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幾件典型的宋元時期玉器。1.宋代獸首玉杯 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的玉杯,是漢代以後基本玉器皿之一。玉杯中還有一種特殊形式的獸首玉杯,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美國博物館藏有多件,其中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首玉杯,高8.9釐米,青白玉質材料,表面通體呈褐色,色澤深淺不一,獸首頭部較深,並有明顯的過渡層次,屬於巧色玉雕工藝。杯由杯身、底把兩部分組成,構成不同於中國傳統古杯形式,杯身呈圓筒形,口沿部分帶寬弦紋,通體光素無紋。杯把不立於上端外側,而立於杯底,獸首形,似牛首狀,雙角上翹,雙耳外招,雙眼微睜,溫柔地依附於地,形成一穩定的杯座,既可作杯底,又可作把手,一舉兩得。
有學者稱獸首玉杯為角形玉杯,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兩者屬於不同系統的杯。角形杯系模仿獸角特別是牛角造型,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角形杯,漢代有玉角杯出土。獸首玉杯系外來造型,是受古代波斯金、銀、象牙等名貴材料製作的名叫「來通」造型的影響。
古波斯認為來通杯是聖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毒,因而廣泛使用於上流社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有非常精美的古波斯來通杯收藏。唐代隨著陸路絲路貿易的暢通,來通杯傳到中國,並有仿製的玉制來通杯,但形態沒有古波斯來通杯形象生動、靈巧,顯得有些呆板,因為大部分仿製的玉匠可能不了解其原始意義,獸首已不是中亞神獸了,而以牛、羊首替代,具有本土特色,顯得更為溫和。
2.元代張騫浮槎玉洗 宋元以降,由於文人繪畫藝術的興起,人物故事藝術題材的作品日益增多,玉器也不例外。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收藏的一件張騫浮槎玉洗,是受人物典故影響的一件玉作,通長10.8釐米,全器以一塊帶褐色玉皮青玉材雕琢而成,運用巧色工藝施以綜合玉雕技藝,雕刻張騫浮槎圖玉洗,以中間最好的玉料雕刻張騫人像,突出主題。
張騫端坐於樹根狀的槎舟上,背靠老樹樁,身著長袍,蓄頎長鬍鬚,面帶微笑,神態安詳,一手執卷,似乎在專注閱讀,神情悠然自得可以說是宋元以後張騫浮槎的標準圖像。張騫腳下挖出一小槽,既可視作舟艙,又是洗池,一舉兩得,構思頗巧。池邊雕琢幾片荷葉,點出了浮槎的水環境。
張騫是西漢武帝時期人,曾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會力和進擊匈奴。民間有許多張騫出使西域的事,其中包括尋河源乘槎(用樹木做的筏子)經月奇世外桃源的傳奇故事,成為宋元以後藝木家津樂道的作品題材。
關於此玉洗名稱及年代,有學者將玉器定為玉杯,也有學者以為稱作玉洗似乎更為妥當,因為此玉器沒有方便飲用的杯沿,而作為文房筆洗更為合適。至於雕刻年代,有學者定為明代,也有學者以為是元代玉作。因為玉作的題材、造型及表現手法,與現收藏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元「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張浮槎銀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時,此玉洗也可能是元代江南玉匠之作。
3.元代魚龍紋玉佩 以往不被人重視或認識的元代玉器,隨著元代玉器考古的不斷發現以及元代玉器知識不斷被人掌握,越來越受到玉器愛好者的厚愛。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收藏的一件元代飛魚若玉佩,是元代玉器的精品力作。玉佩高6.7釐米,寬8.6釐米,以新疆和田上等白玉琢磨光潔透明,潔潤無瑕,滋潤孕光。器略呈方形,以鏤空和圓雕技法,雕琢飛魚龍紋圖,以湖石為背景魚龍飛躍于波濤祥雲之中,玲瓏剔透,主題突出,魚龍神採飛揚。類似的飛魚龍紋玉佩,上海市松江區元代西林塔地宮曾出土一件,同為白玉質,圓雕魚龍圖紋,龍首昂視,龍鬚飄曳,張口露牙,魚身沒入水中,尾部彎轉作擊水跳躍狀。
西雅圖收藏和上海地宮出土的元代飛魚龍紋玉佩,圖中魚龍紋不是魚與龍兩種動物的合稱,而是似龍非魚的一種動物,龍首,魚身,鳥翅,呈飛躍跳動狀。據學者研究,這類紋樣源自印度「摩羯紋」。摩羯是一種長鼻、利齒、魚身的水獸,梵文為 makara,漢文譯作摩竭、摩羯、摩伽羅等。其起源大概是古印度人對魚(尤其是鯨魚)、象、豬、鱷等動物的多元集合。隨著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傳播到內地,摩羯紋也隨之傳入在美術家眼中視為「佛教龍」,為華夏龍增添了新的元素與內涵,唐宋元明時期的許多美術品上均有這類紋樣出現。民間習慣上仍將「摩羯紋」稱作「龍紋」,同時還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魚龍變幻、鯉魚跳龍門混為一體,成為元明以來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圖案。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歡迎大家訂閱我們,我們會繼續為大家獻上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