍見死不救,但至少黃百韜是拼了命的,甚至馬上就要突破華野1縱的防線了。要知道,華野1縱的司令是上將葉飛,向來以「跑得、餓得、打得」著稱,能突破1縱的防線,實屬不易。不過,就在1縱馬上要失利的時候,4縱及時趕到,重新將防線補牢了。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剛過了一個月,國民黨軍又發動了南麻、臨朐戰役,黃百韜的25師仍然是主力。在這次戰役中,華野7縱司令成鈞被25師打傷,這也是華野唯一一位受傷的縱隊司令。當然,25師也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因此,粟裕在總結報告中才說了這樣一句話:「在敵我相等的兵力下,還堵不住他。」這在粟裕的對手中,是唯一的一個。南麻戰役黃百韜拼命救援胡璉,戰役後反受到胡璉參了一本,說他救援慢了。但勝利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是其本質和核心,他依然不改初衷。

一年後,1948年6月,豫東戰役爆發。豫東戰役算得上是黃百韜的巔峰時刻,以兵團司令的身份親自上陣衝鋒,最終取得了難得的勝利。戰後,蔣介石親自授予他青天白日勳章。華野6縱副司令皮定鈞總結說:「此次戰役,我們殺傷敵軍也很大,要談起來,我們就是殺傷敵軍一個整師,但是我們「叄弟兄」(華野1、4、6縱)都殘廢了。」,這個1縱4縱6縱就是圍攻黃百韜的部隊。然而,國民黨軍的派系鬥爭實在太厲害了,黃百韜雖然戰功赫赫,但畢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經常被那些嫡系們排擠,並最終送了性命。

淮海戰役中,黃百韜率第七兵團苦守半個月,給其它兵團創造出極大的戰略空間,卻一直等不到援軍(根本就不會來),最後無奈地說:「我被圍,希望別的兵團來救是不可能的。古人說:勝則舉杯相慶,敗則出死力相救。我們是辦不到的。」並感慨地說:「國民黨是鬥不過共產黨的,人家對上級指示奉行徹底,我們則陽奉陰違。」1948年11月22日,在給華野造成6萬多人巨大損失後,黃百韜在總統府出入證背後寫下「黃百韜盡忠報國」,然後自殺。

說起來,黃百韜這個人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屬於典型的軍人,不懂得或是說不屑於溜須拍馬,也不習慣官場上的燈紅酒綠。帶兵有方,對部屬既嚴格嚴厲,又信任愛護有加。一是嚴格管理、嚴格要求,使部隊整齊劃一、雷厲風行、聞令而動、令行禁止;二是以情帶兵、以情感人、以情聚人,增強指揮員的凝聚力、號召力和部隊的執行力、戰鬥力和士氣,使部隊團結如一、一呼百應,一個雜牌25軍硬生生被他帶成國軍4大標杆部隊。

黃百韜是人,不是神。縱觀其短暫悲情的一生,也有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同樣為戰爭而生,為戰爭而死,說黃百韜是國軍中的納爾遜,一點不為過,倆人實在太像了。

相關焦點

  • 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
  • 三大戰役,國軍共投入195萬精銳,為何竟無一戰表現拿得出手?
    三大戰役中,沒有任何一場戰役國軍統帥部與戰區長官達成完全一致,實際作戰執行過程中戰術思想混亂,這種情況下國軍各兵團戰場表現一團糟。以遼瀋戰役為例,剿總司令衛立煌主張集中兵力死守三座城市據點,老蔣則堅持調集20餘萬機動部隊東西對進,以錦州為中心殲滅東北野戰軍主力,最後廖耀湘兵團被趕鴨子上架,不情不願地開出瀋陽作戰。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但現在影視劇裡給人的感覺是,國軍一出場必是德械師,搞得國軍德軍傻傻分不清楚。如果加上女兵的話,那國軍就不叫國軍,那明明是美軍+德軍夢幻聯動。絕大部分的國軍基層普通士兵,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是這樣的:為什麼會這樣?
  • 粟總危急,主席以罕見口氣,要求中野「保粟軍勝利」
    劉、陳和鄧認為有把握,電告主席和粟裕說:「我全力保障粟部作戰。」南面阻援問題似乎已解決,粟裕為求萬全,要求華野主攻部隊加緊進攻,爭取快速拿下黃百韜。7月3日下午1點,他命令葉飛轉告突擊集團各部:「嚴令各部迅速動作,不準停留,求得於白天迅速聚殲第25師於帝丘店東西地區。」戰情緊急,軍令如山。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在歐洲各個海上強國互相搶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過程中,納爾遜打過很多決定性的勝仗;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戰役中擊潰了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迫使拿破崙徹底放棄海上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維持了英國在海上的優勢,保住了英國本土不受侵略,但自己卻在戰鬥時中彈陣亡。2002年英國的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納爾遜位列第9位。
  • 近代史上,英國傑出的海軍將領納爾遜,怎樣贏得了赫赫威名?
    這樣,納爾遜在海上的軍事活動,即起著削弱拿破崙擴張勢力的作用。而納爾遜的聲譽,是在聖維森提角的海戰勝利中贏得的。當時,英國撤出了地中海,法軍步步進逼。1797年2月13日傍晚,納爾遜的艦隊在聖維森提角海面上,與法國結成聯盟的西班牙艦隊相遇。西班牙艦隊擁有二十七艘戰艦,納爾遜艦隊只有十五艘戰艦,英國艦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 回想當年雨中打鬼子的國軍:4大破爛雨具打天下
    那麼抗戰中的國軍有什麼雨具呢?他們在雨天怎麼作戰呢?他們真的連一件雨衣都沒有嗎?聽薩沙說一說吧。很多人認為,國軍,尤其是中央軍應該披著德國或者美國雨衣,威風凜凜,英氣勃發。薩沙告訴你們,完全錯了。抗戰中的國軍(記住,八路軍新四軍在當年也是國軍一份子),壓根就沒有幾件雨具。他們配備的那些雨具,就算今天最偏遠地區的農民也不會用。那麼這些雨具是什麼呢?
  • 1950年,解放軍抵達此地,國軍哭著說:你們怎麼現在才來換崗?
    不管是清軍還是國軍,兩支隊伍雖然不是同一個時代,但是卻有同一個志向,就是做好邊境駐防工作。國軍在這裡穩紮穩打,任憑外界風雨交加,他們依舊巋然不動,屹立在祖國邊陲兢兢業業。 其中,最傷害中國元氣的要數日本侵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飽受蹂躪,百姓流離,國土淪喪。最後,經過國民同胞齊心協力一致對外,1945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終於宣告無條件投降。日軍被趕出中國國土後,老蔣又挑起了國內國共兩黨的內部戰爭,史稱解放戰爭。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抗日戰爭時期,鄂中洪湖地區曾有一位傳奇人物,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卻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隊被滲透甚至數次處決蔣介石派出的軍官,此人便是王勁哉。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
  • 為啥國軍87萬人頂不住10個師團的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武漢會戰,國軍70個守城,結果頂不住日軍7個師團的進攻,武漢硬是沒守住!我們知道,防禦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佔便宜的,可以說至少有50%的戰鬥力提升,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這就要說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了。
  • 200國軍為什麼沒有拿下只有7個鬼子的碉堡
    這裡所說的香爐峰位於紹興平水鎮,會稽諸峰之一,因形似香爐而得名。其在軍事上的價值,在70多年前的一場戰鬥中彰顯無遺。
  • 假設李雲龍投靠了楚雲飛,他能夠在國軍裡吃得開嗎?老蔣發話了
    自打他參軍開始,李雲龍便一直打勝仗,從抗戰開始一直到結束,再到後來的解放戰爭,可以說李雲龍立下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不過有很小一部分看過原著的人知道,李雲龍最後的過得並不是太好,而他的老朋友趙剛也是如此,下場非常悽慘。有不少人都認為,假如李雲龍當年答應了楚雲飛的條件,加入另一個陣營,可能結局就會要好上不少。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