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歡古詩詞的朋友都有一種感受,有時候我們平常經常讀到並且使用的詩句,我們理解的意思其實和這句詩原本的意思並不相同。就像蘇軾在《春宵》一詩中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現在被廣泛用來形容男女情愛,但實際上這句詩在原詩中就是字面意思,說的是春夜短暫而可貴,有勸人珍惜時光的意思。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我看來,一來是因為流傳過程中的引申。像這種其實並不能說我們現在理解和使用的意思就不正確,畢竟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已經認可並接納了它的引申義,已經算是「約定俗成」了。不過為了不鬧出笑話,我們也應當知曉它原本的意思。
二來則是很多人都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經典詩句,其實都只是一首詩中最出名的一兩句。如果我們不知道原詩,脫離原詩單獨去理解這兩句詩或者其中的某些字眼,就很容易產生理解錯誤。
就像詩詞大會便曾考過蘇軾那首著名的詠月詞《水調歌頭》,問經典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的「長久」指的是什麼長久?因為這兩句中有「嬋娟」二字,所以當時現場有大半選手都選擇了「愛情長久」。但實際上這首詩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所以它壓根不可能是愛情長久。當時的蘇軾和弟弟相隔千裡,他寄希望於未來相見,而想要得見就需要活得健康長壽,所以這裡的「長久」其實說的是「壽命長久」。
這樣的情況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已經屢見不鮮了。最近我在重溫這檔節目時,便又發現了這樣的情況。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次出錯的詩句,竟然是我們在小學便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望廬山瀑布》。詩詞大會當時考察的題目如下: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中「香爐」指的是?
A.焚香用的器具 B.香爐峰 C.香爐殿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香爐峰,但是當時現場百人團卻有20位詩詞高手答錯。對於一首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詩,錯誤率這麼高,著實讓人沒有想到。
只要對這首詩原詩熟悉,即便是沒有去過廬山,這道題也很容易作答。因為李白全詩描寫的都是遠景,是大的自然景觀,所以這裡的「香爐」其實應該是和全詩保持一致的,這樣才符合常理。從這個角度出發也不難猜出正確答案是「香爐峰」。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答錯呢?
其實答錯這道題的選手,他們的問題並不在「香爐」二字的意思,而是在後面緊接著的「生紫煙」。很多人都會認為山間的雲霧是白色的,所以這裡的「香爐」指的不應該是山,可能是「焚香的器具」或者是「香爐殿」,其中燃著某種散發紫煙的香料。
但實際上,山中的白色雲氣在陽光的照射下,藍天,青山的掩映中,同時還有瀑布激起的水汽的作用下,從某些角度觀察確實是會呈現出紫色的。可能李白當時所處的觀察角度看上去山中雲氣恰好是紫色,這是完全能夠成立的。
再者,拋開物理上的紫色形成。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一生尋仙訪道,對於道家是很尊崇的。而道家中「紫煙」其實是一種比較固定的用法,晉代郭璞的《遊仙詩》中便有詩句「駕鴻乘紫煙」。當時的廬山也算是名山,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白將所見雲氣用紫煙表示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所以,李白筆下的將雲氣寫成「紫煙」,不管是從物理角度,或者是文化角度,其實都是成立的。我們品讀古詩詞的時候,不能僅僅拘泥於其中字眼的表明意思,還需要挖掘其背後的典故和深意,這樣才能透徹地理解一首詩的真意。
其實在我看來,這麼多人答錯「香爐」的意思,小學語文老師真得「背鍋」。畢竟如果當年能夠將這首詩中的字眼都解釋清楚,那麼這些答錯的選手也不會始終帶著自己「理所當然」的錯誤理解去看待這首詩,自然也就不會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答錯。
對於李白的這首詩,大家之前是否理解有誤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