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

2021-01-18 小瓊帶你看世界

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幾件典型的宋元時期玉器。1.宋代獸首玉杯 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的玉杯,是漢代以後基本玉器皿之一。玉杯中還有一種特殊形式的獸首玉杯,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美國博物館藏有多件,其中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首玉杯,高8.9釐米,青白玉質材料,表面通體呈褐色,色澤深淺不一,獸首頭部較深,並有明顯的過渡層次,屬於巧色玉雕工藝。杯由杯身、底把兩部分組成,構成不同於中國傳統古杯形式,杯身呈圓筒形,口沿部分帶寬弦紋,通體光素無紋。杯把不立於上端外側,而立於杯底,獸首形,似牛首狀,雙角上翹,雙耳外招,雙眼微睜,溫柔地依附於地,形成一穩定的杯座,既可作杯底,又可作把手,一舉兩得。

有學者稱獸首玉杯為角形玉杯,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兩者屬於不同系統的杯。角形杯系模仿獸角特別是牛角造型,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角形杯,漢代有玉角杯出土。獸首玉杯系外來造型,是受古代波斯金、銀、象牙等名貴材料製作的名叫「來通」造型的影響。

古波斯認為來通杯是聖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毒,因而廣泛使用於上流社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有非常精美的古波斯來通杯收藏。唐代隨著陸路絲路貿易的暢通,來通杯傳到中國,並有仿製的玉制來通杯,但形態沒有古波斯來通杯形象生動、靈巧,顯得有些呆板,因為大部分仿製的玉匠可能不了解其原始意義,獸首已不是中亞神獸了,而以牛、羊首替代,具有本土特色,顯得更為溫和。

2.元代張騫浮槎玉洗 宋元以降,由於文人繪畫藝術的興起,人物故事藝術題材的作品日益增多,玉器也不例外。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收藏的一件張騫浮槎玉洗,是受人物典故影響的一件玉作,通長10.8釐米,全器以一塊帶褐色玉皮青玉材雕琢而成,運用巧色工藝施以綜合玉雕技藝,雕刻張騫浮槎圖玉洗,以中間最好的玉料雕刻張騫人像,突出主題。

張騫端坐於樹根狀的槎舟上,背靠老樹樁,身著長袍,蓄頎長鬍鬚,面帶微笑,神態安詳,一手執卷,似乎在專注閱讀,神情悠然自得可以說是宋元以後張騫浮槎的標準圖像。張騫腳下挖出一小槽,既可視作舟艙,又是洗池,一舉兩得,構思頗巧。池邊雕琢幾片荷葉,點出了浮槎的水環境。

張騫是西漢武帝時期人,曾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會力和進擊匈奴。民間有許多張騫出使西域的事,其中包括尋河源乘槎(用樹木做的筏子)經月奇世外桃源的傳奇故事,成為宋元以後藝木家津樂道的作品題材。

關於此玉洗名稱及年代,有學者將玉器定為玉杯,也有學者以為稱作玉洗似乎更為妥當,因為此玉器沒有方便飲用的杯沿,而作為文房筆洗更為合適。至於雕刻年代,有學者定為明代,也有學者以為是元代玉作。因為玉作的題材、造型及表現手法,與現收藏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元「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張浮槎銀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時,此玉洗也可能是元代江南玉匠之作。

3.元代魚龍紋玉佩 以往不被人重視或認識的元代玉器,隨著元代玉器考古的不斷發現以及元代玉器知識不斷被人掌握,越來越受到玉器愛好者的厚愛。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收藏的一件元代飛魚若玉佩,是元代玉器的精品力作。玉佩高6.7釐米,寬8.6釐米,以新疆和田上等白玉琢磨光潔透明,潔潤無瑕,滋潤孕光。器略呈方形,以鏤空和圓雕技法,雕琢飛魚龍紋圖,以湖石為背景魚龍飛躍于波濤祥雲之中,玲瓏剔透,主題突出,魚龍神採飛揚。類似的飛魚龍紋玉佩,上海市松江區元代西林塔地宮曾出土一件,同為白玉質,圓雕魚龍圖紋,龍首昂視,龍鬚飄曳,張口露牙,魚身沒入水中,尾部彎轉作擊水跳躍狀。

西雅圖收藏和上海地宮出土的元代飛魚龍紋玉佩,圖中魚龍紋不是魚與龍兩種動物的合稱,而是似龍非魚的一種動物,龍首,魚身,鳥翅,呈飛躍跳動狀。據學者研究,這類紋樣源自印度「摩羯紋」。摩羯是一種長鼻、利齒、魚身的水獸,梵文為 makara,漢文譯作摩竭、摩羯、摩伽羅等。其起源大概是古印度人對魚(尤其是鯨魚)、象、豬、鱷等動物的多元集合。隨著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傳播到內地,摩羯紋也隨之傳入在美術家眼中視為「佛教龍」,為華夏龍增添了新的元素與內涵,唐宋元明時期的許多美術品上均有這類紋樣出現。民間習慣上仍將「摩羯紋」稱作「龍紋」,同時還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魚龍變幻、鯉魚跳龍門混為一體,成為元明以來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圖案。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歡迎大家訂閱我們,我們會繼續為大家獻上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相關焦點

  • 100件古代玉杯,一次看夠!
    玉杯古代一般作為酒具或茶具。高足杯,器體作上侈下斂的圓筒形,深腹,高圈足,足柄為束腰圓柱體。耳杯,又稱羽觴,器體橢圓若船形,出雙耳狀如新月,侈口,弧圓腹,底部多圈足。兕觥,即角形玉杯,殊為罕見。玉酒具造型精美,工藝複雜,是古代玉器中的稀世奇珍。
  • 鑑古器(玉器篇)玉杯
    必須對古器有興趣的同道中人關注我和收藏我的文章,感謝大家支持,因為了大家閱讀和關注,才能有動力堅持把整套鑑古技術上傳到這裡。玉杯是一種飲酒器。玉制杯約始於西漢時期。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青玉角形杯,器口呈橢圓形,器壁較薄,器身腹部琢刻浮起的勾連雲紋,器底是纖細婉轉又巧妙自然的繩索式浮雕紋飾,纏繞於杯身下部。紋飾的製作採用浮雕與線刻相結的琢制手法。製作較精拋光好。
  • 古玉傳奇之「一捧雪」玉杯
    更神奇的是,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杯中斟上美酒,就會有雪花飛舞的奇觀,因此玉杯就有了「一捧雪」的美名。梅蘭芳先生在《一捧雪》中「刺湯」劇照《一捧雪》的故事是這樣的: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莫懷古有一隻潔白如雪、至愛如命的玉杯。此杯捧在手裡,加水後雙手一搓,杯中水花飛濺猶如雪花,故被稱為「一捧雪」。
  • 出土時一隻無法直立的玉杯,竟然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
  • 文物史上最珍貴的玉杯,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卻因此成為驚豔國寶
    在墓主人棺廓頭箱裡,專家發現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裡面可以盛酒。
  • 古代帝王為追求長生不老而特製的神奇玉器
    當時就有熱心的讀者留言,表示對這件奇特玉杯的實際功能十分好奇。事實上,這件兩千多年前的高古玉器,其實際功用確實非同尋常,它不僅代表了先秦時期古人治玉的精湛技藝,而且見證了中國古代人文和自然科學的終極訴求——長生不老之術。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件頗具神秘色彩的傳奇國寶:銅承盤高足玉杯。
  • 博物館有一件西漢時期的文物,它看上去像犀牛角,實際上是個玉杯
    博物館有一件西漢時期的文物,它看上去像犀牛角,實際上是個玉杯!廣東南越國博物館成立與1988年,是一家遺址類的博物館,1983年,考古人員在廣州發現了南越王墓,從中出土了一萬多件文物,其中不乏有像文帝行璽金印、錯金銘文虎節、平板玻璃銅牌飾等國家一級文物,這些文物的出土對研究南越國的歷史、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有很重要的作用。
  • 崑崙和田玉做的玉杯 翠色如墨、溫潤通透 太美了!|檀生活
    在光線照射下,玉杯猶如脫胎換骨,呈現出一番神奇的模樣,翠色如墨、溫潤通透,盡顯素雅色澤、高雅氣質之美。註:影青瓷,是北宋景德鎮所獨創,其胎質堅緻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每個玉杯,都配有一個金絲楠木杯託,表面做了凹凸處理,在不喝茶的時候,還能把杯子倒扣在上面,方便收納、擺放。金絲楠木,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木材,被譽為「四大名木之首」,紋理美觀、金絲浮現,有淡雅幽香,且不易腐蝕、開裂,自古就是皇家專用木材,被視為「帝王之木」。
  • 神仙道玉杯有什麼作用?玉杯多少級在哪刷
    問:神仙道玉杯有什麼作用?玉杯多少級在哪刷 答: 在副本中刷玉杯需要玩家的等級達到93級以上,(就是解鎖蓬萊城的普通天境系列副本),它是製作90級紫裝的必備材料,需要數量很大,不過掉率也比較高。
  • 1983年廣東發現古墓,出土無法直立的玉杯,專家:古人真夠豪放
    1983年廣東發現古墓,出土一無法直立的玉杯,專家:古人真夠豪放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正在開挖地基,有工人挖開一座平整的大石板,竟然發現了下面隱藏著的地下建築。南越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於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開國君主趙佗在大秦滅亡之際封閉關口、斷絕道路,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南越國的統治持續了93年。
  • 明代著名玉杯一捧雪的故事你聽過嗎
    更為出奇的是,無論是在春夏秋冬,只要杯中斟上美酒,就會有雪花飛舞的奇觀,因而,這個玉杯就有了「一捧雪」的美名。  早在400年前,明末書畫大家範允臨、明末清初戲劇大家李玉就以《一捧雪傳奇》話本、《一捧雪》劇本告誡世人莫要收藏、莫要懷古——在傳奇與戲劇中,莫懷古因收藏「一捧雪」古物,落得個丟官落職、家破人亡。是故,戲劇中人物命名莫懷古就是敬告人們不要懷念古董之意。
  • 多肉玉杯東雲怎麼養?告訴你3個小妙招,養出最美的玉杯東雲
    玉杯東雲是東雲系多肉之一,它是由月影與東雲雜交而來,也是近年來人氣極高的多肉之一,完美的遺傳了這兩種多肉的美,玉杯東雲簡直美翻天,葉片微微彎曲,特別肥厚緊湊,因為葉表無霜,所以玉杯東雲的光澤度極高,摸上去非常光滑細潤,而且葉片非常通透,有月影的特點,葉片邊緣為白色,而本身則是青黃色
  • 嚴嵩想將玉杯「一捧雪」據為己有,藏主竟不惜棄官、隱姓埋名
    「一捧雪」玉杯系明代嘉靖年間的玉器珍品。 「一捧雪」玉杯傳世四百多年,一直保存完好,玉材為和田玉,通體呈白色,部分透著淡綠色、淡褐色,梅枝攀附杯身,刻有十七朵大小不一的梅花,整體和諧雅致。
  • 離奇消失的傳奇植物——美國水玉杯
    諾瑪知道她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植物,但發現它到底有多奇特,則耗費了她數年的時間。植物學家是需要耐心的。諾瑪花了一整年時間對它的結構進行研究。她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文獻,發現這株小花屬於一個大部分都生長於熱帶的科,但這個物種還從來沒有被人描述過。諾瑪發現的小花的頂端像六芒星一樣有六根須狀物,三根在頂端連接起來,三根向外延伸。
  • 傳奇玉杯「一捧雪」終露真顏(新發現)(圖)
    據《明史》和《張漢儒疏稿》記載,「一捧雪」為明代著名玉杯,當時的權臣嚴嵩欲將玉杯據為己有,玉杯的主人莫懷古棄官改姓隱居他鄉,「一捧雪」在嘉靖年間失蹤。另據《新野縣誌》詳載:明朝嘉靖年間,太僕寺卿莫懷古曾於風塵中提拔裱褙湯勤,並將其薦於當時權盛一時的嚴世蕃。湯勤謀佔莫懷古之妾雪豔,攛掇嚴世蕃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以贗品獻給嚴世蕃。
  • 關廂出土小墓,專家在無名墓主胸口發現國寶玉杯,說:這怎麼可能
    在封建社會時期,古人事死如事生,他們認為在陰間也會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正因如此,他們會在陵墓內放入大量的陪葬品。考古工作者曾在關廂發現一座小墓,並在墓主的胸口發現玉杯,考古專家,都說不可能。更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工作人員竟要徹查墓主的身份,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乾隆時期的仿古玉紋飾:耳杯
    所見以漆器為主,亦有玉石耳杯,如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漢墓、吉林省集安市漢代高句麗糧庫遺址、陝西省西安市三道巷漢代遺址所出。網絡配圖故宮博物院亦舊藏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耳杯。金屬耳杯僅見於大同市考古所藏一件銀耳杯。所見漆、玉石、金屬耳杯絕大多數皆光素無紋飾,惟西安市所出,器身滿飾浮雕變形雲氣紋,且於短邊的兩側裝飾浮雕牛首圖案,殊為罕見。
  • 玉杯「一捧雪」背後藏著的故事,為明代十大奇案之一
    傳世文物玉杯「一捧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南陽新野文化館收藏,該文物是國家二級文物,傳世已有四百多年,是明朝嘉靖年間莫懷古的傳家之寶,但是文物捐獻者卻姓李,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原來這背後還藏著一個故事。
  • 宋代玉器小知識
    宋代玉器帶給世人的感覺是雕琢精緻、形態優美。此時,玉器不再是皇家貴族所壟斷的專用品,而是也可以進入民間市場,從而使得玉器市場更加繁榮昌盛。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宋代玉器小知識,使您賞析宋代古玉,品鑑它的特色之處。一、宋代玉器-玉材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宋代玉器的玉材多選用新疆和田玉。和田玉溫潤細膩,質量上乘,是宮廷玉材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