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抗日劇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日本士兵有個十分顯眼的特徵,那就是帽子上左右兩片耷拉著的黃布。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那兩塊布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
日本軍帽設計靈感的來源
日本軍帽上的布條準確的叫法是"軍帽垂布",也叫「帽垂」。其實最先採用這種軍帽設計的並不是日軍,而是法國軍隊。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便進行軍事改革,全面學習西方軍事理念和技術。當時是的日本陸軍的學習對象就是歐洲陸軍強國法國。當時法國在北非的軍隊的軍帽都有「帽垂」,主要是因為非洲地區,氣候炎熱,蚊蟲較多。這種設計可以有效地保護士兵的頸部,避免非蚊蟲叮咬還能遮陽,可以說非常實用。
在加上,古代日本士兵的裝扮中,就有這種類似的設計。比如日本古代足輕(普通步兵)的陣笠(出徵作戰時戴的鬥笠)後面就有遮陽簾。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軍服盔甲就普遍採用護頸簾,足輕和槍兵隊用布簾。所以在後來學習法國軍隊的時候,看到法軍軍帽的設計後,就十分喜歡。
認為這是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日本武士刀精神的象徵。便在後期日本軍隊軍帽設計上也採用了「帽垂」。
日本軍帽的其他功能
除去防蟲、遮陽外。日本的軍帽還有很多實用的功能。
日本軍帽的上的垂布所採用的並不是一般的布料,而是堅固的帆布材質。這種材質堅實耐用,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
頸部是人體大動脈的所在地,二戰時期,由於日本醫療條件限制,士兵一旦頸部受傷出血,很容易失血過多死亡。而日軍上的兩片布,正好可以保護士兵的頸部。可以避免士兵在打仗的時候,頸部被戰場爆炸產生的碎片和碎石劃傷。而這種帆布材質強度十分高,即使是拼刺刀的時候也具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在日軍東北作戰的時候,由於北方天氣冷,日軍的帽垂還可以通過增絨起到保暖吸汗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實用了。
中國軍隊的軍帽
二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軍帽也是採用布質材料製作的。當時中國軍隊的軍帽是由德國軍事顧問依據中國人的頭型而設計的。帽子帶有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摺疊起來,用兩顆紐扣固定,在天冷的時候可以放下,保護臉部和脖頸。這種設計和日本的軍帽設計理念相同,但中國的軍帽明顯要比日本軍帽好看很多。更加規整。
日本軍隊採用的軍帽設計,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士兵的生命。實戰鬥效果很好,在剛剛設計出來後,就被日本士兵所推崇。但到了戰爭後期,由於資源短缺,日本已經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製作帆布,所以後來日本軍帽上的垂布也採用普通布料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