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恨香爐峰!200國軍為什麼沒有拿下只有7個鬼子的碉堡

2020-11-27 騰訊網

這裡所說的香爐峰位於紹興平水鎮,會稽諸峰之一,因形似香爐而得名。這裡既是一處佛門剎與風景名勝交相輝映的遊覽勝地,更是紹興城南的制高點。其在軍事上的價值,在70多年前的一場戰鬥中彰顯無遺。

二十六師師長王克俊

1941年9月25日,正值中秋前夕,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九軍第二十六師反攻日軍盤踞下的紹興。由於香爐山恰好處於被迫從大獨山腳下攻向紹興南門之側翼,師長王克俊遂命七十七團派兩個連去拔掉這個釘子,以掩護主力行動。在國軍將士看來,這是一個不難完成的任務。出乎意料的是,戰事進展異常艱難。戰鬥剛一打響,五連和六連的官兵們便在夜幕的掩護下向香爐峰衝去。但此時的敵人已經從最初的驚嚇中回過神來,在曹長昭英郎的指揮下依託工事進行頑抗。在接下來的兩晝夜中,由於地形不利加之火力薄弱,以致國軍雖然增加了兵力,但對香爐峰發起的多次攻擊均未得手。

這就釀成了嚴重後果!

香爐峰陣地全貌

由於未能拿下香爐峰,反攻部隊主力雖多次向紹興南門發起攻擊,結果在敵人直射和側射火力威脅之下,雖傷亡慘重卻進展不大。戰至10月1日,戰鬥進入最高潮。當天,七十八團三營的兩個連雖然攻進城內,一直打到塔山、府山附近,終因援軍不至,包括營長楊松齡在內的絕大多數官兵犧牲在接下來的巷戰之中。3日,由於日軍援軍從杭州趕到並發起反擊,二十六師開始脫離戰鬥。至8日,反攻紹興的戰鬥正式結束。

多年後再來回首這場規模並不大的失利戰鬥,不難發現,中國軍隊之所以未能達成收復紹興之作戰目的,關鍵在於未能解除香爐峰這一側翼威脅。可以說,這場發生在香爐峰的爭奪戰就是紹興反攻戰的一個縮影!若對其失利原因進行適當總結分析,則或可管窺抗戰期間國軍諸多類似戰鬥未獲成功之原因所在。

筆者認為,二十六師未能拿下香爐峰陣地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準備不充分:

常言道,「不打無準備之仗」。遺憾的是,二十六師指揮官未能做得這一點。各種「準備不充分」中,最要命的莫過於偵察不力。由於缺乏諸如香爐峰日軍的兵力多寡、陣地構成、火力配系的情報,以致時隔多年之後,仍有許多參戰者認為山上遍布碉堡,敵人兵力為「一個加強排」。事實上,至戰鬥打響之際,香爐山上只有一個碉堡,守備日軍7人(據日軍參戰老兵回憶,守軍為敵第二十二師團八十六聯隊第三大隊的一個分隊15人,後因紹興日軍掃蕩嘉興南湖作戰需要而抽走了其中的部分人員)。紹興反攻戰的失敗肇因即源於偵察不力。

地形不利,

由於缺乏必要的偵察,致使在許多官兵在衝近香爐峰之後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幾乎無法攻破的「堡壘」。

先來看看下面這張照片

易守難攻的香爐峰陣地

日軍進佔香爐峰之後,立即著手對地形進行改造:山腳被削成了難以攀爬的「峭壁」,只保留了一條路溝通內外;碉堡建在山峰最高處,不僅俯瞰紹興全城,更以火力控制住了那條唯一的通道。如此,若得不到直瞄火炮的加強,只配備了輕武器的中國軍隊甚至很難接近香爐峰。

缺乏重火力

近代戰爭中,進攻方的指揮官若要達成預期效果,務必要調集足夠的兵器以壓制對方火力,掩護一線部隊衝擊。正所謂「無壓制不成進攻」!遺憾的是,那兩個連的官兵在戰鬥過程中只得到了為數不多的迫擊炮支援外。這顯然壓制不住香爐峰上的守軍。別看守碉堡的日本兵只有7個,但可供使用的武器卻並不弱,除了一挺「九二」式重機槍外,還有一門「九二」式步兵炮,加之儲備了足夠的彈藥,使得其不僅有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抵擋住七十七團的進攻,還騰出手來炮擊中國反攻部隊的集結地域,造成包括七十八團一營營長劉升三在內的多人傷亡。

戰鬥部署欠周密:

率部增援香爐峰的日軍中隊長鈴木時良

戰鬥開始後,國軍雖然將香爐峰包圍並切斷了其與城內的電話線,但守軍還是通過打信號彈的方式向後方告急。有鑑於香爐峰陣地的重要性,紹興城內的日軍指揮官、八十六聯隊第三大隊長赤司雖然也承受著巨大的防守壓力,但還是派第十中隊中隊長鈴木時良帶著130人出城增援。由於七十七團沒有預先部署阻援部隊,致使鈴木所部順利抵達香爐峰。

儘管上述主客觀原因導致紹興反攻戰失利,但中國官兵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敢於流血犧牲的愛國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包括劉升三、楊松齡等陣亡將士永遠值得後人紀念!

相關焦點

  • 香爐峰景區門口很擁堵 其實登香爐峰頂的山路有七條
    現場體驗 1公裡的上山路 開車要1小時26日上午9點20分,記者開車來到香爐峰景區,可當車子一經過二環南路與會稽路交叉口時,只見進香爐峰景區的汽車排到了二環南路的非機動車道上。原本只有2個車道的上山路,竟然排起了多達4個車道的車隊。為了感受上山的擁堵,記者駕車隨著車流慢慢爬行。
  • 紹興香爐峰景區門口很擁堵 其實登香頂山路有七條
    現場體驗 1公裡的上山路 開車要1小時26日上午9點20分,記者開車來到香爐峰景區,可當車子一經過二環南路與會稽路交叉口時,只見進香爐峰景區的汽車排到了二環南路的非機動車道上。原本只有2個車道的上山路,竟然排起了多達4個車道的車隊。為了感受上山的擁堵,記者駕車隨著車流慢慢爬行。
  • 再登香爐峰 重走魏長城 滎陽新密交界遊
    記得我們第一次登香山寨,已是兩年前,香爐峰已登上不止五、六次。而香爐峰西側新修的棧道自從修好後,我們還未曾體驗過,去年就動了從香爐峰西側棧道上山的念頭。這就是西寨門,這個寨門也古怪,有兩個門,據香爐峰道長所說,其中還有一個故事,這次就不再贅述,有機會再慢慢道來。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但現在影視劇裡給人的感覺是,國軍一出場必是德械師,搞得國軍德軍傻傻分不清楚。如果加上女兵的話,那國軍就不叫國軍,那明明是美軍+德軍夢幻聯動。絕大部分的國軍基層普通士兵,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是這樣的:為什麼會這樣?
  • 「日照香爐生紫煙」中「香爐」到底是什麼?詩詞大會20位高手答錯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我看來,一來是因為流傳過程中的引申。詩詞大會當時考察的題目如下: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中「香爐」指的是?
  • 回想當年雨中打鬼子的國軍:4大破爛雨具打天下
    那麼抗戰中的國軍有什麼雨具呢?他們在雨天怎麼作戰呢?他們真的連一件雨衣都沒有嗎?聽薩沙說一說吧。很多人認為,國軍,尤其是中央軍應該披著德國或者美國雨衣,威風凜凜,英氣勃發。薩沙告訴你們,完全錯了。抗戰中的國軍(記住,八路軍新四軍在當年也是國軍一份子),壓根就沒有幾件雨具。他們配備的那些雨具,就算今天最偏遠地區的農民也不會用。那麼這些雨具是什麼呢?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抗日戰爭時期,鄂中洪湖地區曾有一位傳奇人物,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卻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隊被滲透甚至數次處決蔣介石派出的軍官,此人便是王勁哉。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
  • 接連刺死了6個人高馬大的鬼子,嚇得其餘幾名鬼子當場崩潰到下跪!
    崔建國他接連刺死了6個人高馬大的鬼子,嚇得剩下的鬼子連跑都不知道了,有6名鬼子當場崩潰到下跪討饒!在攻取加裡山的戰鬥中,崔建國所在排擔任了拿下752高地的突擊隊。他把突擊隊分為四個小組,閃電插入高地前沿的四個地堡,並迅速把18個大兵全部消滅。接著又兵分兩路,悄悄地摸進了第二個高地。由於他們的神兵天降,敵人堅持不到幾分鐘,就望風而逃了。然來不及逃走的那3個人就遇到大麻煩了,被崔建國的一顆手榴彈就全給報銷了!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據日本陸軍部發表的文件上說,98式鋼盔可以抵禦500米距離的7.7mm口徑步槍彈的射擊。在前部加裝鐵片後可以抵禦300mm距離7.7mm 步槍彈的射擊。其防禦效果可以和同時期其他強國的鋼盔相媲美。日本軍人至於日本鋼盔還有一個特點,與鋼盔配套的還有一層防護網,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頭盔上要裝一層網子,其實這層網主要有四個作用
  • 5個鬼子押送2000人無人反抗,日老兵:並非中國人沒血性
    5個鬼子押送2000人無人反抗, 日老兵: 並非中國人沒血性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軍炸毀瀋陽兩條鐵路,栽贓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第二日,日軍攻佔瀋陽,並蠶食侵佔東三省,東北淪陷。
  • 鬼子姜:被「鬼子」侵略者帶來,從小吃到大,它有什麼危害?
    我認識菊芋是從鬼子姜開始的。小時候,每到冬天,就會有一種像姜一樣的、白白脆脆的小鹹菜會被放上餐桌,加點糖很提味,伴著飯吃味道也很獨特。母親告訴我這是鬼子姜的根,但當時我傻乎乎地分不出鬼子姜和生薑,只是點點頭,這是我最初認識菊芋的經歷。在我們那個年代,北方的冬特別寒冷。冬天到了,除了蘿蔔、白菜等菜以外,是沒有太多的新鮮蔬菜來供人食用的。
  • 為啥國軍87萬人頂不住10個師團的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武漢會戰,國軍70個守城,結果頂不住日軍7個師團的進攻,武漢硬是沒守住!我們知道,防禦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佔便宜的,可以說至少有50%的戰鬥力提升,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這就要說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了。
  • 真實照片告訴你,平均身高只有一米五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同胞喜歡將日本士兵稱呼為鬼子,因為他們的個頭非常矮,看起來就像一個娃娃兵一般,不過雖然這些士兵身高很矮,但是戰鬥力卻非常強,一個鬼子頂的上四個國軍的戰鬥力,雖然這些日軍看起來矮我們一頭,但是平均要犧牲三個戰士才能打死一個鬼子,那麼二戰時候日軍到底有多矮呢?平均身高只有一米五。
  • 銅香爐歷史介紹與大明宣德銅香爐鑑定方法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關於銅香爐,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其歷史。銅香爐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叫法叫香薰爐,漢代著名的博山爐就是人們為薰香而設計的。所以銅香爐也叫薰香爐、香薰或者香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為什麼一定要給「德械師」加引號,且強調是民間說法呢?因為這種說法在國軍中不存在,而且主要是近年來網絡上的一種稱謂。嚴格來說,即便是當時教導總隊的裝備都不能算是所謂的德械師,更別說其他接裝程度不一的部隊了。
  • 央視《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永嘉十二峰
    藍朝陽十二峰 陳光武 / 攝11月21日,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為了展現永嘉的山水旅遊資源和楠溪江迷人的風光,一行多人來到十二峰景區,重點拍攝十二峰的險峻陡峭和獨特的景觀。十二峰位於浙江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江大若巖景區,在陶公洞西北約3公裡處,是一組流紋巖因節理風化和流水侵蝕,地殼抬升而成的峰群。一群峰巒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峰峰相擠,錯落有致,環列在一座飯甑形的半圓的山上,群峰嵯峨、峭拔,氣勢磅礴,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它們千姿百態,各有所似,形象逼真,移步換形。
  • 中國叫侵略者「鬼子」?日本網友搞的「日本鬼子」會顛覆你三觀!
    生長在新社會的我們雖然沒有親歷抗戰,但大家從小就反覆觀看過《地道戰》、《地雷戰》等經典的抗戰電影,再加上老一輩的口口相傳,對日本鬼子這個詞有著近乎天然的熟悉程度。日本鬼子叫了這麼多年,日本人當然也知道這個蔑稱,但你可能想像不到,日本網友不僅沒有生氣和憤怒,反而非常喜歡這個「強大」、「帥氣」的名字日本最大的社區論壇2ch還搞了一項原創設計活動,以「日本鬼子」為主題作畫,然後發到網上供其他人觀賞評選……不過這些令和(當年還是平成)
  •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編制為什麼會是甲乙丙丁4個等級?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編制為什麼會是甲乙丙丁4個等級?日本是個島國,原則上只要有強大的海軍保衛就足夠了,陸軍屬於次要的。所以,日軍基本上只在戰爭時期擴充大量部隊,和平時期就保持必要的部隊,數量不多。抗戰爆發前,日軍只有17個常設師團常備軍。 這就是日軍的甲種師團,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規模也非常龐大。
  • 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