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黃崖洞」,到底是用來造槍的嗎

2020-12-04 無敵紫荊

說到抗戰時期中國軍人使用的步槍,相信很多人都會如數家珍:比如毛瑟步槍、漢陽造、中正式步槍、55式步槍,還有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三八大蓋等。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這些步槍,還有一種步槍叫八一步槍。

說到這裡有的軍迷說了,八一步槍不是79年才問世的嗎?

說的不錯,但是我軍歷史上還有一款步槍叫八一步槍,它是在抗戰中問世的,準確地說它是一款栓動步槍。1979年問世的,是自動步槍。 

八一式步槍也被叫做八一馬步槍,馬步槍顧名思義是騎兵使用的,槍身比較短。不過八一步槍比一般步槍短,比馬步槍長,槍身輕,靈活性高。

比如中正步槍長度是1.1米,八一步槍只有90多釐米;中正步槍槍重4千克,八一布槍槍重僅3.36千克。

而且八一步槍準精確度高,槍管上的瞄準星設計科學,彭總試射後讚不絕口稱之為"天下第一準星"。

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它的刺刀設計,刺刀是三稜的,刺進去能快速拔出,而且刺刀有按鈕控制,平時緊貼槍管,需要時只要按動按鈕刺刀就能出來進行肉搏。

這種步槍在抗戰時期製造了上萬支,裝備於八路軍,它主要產自黃崖洞兵工廠。

黃崖洞是個天然的石洞,位於海拔1600多米高的黃崖峰,處在陡峭的石壁上面。

洞高25米、寬20米、深40米,是一個做工廠的好去處,好像是為了做兵工廠而生的。

它位於山西省黎城縣西北部,遼縣、武鄉和該縣的交界地方,四周被水窯山、桃花寨山包圍,除了陡峭山峰,就是茂密樹林。

通向黃崖洞別無它路,只有一個窄小的小道,由石階構成,一共有120餘級。

而且石階分上下兩段,中間有一個吊橋連接,只要收回吊橋,向上面的路馬上就阻斷了。

因此黃崖洞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安全係數非常高;這個地方做兵工廠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接受國民黨指揮奔赴前線抗戰。

當時國民黨只給了三個師的編制,編制之外的部隊不予承認,國民政府不給軍餉和裝備。

可是在抗戰中八路軍發展壯大,武器供應非常緊張,光靠繳獲敵人武器,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在此情況下,我軍只能自己建造兵工廠,動手製造武器。

建造兵工廠的艱巨任務,就落在了時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的左權肩上。

左權將軍當時就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指揮作戰,對那裡地形比較熟悉,經過多日走訪,將軍把兵工廠的地址就選在了黃崖洞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剛建廠的時候,裡面僅有20多部機器,後來兵工廠發展壯大,機器增加到40多部,年產的武器彈藥足夠裝備12個團,其主打產品就是八一式馬步槍,該槍問世於1940年7月前後。

他的設計者名叫劉貴福,是軍工部一所(黃崖洞兵工廠)副所長,被稱為中國第一槍之父。

因為此前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都是仿造的,唯有八一式步槍,是中國自行設計的。

因為技術、設備和原材料限制,黃崖洞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還生產擲彈筒。

據兵工廠的老八路回憶,生產一支步槍,需要鋼材15公斤以上,在國民黨和日軍的雙重封鎖下,八路軍兵工廠搞不到鋼材,主要從敵人把敵人的列車鐵軌拆下來,進行加工鍛造。

所以產能有限,能製造的武器種類也有限。

受設備和工藝限制 ,八一式馬步槍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但是對於遊擊戰為主的八路軍,已經足夠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場形勢也從遊擊戰轉為正規軍作戰,步槍生產發生了很大變化,黃崖兵工廠和八一馬步槍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更應銘記它們背後不朽的英雄史詩  1.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  1941年11月,為保衛在山西省黎城縣創建的規模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八路軍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堅守防禦戰鬥,即黃崖洞保衛戰。戰後,八路軍總部授予負責保衛兵工廠的特務團「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光榮稱號。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文/商學野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手裡武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的。中國二戰時的軍隊人數約在800萬左右,軍隊成分也非常複雜。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文史資料專輯》長沙市政協文史委編 1995年7月 《長沙文化城——抗戰時期長沙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實錄》湖南省文化廳史志辦編 1995年7月 【親歷】 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
  • 江蘇抗戰紀念碑,只要放炮就能聽到嘹亮的軍號聲,到底咋回事?
    迄今為止,全國各地都有著很多抗戰紀念碑,用來紀念半個多世紀之前為了保衛祖國而犧牲的無數英烈們,但是位於江蘇鎮江的蘇南紀念碑卻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只要在這座紀念碑面前燃放鞭炮,就能夠聽到紀念碑發出嘹亮的軍號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種奇妙的軍號聲呢?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2015-12-03 14:05:10   抗日戰爭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浴血奮戰,抗戰所激發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時代記憶
  • 傳言有外星人曾在抗戰時期造訪過中國,到底是不是真的?
    雖然說外星人幫助中國抗日肯定是不存在的事情,不過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確實有兩起ufo事件發生在中國抗戰時期,有人說這只是認為的誇大,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外星人,不過也不能否認外星人是真的存在,因為有很多事情我們用科學根本解決不了。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後,新興木刻開始肩負起更大的歷史使命,走在了美術創作甚至中國文藝的前列。在抗戰洪流中,如何創作出新的中國藝術?新興木刻也在努力探求著自己的藝術定位和身份。這批作品就是他在碾莊時期創作的富含生活氣息的「農村小景」系列(1940)、《選民登記》(1940)、《結婚登記》(1940)、《離婚訴》(1940)等,標誌著他在從生活實踐到藝術創作探索的初步成效,且許多作品都成為古元延安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 揭秘;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
    在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陣營也出了許多讓日軍敬佩,尊重的對手,要知道,在日本人眼裡對於比自己要強大的對手,他們都會很敬佩。如白崇禧,湯恩伯,王耀武,李玉堂,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關麟徵,孫連仲等國軍將領在抗戰時期表現出色,同時也是讓日軍敬重的對手。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電影大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一條故事線索,即主人公原有的平靜生活被打破、目睹日軍殘害中國同胞的暴行或飽受苦難生活的考驗、覺悟自身處境的困難或使命的崇高、走向堅決抵抗侵略者的道路直至取得勝利——這一「成長」母題,無意中營構了一個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的影像寓言。
  • 抗戰:八路軍、新四軍那些知名老槍,這回講明白了
    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除了步槍,還有手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山炮等,但主要是輕武器,重武器很少,更別說坦克、飛機了。八路軍、新四軍剛改編時,武器裝備一是改編前自帶的紅軍武器,二是國民黨政府撥給的少量武器彈藥。以後,就主要靠繳獲敵人的和根據地自製了。
  • 破敵於無形之中 《抗戰》武工隊傳奇
    在抗戰時期,湧現過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與傳奇隊伍,其中敵後武工隊就是真實存在的,也被改編為多種影視作品,作為紅色影像也深深的影響了一代人。中國第一抗日網遊《抗戰》中,將敵後武工隊的傳奇延續到了遊戲中來,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也能見識和體驗到武工隊的傳奇。
  • 外形奇葩的駁殼槍真如抗戰神劇中霸氣兇猛嗎?老兵怒道:純屬瞎扯
    相信說起抗戰神劇,朋友們多少都看過一些,那些擁有高超能力可以手撕日軍的荒誕劇情,或者可以不用填充子彈就可以一直砰砰連續射擊的神奇槍械我們就不說了。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普遍存在的抗戰劇情;那就是長相獨特的駁殼槍在劇中常常被八路軍雙手開工,像機槍一樣瘋狂掃射,而且能幾百米內精確射擊日軍。最近,有朋友在某軍事論壇的槍械性能討論帖中就問到:「外形奇葩的駁殼槍真如抗戰神劇中演繹的如此霸氣兇猛嗎?駁殼槍的戰鬥性能真的可以像割韭菜一樣放到日軍?其實不然,這裡有很多的錯誤地方。
  • 抗戰三部曲:英雄前僕後繼,勇士向死而生,堪稱抗戰中的優質作品
    1、《雪豹》(40集電視劇)《雪豹》是夢舟抗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由文章、陶飛霏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改編自業餘狙擊手的網絡小說《特戰先驅》。該劇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提名、第26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等獎項。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爆發。
  • 老照片:圖解抗戰時期延安的「中石油」煉油廠,圖5小型油罐車
    抗日戰爭時期,很多的美國記者走到中國八路軍的後方進行採訪。下面一組照片就是美國的福爾曼等美國記者對延安煉油廠的參觀拍攝。圖中就是中國八路軍的延安石油煉油廠。因為在抗戰年代,設備比較的落後,大多工作要靠人工完成。
  • 廣州武漢淪陷後的抗戰新局勢*(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我們堅決相信有一個時期,在抗戰走到更堅決的階段中,那些動搖的中間分子,不能夠長久的徘徊歧路,必須擇定一條道路,旗幟分明的或投入維持會的陣營中,或轉向抗戰力量中來。但我們主觀的努力,是要爭取絕大多數人民參加抗戰,這是要隨時間的進展而進展的。因此,抗戰必須堅持。  其次,我們再看戰爭爆發後敵人的情形。(一)人力方面。戰爭的消耗,雙方都頗為慘重的,它不但損害我們,也損害敵人自己。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摘要]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因右臂骨折前往蘇聯接受治療,在蘇前後停留了五個多月時間。雖然時間短暫,卻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周恩來向共產國際強調,共產黨自抗戰以來,在對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的態度上一直遵守三個原則:擁護蔣介石領導抗戰;承認國民黨在全國政權軍隊中的領導地位;承認抗戰建國綱領為國民政府在全國的施政方針。( 參見《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 18卷,第 310頁。)
  • 薩沙談:二戰時期德國手榴彈在中國抗戰中的使用
    作者:薩沙諸位是否知道在八年抗戰內,源自德國的中國制手榴彈,一直是國軍士兵手中最有威力的武器嗎?你知道手榴彈共造成40萬日軍傷亡嗎?另外,你知道這種手雷,是絕對不可能藏在褲襠裡面的嗎?這種集束手榴彈的威力很大,可以輕鬆摧毀敵軍眾多簡易工事,也可以用來破壞敵軍的地雷區,掃清步兵的障礙。集束手榴彈的弱點在於投擲距離很近,需要步兵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勇氣,儘量靠近敵人的工事。自然,這樣就極容易傷亡了。至於集束手榴彈對於敵軍的裝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近距離盟軍的裝甲力量無法抵禦德軍集束手榴彈的攻擊。
  • 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我們還會回到這個時期嗎?
    最後一次冰川時期(LGM)是一個冰冷的時期,當時巨大的冰川覆蓋了大約一半的北美洲、歐洲和南美以及亞洲許多地區,而植物和動物群也都適應了寒冷。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傑西卡蒂爾尼說:「我們有很多關於這個時期的數據,因為已經研究很長時間了,但有一個問題科學界一直希望得到答案:冰河時代到底有多冷?」冰河時代的全球平均氣溫是6攝氏度,而20世紀全球平均氣溫是14 度。
  • 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我們還會回到這個時期嗎?
    最後一次冰川時期(LGM)是一個冰冷的時期,當時巨大的冰川覆蓋了大約一半的北美洲、歐洲和南美以及亞洲許多地區,而植物和動物群也都適應了寒冷。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傑西卡蒂爾尼說:「我們有很多關於這個時期的數據,因為已經研究很長時間了,但有一個問題科學界一直希望得到答案:冰河時代到底有多冷?」冰河時代的全球平均氣溫是6攝氏度,而20世紀全球平均氣溫是14 度。蒂爾尼說:「聽起來可能感覺沒什麼,但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 他被譽為中國巴頓,抗戰時期,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巴頓是二戰時期美軍著名鐵血戰將,擁有戰術天才的美譽。相當於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一隻猛虎,帶領美軍橫掃歐洲戰場,為擊敗納粹德軍作出了重要貢獻。世人也把他與蒙哥馬利、朱可夫、山本五十六、古德裡安、隆美爾、艾森豪、麥克阿瑟、布萊德雷、尼米茲等人並稱二戰十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