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2020-12-05 騰訊網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志願軍手中的武器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了哪些主要的武器裝備。

三八式步槍

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被命名為「三十八年式步槍」,也稱「三八式步槍」或「三八步槍」。它是日本侵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中國軍隊繳獲最多的步槍之一。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時期,三八式步槍在中國軍隊中廣泛使用。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仍是志願軍的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性能參數:

全長:1280毫米

槍管長:797毫米

重量:3.95千克(不帶刺刀)

口徑:6.5 毫米

上彈方式:彈倉供彈

彈藥:6.5×50毫米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

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七九」步槍

為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仿製品,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1935年鞏縣兵工廠從德國購買到 M1924式毛瑟步槍的圖紙和樣板,開始製造此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定名為「二四式步槍」,後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中正式槍身較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因而配用全長達575毫米的刺刀。

因該槍口徑7.9毫米,我軍習慣稱其「七九」步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大量「七九」步槍。

「七九」步槍

「七九」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槍全長:1110毫米

槍管長:600毫米

刺刀全長:575.5毫米

全重:4.08千克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春田步槍

M1903春田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手動步槍,1903年定型稱為「0.30口徑M1903式步槍」,因其由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兵工廠研製而得名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有譯成春田兵工廠而稱為M1903春田步槍。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相當數量的春田步槍。

M1903A1春田步槍

春田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1097毫米

槍重:3.9千克(空槍)

彈倉容量:5發

射速:10發/分

有效射程:800米

初速:823米/秒

運作方式:旋轉後拉式槍機

「水連珠」步槍

蘇制7.62毫米1944年式騎槍也稱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是蘇聯軍隊20世紀40年代的裝備。該槍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末。1891年,由俄軍槍械設計師莫辛上校設計出該槍的原型,彈倉部分由比利時人納甘作了調整,通稱莫辛-納甘步槍或1891年式步槍,此後又有1891年式騎步槍、1891/1930年式步槍、1891/1930年式狙擊步槍、1910年式騎槍、1938年式騎槍和1944年式騎槍等改型。該槍射擊精度好,性能穩定,為二戰結束前蘇聯軍隊的制式步兵武器。

上世紀20年代後,大量莫辛-納甘步槍傳入中國,因且槍聲清脆,特別是供彈、發射動作乾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中國人詩意地稱其為「水連珠」步槍。抗美援朝戰爭時,志願軍部隊大量裝備蘇聯提供的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即「水連珠」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水連珠」

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長:1020毫米

槍管長:520毫米

槍重:3.9千克

彈頭初速:820米/秒

射程:1000米

供彈:5發固定彈倉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就有一支傳奇的「水連珠」步槍,一排注釋說明了它曾經的輝煌:「抗美援朝戰爭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這一戰績,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場戰爭內,都是一個奇蹟。槍的主人張桃芳,是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

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張桃芳

53式步騎槍

是中國仿製蘇聯莫辛-納甘M1944年式7.62毫米騎槍的一種非自動步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第一種國產制式步槍。1950年,韓戰爆發後,為了支援韓戰,給志願軍提供有效的戰鬥武器,中國開始仿製蘇聯1944年式7.62毫米騎槍,仿製定型後命名為1953年式7.62毫米步騎槍(簡稱53式7.62步騎槍)。所謂步騎槍,是一種比普通步槍短,子彈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較輕便的步槍,也有人稱其為短步槍。不僅用於步兵,也適合騎兵等特殊兵種使用,因此也稱騎槍、馬槍,西方國家稱卡賓槍。

1953年,53式7.62步騎槍開始投產並裝備部隊。53式步騎槍結構比較簡單,便於大量生產,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低速空中目標。50年代後期,由於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53式步騎槍在1960年停止生產。

53式步騎槍

53式步騎槍主要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1020毫米

槍管長:520毫米

全槍重:3.92千克

初速:820米/秒

射速:10-15發/分

有效射程:400米

彈匣容量:5發

捷克VZ-24步槍

捷克造的VZ-24式步槍(VZ-24短步槍),是1924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兵工廠,在毛瑟98B的基礎上改進生產的,因此說VZ-24式步槍當屬於毛瑟系列,該槍性能不比後來的德軍制式步槍毛瑟98K遜色。1924年後該槍成為捷克陸軍的制式步槍,同時開始向世界各國銷售。中國自1927年到1939年,國民政府和各派系軍閥一共購買了高達20萬支VZ-24步槍。

VZ-24式步槍性能參數:

槍長:1110毫米

槍管長:590毫米

口徑:7.92×57毫米

槍重:4.08千克

彈匣容量:5發內藏式彈倉

槍口初速:810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VZ-24短步槍在中國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捷克造」,俗稱「馬四環」,一個原因是VZ-24為短步槍槍身較短,可以做為馬槍使用;另一個原因是VZ-24在槍身的下側和槍身側面各有兩個鐵環,能夠以兩種方式附上背帶,以方便步兵和騎兵的不同使用。

「VZ-24」步槍

人民軍隊戰爭時期繳獲的捷克「VZ-24」步槍數量不少。1935年11月紅軍在長徵結束後的直羅鎮戰役中,全殲東北軍牛元峰109師,一次就繳獲「VZ-24」步槍5000支。直到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仍裝備相當數量的「VZ-24」步槍。

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美國陸軍1940年左右要求研製的一種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步兵武器之一。M1卡賓槍是一種半自動卡賓槍,是槍械歷史上按照公認的卡賓槍定義,第一種專門設計及大量生產的卡賓槍。M1卡賓槍採用短行程活塞的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單發射擊,自動裝填子彈,由15發彈匣供彈。M1卡賓槍發射專門研製的7.62毫米口徑的槍彈(M1.30卡賓槍彈,7.62×33毫米)。M1卡賓槍具有質量輕、射擊時容易控制等優點。與當時的步槍相比,具有可更換式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而且後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強。由於它廣泛的用途,到戰爭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

M1卡賓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彈藥:M1.30卡賓槍彈

彈匣容量:15發可拆卸式彈匣

槍機:導氣式,迴轉閉鎖式槍機

全長:904毫米

槍管長:458毫米

重量:2.36千克

射速:750發/分

初速:585米/秒

有效射程:300米

M1卡賓槍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繳獲了大量國民黨軍裝備的M1式卡賓槍。志願軍也攜帶了不少M1式卡賓槍入朝作戰。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也繳獲了不少M1式卡賓槍。

志願軍戰士繳獲的M1式卡賓槍

PPSh-41(「波波沙」)式衝鋒鎗

PPSh-41衝鋒鎗(又譯為:波波沙衝鋒鎗、波波沙41式衝鋒鎗),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裡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鎗。該槍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託化部隊。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到20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已生產了約6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衝鋒鎗。

波波沙41式衝鋒鎗

波波沙衝鋒鎗性能數據: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843毫米

槍管長:269毫米

全槍質量:4.31千克

初速:488米/秒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彈鼓

容彈量彈匣:35發

彈鼓:71發

有效射程:200米

戰鬥射速:單發:40發/分;連發:105發/分

中國人民志願軍從1951年起陸續裝備PPSh-41衝鋒鎗。PPSh-41與當時美軍裝備的湯普森M1/M1A1、蓋德 M3/M3A1衝鋒鎗屬於同一檔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強、使用方便,特別適應朝鮮的嚴寒氣候,因此受到前方戰士的普遍歡迎。1951年7月,在三登裡召開的志願軍軍械會議上,PPSh-41衝鋒鎗是蘇式輕武器中受到好評最多的一類武器。

志願軍戰士手中的波波沙41式衝鋒鎗

50式衝鋒鎗

50式衝鋒鎗是我國在蘇聯PPSh-41(俗稱「波波沙」)式衝鋒鎗基礎上仿製而成的。1950年我國仿製PPSh-41式衝鋒鎗成功,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簡稱50式衝鋒鎗。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內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制式衝鋒鎗,當年即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該槍列裝部隊後,在抗美援朝和建國初期剿匪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誕生,結束了新中國沒有制式衝鋒鎗的歷史。

50式衝鋒鎗

50式衝鋒鎗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840毫米

全槍重:3.63千克(不裝彈)

初速:426米/秒

理論射速:900發/分

有效射程:250米

彈匣容量:35發

使用槍彈:51式手槍彈

裝備50式衝鋒鎗的志願軍女戰士

PPS-43式(「波波絲」)衝鋒鎗

PPS-43式7.62毫米衝鋒鎗又譯「波波絲」衝鋒鎗,是前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PPS-42式衝鋒鎗的改進型,1943年正式列為蘇軍制式衝鋒鎗。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產時為止,共約生產了100萬支。

PPS-43式(「波波絲」)衝鋒鎗主要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槍託打開820毫米;槍託摺疊615毫米

槍管長:254毫米

全槍重量:含實彈匣3.93千克;不含彈匣3.36千克

彈匣容彈量:35發

初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200米

理論射速:650發/分

戰鬥射速:100發/分

「波波絲」衝鋒鎗的結構比「波波沙」簡單輕便,志願軍稱之為「鐵把子」衝鋒鎗

1954年我國曾仿製PPS-43式(「波波絲」)衝鋒鎗,定型為54式7.62毫米衝鋒鎗。

裝備蘇制PPS-43式衝鋒鎗的志願軍戰士

湯普森衝鋒鎗

湯普森衝鋒鎗(英文:Thompson Submachinegun,又稱:湯姆遜衝鋒鎗),是美國二戰期間生產的著名的衝鋒鎗之一。湯普森衝鋒鎗由美國佩思和奧克霍夫在1919年設計,由美國自動武器公司生產,並以該公司創建人之一約翰·湯普森將軍命名。初始型號M1919研製成功後,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系列衝鋒鎗。其中M1928A1式於1930年研製成功,並少量裝備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為盟國軍隊所使用。1942年在M1928A1式的基礎上,發展了M1式衝鋒鎗,並正式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衝鋒鎗。不久又在M1式的基礎上改進為M1A1式衝鋒鎗。1944年,湯普森衝鋒鎗系列總生產量達175萬支,當年停止生產逐漸被美國M3式系列衝鋒鎗取代。

湯普森M1A1式衝鋒鎗

M1式衝鋒鎗主要參數:

口徑:11.43毫米

空槍重:4.4千克

全長:808毫米

槍管長:267毫米

理論射速:600-700發/分(實際約225-300發/分)

供彈方式:20或30發彈匣

有效射程:200米

志願軍部隊裝備的湯普森衝鋒鎗主要是M1928、M1928A1型,主要為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部隊也曾大量繳獲過美軍的湯普森衝鋒鎗,也是美軍裝備的最新型號M1型、M1A1型。

金城戰役中,最右側的志願軍戰士手持湯普森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由英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Sbeppnerd)和杜爾賓(Turpin)設計的,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此槍的名稱就是由兩位設計師的第一個字母和製造廠的頭兩個字母組成,「STEN」發音為「司登」(又作「斯登」)。司登衝鋒鎗的型號有MKI、MKⅡ、MKⅢ、MKⅣ、MKⅤ式等。

司登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主要參數:

口徑:9毫米

全槍重:2.95千克

全槍長:895毫米

槍管長:196毫米

容彈量:32發

初速:381米/秒

理論射速:550發/分

有效射程:200米

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大量多餘的「司登」式衝鋒鎗提供給蔣介石政府用於發動內戰。其中相當一部分被解放軍繳獲使用,它們後來又被志願軍帶上了朝鮮戰場。由於「聯合國軍」中的英軍也裝備有「司登」式衝鋒鎗,從而造成了交戰雙方都使用同一種步兵武器的有趣現象。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徐平(軍史專家)

編輯:生生

編審:劉鵬

主編:朱西迪

監製:呂錫成 孫利 譚淑惠

據說鐵粉都會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決策誕生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從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連續發起五次大規模戰役,從根本上改變了韓戰的形勢,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迫使「聯合國軍」轉入戰略防禦。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美國政府不得不同中朝方面在開城進行停戰談判。停戰談判談談打打,斷斷續續進行了兩年之久。
  • 英雄兒女,盤點;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鬥英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中朝兩國都以不同的方式悼念,為這場偉大的勝利而奉獻出年輕生命的英雄兒女們。正是他們在戰場上,敢作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最終戰勝強敵,將美帝趕出家園。不過,在戰勝強敵過程中,有許多志願軍戰士為此奉獻出年輕的生命。
  • 志願軍犧牲十多萬才打到三八線,為什麼說是志願軍取勝?
    志願軍犧牲十多萬才打到三八線,為什麼說是志願軍取勝? 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一場為保衛我國領土主權不受侵犯的戰爭,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敵人是強大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派出軍隊,越過三八線,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領土主權,我國領導人決定援助朝鮮,將美軍打回三八線處,這場戰爭無疑是慘烈的,我方志願軍共犧牲了十多萬人才將美軍打回到了三八線處,可謂是損失慘重,但為什麼又說損失慘重的志願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英文在1:00處)視頻:@食貧道網友看過紛紛表示:「流著淚又想笑,笑著笑著又哭了。」
  • 推薦幾部抗美援朝的經典愛國主義電影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起,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終於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側記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鄒偉、梅世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抗美援朝勝利後,中國志願軍在朝鮮還待了5年,這5年都做了啥
    抗美援朝是我國被迫進行的一場戰爭,經歷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志願軍在武器落後的情況下用一腔熱血和鋼鐵意志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 抗美援朝勝利 其實早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雙方都認識到想要徹底消滅對方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
  • 回顧五六十年代我國抗美援朝經典影片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從50年代中期起,伴隨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壯歌聲,反映抗美援朝戰爭,謳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電影,成為這一時期國產故事片的一個重要題材。
  • 我校首批33名老同志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我校首批33名老同志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0-26  瀏覽:
  • 志願軍的武器:高射機槍口徑大,上打飛機下打卡車步兵!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在朝鮮戰場上,防空戰鬥是最困難的。
  • 《金剛川》熱血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抗美援朝電影...
    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長眠的英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戰爭題材電影《金剛川》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震驚了世界,立起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徹底終結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屈辱形象。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浴血奮戰及其偉大精神,為我們留下了永恆財富。愛國精神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這種精神在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志願軍身上,體現得典型而純粹。當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我們「家門口」時,為了捍衛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志願軍將士堅決聽從黨和人民召喚,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與人數眾多、武器先進的侵略者展開悲壯的殊死較量。「打敗美帝野心狼」「戰鬥到底、祖國萬歲」,人民志願軍的愛國精神,體現為保家衛國的鐵血丹心,體現在感天動地的浴血奮戰中。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今天,他們特地來參觀正在這裡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看了這個展覽,我感覺又回到了戰場。」
  • 志願軍嚇破敵膽的「戰力倍增器」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進行,志願軍武器彈藥消耗越來越大,急需補充。當時,我國從蘇聯進口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便包括曾在二戰中大量使用的PPS-43衝鋒鎗。PPS-43衝鋒鎗經歷過戰火考驗,子彈容量大,易於在戰鬥中發揮火力優勢。抗美援朝戰場上,國產50式衝鋒鎗與PPS-43衝鋒鎗一起構成了志願軍所用衝鋒鎗的主體。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軍事科學院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總結出如下特點: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新中國與美國互為主要對手的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懸殊、極不對稱的一場戰爭。
  • 志願軍的「沒良心炮」,有多兇猛,英國上尉:中國軍隊有大口徑炮
    眾所周知,我國在舊中國時期還沒有完備的軍工體系,志願軍武器供應,主要是靠戰場上繳獲而來的。38大蓋等萬國造武器在韓戰時已經是極度過時的武器了,但卻仍在志願軍中充當主力裝備。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除了讓敵人為我們造機槍大炮以外,我們還能利用現有的條件改造武器使其威力發揮最大。
  •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竟在朝鮮又待了5年?這五年都做了啥?
    接著到1949年1月開始,三八線不斷爆發衝突,短短幾個月時間便有兩千多起。隨著衝突的增加,也不斷升級,1950年6月25日終於大規模爆發了。這天拂曉,朝鮮戰場爆發,不料開戰沒有多久,聯合國軍便介入。不僅幹涉戰爭,還轟炸丹東地區,試圖將戰火燒至鴨綠江邊。
  • 李奇微:志願軍是最兇狠,同時也是最文明的敵人!這是為何?
    抗美援朝期間,我軍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大顯神威,打的美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這一點沒有誇張,真實的歷史就是這樣。雖然美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但是我軍有著世界上最勇猛的戰士。美軍最怕的就是夜戰和近戰,在夜晚裡,我軍猶如天神下凡,衝鋒號一響,瞬間從潛伏處衝向敵人陣地,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每一位戰士就像孤狼,美軍根本招架不住,往往留下一地屍體而慌忙逃竄。
  • 這部抗美援朝電影一定要看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104)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ID:thepapernews)、「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嗶哩嗶哩網站《上甘嶺》電影片段10月25日,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引專家熱議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把志願軍老戰士帶回到昔日的戰場。志願軍保家衛國、不畏強敵、捍衛和平的精神,感天動地。全景呈現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四史」教育的生動教材,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教育,極大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熱情,使觀眾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雄辯地證明抗美援朝精神是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獲得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