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編制為什麼會是甲乙丙丁4個等級?
日本是個島國,原則上只要有強大的海軍保衛就足夠了,陸軍屬於次要的。所以,日軍基本上只在戰爭時期擴充大量部隊,和平時期就保持必要的部隊,數量不多。抗戰爆發前,日軍只有17個常設師團常備軍。
這就是日軍的甲種師團,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規模也非常龐大。甲種師團最初為為四單位制,每個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旅團一般是1萬人,師團還有配屬部隊,總兵力高達2萬8000人。
而實際作戰時,師團還有額外增添的部隊,比如重炮部隊、工兵部隊、騎兵部隊、坦克部隊等等,總兵力可以達到3萬多的規模,相當可怕。
實際上,戰爭初期日軍甲種師團,相當於國軍一個集團軍編制。而國軍的主力師往往只有五六千人,雜牌師甚至只有三千多人,兵力相當於日軍一個聯隊。所以,開戰初期日軍1個師團就能獨當一面,負責一個地區的全部作戰。
很多人把日軍的師團,等同於中國的師,只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國軍的1個軍往往只有1萬多人,和日軍師團都無法相比。抗戰爆發以後,日軍不可能單靠這17個師團幾十萬人作戰。於是,他們迅速編組了新的13個特設師團。
特設師團有很多編制,比如有重組的13師團和18師團,也有以17個甲種師團的預備役編組的101師團、104、106、108、109、116等師團。這些師團兵力不同,兵員素質也不同。有的師團有2萬7000人,有的則只有2萬2000人甚至1萬多人。既有戰鬥力強悍的第13和第18師團,也有戰鬥力相對虛弱的106、109師團。
總體來說,這些特設師團的戰鬥力有高有低。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士兵多是預備役,年齡偏大,很多都是拖家帶口。這些人有了家庭,就不可能像甲種師團那些18到20歲小夥子一樣隨便拼命。但就武器裝備上來說,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武器都很先進,重武器眾多,遠非國軍可以相比。
為什麼編制這麼亂?在於日本根本沒有想到戰爭會持續很久。所以特設師團原則上只是臨時編組用一用,戰爭結束就要解散了。誰知道戰爭一打就是8年。武漢會戰前後,日軍預計到戰爭不可避免進入持久戰,開始做長期規劃。
從1938年4月到1940年11月組建的第21師團到第49師團以及第51、57師團,都取消了旅團的設置。每個師團只下屬3個聯隊,這就是所謂3單位師團,也叫做治安師團。同時,之前的甲種師團也紛紛進行改造,取消了旅團編制。
到了1942年,日軍已經沒有4單位師團,全部變為3單位師團。由此,師團分為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兩種。甲種師團的炮兵和工兵較強,總兵力保持在1.8到2.1萬人,主要用於攻擊作戰。乙種師團兵力總兵力約1.4萬人,主要用於持久戰中的治安作戰。其實日軍師團是非常繁雜的,要論文才能說清楚。
為了適應中國戰場的持久戰,日軍又編組了丙種師團和丁種師團。1941年戰後,侵華日軍的精銳部隊部分南調。為了補充師團的缺口,加上需要適應敵後的遊擊戰,日軍推出了丙種師團。自1942年組建的日軍第58師團至第70師團共10個師團,都是丙種師團,由原來的獨立混成旅團擴編而成。這種師團主要用於對付敵後的國軍以及國軍實力較弱的戰區。
丙種師團的編制特殊,又恢復了旅團的編制。1個丙種師團下轄2個旅團,但旅團下沒有聯隊,只有大隊。1個旅團配屬4個步兵大隊,1個師團就有8個,大約1萬2000到3000人的規模。為什麼這麼編制?主要日軍掃蕩作戰多以大隊為單位,不需要聯隊的存在。
比如關家堖戰役,日軍就是以1個大隊孤軍深入作戰。丙種師團的炮兵力量薄弱,只裝備野炮12門,因為掃蕩戰基本用不上。他們多配備步兵炮甚至日軍很少裝備的迫擊炮,1個師團裝備32門。這種師團是不能和國軍正規軍對抗的。如果強行要上,必須單獨進行野戰訓練,再配備相應的炮兵、工兵和輜重兵部隊才能打仗。
到了1944年,由於太平洋戰爭連連失利,日軍又繼續南下對國軍發動一號會戰,打通大陸交通線。此次日軍集中了50多萬主力南下攻擊國軍主力,敵後非常空虛,形同無人之境。為了彌補缺口,日軍從1944年7月開始拼湊了10個丁種師團,全部用來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
丁種師團番號從115師團到161師團,編制和丙種師團大體一致,但武器裝備和人員都非常爛。丁種師團步兵小隊,只有1挺輕機槍和1個擲彈筒。而甲種師團步兵小隊,則有3挺輕機槍和3到6個擲彈筒。可見,火力差距是極大的。
丁種師團步兵大隊只有4挺重機槍,甲種師團步兵大隊則有16挺重機槍。而且,丁種師團的兵員非常差,大部分都是少年兵、鬍子兵甚至朝鮮兵。這種部隊其實根本不能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