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鎮角香獅子」,承載唐宋文化的「香爐」藝術

2021-01-21 華太師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香文化就已經出現,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香文化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宋時期的香爐設計,憑藉著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和完整性成為中華民族造物文化的典範之作。古代的香爐不僅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深刻體現了我國唐宋時期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一、香爐文化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幾代王朝的發展,在唐宋王朝時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香爐,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中國的香爐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了秦漢時期,由於封建迷信文化的發展,香爐發展迅速,唐宋時期,香爐發展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能看到香爐的縮影,深刻反映了當時古人的信仰,日常生活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

唐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精神方面的志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宋時期國家政局的穩定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政治上唐代實行了比較開放和包容的對外政策,老百姓對於外國文化是秉持著兼收並蓄的態度。王安石等人的變法運動,直接推動了儒學的發展,佛、儒、道三教開始合流。經濟上,從唐代開始,國家一方面開始實行均田制和租庸制,調動了老百姓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國家又特別重視水利交通的發展,統治階級花費大量財力興修水利,完善交通。

文化上,唐王朝的蓬勃發展給許多人帶來了民族自豪感,直接促進了國家文化的發展。此外,唐朝政權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與重視,讓很多出身貧寒的子弟有機會進入仕途,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些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開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貞觀,永徽之際,紹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進者,終不為美。」——《唐摭言》

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為香爐設計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只有國家經濟發展穩定,社會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思想自由開放,人們才不會困於溫飽問題,才有機會考慮精神方面的追求。

到了宋代,當人們不再為解決溫飽問題而煩惱時,便會去尋求一些精神方面的旨趣。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焚香活動是宋代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焚香活動不僅僅在漢人中舉行,在某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也有很多人進行焚香活動。

在當時,不管走到哪裡,在社會的哪個階級中,都能看到焚香活動。人們對先祖要燒香,對神靈要燒香,對動植物也要燒香;在寺廟裡燒香,更有甚者在廁所裡也燒香。在這種全民燒香的氛圍中,宋代人不僅開始關注香料製成材料的質量,也開始重視用來盛裝香料的香爐質量,在設計相聚時不僅要考慮到它的實用價值,更要考慮到它背後的精神文化價值。

二、唐宋時期,經濟高度發展,繁榮開放的文化,外加清明的政策造就了唐宋時期豐富多彩的香爐造型,仿古形、仿生形、長柄形、多足形四種結構應運而生

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的香爐,發展到唐宋時期,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唐宋時期的香爐數量眾多而且形制多樣。在香爐發展的歷程中,許多人特別重視香爐形制方面的設計。形制主要是指物體的性狀和構造,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存在形式,是人們可以直接感知和理解的。「理學」在宋代開始興起,受理學的影響,香爐的造型變得更加獨特。

「皆以修身為正,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皆是修身內」。——《朱子語類》

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許多人在薰香的過程中往往更追求雅致情懷,香爐變得更加小巧精緻,符合了文人的審美情趣。

唐宋時期的經濟較其他朝代高度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比較開放,在各個領域都爆發出耀眼的火花。經過唐朝時期的發展,香文化到了宋代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整個國家的用香量都十分驚人。

最早的香爐一般都是有頂蓋設計的,這樣可以形成知道較為密閉的空間,可以起到燻悶香品和防止香灰露出來的目的。後來隨著生產香爐技術的進步,開始出現了無蓋香爐。根據唐宋時期香爐的結構特徵,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顧名思義,仿古形香爐就是按照前代青銅器的形狀來仿製香爐,這類香爐在唐宋時期風靡一時。較為常見的有奩式爐,鬲式爐,鼎式爐和簋式爐這四種。

仿古香爐就是在借鑑傳統青銅器的形狀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既對於傳統器物的設計進行一定的繼承,又在滿足當時人們審美情趣的基礎之上,來設計這種仿古香爐。唐宋時期的仿古香爐在大體上具有宋代瓷器的那種古樸典雅的美感,同時又具有清新含蓄的外觀設計的視覺享受。這種仿古香爐,在當時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

秦韜玉曾說「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闢邪」,這句詩表達的便是精妙絕倫的獅子形香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富有極強的意蘊。仿生香爐中的「生」主要是指動植物等一些具有生命力的生物。在中國古代,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於大自然充滿了敬佩,認為大自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仿生形香爐的出現表現了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

出現在仿生形香爐中的動植物,根據形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動植物,如鴨爐,鴛鴦爐等;另一類是人們根據當時的民間傳說以及一些外來文化,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設計出來的香爐,主要有龍爐,狻猊爐等。

與動物型的香爐相比,植物型的香爐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比較多的主要是蓮花形香爐。在製作植物型香爐過程中,植物造型很少整體出現香爐,一般都是出現在香爐的局部部位上。

長柄形香爐主要用於佛教寺院中,是為了配合佛教活動而出現的。為了體現佛教活動中的莊嚴感和肅穆感,在進行佛寺活動時往往會手握香爐來表示敬意。它和傳統的香爐造型在整體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在不同時期長柄香爐有不同名稱,最早被稱為鵲尾爐,後來又叫行爐。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長柄香爐歷史悠久,最早來源於西亞,大約是在先秦時期傳入中國。在今天現存的許多佛教壁畫中,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長柄香爐的存在。

多足形香爐是在單足形香爐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早期的資料中,魏晉南北朝時時多足形香爐就已經出現了,發展到唐宋時期,多足形香爐已經十分普遍了。多足形香爐總體上可以分為有蓋式和無蓋式,其中有蓋式又可以分為有按鈕式和無按鈕式兩種,無蓋式又可以分為束口式和敞口式兩種。

唐宋時期的多足形香爐主要是獸面,獸足相結合的圖紋樣式,且可以分為三,四,五等數量,這類多足形香爐往往尺寸比較大,能夠盛裝的香料也比較多。

三、造型多變,推陳出新的香爐造型,不僅承載了唐宋以來豐富的文化,而且對後世的香爐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在經過前代的戰爭以後,百廢待興,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這個時候香爐主要在上流階層中比較流行,很少有人從事製造香爐這個行業,也沒有多少人對香爐給予特別的關注。所以這個時候,香爐的造型基本沿襲了漢代香爐的特點,宗香習俗也基本是順應了漢代的用香習慣。

到了貞觀之治時,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逐漸穩定下來,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香爐已經不再是作為一種奢侈品在社會上流言,許多平民百姓也用得起香爐。於是香爐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唐朝中後期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中國的香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此時的香爐做工十分精巧,形制上也呈現出複雜多變的趨勢。宋朝國家的海外香貿易發展十分興盛,不少人竇曾經將海上絲綢之路稱之為香料之路。宋朝的香料貿易還獲得國家的認可,成為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 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 積載如山,舶深六七丈。」——《唐大和尚東徵傳》

香爐發展的唐宋時期,不僅是古代人們傳統生活方式的表現載體,更是對古代人們精神文化世界的內涵反映。唐宋香爐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成為後世難以逾越的高峰,對後世的香爐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新唐書》

《宋史》

《舊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文房四寶系列:說墨,《方氏墨譜》第二卷承載的文化傳承和藝術
    《方氏墨譜》我也發布一篇文章《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方氏墨譜》的譜系更傾向於立體感和仿真感。不同於由另一制墨大師程君房編著的墨譜《程氏墨苑》,程氏的是更傾向於文化層面,分玄工、輿地、人官、物華、儒藏、錙黃六類首創用五色,賦彩印刷,繪刻俱精,是徽派版畫中的代表作。
  • 銅香爐歷史介紹與大明宣德銅香爐鑑定方法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關於銅香爐,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其歷史。銅香爐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叫法叫香薰爐,漢代著名的博山爐就是人們為薰香而設計的。所以銅香爐也叫薰香爐、香薰或者香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
  • 「日照香爐生紫煙」中「香爐」到底是什麼?詩詞大會20位高手答錯
    詩詞大會當時考察的題目如下: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中「香爐」指的是?B香爐峰,但是當時現場百人團卻有20位詩詞高手答錯。因為李白全詩描寫的都是遠景,是大的自然景觀,所以這裡的「香爐」其實應該是和全詩保持一致的,這樣才符合常理。從這個角度出發也不難猜出正確答案是「香爐峰」。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答錯呢?
  • 慧眼識珠醉石雕_文化頻道_鳳凰網
    柱礎石(清)柱礎是古代建築中柱腳的承託物,俗稱「柱墩」。柱礎石的形式分為:圓鼓形、方形等。▲ 花斑石香爐(宋)這件香爐整體造型俊朗有力度。爐邊雕聯珠紋和垂雲紋,身線刻雲龍。應是官家或寺廟使用之物。在他眼裡,每一件石雕承載的歷史風貌、民間風俗、雕刻藝術,其價值絕不亞於名家字畫、青銅重器。也正因為大量的古代石雕散落於民間又不被重視,容易被損壞,所以,石雕收藏帶有搶救和緊迫性。說到搶救,張志軍先生談起兩件親身經歷的往事。那還是五六年前,他在山西的一個村子裡,發現了兩件寶物:一件是唐代精美的小型石雕佛龕,被村民倒扣在院子裡,當作磨刀石。另一件是唐代的佛塔基座,一位村民正打算將它改成磨盤。
  • 慈谿市與北京工美集團籤署戰略合作 唐宋秘色貢瓷精品在京展出
    為推動慈谿越窯青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陶瓷工藝、優化文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大慈谿市與北京工美集團在品牌提升、資源整合、服務聯動、營銷協作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12月22日上午,慈谿市與北京工美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同時《秘回唐宋 慈鄉有禮》暨唐宋秘色貢瓷國禮展在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舉行。
  • 銅香爐應該如何保養?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選擇銅香爐放置在家中供奉神佛,或者是放置書房提神醒腦,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銅香爐表面會有一定的氧化,造成銅香爐的整體形象變得不那麼美觀,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我有幾個保養銅香爐的小妙招,有興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
  • 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
    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幾件典型的宋元時期玉器。1.宋代獸首玉杯 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的玉杯,是漢代以後基本玉器皿之一。
  • 香爐峰景區門口很擁堵 其實登香爐峰頂的山路有七條
    想要登香爐峰,是不是還有其他通暢的路可以走?昨天上午,記者帶著問題進行了深入實地採訪。現場體驗 1公裡的上山路 開車要1小時26日上午9點20分,記者開車來到香爐峰景區,可當車子一經過二環南路與會稽路交叉口時,只見進香爐峰景區的汽車排到了二環南路的非機動車道上。原本只有2個車道的上山路,竟然排起了多達4個車道的車隊。
  • 盛世的悖論:盛世元明清,為什麼不如漢唐宋受歡迎?
    今人看古代,往往會有一種趣味,那就是更喜歡漢唐宋,而對元明清有些隔閡。其實元明清恰恰是大眾俗文化的時代,小說,戲曲,生活藝術,城市生活,都和現代更接近,相比之下,漢唐宋倒是有古典的氣質,寫的是貴族氣質的詩文詞,城市也不夠繁華,但是,很多人卻往往對漢唐宋更青睞,更喜歡穿唐裝漢服。
  • 香爐的爐耳都有什麼寓意?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香道文化的品鑑過程是需要靜心與耐心的,心無雜念,才能調理心境並從中思考。浮於表面的圖個意境,實在是辜負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的香道文化。當你了解了歷來香爐的設計巧思,定會由衷感嘆老祖宗的智慧。上期淺談了爐蓋的學問,漏看上期內容的香友,可以點這裡查看↓↓淺談各朝香爐文化發展之爐蓋的巧思今天為大家揭秘一些常見爐耳暗含的寓意!我們常見的爐耳有橋耳、衝耳、朝冠耳、象耳、獅首耳、龍耳等等,每一款爐耳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建議轉發收藏本文備用,購買或禮贈香爐時可以拿出來參考。
  • 文房百器,爐為首器—清代 三足雙耳銅香爐(帶底座)
    >藏品介紹: 中華民族用香歷史流長久遠,不僅孕育出深蘊博大的中國香文化內涵,同時造就各式香器香具的發展演進,香爐作為焚香、承香的主要用器,地位自然舉足輕重。古人焚香祭天祈福、禮敬神佛,點香淨化室內環境、養心安神,文人雅士品香鬥香以追求閒情風雅,皇 室貴 族及官商巨賈以香薰衣以示身分尊貴,香爐無不派上用場。香爐除了作為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外,還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開幕
    12月2日,由國家文物局與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以中華傳統歷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唐宋八大家」為主題,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以遼寧省博物館為主體,匯聚國內12家文物機構的《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明仇英赤壁圖卷》等國寶級文物均將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中與公眾見面。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19日-20日,「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博物館召開,共有43位國內外學者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做了學術報告,主要議題涉及「『黑石號』出水文物及相關研究」「唐宋時期貿易瓷」「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問題,茲將精彩內容簡述如下。
  • 解讀|「唐宋八大家」如何展陳:三大展廳,始於「文脈所系」
    」中取材自明代仇英《赤壁圖》的大幅海報 遼寧博物館 圖步入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展廳,一張設計取材自明代仇英《赤壁圖》的大幅海報,猶如一紙巨大的書畫長卷緩緩鋪展開來,無論是片紙片金的清宮舊藏唐代韓愈詩文集《宋刻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還是在書跡中品賞蘇東坡與友人泛舟江上的詩畫天地,都讓觀眾一步步走近唐宋八大家質樸平實而又超逸的中國文化的境界。
  • 歲月打磨,斑芒依舊——從古滇青銅文化中走來的雲南斑銅
    有資料表明:中國青銅鼎盛的商代,數量驚人的青銅器原料都來自雲南;雲南地區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經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到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青銅文化已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晉寧石寨山的滇王之印、楚雄萬家壩和銅鼓之鄉文山的銅鼓、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墓地等遍布雲南各地的青銅文化,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了古代雲南的社會生產生活信息,也折射出雲南青銅文化在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史上獨特而璀璨的光芒。數千年來,銅的工藝在雲南被代代傳承,也被不斷創新。斑銅,便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印證。
  • 遇見·兩個月亮——時尚太平角·月亮市集歡迎打卡
    前不久,青島市首批時尚藝術街區正式確定,市南區太平角街區忝列其首,時尚藝術街區的確立,將賦予街頭藝術、戶外藝術極大的發揮空間,也將促進島城戲劇、音樂、曲藝、美術、攝影等文藝事業的繁榮興盛,為青島時尚城建設增添光彩。太平角,曾經這裡美麗卻神秘,從不敢妄想遊客如織,只有三兩成群的鳥兒從頭頂飛過,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襯託出太平角的靜寂,而這裡,承載著青島的歷史、文化還有最美的風光。
  • 俄羅斯藝術的文化特徵
    俄羅斯藝術的建築、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各種門類,由於物質媒介各不相同,創作方式千差萬別,審美感官作用迥然有異,而具有各自的特色,但都受著俄羅斯文化傳統和氛圍的影響、規範和制約,具有反映俄羅斯文化精神和特質的共同風貌。第一,崇尚內在自由,追求精神超越是俄羅斯藝術的內在精神,也是俄羅斯文化重精神追求的價值取向的生動體現。
  • 韓國光州文化藝術代表團到訪雲南民族大學交流文化藝術
    中國高校之窗8月15日上午,由韓國光州廣城市南區政府區長崔榮鎬,韓國光州歌劇團團長林海哲率領的光州文化藝術代表團一行來訪雲南民族大學雨花校區,雙方就兩地間民族文化交流等事宜進行會談,旨在促進光州南區和中國的合作交流。
  • 內蒙古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匈奴王金冠、元鈞窯大香爐、巨型恐龍
    兩個大甕中竟還藏著6件瓷器,分別是:香爐1件、鏤空高座雙螭手耳瓶1對、纏枝牡丹紋瓶1對、纏枝蓮紡瓶1件。 研究證實,這批瓷器屬於元代窖藏,代表了元代瓷器製造業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