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香文化就已經出現,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香文化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宋時期的香爐設計,憑藉著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和完整性成為中華民族造物文化的典範之作。古代的香爐不僅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深刻體現了我國唐宋時期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一、香爐文化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幾代王朝的發展,在唐宋王朝時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香爐,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中國的香爐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了秦漢時期,由於封建迷信文化的發展,香爐發展迅速,唐宋時期,香爐發展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能看到香爐的縮影,深刻反映了當時古人的信仰,日常生活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
唐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精神方面的志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宋時期國家政局的穩定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政治上唐代實行了比較開放和包容的對外政策,老百姓對於外國文化是秉持著兼收並蓄的態度。王安石等人的變法運動,直接推動了儒學的發展,佛、儒、道三教開始合流。經濟上,從唐代開始,國家一方面開始實行均田制和租庸制,調動了老百姓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國家又特別重視水利交通的發展,統治階級花費大量財力興修水利,完善交通。
文化上,唐王朝的蓬勃發展給許多人帶來了民族自豪感,直接促進了國家文化的發展。此外,唐朝政權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與重視,讓很多出身貧寒的子弟有機會進入仕途,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些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開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貞觀,永徽之際,紹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進者,終不為美。」——《唐摭言》
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為香爐設計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只有國家經濟發展穩定,社會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思想自由開放,人們才不會困於溫飽問題,才有機會考慮精神方面的追求。
到了宋代,當人們不再為解決溫飽問題而煩惱時,便會去尋求一些精神方面的旨趣。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焚香活動是宋代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焚香活動不僅僅在漢人中舉行,在某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也有很多人進行焚香活動。
在當時,不管走到哪裡,在社會的哪個階級中,都能看到焚香活動。人們對先祖要燒香,對神靈要燒香,對動植物也要燒香;在寺廟裡燒香,更有甚者在廁所裡也燒香。在這種全民燒香的氛圍中,宋代人不僅開始關注香料製成材料的質量,也開始重視用來盛裝香料的香爐質量,在設計相聚時不僅要考慮到它的實用價值,更要考慮到它背後的精神文化價值。
二、唐宋時期,經濟高度發展,繁榮開放的文化,外加清明的政策造就了唐宋時期豐富多彩的香爐造型,仿古形、仿生形、長柄形、多足形四種結構應運而生
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的香爐,發展到唐宋時期,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唐宋時期的香爐數量眾多而且形制多樣。在香爐發展的歷程中,許多人特別重視香爐形制方面的設計。形制主要是指物體的性狀和構造,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存在形式,是人們可以直接感知和理解的。「理學」在宋代開始興起,受理學的影響,香爐的造型變得更加獨特。
「皆以修身為正,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皆是修身內」。——《朱子語類》
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許多人在薰香的過程中往往更追求雅致情懷,香爐變得更加小巧精緻,符合了文人的審美情趣。
唐宋時期的經濟較其他朝代高度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比較開放,在各個領域都爆發出耀眼的火花。經過唐朝時期的發展,香文化到了宋代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整個國家的用香量都十分驚人。
最早的香爐一般都是有頂蓋設計的,這樣可以形成知道較為密閉的空間,可以起到燻悶香品和防止香灰露出來的目的。後來隨著生產香爐技術的進步,開始出現了無蓋香爐。根據唐宋時期香爐的結構特徵,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顧名思義,仿古形香爐就是按照前代青銅器的形狀來仿製香爐,這類香爐在唐宋時期風靡一時。較為常見的有奩式爐,鬲式爐,鼎式爐和簋式爐這四種。
仿古香爐就是在借鑑傳統青銅器的形狀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既對於傳統器物的設計進行一定的繼承,又在滿足當時人們審美情趣的基礎之上,來設計這種仿古香爐。唐宋時期的仿古香爐在大體上具有宋代瓷器的那種古樸典雅的美感,同時又具有清新含蓄的外觀設計的視覺享受。這種仿古香爐,在當時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
秦韜玉曾說「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闢邪」,這句詩表達的便是精妙絕倫的獅子形香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富有極強的意蘊。仿生香爐中的「生」主要是指動植物等一些具有生命力的生物。在中國古代,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於大自然充滿了敬佩,認為大自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仿生形香爐的出現表現了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
出現在仿生形香爐中的動植物,根據形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動植物,如鴨爐,鴛鴦爐等;另一類是人們根據當時的民間傳說以及一些外來文化,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設計出來的香爐,主要有龍爐,狻猊爐等。
與動物型的香爐相比,植物型的香爐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比較多的主要是蓮花形香爐。在製作植物型香爐過程中,植物造型很少整體出現香爐,一般都是出現在香爐的局部部位上。
長柄形香爐主要用於佛教寺院中,是為了配合佛教活動而出現的。為了體現佛教活動中的莊嚴感和肅穆感,在進行佛寺活動時往往會手握香爐來表示敬意。它和傳統的香爐造型在整體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在不同時期長柄香爐有不同名稱,最早被稱為鵲尾爐,後來又叫行爐。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長柄香爐歷史悠久,最早來源於西亞,大約是在先秦時期傳入中國。在今天現存的許多佛教壁畫中,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長柄香爐的存在。
多足形香爐是在單足形香爐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早期的資料中,魏晉南北朝時時多足形香爐就已經出現了,發展到唐宋時期,多足形香爐已經十分普遍了。多足形香爐總體上可以分為有蓋式和無蓋式,其中有蓋式又可以分為有按鈕式和無按鈕式兩種,無蓋式又可以分為束口式和敞口式兩種。
唐宋時期的多足形香爐主要是獸面,獸足相結合的圖紋樣式,且可以分為三,四,五等數量,這類多足形香爐往往尺寸比較大,能夠盛裝的香料也比較多。
三、造型多變,推陳出新的香爐造型,不僅承載了唐宋以來豐富的文化,而且對後世的香爐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在經過前代的戰爭以後,百廢待興,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這個時候香爐主要在上流階層中比較流行,很少有人從事製造香爐這個行業,也沒有多少人對香爐給予特別的關注。所以這個時候,香爐的造型基本沿襲了漢代香爐的特點,宗香習俗也基本是順應了漢代的用香習慣。
到了貞觀之治時,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逐漸穩定下來,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香爐已經不再是作為一種奢侈品在社會上流言,許多平民百姓也用得起香爐。於是香爐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唐朝中後期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中國的香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此時的香爐做工十分精巧,形制上也呈現出複雜多變的趨勢。宋朝國家的海外香貿易發展十分興盛,不少人竇曾經將海上絲綢之路稱之為香料之路。宋朝的香料貿易還獲得國家的認可,成為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 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 積載如山,舶深六七丈。」——《唐大和尚東徵傳》
香爐發展的唐宋時期,不僅是古代人們傳統生活方式的表現載體,更是對古代人們精神文化世界的內涵反映。唐宋香爐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成為後世難以逾越的高峰,對後世的香爐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新唐書》
《宋史》
《舊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