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雕門獅(宋)
石雕門獅是指大門兩旁設置的石獅,石獅通常被當 作守門瑞獸。明代以後,門獅分雄雌。雄獅居左,雌獅居右。雄師的右爪下踩著繡球,雌獅的左爪下雕有幼獅。寓意太師少保、子嗣昌盛、世代高官。古代建築中,門獅多置於村鎮、祠堂、會館、王府宅院、園林等場所出入口兩旁,有趨吉避兇、鎮宅守護的功用。
▲ 石虎(宋)
南宋皇家陵園的石雕,無一不給人以馴服溫順的感覺,這顯然是時代的特徵。南宋式的穩定安詳,使這件石虎的造型、裝飾性大於自然形態。
雙龍捧壽石碑帽(明)
古代的石碑都有一個石碑帽,上面除了雕刻各種紋飾,一般還在中心位置篆刻碑名或碑文,是整個石碑之眼。此件石碑帽,鏤空雕兩隻穿雲龍,龍爪捧一端坐的老壽星。壽星頭上鐫刻「昭茲來許」四字,典出《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比喻繼承祖輩事業。
石猴拴馬樁(明)
拴馬樁頭刻石猴,較為常見。其形式多樣,有的左顧右盼不失猴氣,正襟危坐近於滑稽;有的大猴小猴親熱戲耍;有的吃桃蹺腿,一派猴態可掬。它多立於大戶人家門前,寓意輩輩「封侯」。此件石猴拴馬樁,設計極其巧妙,把豐富的想像與合理的誇張有機結合。所雕靈猴神態自若,令人忍俊不禁。
石元寶(明)
此件開光花卉紋石元寶,四面滿工花草,花葉肥碩,莖脈曲迴,寓意富貴纏身。
在中國貨幣史上,漢代就有類似元寶的「馬蹄金」。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在古代,只有錢莊、票號和商賈巨富府中才會置放石元寶,寓意財富如金山。
▲ 石佛龕(唐)
龕原指掘鑿巖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即供龕。此佛龕為上下兩層,每層是一鋪三佛式,為唐代佛龕常見制式。頂層佛莊嚴華蓋,並雕有護法二佛。上層佛龕中主佛袈裟有犍陀羅遺風,佛的法相、開臉均顯盛唐之氣。
舞蹈胡人門枕石(元)
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古人把一些動物、花卉紋飾雕刻在表面,寄託美好的祝願。這件舞蹈胡人門枕石,既是一個建築構件,又是中原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交融的例證。
柱礎石(清)
柱礎是古代建築中柱腳的承託物,俗稱「柱墩」。柱礎石的形式分為:圓鼓形、方形等。雕刻樣式千姿百態,有獅子、吉祥物、花卉等。富貴之家往往在柱礎石上鬥富顯貴,用各種圖案寄託美好願望。這件柱礎石的第二節,雕刻的是竹子和豹子,寓意竹報平安。
雙官石
墓門(明)
這是一對石雕墓門的右門,圖案紋飾的主題是天官賜福。左右兩個天官,分別持有梅花鹿和官帽,寓意加官進祿。
▲ 蓮花香爐(唐)
此件石雕蓮花香爐體量碩大,造型圓渾飽滿,爐座上瓔珞連珠,彰顯富貴寶氣,應為皇家寺院專用。
▲ 花斑石香爐(宋)
這件香爐整體造型俊朗有力度。爐邊雕聯珠紋和垂雲紋,身線刻雲龍。應是官家或寺廟使用之物。
說起石雕,馬上讓人聯想到拴馬樁、柱礎、牌坊、飲馬槽,也許有人會問,這些看起來粗重且普通的石頭值得收藏嗎?
在收藏家張志軍先生心裡,實則不然。石雕,是以花崗巖、大理石、漢白玉、青石等天然石料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技法雕刻而成。它與陶雕、木雕、銅雕、泥雕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的五大傳統雕塑,在中國雕刻藝術門類中,算是「輩分」最高的,史前的人類就學會了在石頭上鑽孔打磨。梁思成先生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石雕又堪稱人類最早的雕刻,是寫在石頭上的歷史。翻開世界美術史,看看世界各大著名的美術館,那些名垂史冊、震驚世界的藝術品,居然不是瓷器、字畫、青銅器,而是那些曾經挺拔在原野的石雕造像。
然而,近些年來,人們普遍關注經濟價值高的藝術門類,而忽視那些散落在民間的石雕藝術品,石雕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更不被藝術品投資人所重視。可是張志軍先生卻慧眼識珠,尋尋覓覓,歷盡艱辛,只為圓夢。
張志軍先生接觸古代石雕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由一隻「思想猴」激發了收藏熱情。15年前,他到陝西渭南一個農家樂吃飯,飯菜剛上桌,他卻被門口一根豎立的拴馬樁吸引住了——高約2米的圓石柱上立著一隻撫腮思考、單腿盤坐的靈猴,它一臉俏皮卻故作嚴肅,讓人忍俊不禁。這隻「若有所思」的石猴讓張志軍先生聯想到羅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於是脫口而出:「這簡直就是中國的思想猴!」飯也沒顧上吃,他當場拉著老農談價錢,非要把它買下來。後來經鑑定,此乃明朝的石猴拴馬樁,多立於官宦之家門前,寓意輩輩「封侯」。拴馬樁刻石猴雖然常見,但設計如此精巧又融合了想像豐富的雕刻藝術,得來實屬緣分。
一根普通的拴馬樁,讓人百看不厭,甚至觸動心弦,這引起張志軍先生的深思。民間石雕經歷千百年的風霜雪雨,仍栩栩如生,韻味不減,此乃石頭永恆堅韌的特性。從此,張志軍先生便與石雕結下不解之緣,陝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古代石雕聚集的鄉間村落成了他的尋寶之地。在十幾年前,石雕還是收藏界的冷門,相關書籍少,研究文獻更少,張志軍先生一邊收集一邊總結,練就了一雙挑選石雕的好眼力,收穫到不少石雕精品。
2003年,張志軍先生在河南豫西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遇見一個寶貝。當他走進一個院落,一尊體量較大的佛龕靠在牆角,戶主說,這是他早年從廢棄祠堂裡用牛車拉回來的。此件佛龕高1.3米,寬0.6米,雙層雕刻的一鋪三佛式,拂去塵土,依稀可見飛天祥雲。張志軍觀察到上層佛龕中主佛的法相、開臉均顯盛唐氣象,確定此乃典型的盛唐禮佛圖,是珍貴的文物。石雕佛造像在藝術品收藏中的地位向來較高,而類似的石雕佛造像張先生見過不下30尊,但品相保存如此完好的實屬罕見。他對這座佛龕愛不釋手,當下花數萬元買下來。為了拉這座1噸多重的佛龕,他先在當地僱一輛手扶拖拉機,把它從山村拉到公路邊,又換租了一輛貨車,費盡周折才運回來。
張志軍先生滿腔熱情收集古代石雕,但在另一些人眼裡,石雕並不具備收藏價值:一來它以石頭為料,材質不比金銀銅器、翡翠瑪瑙;二來它是民間司空見慣的尋常物,不如官窯瓷器顯貴;再者它體積龐大笨重,亦不易存放。在眾人紛紛挑金選玉時,張志軍先生卻「不以材質論英雄」。在他眼裡,每一件石雕承載的歷史風貌、民間風俗、雕刻藝術,其價值絕不亞於名家字畫、青銅重器。也正因為大量的古代石雕散落於民間又不被重視,容易被損壞,所以,石雕收藏帶有搶救和緊迫性。說到搶救,張志軍先生談起兩件親身經歷的往事。那還是五六年前,他在山西的一個村子裡,發現了兩件寶物:一件是唐代精美的小型石雕佛龕,被村民倒扣在院子裡,當作磨刀石。另一件是唐代的佛塔基座,一位村民正打算將它改成磨盤。見到此景,張志軍先生十分心痛,焦急萬分,當即買了下來。
15年來,張志軍先生的石雕藏品已過千件。雖然從數量來講,比不上一些大的玩家,但他收藏的石雕精品卻很多。他汲取了收藏字畫、瓷器、玉器的經驗,從一開始,就採取「掐尖」的方法,盡其所能,尋找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高的石雕。參觀他的石雕陳列室,猶如走進神聖莊嚴的博物館,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古代石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日趨成熟,秦漢至唐代達到高峰。張志軍先生最珍愛的,是一座唐代石雕蓮花香爐,其體量碩大,實屬罕見。爐座上瓔珞連珠,蓮花託頂,圓渾飽滿,彰顯富貴寶氣,應為皇家寺院專用。
石雕發展至宋朝,整體風格已失去盛唐的奔放雄健,但其世俗化的趨勢更貼近民間生活。張志軍先生收藏的宋代石雕包括門獅、牌坊、花盆等,而他最鍾愛的是一尊南宋石虎,此乃皇家陵園之物。陵園中文臣、武將、蹲虎、立馬、跪羊分別代表忠、勇、節、義、孝。此件石虎,靜中有動勢,粗中見細膩,剛中有柔意。張志軍先生說,縱觀南宋陵園石雕,無一不給人以馴服溫順之覺:虎不威、馬不烈、羊不犟。霍去病墓道石獸的威嚴雄蒼沒有了,唐昭陵六駿的神秀靈動沒有了,有的是南宋式的穩定安詳,這也是當時的時代特徵。
張志軍先生的鐘愛之物還有一件元代舞蹈胡人門枕石,它既代表了古代關中民間的建屋構造,又反映了西北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中原農耕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的交融。另一對明代雙官石墓門,曾令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員張浦生大為驚嘆。墓門圖刻天官賜福紋飾:左右兩天官,分別持有梅花鹿和官帽,寓意加官進祿。老先生讚不絕口:「墓門石雕的人像高度大多是30釐米,此石雕人像近100釐米,是典型的剔底高浮雕,雕工細膩,造型精美,實屬罕見。」
清代的多節柱礎石、明代的雙龍捧壽石碑帽、元代的拴馬樁……對於張志軍先生而言,這些古代石雕用精湛的藝術形式,記錄著人類祖先的風土人情、審美取向和精神風貌。他千辛萬苦收藏到的千百件古代石雕作品,構成了一部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史。因為對石雕的深厚感情,張志軍先生感受到收藏之路任重而道遠。近期,他把主要精力用來寫作《中國古代石雕的藝術造型精神》一書,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石雕,保護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