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抗日戰場上的傳奇一幕。1943年夏,日本獨立混成第八旅團開進華北唐山地區,企圖徹底清剿活躍在這一帶的敵後抗日武裝。八路軍曾克林部決定採取反制行動。
8月22日,12團1連偵察得知日軍的輜重運輸車輛要通過北潘營村一帶。他們立即在一處公路轉彎處設伏。為了確保伏擊成功,一連特意調來了當時部隊中最得力的一件武器——捷克式。悄悄架設在臨近公路的一幢民房上,並且用南瓜葉覆蓋偽裝起來。
日軍的運輸車輛駛入預定區域,指揮員一聲令下,房頂上的捷克式驟然開火,猛烈掃射領頭汽車。
襲擊來得如此突然,火力又如此密集,一下子就把車上的敵人打蒙了。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已經中彈倒下
徹底喪失反抗能力。
戰鬥很快結束,一共擊斃敵軍1人,繳獲輕機槍1挺 步槍13支,而我方人員無一傷亡。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場漂亮的伏擊戰,完全是由一挺捷克式獨立完成的。
從此,在抗日戰場上,就流傳著一挺捷克式完成一場伏擊戰的傳奇故事。
那麼,這備受讚譽的捷克式,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武器呢?
1884年,隨著馬克沁重機槍問世,人類跨進了自動武器時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自動武器展示了戰神一樣的巨大威力。
面對密集衝鋒的士兵群,重機槍的連續掃射相當於一場野蠻的大屠殺。
防禦工事中一旦裝備了重機槍,就立刻變為堅不可摧的戰鬥堡壘。這一現實讓世界各國都很快明白,重機槍在防禦戰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各國軍隊普遍裝備了重機槍。防禦的火力空前增強。然而,戰爭中不僅僅要防守,更重要的還是要進攻。
人們很快發現,在重機槍的火力威脅下,進攻的一方被迫放棄。密集衝鋒的傳統打法,而代之以班、排作為戰鬥單元分散交替衝鋒。兵力的分散意味著火力也隨之被分散、被削弱。
這樣一來,進攻的火力總是無法與防禦的重機槍相抗衡。攻防的天平嚴重傾斜了,新的需要隨之出現。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
自動武器。
理想的輕機槍應該是既可以達到重機槍的火力強度又具有步槍的機動性能。捷克式輕機槍可謂兩者兼備。
捷克設計師哈力克一開始就把體量輕便、機動靈活作為新型輕機槍的開發目標。而最終定型的ZB26捷克式輕機槍自重僅為9.6千克,是自動武器中最輕的一種單兵即可攜帶作戰。在實戰中,射手甚至可以平端著捷克式
一邊衝鋒,一邊掃射。
隨身攜帶,隨手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給許多抗戰老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年95歲的苗從檜老人,每當回憶起當年那場與日軍的遭遇戰,就打心眼裡感謝一直陪伴自己的捷克式。
1942年,苗從檜所在的第33集團軍,駐防在湖北當陽附近。在一次巡邏任務中,苗從檜隨身帶了一支捷克式輕機槍,沒有想到正好派上了用場。
當巡邏隊路過一個山腳時,突然遭遇一群與我方友軍交戰的日軍分隊。日軍憑藉戰壕中的有利地形,用密集火力壓制住了正在進攻的我方友軍。形勢極其危急。
當時苗從檜的巡邏隊正處於日軍的側翼位置,還沒有暴露。苗從檜意識到,巡邏隊現在必須出手,而且出手一定要狠,不能給戰壕中的敵人任何還手的機會。沒有多想,苗從檜隨手架起捷克式,對準日軍據點就是一頓掃射。
出其不意地猛烈掃射,一下子就打啞了日軍據點,消滅十幾個士兵,一舉扭轉了戰局。當友軍在敵人的據點上
歡呼勝利時,苗從檜收起了捷克式,和戰友們悄悄撤出了戰鬥。但是回到營地後,苗從檜立即被營長打了40馬鞭。戰友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通過這種獨特的晉升儀式,苗從檜馬上由一名普通士兵
升為基層軍官。然而,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兵心裡明白,如果沒有捷克式的話,這場遭遇戰的結局也許是另外一種樣子。
那麼,又是什麼讓捷克式輕機槍能在關鍵時刻大顯神威呢?
這就是它的強大火力。
捷克式採用彈夾供彈,彈夾容量為20發,在導氣裝置推動下,捷克式既可單發點射,又可以以每分鐘500發的頻率連發掃射,形成持續的壓制性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