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白朗寧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0.50重機槍,是由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大口徑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BMG)大口徑彈藥,常見用於步兵架設的火力陣地及軍用車輛如坦克、裝甲運兵車等,主要用途是攻擊輕裝甲目標,集結有生目標和低空防空。M2最初是一款水冷式防空機槍,20世紀30年代開發出了其氣冷型用於裝備坦克。該槍使用粗重槍管散熱,因此稱為HB,意思是重槍管(Heavy Barrel)。該槍由不同公司製造了大約300萬支,幾乎裝備於除前社會主義國家外的每支武裝部隊。從1921年就開始使用服役直到21世紀。
M2的.50BMG彈藥由美國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開發,主要是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13毫米口徑反坦克步槍彈藥。為了趕進度,設計師白朗寧(1855~1926)和溫徹斯特公司的技術人員合作,在M1917式白朗寧重機槍的基礎上研製成12.7mm口徑機槍。M2式白朗寧大口徑重機槍其實是M1917式白朗寧重機槍(7.62mm口徑)的放大版,於1921年正式定型,列為美軍的制式裝備。美軍當時命名為M1921,裝有水冷散熱裝置,該槍增加了一個液壓緩衝器,以吸收過大的槍管後坐力,並且液壓緩衝器內油的流量可調,射速隨著流量可變。
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後阻鐵;為了便於雙手操作,去掉了小握把,改為裝在機匣後方的雙握把。1920年代開發防空及反裝甲用途,研製成第一挺氣冷式12.7mm口徑重型機槍。1932年,美軍對M1921進行改進後正式被命名為M2,換成質量小的帶氣冷式槍管。當時為解決持續射擊槍管容易過熱的問題於1933年又研製出了帶重槍管的M2式機槍,稱為M2HB式,後來更推出了可快速更換槍管的M2QCB及輕量版本,一直沿用至今。
M2大口徑機槍採用大口徑.50 BMG彈藥有火力強、彈道平穩、極遠射程的優點,射速每分鐘450至550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航空用版本為每分鐘600至1200發)及後坐作用系統令其在全自動發射時十分穩定,命中率亦較高,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卡鐵起落式閉鎖結構。該槍採用單程輸彈、雙程進彈的供彈機構,撥彈杆尾端的導柱卡入槍機頂部的曲線槽內,當槍機做往復運動時,實現供彈動作。
該槍採用簡單的片狀準星和立框式表尺,準星和表尺都安置在機匣上。該槍發射12.7×99mm口徑槍彈,包括有普通彈、穿甲燃燒彈、穿甲彈、曳光彈、穿甲曳光彈、穿甲燃燒曳光彈、脫殼穿甲彈、硬心穿甲彈、訓練彈等。
M2式白朗寧大口徑重機槍發射M2普通彈時的最大射程可達2500米(1.9英裡),裝在M3三腳架亦有1800米(1.2英裡)的有效射程。M2式白朗寧大口徑重機槍淨重38公斤(84磅),其M3三腳架時全重20公斤(44磅),V字扳機裝在機匣尾部並附有兩個握把,射手可通過閉鎖或開放槍機來調節全自動或半自動發射。M2用途廣泛,為了對應不同配備,它更可在短時間內改為機匣右方供彈而無須專用工具。
美國M2HB式機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徑機槍之一,目前有50多個國家裝備,而且大多數西方國家都使用。美國軍隊除裝備帶三腳架的M2HB式機槍外,還將它配裝在輕型吉普車和步兵戰車上,作地面支援武器使用,也作坦克上的並列機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