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支輕機槍打啞了日軍據點 卻被長官打了40馬鞭?

2020-11-22 騰訊網

  這是抗日戰場上的傳奇一幕。1943年夏,日本獨立混成第八旅團開進華北唐山地區,企圖徹底清剿活躍在這一帶的敵後抗日武裝。八路軍曾克林部決定採取反制行動。

  8月22日,12團1連偵察得知日軍的輜重運輸車輛要通過北潘營村一帶。他們立即在一處公路轉彎處設伏。為了確保伏擊成功,一連特意調來了當時部隊中最得力的一件武器——捷克式。悄悄架設在臨近公路的一幢民房上,並且用南瓜葉覆蓋偽裝起來。

  日軍的運輸車輛駛入預定區域,指揮員一聲令下,房頂上的捷克式驟然開火,猛烈掃射領頭汽車。

  襲擊來得如此突然,火力又如此密集,一下子就把車上的敵人打蒙了。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已經中彈倒下

  徹底喪失反抗能力。

  戰鬥很快結束,一共擊斃敵軍1人,繳獲輕機槍1挺 步槍13支,而我方人員無一傷亡。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場漂亮的伏擊戰,完全是由一挺捷克式獨立完成的。

  從此,在抗日戰場上,就流傳著一挺捷克式完成一場伏擊戰的傳奇故事。

  那麼,這備受讚譽的捷克式,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武器呢?

  1884年,隨著馬克沁重機槍問世,人類跨進了自動武器時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自動武器展示了戰神一樣的巨大威力。

  面對密集衝鋒的士兵群,重機槍的連續掃射相當於一場野蠻的大屠殺。

  防禦工事中一旦裝備了重機槍,就立刻變為堅不可摧的戰鬥堡壘。這一現實讓世界各國都很快明白,重機槍在防禦戰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各國軍隊普遍裝備了重機槍。防禦的火力空前增強。然而,戰爭中不僅僅要防守,更重要的還是要進攻。

  人們很快發現,在重機槍的火力威脅下,進攻的一方被迫放棄。密集衝鋒的傳統打法,而代之以班、排作為戰鬥單元分散交替衝鋒。兵力的分散意味著火力也隨之被分散、被削弱。

  這樣一來,進攻的火力總是無法與防禦的重機槍相抗衡。攻防的天平嚴重傾斜了,新的需要隨之出現。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

  自動武器。

  理想的輕機槍應該是既可以達到重機槍的火力強度又具有步槍的機動性能。捷克式輕機槍可謂兩者兼備。

  捷克設計師哈力克一開始就把體量輕便、機動靈活作為新型輕機槍的開發目標。而最終定型的ZB26捷克式輕機槍自重僅為9.6千克,是自動武器中最輕的一種單兵即可攜帶作戰。在實戰中,射手甚至可以平端著捷克式

  一邊衝鋒,一邊掃射。

  隨身攜帶,隨手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給許多抗戰老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年95歲的苗從檜老人,每當回憶起當年那場與日軍的遭遇戰,就打心眼裡感謝一直陪伴自己的捷克式。

  1942年,苗從檜所在的第33集團軍,駐防在湖北當陽附近。在一次巡邏任務中,苗從檜隨身帶了一支捷克式輕機槍,沒有想到正好派上了用場。

  當巡邏隊路過一個山腳時,突然遭遇一群與我方友軍交戰的日軍分隊。日軍憑藉戰壕中的有利地形,用密集火力壓制住了正在進攻的我方友軍。形勢極其危急。

  當時苗從檜的巡邏隊正處於日軍的側翼位置,還沒有暴露。苗從檜意識到,巡邏隊現在必須出手,而且出手一定要狠,不能給戰壕中的敵人任何還手的機會。沒有多想,苗從檜隨手架起捷克式,對準日軍據點就是一頓掃射。

  出其不意地猛烈掃射,一下子就打啞了日軍據點,消滅十幾個士兵,一舉扭轉了戰局。當友軍在敵人的據點上

  歡呼勝利時,苗從檜收起了捷克式,和戰友們悄悄撤出了戰鬥。但是回到營地後,苗從檜立即被營長打了40馬鞭。戰友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通過這種獨特的晉升儀式,苗從檜馬上由一名普通士兵

  升為基層軍官。然而,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兵心裡明白,如果沒有捷克式的話,這場遭遇戰的結局也許是另外一種樣子。

  那麼,又是什麼讓捷克式輕機槍能在關鍵時刻大顯神威呢?

  這就是它的強大火力。

  捷克式採用彈夾供彈,彈夾容量為20發,在導氣裝置推動下,捷克式既可單發點射,又可以以每分鐘500發的頻率連發掃射,形成持續的壓制性火力。

相關焦點

  • 抗戰中,一日本兵用機槍掃射戰友,日軍:連升2級,懸賞一萬捉拿
    然而,中國有句話叫「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在日軍到處引發暴行的同時,也有不少有覺悟的日本人站起來反抗,日本士兵秋山良照便是其中之一。 1938年底,八路軍129師新7旅20團向堂邑發起進攻,與他們對戰的,是日軍的名古屋中隊與300名偽軍。巧的是,就在20團剛剛挖掘好戰壕時,敵人的大部隊到了,隨著長官一聲令下,八路軍戰士們英勇地跳出戰壕,與日軍打起了白刃戰。
  • 血戰雞籠山,日軍是如何夜襲作戰的?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1938年10月,日軍攻佔武漢後,在湖北陽新、通城方面,以通城為據點,與中國守軍第37軍前哨部隊保持接觸。不久後,第37軍第140師調歸第79軍夏楚中軍長指揮。第140師駐平江北之南江橋(幕阜山下),師長為宋思一,副師長為李棠,戰鬥指揮所設於高橋。第837團團部駐高橋,團長是徐定遠。當時許俊陶26歲,任第837團第一營三連第一排中尉排長。
  • 全球「最爛」槍械:一支二戰中被美軍「打罵」,一支日軍大量使用
    1.紹沙M1915輕機槍:這把輕機槍是歷史上來評價最糟糕的槍枝了,它不僅外觀怪異、製造粗糙,最重要的是它的性能十分差,發射的速度很慢、操作也很複雜。而且更加致命的是當在戰場槍枝出現故障時,無法當場進行修理維護。在二戰時美軍就裝備過該機槍,可想而知美軍在戰場上是如何暴躁如雷的,經常對其「打罵」。2.歪把子機槍:槍如其名,這把槍的造型很是怪異,也是極其醜陋。
  • 二戰時期,日軍自豪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老兵:遠比機槍可怕
    二戰時期,日軍的大多數士兵,會攜帶一種裝備,這種裝備的名字叫做擲彈筒。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憑藉著擲彈筒,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即便是實力強橫的美軍都吃了虧,可見擲彈筒的作用有多大了。實際上這種武器,也是日軍引以為傲的一件裝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戰日軍所使用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式輕機槍,非常熟悉,打過非止一次,屬於100發彈鏈供彈的輕機槍,但有一隻圓盤似的彈藥鐵盒子,彈鏈是圈在一起存放裡面的。因此,有許多不明就裡的人,就以為56式輕機槍採用彈鼓供彈,非軍迷不仔細的話,與此後服役我軍的81式和95式班用機槍的彈鼓非常相似的。
  •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
  • 抗日戰爭中一支響亮的軍隊,鐵道遊擊隊微山湖上打的日軍找不到北
    這一次日本人可學聰明了,27000餘人憑什麼只在一處登陸呢,分成幾處同時展開,一方面每一支部隊都比對手人多,再者互相策應,對手若因此分兵阻擊當不正中下懷。遊擊隊沒有被日軍牽著走,水上區機關的領導馬上針對日軍分路出擊的情況,想出了混水摸魚的法子。在昨日的登陸地點,一夥日軍正在小心謹慎地展開,忽然,對面山上也開來一支日軍,膏藥旗迎風飄揚。「兄弟部隊得手了,萬歲!」
  • 吃雞遊戲槍械的前世今生之DP-28輕機槍(大盤雞)
    DP-28輕機槍(大盤雞)前世今生之捷格加廖夫輕機槍ДП輕機槍在50年代被淘汰。ДП輕機槍的變形槍還有:ДА航空機槍、ДА-2雙管航空機槍、ДТ坦克機槍、ДТМ改進型坦克機槍等。在這種情況下,1926年蘇聯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和波蘭合作將這種用於飛機的氣冷馬克沁機槍搬到地上,他們去掉了同步器,又給PV-1加上兩腳架和槍託,製成了後來服役40年的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從1925年到1928年,馬克沁-託卡列夫氣冷輕機槍一共生產了2450挺以後,就再也沒有生產過。
  • 南京大屠殺中,100多挺機槍掃射有多恐怖?聽聽日軍老兵怎麼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位叫松岡環的女作家,採訪了200多位佔領南京的日本老兵,通過這些老兵們的回憶,南京大屠殺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暴行,被許多日軍老兵揭露曝光,其中一位日軍老兵的話令人震驚:大規模屠殺俘虜時,有100多挺機槍掃射,數不清的中國士兵倒了下去。
  • 騰衝之役,我軍全殲日軍騰越守備隊2100餘人,俘虜53名。我軍傷亡...
    於是,藏重令第3大隊第7中隊的一個小隊、配屬一個機槍分隊(相當於我軍的班)據守,但實際兵力僅有40餘人,由副島秋雄準尉指揮。防禦蜚鳳山的日軍僅副島準尉指揮的40餘人,居然能與我軍前後近兩個團對峙2天。如按李志鵬戰報,4日日軍已傷亡約20名,那麼陣地上所剩不過20人,如何打不下來?
  • 溥儀曾有一支私人衛隊,戰鬥力遠超日本,最後卻因其懦弱而葬送
    不過護軍的編制卻是比較正規的,所配備武器也很先進,除每人一支三八大蓋外,每隊還配有輕機槍一挺。此外溥儀還為護軍特別定製了一批大刀,製作完成後分發給每個士兵。 為有效遏制溥儀繼續發展護軍,關東軍先後多次插手,先是收繳護軍配備的步槍與機槍,繼而又取消在溥儀皇宮中配備的炮樓與崗哨,只給護軍留下防身匣槍。日軍方面的頻頻限制,最終釀成了著名的「大同公園事件」。
  • 遠徵軍首次用烈焰噴射器噴燒日軍,老兵回憶:日軍燒的血肉橫飛
    借這位日軍主計軍官的比喻,遠徵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殘肢退縮到緬甸去了。戰時,一直令日軍諱莫如深的是,「龍陵」的含義為龍的墳墓,「龍兵團」葬身於此,簡直是命中注定。
  • 比利時響尾蛇-劉易斯輕機槍
    飛機安裝劉易斯 德國空軍立刻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發現英國人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劉易斯機槍,如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劉易斯機槍的發明者也是一位美國人薩克·牛頓·劉易斯,這種新式機槍全重只有12.25
  • 殺傷200美軍,一發摧毀坦克,日軍擲彈筒發射方式被神劇扭曲了
    這種曲射火力讓日軍損失慘重,習慣模仿對手優點的日本注意到這種武器的亮點並在各國真正的迫擊炮問世後開始模仿,但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成建制大量配備較大型迫擊炮顯然力所不逮,因此日軍就開始打起袖珍迫擊炮,也就是擲彈筒的主意。日軍認為自己在連排級自動火器上開始落後於美蘇等假想對手,甚至國民黨嫡系精銳部隊在連排級火力上都不亞於日軍,所以對輕便且足以摧毀對方機槍火力點的擲彈筒就尤為熱衷。
  •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
    大隊敵人反應過來之後,隨即用重機槍、輕機槍、擲彈筒一齊向地雷組隱蔽處的小山以及西側後邊兩個山崗約400米的範圍內,猛烈地射擊。」文章用較為輕鬆的一句話敘述了2名控制地雷的戰士脫險——「在日軍的瘋狂掃射下,林軍、李仁兩同志只用了2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脫離了敵火力網,轉移至西北山崗」。
  • 日軍包圍,抗大校長殘酷命令:哪怕我們全部犧牲,也要掩護戰友
    急於突圍的人們緊跟在警衛連後面,冒著敵機的俯衝掃射和各山頭日軍的攔阻火力,前赴後繼地往前衝。 一分校參謀郝雲虹一路上攔住每個帶槍的人,不管他們從前隸屬於哪個單位,此時統統編入警衛連,盡一切可能增強突圍力量。
  • 抗戰中的日全食: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由於宜昌是距重慶最近的戰略門戶,因此日軍在1940年6月攻陷宜昌後,便派十一軍第十三師團駐防。此時該師團已抽出30%的兵力支援長沙作戰,宜昌實際只有1萬多人防守。9月6日,蔣介石接到宜昌日軍兵力不足的情報後,立即命令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向宜昌之敵發起進攻,以此策應長沙會戰。
  • [奇葩槍械談]FG42的無託弟弟,腐國寇薩科EM1輕機槍
    咱們知道德國人二戰有款供給傘兵用作壓制火力的FG42自動步槍(或者說是機槍),但最後因為全威力步槍彈的自動射擊不好控制,以及結構過於複雜而昂貴。外加德國人自打克裡特島之後就沒怎麼玩空中大撒兵,所以FG42並算不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