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M2白朗寧重機槍算是有些年頭了,從1917年就開始研發,到1921年推出三種原型版本(水冷地面型、風冷航空型、重管地面型)到幾年已經差不多百年了。但美軍乃至北約部隊到現在要還是以M2HB(重管型Heavy barrel)為主力重機槍,而這個問題也有不少兄弟私信過我,所以這篇聊聊為啥M2老乾媽依舊那麼堅挺。
首先我們把槍給分個類,手槍、衝鋒鎗、步槍、自動步槍、輕機槍、重機槍
當然,這個很籠統,比如自動步槍我還能細分為字面意義的自動步槍、突擊步槍、戰鬥步槍、準射步槍等等,但這篇不談這個。籠統的分類有助於理解這個世紀的槍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些分類中,手槍、衝鋒鎗、重機槍、步槍(主要指栓動)改變不算大。
因為一戰期間已經出現白朗寧退管+槍管偏移式閉鎖(M1911),到現在為止,很多手槍還是傳承這套結構,子彈也依舊是9mm、.45ACP為主。當然,材料和戰術附件的革新很大,但算不上是革命性創新。
衝鋒鎗到二戰之後已經走下坡路了,而且到現在為止依舊是自由槍機為主,只不過現代追求精度,更多是閉膛待擊而非開膛待擊。雖然現代也有MP7、P90這種奇怪的成員,但我個人不喜歡把他們歸類為衝鋒鎗(連手槍彈都不是了,算毛衝鋒鎗)
現代高精狙依舊是傳統栓動步槍那套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無非是在加工精度,床座,扳機二道火設計,自由浮動槍管等細節上提高。但高科技附件對其的提升也很大,不過就槍本身而言沒有重大革新。(有些奇葩閉鎖,比如布拉賽爾R93的爪套機頭算是讓人眼前一亮,但不適合軍用,因為可靠性、勤務性太差)
而自動步槍和輕機槍算是這一百年來改變最大的,主要變化基於彈種和戰爭模式的改變。但這篇不聊他們,主要說重機槍。
一定要給重機槍分個類的話,也可以分。一是以早先那批馬克沁水冷為主的重型、但依舊發射中口徑全威力步槍彈的機槍。二是以大口徑為主的機槍,我要說的肯定是後者。
咱們先考慮大口徑機槍出現的原因是啥?因為一戰出現了戰機和坦克,而大口徑重機槍就是為了拆這兩而生的,至少德國人當時研發的13.2mm Tuf彈本意是為了裝在機槍上,但到一戰結束都沒用上,反倒是被美國搶了先。(圖為德國M1918,Tuf 13.2mm重機槍)
而M2這批 12.7x99mm的子彈就當時而言,拆飛機和拆坦克都不是問題。畢竟當時坦克裝甲普遍就十幾mm,面對20多mm穿深的.50BMG彈確實心累。
到了二戰期間,.50BMG拆坦克就有點力不從心了,但作為防空/航空機槍到時還行。再到戰後,隨著飛機越來越結實,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快,.50BMG也不行了,但這意味著 。50BMG沒用了?不,它煥來了新生。
首先從子彈的角度去說,子彈中心式底火+金屬定裝彈殼+無煙火藥+尖頭彈這種黃金搭檔組合完成之後,20世紀初那票子彈一直用到現在,比方說7.62x54R、.30-06。要不是北約華約統一了口徑,估摸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在用自己百年前的彈種。但即便如此,在民用彈藥這塊這些百年老彈依舊堅挺。我的意思是,子彈從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天花板了,無非就是在彈頭材質、形狀、發射藥、底火上面做一些小打小鬧。
.50BMG也是一樣,它本身就是和用來拆輕裝甲,也適合用來拆薄掩體,而輕裝甲和薄掩體到現在依舊存在,即便是肩膀寬的沙土袋掩體也擋不了它幾發,240的磚牆更是和玩兒一樣,甚至鋼筋混凝土的200mm+剪力牆都只能擋個2-3發,只有厚實的結構柱才能抵住。所以.50BMG的效用是足夠的。
然後問題來了,這只能說明子彈還行,但這一百多年前的槍結構難道不落伍?我想說的是,有點落伍,但對於重機槍而言問題不大。
首先M2重機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這結構現在除了手槍之外很少用,因為影響精度。但對於重機槍而言,槍管後坐有助於降低後坐力,所以我們能看到咱們的89式重機採用了導氣+後坐結合的自動原理。那麼精度呢?
其實重機槍基本沒有單發射擊的需求,而在自動射擊時,槍管後坐原理導致的精度下降基本也可以忽略了。每一發打出去,槍管連帶三腳架都抖的厲害,非剛性固定槍管那點影響真的有限。
但M2也有自己的問題,太重(連三腳架重58KG)、射速太慢(450發/分)。
太重導致了這貨只能掛在車上或者作為固定火力點,但美軍也就是拿他這麼用的...曾經他們確實嘗試過減重,甚至開發了XM312這種全重只有19公斤的新機槍試圖取代M2 。
但雷聲大雨點小,最終XM312還是沒能拿掉那個代表試驗型的"X",計劃被束之高閣。一方面是它同樣採用導氣+退管,但原理很複雜,成本昂貴。二方面是想要維持計劃內的精度和可靠性,射速只能被控制在260發/分... 這射速完全就不適合用來壓制...
或許美軍也考慮到,他們時下的作戰方式足夠多樣,並不看重由單兵能夠攜行的大口徑直射火力(咱們作戰地形比他們考慮的更多樣,所以更傾向於複雜地形下的單兵穿插),所以M2白朗寧依舊以車載火力的形式,與Mk19並稱車載戰地雙狗溜達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