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17:22 |青田發布
在中國青田石文化發展大會上。縣委副書記、縣長周和平以「講好石雕故事,振興石雕產業」為主題,作了《青田石雕文化產業發展》主旨演講。
我心中的青田石雕,可以用五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青田石雕是最具歷史感的國石。
首先,青田石雕歷史悠久。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崧澤文化時期的「石璜」,最為典型是1700多年前六朝時期的「臥豬」,清晰地記錄了青田石的刀雕技藝。500多年前,明朝篆刻大師文彭在南京西虹橋畔偶得4筐青田凍石,之後他就專用青田石篆刻,開創了中國印壇的石章時代,青田石也因此被稱為「印石之祖」。其次,青田石雕充滿時代烙印。青田石雕創作源於自然、啟於生活,展現的是一個個不同時期的主流文化與思想。比如,隋唐時期的佛雕映射了佛教文化鼎盛,明清時期的印章體現篆刻文化興起,建國初期緊扣「東方紅」主題,改革開放後反映社會欣欣向榮景象,新時代又集中創作「中國夢」系列,可以自豪地說,青田石雕是石與時的共榮。第三,青田石雕文化積澱深厚。先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是全國石頭工藝品類首批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首個馳名商標。青田也因石雕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石雕之鄉」「中國石文化之都」。
第二句話,青田石雕是最具故事的國石。
青田石雕成就一代華僑。康熙年間,第一代華僑就背著石頭闖蕩世界,把石雕賣到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被稱為「花旗客」,現如今我們山口鎮還較為完整的保留著一條「花旗街」。歷史總在舍與得中前行,當年一代華僑是把石雕賣到世界,如今有很多華僑想方設法買回當年流落他鄉的石雕。這「一買一賣」之間,正是印證青田華僑的鳳凰涅槃和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青田石雕「一石一世界」。青田石雕講究因材施藝、依色取巧,惟妙惟肖,大氣磅礴,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每件作品都是人與石「我賞石、石賞我」的深度對話,每件作品都凝聚著石雕藝人們的辛勞與智慧。為了能創作出活靈活現的瓜果、花草、動物、露水,我們大師或自己種植瓜果、花草找靈感,或露宿鄉野尋體驗,或不遠千裡去觀察。青田石雕融入百姓生活。青田石雕不僅是收藏珍品,也日漸成為百姓的生活用品,比如茶具、鎮紙、燭臺、菸灰缸等。青田人嫁女兒時也會特意隨嫁一塊青田石,寓意生活吉祥如意,愛情堅若磐石。在青田還可以用石雕買房換房,一塊上好的印章可以換一棟別墅。
第三句話,青田石雕是最具收藏價值的國石。
首先是資源稀缺。青田石儲量有限,加上開採歷史悠久,目前產量非常少,尤其是上好的石材更是「一石難求」,上品的燈光凍按克計價。比如,2015年在上海,一方重192克的燈光凍印章,以280萬元人民幣成交,平均每克1.5萬元。更是工藝精湛。青田石雕廣泛運用圓雕、鏤雕、浮雕、線刻等技藝手法,具有極高的工藝水準和藝術造詣。比如,石雕作品《球瓶》共有9層球,每一層都可獨立轉動,是展現鏤雕技藝的登峰造極之作。三是價值認同。青田石雕作品被各界廣泛認可。比如,1992年,石雕作品《高粱》《花好月圓》《豐收》《春》作為特種郵票全國發行;2014年,倪東方大師作品《春色錦繡》在北京宏正春季拍賣會上拍出1500萬元的高價。
第四句話,青田石雕是青田精神的承載石。
青田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在這片美麗的大地上,孕育了青田「三石精神」,推動著一代代青田人大氣開放、創業天下。一是投石問路的創新精神。青田石作為青田華僑的「引路石」,開啟了青田人漂洋過海、勇闖世界的奮鬥歷史,詮釋了青田人敢闖敢冒、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二是點石成金的工匠精神。青田石雕是藝人們畢生追求的神聖事業,一刀一鑿之間,化平淡為神奇。這種點石成金的專注,指引著青田人堅守主業、做強實業的創業歷程,塑造了青田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三是金石之交的契約精神。自古以來,印章就代表著誠信,一印定千金。青田石是「印石之祖」,承載了青田人的承諾和信任,蘊含了青田人以誠為本、擔當負責的契約精神。
第五句話,青田石雕是「一帶一路」的文化石。
青田石雕是絲綢之路的先行者。據1925年英文版《中國年鑑》刊載,早在300年前,青田石雕便與絲綢、陶瓷、茶葉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商品,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暢銷歐洲。青田石雕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經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赴海外參加國際交流,傳播中國好聲音。1915年,青田石雕與國酒茅臺代表中國參加巴拿馬世博會,並獲得銀獎;改革開放以來,青田石雕先後在西班牙、瑞典、俄羅斯、阿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交流展示20餘場次。青田石雕還是中外友誼的見證者。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凝結著中外之間深厚的友誼。比如,美國總統尼克森、朝鮮主席金日成、印尼總統蘇加諾等都曾收到過青田石雕;2010年上海世博會,195枚青田石肖像印,贈送給參展國政要;2014年北京APEC會議,21位與會國家領導人每人獲贈一枚青田印章。
(據青田發布,原標題《講好石雕故事 振興石雕產業 | 周和平作《青田石雕文化產業發展》主旨演講》,編輯 楊世丹)
1544779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