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像亮劍等抗日劇的時候,經常會感到疑惑,分不太清楚那些旅長、師長、團長等的等級,也不知道到底他們手下統領著多少人,一個團有多大?一個戰鬥旅又有多大?這是很多觀眾都不明白是什麼概念,這是軍隊中的編制問題,世界各國的軍隊編制略有不同,但大體上還是差不多的。
我們看抗日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對於我國方面的軍隊,都是以一個連隊或一個旅、一個團這樣的方式來稱呼,而日本方面則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稱呼,更多的是以聯隊、縱隊這樣的形式出現,其實一個聯隊基本上就相當於我國軍隊方面的一個旅的編制。
很多人分不清楚到底是旅長大還是團長大,其實團長要小於旅長,一個旅基本上會下面管轄著三個團,每個團基本上按照標準應該具備一千多的戰鬥力,這樣算下來,一個旅應該是有4000人左右,在抗日戰爭後期,雖然我國地多人廣,但是因為戰爭使得人員銳減,一個將近5000人的戰鬥力在戰場上已經算是很大的分量。不過部隊當中通常會有一場的情況出現,基本上各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雖然表面上戰鬥編制有那麼多人,但其實具體數額達不到這個標準。
1937年那個時候,我國軍隊條件十分艱苦,一個標準的主力旅應該是有4000到5000人,甚至是更多的人數,但是可能因為招不到那麼多的新兵,或者出現逃兵,很少出現軍隊滿員的情況,甚至經常會出現一個旅僅僅只有一千多人的狀況。
所以說按照規定或者說是標準,一個標準的主力旅在1937年那個年代,應該是有將近5000人才是正常的。但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加上各方面的原因,其具體的戰鬥力人員數額各不相同,差距較大,很難一一進行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