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抗戰時期中國軍人使用的步槍,相信很多人都會如數家珍:比如毛瑟步槍、漢陽造、中正式步槍、55式步槍,還有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三八大蓋等。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這些步槍,還有一種步槍叫八一步槍。
說到這裡有的軍迷說了,八一步槍不是79年才問世的嗎?
說的不錯,但是我軍歷史上還有一款步槍叫八一步槍,它是在抗戰中問世的,準確地說它是一款栓動步槍。1979年問世的,是自動步槍。
八一式步槍也被叫做八一馬步槍,馬步槍顧名思義是騎兵使用的,槍身比較短。不過八一步槍比一般步槍短,比馬步槍長,槍身輕,靈活性高。
比如中正步槍長度是1.1米,八一步槍只有90多釐米;中正步槍槍重4千克,八一布槍槍重僅3.36千克。
而且八一步槍準精確度高,槍管上的瞄準星設計科學,彭總試射後讚不絕口稱之為"天下第一準星"。
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它的刺刀設計,刺刀是三稜的,刺進去能快速拔出,而且刺刀有按鈕控制,平時緊貼槍管,需要時只要按動按鈕刺刀就能出來進行肉搏。
這種步槍在抗戰時期製造了上萬支,裝備於八路軍,它主要產自黃崖洞兵工廠。
黃崖洞是個天然的石洞,位於海拔1600多米高的黃崖峰,處在陡峭的石壁上面。
洞高25米、寬20米、深40米,是一個做工廠的好去處,好像是為了做兵工廠而生的。
它位於山西省黎城縣西北部,遼縣、武鄉和該縣的交界地方,四周被水窯山、桃花寨山包圍,除了陡峭山峰,就是茂密樹林。
通向黃崖洞別無它路,只有一個窄小的小道,由石階構成,一共有120餘級。
而且石階分上下兩段,中間有一個吊橋連接,只要收回吊橋,向上面的路馬上就阻斷了。
因此黃崖洞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安全係數非常高;這個地方做兵工廠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接受國民黨指揮奔赴前線抗戰。
當時國民黨只給了三個師的編制,編制之外的部隊不予承認,國民政府不給軍餉和裝備。
可是在抗戰中八路軍發展壯大,武器供應非常緊張,光靠繳獲敵人武器,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在此情況下,我軍只能自己建造兵工廠,動手製造武器。
建造兵工廠的艱巨任務,就落在了時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的左權肩上。
左權將軍當時就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指揮作戰,對那裡地形比較熟悉,經過多日走訪,將軍把兵工廠的地址就選在了黃崖洞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剛建廠的時候,裡面僅有20多部機器,後來兵工廠發展壯大,機器增加到40多部,年產的武器彈藥足夠裝備12個團,其主打產品就是八一式馬步槍,該槍問世於1940年7月前後。
他的設計者名叫劉貴福,是軍工部一所(黃崖洞兵工廠)副所長,被稱為中國第一槍之父。
因為此前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都是仿造的,唯有八一式步槍,是中國自行設計的。
因為技術、設備和原材料限制,黃崖洞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還生產擲彈筒。
據兵工廠的老八路回憶,生產一支步槍,需要鋼材15公斤以上,在國民黨和日軍的雙重封鎖下,八路軍兵工廠搞不到鋼材,主要從敵人把敵人的列車鐵軌拆下來,進行加工鍛造。
所以產能有限,能製造的武器種類也有限。
受設備和工藝限制 ,八一式馬步槍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但是對於遊擊戰為主的八路軍,已經足夠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場形勢也從遊擊戰轉為正規軍作戰,步槍生產發生了很大變化,黃崖兵工廠和八一馬步槍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