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二戰時期,日軍的大多數士兵,會攜帶一種裝備,這種裝備的名字叫做擲彈筒。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憑藉著擲彈筒,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即便是實力強橫的美軍都吃了虧,可見擲彈筒的作用有多大了。實際上這種武器,也是日軍引以為傲的一件裝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戰日軍所使用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
一、發明擲彈筒是為了節約軍費
日本使用的擲彈筒,並不是什麼新式武器,只不過把迫擊炮進行了簡化,所以也被稱為輕型迫擊炮。
主流的兩款擲彈筒分別是十年擲彈筒和89式擲彈筒,從重量上來看,擲彈筒更適合單兵攜帶,十年擲彈筒只有2.6千克,89式擲彈筒也不過4.7千克。而同口徑的迫擊炮,至少也有6公斤重,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擲彈筒其實就是簡化版的迫擊炮。
別看二戰時期的日軍很喜歡用擲彈筒,但實際上最初發明擲彈筒,並不是因為它的殺傷力出眾,而是造價比較低,大批量的製造也是為了節約軍費。在昭和19年,99式迫擊炮的成本是1840日元,97式迫擊炮4500日元。
一門89式擲彈筒的成本只有230日元,價格上的差距非常大。230日元的造價,比一支步槍的成本都要低,有不錯的火力和極其低廉的造價,意味著日本可以大規模量產,發放到步兵的手中。一直到日本戰敗投降前,89式擲彈筒仍在服役。
二、擲彈筒兼顧了機動性和殺傷力
日軍的擲彈筒之所以能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就是因為這種裝備兼顧了機動性和殺傷力,介於步槍和迫擊炮之間。以89式擲彈筒為例,只有機槍重量的幾分之一,即便是和炮彈一同攜帶,也不會成為士兵身上的累贅。
當然重量輕的好處不止如此,因為足夠輕便,所以擲彈筒的機動性要比迫擊炮靈活得多。不僅能夠隨時向遠處的敵人發起進攻,也可以在衝鋒時進行火力交叉掩護,這是一般的迫擊炮完全做不到的。
在保證了輕質和靈活的前提下,擲彈筒的殺傷力也十分出色。擲彈筒可以打擊隱蔽的敵人,射程在500米左右,殺傷半徑達到了8米左右,除了能夠殺傷部隊之外,還可以戰壕和陣地,打擊對方的火力區,日軍甚至還曾用擲彈筒投射生化毒氣彈。
三、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曾吃過大虧
在日本和美國交手後,美軍憑藉著兇猛的火力牢牢壓制了日軍。在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下,擲彈筒發揮出了它的兩大優勢。美軍的M2迫擊炮射程達到了1.8公裡,還有軍艦飛機的支援,日軍自知不敵,便開始退守島嶼腹地,建造防禦工事。
因為日軍的工事繁多,美軍不得不逐個清掃。而日軍則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藉助輕便的擲彈筒,不斷對美軍發動進攻和騷擾,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和困擾。美軍雖然火力兇猛,但是卻很難鎖定日軍的位置,只能硬著頭皮和日軍打爭奪戰。
除此之外,美軍在繳獲了日軍的擲彈筒後,因為使用方法錯誤,也鬧出了不小的烏龍。因為擲彈筒的臺座是弧形,又剛好能夠放在大腿上進行固定,所以美軍把這種擲彈筒稱為「腿上迫擊炮」,還專門拍攝了照片宣傳使用方法。
一些美國士兵在掌握了「使用方法」後,原本打算以牙還牙,用擲彈筒對付日本人,結果很多美國大兵都被擲彈筒的後坐力誤傷,不是脫臼就是骨折。在烏龍發生之後,美軍又發布了一項聲明:不準把擲彈筒放在腿上發射!
擲彈筒這種裝備,幾乎貫穿了整個二戰時期,我國在抗戰時期為了對付侵華日軍,也仿造了不少擲彈筒,以增強戰場上的火力。
不過隨著二戰的結束,各國的軍事水平不斷地提高,在二戰戰場上表現出色的擲彈筒,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被其他的先進武器取代了。
一方面是因為迫擊炮的造價越來越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擲彈筒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例如射擊的精準度不夠,射程甚至比不上一些步槍等等。
作為簡化版的迫擊炮,這些缺點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在當時它的用處遠大於缺點,所以被掩蓋了起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二戰時期的產物,擲彈筒的戰場表現是出色的,以小搏大的武器,依舊有其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