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M2重機槍到現在還在用?機槍天花板已經到頂了?

2020-12-08 騰訊網

話說M2白朗寧重機槍算是有些年頭了,從1917年就開始研發,到1921年推出三種原型版本(水冷地面型、風冷航空型、重管地面型)到幾年已經差不多百年了。但美軍乃至北約部隊到現在要還是以M2HB(重管型Heavy barrel)為主力重機槍,而這個問題也有不少兄弟私信過我,所以這篇聊聊為啥M2老乾媽依舊那麼堅挺。

首先我們把槍給分個類,手槍、衝鋒鎗、步槍、自動步槍、輕機槍、重機槍

當然,這個很籠統,比如自動步槍我還能細分為字面意義的自動步槍、突擊步槍、戰鬥步槍、準射步槍等等,但這篇不談這個。籠統的分類有助於理解這個世紀的槍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些分類中,手槍、衝鋒鎗、重機槍、步槍(主要指栓動)改變不算大。

因為一戰期間已經出現白朗寧退管+槍管偏移式閉鎖(M1911),到現在為止,很多手槍還是傳承這套結構,子彈也依舊是9mm、.45ACP為主。當然,材料和戰術附件的革新很大,但算不上是革命性創新。

衝鋒鎗到二戰之後已經走下坡路了,而且到現在為止依舊是自由槍機為主,只不過現代追求精度,更多是閉膛待擊而非開膛待擊。雖然現代也有MP7、P90這種奇怪的成員,但我個人不喜歡把他們歸類為衝鋒鎗(連手槍彈都不是了,算毛衝鋒鎗)

現代高精狙依舊是傳統栓動步槍那套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無非是在加工精度,床座,扳機二道火設計,自由浮動槍管等細節上提高。但高科技附件對其的提升也很大,不過就槍本身而言沒有重大革新。(有些奇葩閉鎖,比如布拉賽爾R93的爪套機頭算是讓人眼前一亮,但不適合軍用,因為可靠性、勤務性太差)

而自動步槍和輕機槍算是這一百年來改變最大的,主要變化基於彈種和戰爭模式的改變。但這篇不聊他們,主要說重機槍。

一定要給重機槍分個類的話,也可以分。一是以早先那批馬克沁水冷為主的重型、但依舊發射中口徑全威力步槍彈的機槍。二是以大口徑為主的機槍,我要說的肯定是後者。

咱們先考慮大口徑機槍出現的原因是啥?因為一戰出現了戰機和坦克,而大口徑重機槍就是為了拆這兩而生的,至少德國人當時研發的13.2mm Tuf彈本意是為了裝在機槍上,但到一戰結束都沒用上,反倒是被美國搶了先。(圖為德國M1918,Tuf 13.2mm重機槍)

而M2這批 12.7x99mm的子彈就當時而言,拆飛機和拆坦克都不是問題。畢竟當時坦克裝甲普遍就十幾mm,面對20多mm穿深的.50BMG彈確實心累。

到了二戰期間,.50BMG拆坦克就有點力不從心了,但作為防空/航空機槍到時還行。再到戰後,隨著飛機越來越結實,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快,.50BMG也不行了,但這意味著 。50BMG沒用了?不,它煥來了新生。

首先從子彈的角度去說,子彈中心式底火+金屬定裝彈殼+無煙火藥+尖頭彈這種黃金搭檔組合完成之後,20世紀初那票子彈一直用到現在,比方說7.62x54R、.30-06。要不是北約華約統一了口徑,估摸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在用自己百年前的彈種。但即便如此,在民用彈藥這塊這些百年老彈依舊堅挺。我的意思是,子彈從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天花板了,無非就是在彈頭材質、形狀、發射藥、底火上面做一些小打小鬧。

.50BMG也是一樣,它本身就是和用來拆輕裝甲,也適合用來拆薄掩體,而輕裝甲和薄掩體到現在依舊存在,即便是肩膀寬的沙土袋掩體也擋不了它幾發,240的磚牆更是和玩兒一樣,甚至鋼筋混凝土的200mm+剪力牆都只能擋個2-3發,只有厚實的結構柱才能抵住。所以.50BMG的效用是足夠的。

然後問題來了,這只能說明子彈還行,但這一百多年前的槍結構難道不落伍?我想說的是,有點落伍,但對於重機槍而言問題不大。

首先M2重機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這結構現在除了手槍之外很少用,因為影響精度。但對於重機槍而言,槍管後坐有助於降低後坐力,所以我們能看到咱們的89式重機採用了導氣+後坐結合的自動原理。那麼精度呢?

其實重機槍基本沒有單發射擊的需求,而在自動射擊時,槍管後坐原理導致的精度下降基本也可以忽略了。每一發打出去,槍管連帶三腳架都抖的厲害,非剛性固定槍管那點影響真的有限。

但M2也有自己的問題,太重(連三腳架重58KG)、射速太慢(450發/分)。

太重導致了這貨只能掛在車上或者作為固定火力點,但美軍也就是拿他這麼用的...曾經他們確實嘗試過減重,甚至開發了XM312這種全重只有19公斤的新機槍試圖取代M2 。

但雷聲大雨點小,最終XM312還是沒能拿掉那個代表試驗型的"X",計劃被束之高閣。一方面是它同樣採用導氣+退管,但原理很複雜,成本昂貴。二方面是想要維持計劃內的精度和可靠性,射速只能被控制在260發/分... 這射速完全就不適合用來壓制...

或許美軍也考慮到,他們時下的作戰方式足夠多樣,並不看重由單兵能夠攜行的大口徑直射火力(咱們作戰地形比他們考慮的更多樣,所以更傾向於複雜地形下的單兵穿插),所以M2白朗寧依舊以車載火力的形式,與Mk19並稱車載戰地雙狗溜達到現在。

相關焦點

  • 機槍種類全科普,從馬克沁到IAR,各類機槍的名稱定義
    我們對於輕機槍、班用機槍、通用機槍乃至重機槍這些名稱並不陌生。而且也能從它們的名字中找到它們大致的定位,不過往細了說,可能就對這些機槍最根本的定義有些模糊了。所以今兒就盤一下機槍家族的名分和分類。說到輕機槍不得不提一下自動步槍,不過這裡的自動步槍戰後那些FAL、G3那些自動步槍。而是指BAR這種,可能是語境理解的問題。你看美國人到現在都還把班組機槍手叫做Automatic rifle而不是Machine gunner。一戰時期兩把比較有名的自動步槍,一把是後來廣為人知的BAR,另一把是同樣是廣為人知(臭名昭著)的紹沙。
  • 圖集|重機槍掃射,美軍M2型.50口徑重機槍射擊訓練
    隸屬於海軍陸戰隊第31遠徵部隊的一名海軍陸戰隊員從打開後艙門的CH-53E超級種馬直升機上發射M2型.50口徑重機槍模擬打擊海上目標,注意重機槍安裝在艙門的迴轉式機槍架上,且重機槍底部安裝了一根軟管用於導引彈殼落下。射擊瞬間可散式彈鏈被拋出槍外。
  • NSV重機槍成同類機槍中最好的一款武器
    在戰場上,重機槍無疑是很大的威脅,它不僅殺傷力大,還能提供持續的火力輸送保證絕對的火力優勢。而它的存在也會加快戰爭的進程。因此在雙方陣營甚至會派狙擊手抱保護槍手輸送,可見一場戰爭中它有多重要!而就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就研製了一款整形性能極好的NSV重機槍。
  • MP5、PKM,M2重機槍都有!
    由長慶廠仿製自M16A1的步槍被命名為CQ步槍,由於其極高的性價比,甚至在北美市場上也收穫了不小的份額,致使柯爾特公司在明知M16步槍的國際版權已經過期的前提下,仍然堅持以侵權名義起訴北方工業出口的CQ步槍,將其趕出自己的市場範圍。
  • 坦克為什麼還要裝備高射機槍?作用可不只是打飛機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二戰期間,戰機的速度和高度都不是特別強,裝甲部隊用來對付戰機的話,一般都會選用裝有高射機槍的坦克手動操作來對敵方的戰機進行打擊。
  • 全軍配發新型重機槍!再次減重9.5公斤,鈦合金打造全球最輕重機
    和之前的相比,我們新一代的重機槍QJZ171型減重了9.5公斤,不僅達到了班用機槍的標準,而且其火力還和以前的機槍一樣強大。最近,這款新型重機槍的試射照片被傳出來了,這也證明了這款機槍已經進入部隊服役了。
  • 機槍中「霸王槍」,大口徑機槍中的王中王
    M2白朗寧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0.50重機槍,是由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大口徑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BMG)大口徑彈藥,常見用於步兵架設的火力陣地及軍用車輛如坦克、裝甲運兵車等,主要用途是攻擊輕裝甲目標,集結有生目標和低空防空。
  • 最彪悍的重機槍:口徑只有12.7毫米 卻能把裝甲車打成篩子!
    這款堪稱暴力的狙擊步槍,所使用的是美軍現役的.50BMG彈藥,這款威力巨大的彈藥也應用在美軍另一款傳世經典上,這就是著名的M2HB重機槍。M2HB重機槍是美國在一戰後的1921年,由著名槍械大師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一款使用.50BMG子彈的重機槍。這款機槍從外形看起來方方正正,其自動結構採用著名的槍管短後坐式。
  • 他用一支輕機槍打啞了日軍據點 卻被長官打了40馬鞭?
    悄悄架設在臨近公路的一幢民房上,並且用南瓜葉覆蓋偽裝起來。   日軍的運輸車輛駛入預定區域,指揮員一聲令下,房頂上的捷克式驟然開火,猛烈掃射領頭汽車。   襲擊來得如此突然,火力又如此密集,一下子就把車上的敵人打蒙了。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已經中彈倒下   徹底喪失反抗能力。
  • 解放軍最著名的大威力機槍,曾經重創敵軍,裝甲車都能啃穿
    看過戰爭片的都知道,重機槍真的是很厲害,它能連續長時間的射擊,能夠很有效的壓制住敵軍,而且它能夠進攻輕型裝甲車。在二戰以後,各國加大了對重機槍的研發力度,我國目前使用的是89式重機槍,它是中國在1989年研發出來的,它的性能非常好,射程最遠可達1500米,每分鐘可射出600發子彈。
  • 中國大口徑機槍全球最輕:美軍想造更輕的 卻慘遭失敗
    中國89式12.7毫米重機槍總重26.3千克,其中槍身重17.5千克,三腳架中8.8千克,這樣的重量無論是和當今世界普遍裝備的類似武器相比,還是和我軍歷史上裝備的類似口徑機槍相比,都有非常明顯的重量優勢。雖然美國憑藉較發達的武器研發能力,曾經研製過一款更輕的XM312型12.7毫米重機槍,但是受眾多技術難題的困擾並沒有服役,因此,至今為止,中國89式還是當今世界最輕便的12.7毫米重機槍。
  • 雙口「進食」者MA-16機槍
    去年11月,緬甸展出了口徑為12.7毫米的MA-16機槍。這款機槍其實是新加坡授權緬甸生產的型號。它的本體是CIS 50MG重型機槍。為響應新加坡國防部發出的取代美式白朗寧M2HB重機槍的要求,新加坡CIS公司的工程師們吸取美國研發「多佛惡魔」通用重機槍失敗的教訓。經過2年設計、測試,他們成功研製出CIS 50MG重型機槍。從外表上看,脫胎於CIS 50MG重型機槍的MA-16,與「多佛惡魔」通用重機槍相差不大,但MA-16機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採用的是雙向供彈系統。
  • 「鳥槍換炮」的時代,7.62毫米機槍威力不足,換裝新型20毫米機炮
    BAAINBw表示這些機炮將用於裝備德國特種部隊,可能會安裝到某些輕型多用途車輛上,成為車載武器。德軍特種部隊的車載機槍口徑大多數都是7.62×51mm(德國人的老毛病了),如果P20列裝,那麼真是名副其實的"鳥槍換炮"。
  • 從《罪惡都市》到《GTA5》加特林機槍發展史,夢開始的地方!
    2020-11-29 11:59:06 來源: 熱遊娛說 舉報   大家首次見識到加特林機關槍都是在什麼遊戲呢
  • 92式重機槍射速偏慢,比馬克沁笨重,二戰時日軍為何堅持裝備它?
    馬克沁機槍是自打它問世以來全世界殺人最多的一把機槍,而92式重機槍在他面前連提鞋的資格都不夠,既然如此,為何二戰中的日軍還要堅持使用92式重機槍?其實日軍早注意到了馬克沁機槍,並且模仿過馬克沁機槍,奈何自己技藝太差,最終也沒搞出個像樣的東西來。
  • 日本HO103機槍那些事
    於是傷透腦筋的陸軍馬鹿開始研製威力更大的航空機槍,並將口徑暫定在了當時比較普遍的12.7mm。陸軍航空總部的馬鹿將這一批機槍前綴標為「ホ」(ho)來代表大口徑航空機槍。首先,陸軍馬鹿們想到了最保守的方法,餵89式機槍吃藍色小藥丸......對,就是等比放大就鼓搗出來了ホ-101式」機槍,但凡用腦子想一想這樣肯定解決不了可靠性差的問題。
  • 連殺手都不用僱,用衛星遙控機槍,動動手指就讓伊朗「痛徹心扉」
    伊朗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於11月27日在首都德黑蘭遇襲身亡,根據環球網援引伊朗媒體的消息,整個"暗殺"過程僅用了3分鐘,並且現場沒有任何襲擊者參與,殺死法赫裡扎德的武器為遙控機槍,通過衛星控制射擊,而槍枝則是以色列生產的。
  • 關於步戰車:能防禦大口徑機槍打擊,也能抵禦小口徑機關炮打擊
    原因除了步戰車擁有比裝甲輸送車更強的防護裝甲,擁有一定的自衛甚至是主動進攻能力,比如蘇俄裝備的BMP-3步戰車,車載武器就有1門2A70型100mm火炮、1門2A72型30mm雙鏈供彈機關炮,以及3挺7.62mm有效射程1500米的機槍,堪稱「超豪華」的武器系統配置。
  • 比利時響尾蛇-劉易斯輕機槍
    飛機安裝劉易斯 德國空軍立刻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發現英國人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劉易斯機槍,如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劉易斯機槍的發明者也是一位美國人薩克·牛頓·劉易斯,這種新式機槍全重只有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