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的一天,一架德國的福克飛機盤旋在馬恩河上空,對英法聯軍的部隊進行偵查,忽然,它的6點鐘方向出現了一架英國飛機,當時在各國軍隊中,飛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戰場偵查,並不屬於戰鬥編制,交戰雙方的飛行員最多也只是幹擾對方的飛行,有時他們還會像紳士一樣,在空中相互致敬,德國飛行員並未理會這價英國飛機,而是繼續執行任務,突然,伴隨著陣陣火光跳動,從英國飛機上射出上百發密集的彈丸,雖然只是划過機身並未擊中,但德國飛行員還是被驚出一身冷汗,能以這種速度射擊的武器肯定是機槍,但以馬克沁為例,它的重量接近30千克,再加上支架和水冷裝置,要把這個龐然大物裝在飛機上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德國空軍立刻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發現英國人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劉易斯機槍,如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劉易斯機槍的發明者也是一位美國人薩克·牛頓·劉易斯,這種新式機槍全重只有12.25千克,可抵肩射擊,適合單兵使用,彈盤裡可裝97發槍彈,劉易斯機槍最顯著的特徵是那根又粗又圓的槍管,裡面充滿了金屬薄片,這就是比水冷更方便的氣冷式散熱裝置。
二十世紀初,中立的美國人對新式武器的發明總是顯得非常默然,面對劉易斯機槍的出現,美國軍方的態度也是未置可否。而戰爭陰雲籠罩下的歐洲,卻對這種武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利時和英國先後去的了授權,並開始製造,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較為成功的輕型機槍,劉易斯機槍得到了廣泛使用,從飛機、軍艦、再到裝甲車和軍用摩託,雖然劉易斯機槍客串了很多角色。但他的最大貢獻是在一戰中為英國步兵提供了快速的火力支援。
在1917年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向德軍火力點發起進攻時,遭到德軍機槍手的掃射,英軍用一挺劉易斯機槍與其展開對射,由於操作劉易斯機槍的姿勢與不去差別不大,德軍機槍手竟一時找不到英軍機槍手的位置,很快便被擊斃,密集的彈雨使火力點內的德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近50名德軍最終只得投降。
這種輕型便攜機槍很快引起了德國軍方的注意,由於它開火時會發出類似響尾蛇的「呲呲」聲,所以德國士兵又把劉易斯機槍叫做「比利時響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