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廬山瀑布》中有個字搞錯了:「掛前川」應為「掛長川」

2020-12-04 盛大林

●「大數據考辨唐詩」系列論文之一

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真偽、優劣及異文

盛大林

(北京大學 新媒體研究院,北京 100871)

摘要:李白七絕《望廬山瀑布》存在很多異文及異議,比如「日照」有作「日暮」、「掛長川」有作「掛前川」、「三千尺」有作「三千丈」、「落九天」有作「落半天」,甚至有人認為該詩並非李白所作。其中,較為緊要的是「掛長川」「掛前川」之異和偽作之爭。大量的文獻顯示該詩的早期版本均為「掛長川」,而偽作之說卻沒有任何的實據支撐。就詩作本身的藝術性而論,「掛長川」也明顯優於「掛前川」。

關鍵詞:大數據 李白 望廬山瀑布 異文掛前川 掛長川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是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蘇東坡讀完此詩,專門寫詩盛讚:「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韓兆琦先生則說:「古往今來寫瀑布的作品,再沒有比這首更壯觀、更家喻戶曉的了。」[1]現行的人教版和蘇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也都選有此詩。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首詩非常精彩,也不是一直都受到詩壇及世人的追捧。而且,該詩不僅存在多個異文,甚至作者是不是李白都存在異議。

此詩的異文,「日照」有作「日暮」,「遙看」有作「遙望」,「長川」有作「前川」,「三千尺」有作「三千丈」,「九天」有作「半天」,前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有作「廬山上與星鬥連,日照香爐生紫煙」。同一部《文苑英華》,清寫本為「廬山上與星鬥連……飛流直下三千尺……」[2],明刻本為「廬山上與鬥星連……飛流直下三千丈……」[3]。《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四部叢刊明刻本和明萬曆年間刻本也有兩處不同。

本次考證,筆者共檢索到了載有七絕《望廬山瀑布》全詩的38種古籍文獻的40個版本(有兩種文獻是兩個版本)。以文獻成書時間劃分,宋代16種、明代10種、清代11種、民國1種;以版本刊行時間劃分,宋代1個、明代10個、清代26個、現代3個。當代版本、同一文獻所收本詩無異的版本未計入異文的考察。

一、《望廬山瀑布》是不是偽作?

所謂「偽作」,指的是該詩非為李白所作,而是別人假託李白之名而寫的。在所有文獻中,《望廬山瀑布》均在李白的名下,但署名「李白」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李白的作品。《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搥碎黃鶴樓》《贈懷素草書歌》就被疑為假託李白的偽作。不過,這種質疑早在數百年前就已出現,而《望廬山瀑布》被指偽作卻是近幾年的事情。

孫尚勇先生在《古典文學知識》2016年第6期發表了題為《七絕<望廬山瀑布>是李白作品嗎》的論文。該文認為,七絕《望廬山瀑布》可能「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晚唐五代或宋初人根據李白的五言古體改寫的。」此所謂「五言古體」指的是李白另一首詩題同為《望廬山瀑布》的五言古體詩,因關係甚大,茲全錄如下——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孫尚勇認為《望廬山瀑布》為偽作的理由有四:一,七絕《望廬山瀑布》因襲五古以及李白他作的地方過多。二,李白同時代的文人、唐人李詩抄本、現存各種唐人的唐詩選本和唐人詩文皆未曾提及七絕《望廬山瀑布》。三,七絕內容本身存疑,即「日照香爐」不可能「生紫煙」。四,七絕與五古的風格不相類。

不可否認,兩首《望廬山瀑布》的相似之處確實很多。「三千尺」與「三百丈」,「銀河」與「河漢」,「九天」與「雲天」,寫的都是香爐峰,而且還都是瀑布。在有的版本中,五古《望廬山瀑布》中的「初驚河漢落」為「初驚銀河落」,也就是說直接照搬了「銀河」。七絕最後三字若為「落半天」,又與五古的「半灑雲天裡」相類。出現這樣情況,確實不合常理。但李白生性不羈,不喜為矩所縛,他寫的格律詩也大都違拗,先後寫兩首類似的詩也不是沒有可能。

另有兩個因素:一,這兩首詩孰先孰後並無定論。在很多詩選中,這兩首詩共用一個詩題,五古在前,七絕在後,但這有可能是按照詩體的先後排列的,即「五古」早於「七絕」,並不意味著《望廬山瀑布》的五古一定早於七絕面世。如果僅憑相似度,既可以懷疑七絕因襲了五古,也可以懷疑五古因襲了七絕。張立華就認為,五古可能「抄襲」了七絕[4]。況且,兩首《望廬山瀑布》排在一起的時候,也有七絕在前、五古在後的,比如《竹莊詩話》。二,兩首詩的異文都不少,而有些異文直接關係到相似度。比如「掛流三百丈」中的「三百丈」有作「三千丈」、「三千匹」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也有作「三千丈」的。如果是「三千尺」對「三千匹」,相似度就會大大降低,但通行的版本偏偏是互文的「三千尺」和「三百丈」,這或許是一種巧合。而通行本中的「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在唐人抄寫的敦煌殘卷中為「舟人莫敢窺,羽客遙相指」。如果敦煌寫本是正版,那麼「銀河」與「河漢」、「半天」與「半灑雲天」這兩處相似就不復存在。

孫尚勇的第二條理由也很難成立,因為符合這一條件的唐詩很多。流存至今的「唐人選唐詩」只有10種,包括敦煌殘卷在內,體量都很小,很多經典詩作都沒有出現或未被提及。比如李白的《靜夜思》,現在被認為是最為膾炙人口的唐詩之一,但最早也只是出現在宋代的文獻《李太白文集》和《樂府詩集》中。這些今人眼中的經典詩作之所以沒有入選唐代的典籍,除容量因素,可能也與時代的審美趣味有關。也就是說,唐人可能不太欣賞《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詩作。實際上,自宋以來,對《望廬山瀑布》的評價,一直都存在兩種聲音——蘇東坡(1037—1101)認為「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對李詩大加讚賞。而葛立方(?—1164)卻說「以餘觀之,銀河一派,猶涉比類,未若白前篇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為可喜也。」立方先生明知東坡激賞《望廬山瀑布》,卻還要發表不同的意見,可知他是多麼的「不敢苟同」。在葛之後,劉須溪(1232—1297)也認為「銀河猶未免俗」。而有這種感覺的人,也非止葛立方、劉須溪。從歷代詩選等典籍的收錄情況來看,不僅唐人不太認可《望廬山瀑布》,後世也有很多詩選家不太喜歡這首詩。檢索結果顯示,雖然《文苑英華》《萬首唐人絕句》《唐音統籤》《全唐詩》等很多古代詩選收錄了《望廬山瀑布》,但沒有收錄該詩的古籍文獻也很多,比如《千家詩》《古今詩刪》《唐詩選》《唐詩歸》《唐詩鏡》《唐詩別裁》《唐詩三百首》等等。出自《萬首唐人絕句》的《唐人萬首絕句選》,選了李白的七絕《望廬山五老峰》,也沒有收入七絕《望廬山瀑布》。只是到了現代,《望廬山瀑布》才成為各種唐詩選集的常客。關於兩首《望廬山瀑布》的優劣,意見也不一樣。蘇東坡顯然認為七絕好於五古,但胡仔(1110—1170)卻認為五古「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於絕句多矣。」[5]唐人典籍中沒有收錄或提及七絕《望廬山瀑布》,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取向,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詩歌品味,唐人不喜歡七絕《望廬山瀑布》,很多詩選家不選《靜夜思》等詩,都不難理解。但,唐人不選或未提七絕《望廬山瀑布》,不等於這首詩當時不存在——這是關鍵。

第三個理由:「日照香爐」會不會「生紫煙」?萬花飛濺,水霧蒸騰,陽光之下,光線折射,產生「彩虹」效應,這是非常正常也很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孫尚勇認為「彩虹」是「五顏六色」的,不可能生出「紫煙」。的確,彩虹有七種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但這些顏色中最搶眼的卻是紫色,而且人們最願意看到的也是紫色,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紫」象徵著祥瑞。梁簡文帝詩曰「金風飄紫煙」,人們期待「紫氣東來」,是也。王禕(1322—1373)在《開先寺觀瀑布記》中稱:「日初出,紅光徑照香爐諸峰上,諸峰紫靄猶未斂,光景恍惚,可玩不可言也。應因誦李太白觀瀑詩……」[6]人們眼中只有紫色、筆下只寫紫色,委實正常得很。不管日光下的紫靄是「斂」或「生」,都說明「紫煙升騰」這種狀態是存在的。再者,如何遣詞與詩作真偽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至於第四個理由,即七絕與五古風格不相類,就更不足以認定真偽了。孫尚勇認為,「五古略見稚拙,有欣喜的天仙之氣,末句『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充分表達了作者出世遊仙的願望,是李白早年作品不斷表露的思想。七絕則太過純熟,意指不明,看不出表達了什麼明確的感情。」的確,五古中的「且諧宿好所,永願辭人間」及敦煌殘卷中的「舟人莫敢窺,羽客遙相指」都帶有明顯的道家避世之意。此外,李白另一首以廬山瀑布為題材的七絕《望廬山五老峰》中的「吾將此地巢雲松」也是如此。而七絕《望廬山瀑布》中,卻沒有這樣的意旨。如果一味地講求思維的一貫性,這似乎是個問題。但若換個角度,比如追求新穎性或差異性,「不一樣」反而正好。試想:李白已經在兩首描寫廬山瀑布的詩作中表達了避世遊仙的思想,第三首還這麼寫,不膩嗎?面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場面,直抒自己所感受到的視覺震撼,也在情理之中。

總而言之,孫尚勇的四個理由都很牽強,斷言七絕《望廬山瀑布》為偽作的依據嚴重不足。

二、「日照」還是「日暮」?

在絕大多數版本中,七絕《望廬山瀑布》的前兩句均為「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但在李昉(925-996)《文苑英華》中,前兩句卻為「廬山上與星鬥連,日照香爐生紫煙。」(「鬥星」僅在《文苑英華》明刻本中出現過,《文苑英華》文淵閣四庫寫本及其他幾種版本引用均為「星鬥」。)另有蘇東坡輯《李太白文集》[7]、臧懋循(1550—1620)《唐詩所》[8]、胡震亨(1569—1645)《唐音統籤》[9]、彭定求(1645—1719)《全唐詩》[10]等幾個版本把這樣的兩句注為異文。孫桂平撰文認為,這兩個版本均出自李白之手,「廬山上與星鬥連,日照香爐生紫煙」為原作,「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為改稿[11],但只是推測,並無實據。「廬山上與星鬥連」是夜晚之景,「日照香爐生紫煙」為白天之象,時空穿越如此之快之大,不是正常的觀感。若取「日照」,必舍「星鬥」。

關於「日照」,既有異解,也有異文。一般的理解,「日照」的意思就是「日光照射」。但苗埒發表文章說:「去年遊廬山,才知日照原來也是峰名,這詩是寫暮色蒼茫中,遙遙相對的日照、香爐二峰峰頂仿佛如紫煙繚繞,這才更襯託出末二句的瀑布形象,注家注為日光照射,真是隔靴搔癢,『不識廬山真面目』了。」[12]此說令人耳目一新。但遍考古籍文獻,都沒有廬山存在「日照峰」的記載。雖然現在確有日照峰,但很可能是後人根據李白詩而命名的。以今之地理解古之詩文,謬矣。

《苕溪漁隱叢話》:「太白《望廬山瀑布》絕句雲『日暮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東坡美之,有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然餘謂太白前篇古詩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於絕句多矣。」[13]胡仔這段筆記中的「日暮」二字,雖為僅見,卻不容忽視。

看到「日暮」二字,筆者首先想到了《文苑英華》版本中的第一句——「廬山上與星鬥連」——這描寫的不就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嗎?

另請注意上文先後所引王禕和苗埒的文字。王禕在《開先寺觀瀑布記》中寫道:「日初出……」他所描寫的是「紅日東升」時的瀑布。而苗埒文中有這麼一句:「這詩是寫暮色蒼茫中……」他所描寫的是「日落西山」時的瀑布。前者是如實記述,後者是作者想像。為什麼要把李白描寫的情景設定在「暮色蒼茫」之中呢?苗埒沒有解釋。但遊覽經驗告訴我們,日出或日落前後是觀看瀑布的最佳時段,因為這個時段的光線最容易發生折射,也最容易產生如夢似幻的絢麗景象。所以,單就文本而論,「日暮」應該優於「日照」。

周凱(1779—1837)《廈門志》中也有「日暮香爐生紫煙」之句[14],未知其來何自。在筆者檢索到的37個版本中,七絕《望廬山瀑布》的首句(《文苑英華》中第二句)均為「日照香爐生紫煙」。所以,就版本來說,「日照」是無可撼動的。可能正是這個原因,魏慶之(1240年前後在世)《詩人玉屑》在轉錄《苕溪漁隱叢話》那段話時,把「日暮」改成了「日照」[15]。筆者以為,不加注釋地改動,並不可取。當然,原作是否為「日暮」,亦需進一步考證。

三、「前川」應為「長川」

「長川」和「前川」是七絕《望廬山瀑布》中最緊要的一處異文。在40種載有本詩的版本中,除《文苑英華》的兩個版本無此句外,「長川」為23處(包括「一作前川」),「前川」為15處(包括「一作長川」),不僅數量上「長川」明顯佔優,而且最早的幾種文獻均為「長川」,如《李太白文集》、陳舜俞(1026—1076)《廬山記》、姚鉉(967—1020)《唐文粹》[16]、洪邁(1123—1202)《萬首唐人絕句》[17]、潘自牧(1195年進士)《記纂淵海》[18]、蔡正孫(1239—?)《詩林廣記》[19]、《李翰林集》[20]等,清代甚至民國時期都還有「長川」的版本,比如張英(1638—1708)《御定淵鑑類函》[21],曾國藩(1811—1872)《十八家詩鈔》[22]、傅東華(1893—1971)《李白詩》[23]。所以,就版本而論,「長川」應為原版。那麼,從意境來看,「長川」和「前川」孰優孰劣呢?

我們先來看看現在通行的「前川」。古籍文獻中,選評者都沒有對「掛前川」作出具體的解釋。而現代的版本中,卻不乏詳細的註解。但令人吃驚的是,各種版本對「掛前川」的解釋五花八門。

「前川,是指瀑布下面形成的河流。瀑布水大勢猛,匯成的河流也奔騰澎湃,真是『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24]這是《唐詩選析》的解釋。前半句說「川」是「瀑布下面形成的河流」,後半句又稱其為「掛流三百丈」,既然是「掛」著的,怎麼又在「下面」呢?前後自相矛盾,實在非常明顯。

「掛前川:瀑布下流成河,好像掛在前面河床的上空。」[25]《新選唐詩三百首》的這個解釋與《唐詩選析》類似,除存在同樣的問題外,「河床」一詞也莫明其妙——毬卷雪迸的瀑布下面,必然是深潭激流,肯定見不到河床;面對驚心動魄的瀑布,觀者也不應該想到河床。據《大明一統名勝志·南康府志勝》載:「廬山之南,瀑布以十數,皆待積雨方見。惟開先之瀑不窮,掛流三四百丈,望之如懸索,水所注處,石悉成井,深不可測。」[26]也就是說,此瀑的下面是激流衝鑿而成的井潭,而不是河流,亦非「河床」。

「前川:指香爐峰前的水流。」[27]《古代山水詩一百首》也把「前川」解釋為山下的水流。瀑布之壯觀在於大量的山泉從高處傾瀉而下,變成水流之後還有什麼「壯觀」可言?即使是站在近前,觀瀑的視線也應該是自而下集中於水流瀉落的過程;若是從遠處「遙看」,更是如此。再者,瀑布下的水流當然是在山峰的前面,如此這般,「前川」之「前」豈不是個廢字?

《唐詩今譯》:「川是河流。掛前川,指瀑布掛在眼前,看去有如一條大川。」[28]《絕句三百首》:「掛前川,從峰頂直掛到山前的水面。」[29]這兩條注釋中的「川」都是掛著的,這比前面的幾條靠譜。但「水面」給人以平靜的感覺,也不會是「毬卷雪迸」的樣子。關於「前」字,一個解釋為「眼前」,一個解釋為「山前」,兩種解釋中的「前」都是無效的表達,因為瀑布當然是在「眼前」和「山前」之間,這是不言而喻的。

《唐詩鑑賞辭典》:「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30]《絕句三百首註譯》:「掛前川,瀑布從峰頂一瀉而下,好似巨幅白練懸掛在山前。」[30]這兩種解釋都把瀑布比喻成「白練」。所謂「練」,本義為柔軟而潔白的絲織品。常見的「練」是長條狀的,但不會太長,也不會太寬。毛澤東詩曰「誰持彩練當空舞」,句中之「練」即為此意。兩種解釋在「白練」的前面分別加上了「巨大」和「巨幅」,顯然是想形容瀑布的宏偉壯觀,但「巨」與「練」存在內在的衝突。換句話說,「練」本身就是不會「巨」的,一「巨」就不是「練」了。雖然香爐峰瀑布也不是很寬,《大明一統名勝志·南康府志勝》也是用「懸索」來比喻的,但如此寫實的詞語肯定不在喜歡誇張的太白辭典裡面。尤其不能忽略的是,詩的下句是「疑是銀河落九天」——試想一下:「白練」與「銀河」匹配嗎?徐凝詩曰「千古猶疑白練飛」,東坡譏之「不為徐凝洗惡詩」。「惡」從何來?「白練」就是一個既俗套又失準的詞語。

綜觀各種版本對「掛前川」的解釋,實在不是一個「亂」字所能了得。那麼,為什麼會如此混亂、甚至自相矛盾呢?這固然與釋者的視角及水平分不開,但恐怕也與詞組本身的不合理有關。在筆者看來,句中的「前」不僅是無效之字,而且會擾亂讀者的理解。對於「百鍊成字,千煉成句」的律絕詩來說,這樣的字是不應該出現的。但若是「掛長川」,上述問題就不復存在。

「遙看瀑布掛長川」,就是說遠遠望去,瀑布就像是掛著的長河一樣。這樣的意思很明顯,應該不會產生歧義。與無效的「前」字不同,「長」字強化了「川」的長度,而且為後兩句中的「三千尺」和「銀河」作了鋪墊。從「長川」到「三千尺」再到「銀河」,文字就像瀑布一樣順流直下,一氣如注。豪邁奔放、想像豐富、清新飄逸、意境奇崛——這才是「詩仙」的風格!這才像是太白的手筆!

40種版本中,「掛前川」最早出現於《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兩個版本。其中四部叢刊明刻本的異文小注,「廬山上與星鬥連」中的「與(與)」誤為「舉(舉)」,明顯的「魯魚」之訛。但,「長」與「前」並不形似,不知此本是不是異變之源。

四、「九天」還是「半天」?

本詩最後兩個字,40個版本中,曹學佺(1574-1646)《石倉歷代詩選》[32]、唐汝詢(1624年前後在世)《刪訂唐詩解》[33]、朱楝(明人,生卒年不詳)《李詩選注》[34]、康熙(1654—1722)《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35]等34個版本為「九天」,《李太白全集》及王琦注本[36]等4個版本為「九,一作半」,只有高棅(1350—1423)《唐詩品匯》[37]、木下東皋(日本人,生卒年不詳)《唐詩拾遺》[38]等3個版本為「半天」。《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四部叢刊明刻本為「半天」[39],明萬曆年間刻本(聚奎樓藏板)則為「九天」[40]。同一版本的《廬山記》既有「九天」,也有「半天」。

「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思是好像銀河從九天之外落了下來,「疑是銀河落半天」的意思是好像銀河從半天空落了下來,都能說得通。但太白喜歡誇張,涉及數量一般都是極言其大,比如「白髮三千丈」「天台四萬八千丈」等等,本詩也有「三千尺」之說。依照這樣的語言風格及其「想落天外」的思維特徵,顯然應該是「九天」,而不是「半天」。傳說中天有九層,「九天」或「九霄」,都是指天的最外邊。屈原《九歌·少司命》:「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慧星。」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也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之句。

在本次考證檢索到的40個版本中,《廬山記》是唯一的宋本,這也是最早的版本。該本卷二摘錄了七絕《望廬山瀑布》的後兩句,卷四則收錄了全詩。卷二中的最後一句為「疑是銀河落半天」[41],卷四中的最後一句為「疑是銀河落九天」[42]。一本兩說,真夠亂的。或許,這就是「半天」和「九天」之亂的源頭。

五、另外幾處異文或異議

本詩第三句的最後三個字,40個版本中,明刻本《文苑英華》、凌雲(明末人,生卒年不詳)《唐詩絕句類選》、潘自牧(1195年進士)《記纂淵海》為「三千丈」,黃德水(明人,生卒年不詳)《唐詩紀》[43]、《唐詩所》為「尺,一作丈。」[8]文淵閣四庫寫本《文苑英華》、王十朋(1112—1171)《東坡詩集注》[44]、祝穆(?—1255)《方輿勝覽》[45]、徐倬(1624—1713)《全唐詩錄》[46]、康熙《御選唐詩》[47]、乾隆(1711—1799)《唐宋詩醇》[48]等其他33個版本則均為「三千尺」。

筆者以為,「三千尺」和「三千丈」均非寫實,都有誇張的成分。雖然《大明一統名勝志·南康府志勝》中稱此處瀑布「掛流三四百丈」,可能也是約摸的數字,抑或也是出自前人詩句。五古《望廬山瀑布》中的「三百丈」有作「三千匹」的,此中「匹」字倒是新穎別致。一來,「布」與「匹」很搭配; 二來,「匹」有「寬」的感覺,用來形容瀑布既形象又勢足。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代組編選的《唐詩選注》,本詩第二句為「遙望瀑布掛前川」[49],句中的「望」字不知依據何本,其他版本均為「看」。筆者猜測,《唐詩選注》的編者換「看」為「望」可能與詩題《望廬山瀑布》中的「望」有關。雖然「望」與「看」同義,也不能隨便改動。

說到詩題,也有多種。40個版本中,《望廬山瀑布水》有17個,早期版本多為此題;《望廬山瀑布》有11個,近期的版本多為此題。另外,邵天和(1460—1539)《重選唐音大成》為《望廬山瀑布泉》[50],張之象(1496—1577)《唐詩類苑》為《遊廬山瀑布水》[51],《唐詩絕句類選》[52]和宋宗元(清初人,生卒年不詳)《網師園唐詩箋》為《觀廬山瀑布》[53],祝穆《事文類聚》[54]和史容(宋人,生卒年不詳)《山谷外集詩注》[55]等4個版本為《廬山瀑布》,何汶(1196年進士)《竹莊詩話》則為《望廬山》[56],《李太白全集》的小注中還有「一本題雲《望廬山香爐峰瀑布》」之說[36]。這些詩題,有繁簡之分,無實質之別。在現代漢語中,「瀑布」當然是水景,所以「水」是多餘的,但在古代漢語中,概念的內涵可能有所不同。

「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之義,也有爭議。有人解為「懷疑」「疑心」,有人解為「好像」「似乎」。《靜夜思》「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也存在這樣的爭議。筆者認為,這兩首詩中的「疑」字均應理解為「好像」,但「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釋為「疑心」也未嘗不可。如何理解詩中的字句,原本就不應該有標準答案。況且這兩種解釋,對詩意的影響不大。

王承丹認為,「遙看瀑布掛前川」之「川」應為「山」。他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是源於各種文獻對「掛前川」解釋的混亂。他認為,之所以目前較為通行的釋義語義難通、於理不符,就是因為「山」訛為了「川」[57]。該文列舉了三個方面的依據:(一)李白集中因字形相近而產生的混用現象比比皆是;(二)古籍中有「山」、「川」致誤的例子;(三)很多文獻證明香爐峰瀑布是掛在山前的。但上述理由的證明力都很弱,不足以立論。「掛前川」確有弊病,但錯不在「川」而在「前」。文獻及版本大數據表明,「掛前川」原本是「掛長川」。在七絕《望廬山瀑布》中,「長川」是一處彰顯太白卓絕想像力以及「詩仙」之氣的精彩之筆——它不僅擺脫了「白練」「懸索」之類的窠臼及平庸,而且為後兩句的「三千尺」及「銀河」作好了鋪墊。如果「長川」換成「前山」,全詩將大為減色。

六、結語

七絕《望廬山瀑布》雖然存在很多的異文和異議,但大都無關緊要,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兩個問題,即:該詩是不是偽作,「前川」與「長川」之異。前者是著作權問題,後者是詩本體問題。本文認為,李白寫兩首題材相同且高度相似的詩作確實不合常理,但斷定其中任何一首為偽作都缺乏有力的證據。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存疑,但不能輕率地下結論。而無論是從版本學角度,還是從藝術性來看,「前川」都應該讓位於「長川」。恢復原本的「長川」,不僅可以結束解釋違拗且混亂的局面,而且能讓這首經典詩作重新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On the Authenticity,Pros and Cons and Variations of Li Bai's 「望廬山瀑布」

Sheng Dalin

(Schoolof New Media,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There are many variantversions and controversial in Li Bai’s 「望廬山瀑布」. For example, "日照"is written as 「日暮」,「掛長川」istaken as 「掛前川」,」三千尺」is regarded as 「三千丈」and「落九天」is modified as「落半天」.What’s more, some even think that the poem was not written by Li Bai. Among thesedisputes, the relatively more important issue lies in the variants of 「掛長川」and」掛前川」 and the fake versionclaim.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early versions of the poem was"掛長川", and the fakeversion claim has never been verified. As far as the artistry of the poem isconcerned, "掛長川"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掛前川".

Keywords:Big data;Li Bai;望廬山瀑布;variants;掛前川;掛長川

參考文獻:

[1]韓兆琦.唐詩選注集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0.

[2]李昉.文苑英華(卷164)[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

[3] 李昉.文苑英華(卷164)[M].明刻本.4.

[4]張立華.詩仙李白為何『抄襲』自己[J].上海:解放日報,20160510.

[5]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4)[M].文淵閣四庫寫本.3.

[6]王禕.王忠文公文集(卷8)[M].明嘉靖甲申年刻本.34.

[7]蘇東坡.李太白文集(卷19)[M]. 清康熙年間武子甫重刊宋本.5.

[8]臧懋循.唐詩所(卷46)[M].明萬曆丙午年刻本.28.

[9]胡震亨.唐音統籤(卷170)[M].清康熙丁卯年刻本.10.

[10]彭定求.全唐詩(卷180)[M].文淵閣四庫寫本.6.

[11]孫桂平.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二)》異文問題思考[J].廈門:集美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2).

[12]苗埒.日照何能生紫煙[J].北京:唐代文學,1982(1).

[13]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4)[M].文淵閣四庫寫本.3.

[14]周凱.廈門志(卷9)[M].清道光十九年刻本.68.

[15]魏慶之.詩人玉屑(卷14)[M].朝鮮正統04年刊本.5.

[16]姚鉉.唐文粹(卷16上)[M].文淵閣四庫寫本.18.

[17]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卷2)[M].文淵閣四庫寫本.7.

[18]潘自牧.記纂淵海(卷8)[M].文淵閣四庫寫本.26.

[19]蔡正孫.詩林廣記(卷5)[M].文淵閣四庫寫本.5.

[20]不著編者.李翰林集(卷19)[M]. 宣統元年(1909)刊刻景宋鹹淳本(當塗本).4.

[21]張英.御定淵鑑類函(卷28)[M].文淵閣四庫寫本.13.

[22]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卷6)[M].傳忠書局清同治甲戌年刻本.10.

[23]傅東華.李白詩[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127.

[24]張燕瑾.唐詩選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106.

[25]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新選唐詩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73.

[26]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南康府志勝(卷4)[M].明崇禎初刻本.6.

[27]金啟華.古代山水詩一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8.

[28]徐放.唐詩今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62.

[29]葛傑.絕句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

[30]馬茂元.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0.

[31]陳昊.絕句三百首註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9.

[32]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卷44下)[M].文淵閣四庫寫本.34.

[33]唐汝詢.刪訂唐詩解(卷13)[M].康熙年間刻本.12.

[34]朱楝.李詩選注(卷11)[M].明嘉靖年間刻本.12.

[35]康熙.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卷109)[M].文淵閣四庫寫本.7.

[36]王琦.李太白全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77.989.

[37]高棅.唐詩品匯(卷47)[M].文淵閣四庫寫本.5.

[38]木下東皋.唐詩拾遺[M].日本寬延三年(1750)寫本.3.

[39]楊齊賢.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卷21)[M].四部叢刊明刻本.10.

[40]楊齊賢.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卷21)[M].明萬曆年間刻本.10.

[41]陳舜俞.廬山記(卷2)[M].宋紹興刊本.10.

[42]陳舜俞.廬山記(卷4)[M].宋紹興刊本.8.

[43]黃德水.唐詩紀(盛唐卷68)[M].明萬曆十三年刻本.10.

[44]王十朋.東坡詩集注(卷26)[M].文淵閣四庫寫本.6.

[45]祝穆.方輿勝覽(卷17)[M].文淵閣四庫寫本.9.

[46]徐倬.全唐詩錄(卷23)[M].文淵閣四庫寫本.24.

[47]康熙.御選唐詩(卷28).文淵閣四庫寫本.28.

[48]乾隆.唐宋詩醇(卷7)[M].文淵閣四庫寫本.23.

[49]編選組.唐詩選注[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144.

[50]邵天和.重選唐音大成(卷14)[M].明嘉靖五年刊本.2

[51]張之象.唐詩類苑(卷38)[M].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22.

[52]凌雲.唐詩絕句類選(卷2)[M].明末凌氏三色套印本.1.

[53]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卷15)[M].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版.8.

[54]祝穆.事文類聚(卷3)[M].文淵閣四庫寫本.1.

[55]史容.山谷外集詩注(卷9)[M].文淵閣四庫寫本.3.

[56]何汶.竹莊詩話(前集卷18)[M].文淵閣四庫寫本.10.

[57]王承丹.「遙看瀑布掛前川」之「川」應為「山」[J].廈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12).

本文發表於《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原來廬山瀑布是這麼望的是什麼梗 發現了李白的新身份
    原來廬山瀑布是這麼望的是什麼梗 發現了李白的新身份時間:2020-07-10 06:41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來廬山瀑布是這麼望的是什麼梗 發現了李白的新身份 受降雨影響廬山瀑布再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景觀。 網友紛紛感嘆:李白誠不欺我!
  • 李白這些詩我是跪著看的,看完我確信他是天才!李白經典欣賞
    和尚有話說和尚繼續發李白的絕句,這次是七絕。(五絕請點擊:李白為何稱為天才?看完這20首五絕你就懂了)李白的絕思落天外,瀟灑飄逸,毫無湊泊之感。李白也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王和尚說:噴字極有精神,濤似連山,化動為靜,並且力量感十足。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其六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 《全唐詩》李白十首經典古詩詞:水淥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且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1.水從天漢落,山逼畫屏新。
  •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詩」,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 在古詩詞中,李姓作者有多少你知道嗎?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7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等等。
  • 廬山瀑布再現「飛流直下三千尺」景觀
    受最近降雨影響,廬山瀑布再現李白詩句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景觀,來感受一下…… 李白的這兩句詩寫的是坐落在星子縣的秀峰的「西瀑」黃巖瀑布,黃巖瀑布落差高達180餘米。
  • 「日照香爐生紫煙」中「香爐」到底是什麼?詩詞大會20位高手答錯
    相信喜歡古詩詞的朋友都有一種感受,有時候我們平常經常讀到並且使用的詩句,我們理解的意思其實和這句詩原本的意思並不相同。就像蘇軾在《春宵》一詩中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現在被廣泛用來形容男女情愛,但實際上這句詩在原詩中就是字面意思,說的是春夜短暫而可貴,有勸人珍惜時光的意思。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論李白詩歌中描寫的江河(二)
    在重巒疊嶂的廬山、翠影紅霞的朝日及銀河落天的瀑布襯託下,大江茫茫東去,在黃雲萬裡的簇擁中,翻卷著如雪山奔流的浪花。與前一首相比,那種臨江橫渡的恐怖感消失了,只剩下一派壯麗飄逸的風採。瀑布在眾多形態的流水中最具有飛動氣勢,多與絕壁古松、峽谷溪澗相配合。
  • 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廬山,是個天然大冰窖,夏日避暑勝地的不二選擇
    說起廬山,大約許多小夥伴最先想起的,就是唐朝詩人李白那首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中字字句句都將廬山的絕美風景和奇峰險峻描繪的淋漓盡致。可謂短短數十個字下來,就讓人有種不得不前往去一探究竟的衝動,似乎錯過了這樣的美景絕對是人生一大憾事。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形容的瀑布是什麼樣子
    去了廬山,只是為了看一些瀑布。廬山山川秀麗。潭水中也有瀑布。瀑布從上到下,如玉帶而下,多麼壯觀啊。廬山有很多瀑布。有幾個地方是遊客必去的。包括三疊泉。通往三疊泉的道路是艱難的。廬山十景之一的三疊泉瀑布。廬山的地理特徵是由四世紀的巖石瀑布形成的。它更加美麗和險峻。
  • 從李白的詩句中,感受「詩仙」的理想抱負和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1】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這是李白年輕時候的作品,這時的詩人,胸懷大志,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希望自己能夠像大鵬鳥一樣在高空中翱翔。詩句用誇張的手法,把廬山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25歲時,出四川去遠遊,26歲時,到達江蘇揚州,在揚州的的旅舍中居住。在寂靜的夜裡,非常思念家鄉,寫下了這樣的千古名句。【4】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廬山之中深藏一處人工湖,有三個名字,每一個名字都詩情畫意
    在其境內自古命名的山峰就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讓我們感受到廬山瀑布的壯觀。當我們置身廬山之中,會發現遍布瀑布有22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素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美譽。
  • 李白的一首寫景名詩,開頭第一句就是狂言,震撼人心!
    李白的詩句就猶如啟明星,長長久久的掛在東方。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從「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到「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一字一詩,一詩一畫,無不搖動人心。「十步殺一人」的李白能做到「深藏身與名」,「十五觀奇書」的李白能「作賦凌相如。」這是李白,也是大唐的俠客。
  • 江西廬山(遊玩簡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繪了廬山的景色,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有一種傳說,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裡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的。
  • 廬山瀑布群的氣勢磅礴,是感受瀑布美景的好地方
    歷史上有很多的文人在都在廬山瀑布群這裡提過詞賦過詩,用來讚美它的雄偉和壯觀,讓廬山瀑布群聲名大噪,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白的詩,那就是《題廬山瀑布》是千古一來少有的絕妙佳作了。在廬山瀑布群裡面最有名的就應該是三疊泉了,它可以稱作是廬山的第一奇觀了。
  • 李白充滿哲理的一首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作為唐朝最為重要的詩人之一,這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他的喜愛,已經是超過了他的作品本身,作為唐朝最有才華,也最具才情的一位詩人,他的一生那就是傳奇,放蕩不羈,給人的印象,他好像一輩子都是在行走,一會是在黃山,一會是在廬山,一會又到了長江邊上。
  • 廬山可以看到雲海嗎?登上五老峰,日出日落盡收眼底
    有許多朋友問,夏天去廬山能看到雲海嗎?有海上日出日落嗎?筆者親自去過,回答:有,還有壯觀。廬山的雲海是變幻萬千,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前一分鐘兩眼白茫茫,見頭不見尾,後一分鐘,如黑暗中的星星之火,快速的蔓延開來,雲霧眨眼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