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
在朝鮮戰場上,防空戰鬥是最困難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當時掌握著朝鮮戰場的絕對制空權,動輒出動成百上千架飛機對一線志願軍部隊和後方進行狂轟濫炸。而志願軍所能採取的措施,除了少量的對空武器外,就是隱蔽機動、夜間接敵了。早期志願軍裝備的高射機槍,來源自美國、日本,性能喜憂參半,彈藥供應壓力不小。

美軍當時用於對地攻擊的飛機,包括F-80、F-84等噴氣式戰鬥機,F-51、F-4U等活塞式戰鬥機,以及其他型號的輕型轟炸機、攻擊機,另外還有其他國家空軍裝備的如「流星」噴氣式戰鬥機等。這些飛機經常對一線陣地俯衝投彈、掃射,對志願軍後方的人員、車輛、重點目標等也常採取低空轟炸和俯衝攻擊。

但隨著蘇制武器的普及,來自蘇聯的「德什卡」高射機槍跟隨著防空部隊來到了朝鮮。德什卡高射機槍是蘇聯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研製的,研製過程中引用了斯帕金的轉鼓形彈鏈供彈機構,改進後的大口徑機槍在1939年被蘇聯紅軍採用,命名為DshK-38型重機槍,也稱「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徑機槍」,國內音譯為德什卡。

德什卡高射機槍全重可達140千克,口徑12.7毫米,發射12.7×108毫米機槍彈。德什卡的每個彈箱裡裝有一條50發子彈的彈鏈,槍架讓該槍的方向射界實現360度全覆蓋。德什卡的最大射程是高射2400米、平射3500米。1946年德什卡機槍進行了改進,可裝在索科洛夫輪架上使用,改進型為「德什卡」M36/46型。

隨著德什卡高射機槍進入志願軍部隊,野戰防空的壓力有所減少了。德什卡高機口徑大、射程遠,子彈威力大,尤其對付俯衝掃射或投彈的敵機是很有效的。而德什卡高機的平射狀態,用於對付敵人步兵集團和輕型車輛也是非常管用的。志願軍某部優秀射手唐良祿和他的戰友,就曾在戰鬥中用德什卡高機平射,擊毀敵卡車達30輛。

德什卡高射機槍在朝鮮戰場的防空戰鬥中表現出色,我國軍工部門對該槍進行了仿製,研製出了新中國第一種高射機槍——54式高射機槍,其有效射程是1600米(高射)、1500米(平射)。隨後進行了相應改進,推出了54-1式高射機槍。54-1式高射機槍取消了輪架和槍管散熱片,還增加了槍管提把。54式和54-1式曾在我軍大量裝備,後被77式高機取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