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製作粗劣的神劇對抗戰題材影視劇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特別是一部自稱「亮劍3」的辣眼神劇《雷霆戰將》招來了廣泛的惡評,除了劇中男女演員靚麗外觀和雷人的髮蠟外,一些軍事方面的錯誤也讓人不忍直視,其中一幕就是對日軍擲彈筒的使用:一群日軍士兵一字排開站好後集體發射擲彈筒,而那些擲彈筒還是頂在膝蓋上發射!對此,稍有抗戰以及武器常識的人都會看到這種情況已徹底脫離史實。
對自動武器數量不足的日軍步兵而言,擲彈筒的意義十分重大
二戰中的日軍步兵武器整體而言和歐美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但素有袖珍大炮稱號的擲彈筒卻獲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評,這種武器的問世還要從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說起,在圍繞要塞的塹壕戰中俄軍利用小口徑海軍炮,將其傾斜布置後配在炮架上以大仰角射擊超口徑炮彈,這就形成了迫擊炮的雛形。這種曲射火力讓日軍損失慘重,習慣模仿對手優點的日本注意到這種武器的亮點並在各國真正的迫擊炮問世後開始模仿,但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成建制大量配備較大型迫擊炮顯然力所不逮,因此日軍就開始打起袖珍迫擊炮,也就是擲彈筒的主意。日軍認為自己在連排級自動火器上開始落後於美蘇等假想對手,甚至國民黨嫡系精銳部隊在連排級火力上都不亞於日軍,所以對輕便且足以摧毀對方機槍火力點的擲彈筒就尤為熱衷。1921年,日軍最終選定了大正10年式擲彈筒服役,但其有效射程僅175米,而且精度很差,所以日軍認為10年式無法在對方機槍覆蓋範圍外進行支援,因此後來10年式逐步被淘汰,僅被用於預備役部隊。
某些神劇還原日軍使用擲彈筒時犯了低級錯誤
由於對10年式性能不滿,所以日軍在1922年又開始研究下一代擲彈筒,這也就是後來抗戰中常見的89式擲彈筒。然而就在該擲彈筒完成樣片且相應技術圖紙資料成型後,1923年的大地震卻讓這些成就徹底毀滅,最終其樣品再度完成時已到了1925年,此後四年裡日本陸軍技術部和步兵學校開始對其反覆測試並針對性改進。1929年,該擲彈筒最終被定型為89式,並最終開始快速量產和列裝。和10年式一樣,89式的口徑也為50毫米,全重4.7公斤,全長41.3釐米,有效射程則大幅增加到500米。和10年式一樣,89式也扮演著日軍步兵分隊火力支援頂梁柱的角色,其最上部位的是發射筒,內置可以調節發射時內燃氣壓強的機構以擊發和支撐裝置,發射筒內還有可以維持命中精度的直膛線。為保證射擊瞄準,89式的發射筒外壁上還有瞄準白線,而發射筒下方則是配備了撞針的調解平臺,這可以用於擊發炮彈時充當底火,而且平臺自身還能通過調節機構轉換高低,進而以控制發射筒內氣體膨脹空間的方式改變發射距離。在其發射機構上,還專門有防塵的皮套,而最底部的裝置則專門用於穩定筒身降低抖動。
日軍高千穗傘兵突擊隊士兵使用擲彈筒,注意此人攜帶了百式衝鋒鎗
日軍認為89式彌補了手榴彈和輕型迫擊炮之間的空白,而89式後來獲得好評則主要來源於如下因素:第一,重量輕。89式自身的重量基本和步槍接近,使用的榴彈重量也僅為820克,不但攜帶方便而且對編制的佔用比也很低,可以3人分工(發射裝填和指揮)也能單人攜帶使用(攜帶8-16枚榴彈),不但能就地支援而且可以攜帶中快速衝鋒隨時發動攻擊。美軍的60毫米迫擊炮的重量達到19公斤,僅炮組就需要3人,對編制的佔用比大得多,支援靈活性也更低。第二,價格低廉結構簡單。89式的生產對時間和材料都很低,很多工廠都能迅速量產,成本只相當於三支三八式步槍,是97式輕迫擊炮的三十分之一。第三,相對於其體量而言89式的威力和射程很可觀。89式的最大射程可達700米,一些老手可以通過望遠鏡協助下在500米外取得較高命中率,而且其榴彈裝藥為150克,超過了蘇德美超輕型迫擊炮(其裝藥量一般為90-115克),再加上其彈片數量更多,結合其8米的殺傷半徑,自然在同等條件下殺傷力更顯著。第四,89式操作簡單且通用性強。雖然89式的瞄準設備只有筒身外帶有刻度的白線以及簡易機械瞄準機構,但由於其操縱簡單所以新兵上手速度較快,很容易在短期內保證命中率,進入戰鬥時只需目測將仰角調整到45度後拉動擊發杆上的皮帶即可完成射擊,一些老手甚至可以在1分鐘內射擊25次!89式不但能發射專用的89式榴彈,也可以發射91式等三種標準手榴彈以及煙霧彈、燃燒彈、照明彈甚至化學特種彈,這無疑極大提升了日軍步兵分隊的火力強度。
曾有美軍士兵弄錯擲彈筒的發射方式,結果導致大腿骨折
在非戰時態勢下日軍擲彈筒會統一由大隊(營級單位)保管,戰時則會下發到更小的基層單位,一個標準的日軍中隊下轄三個小隊,而一個小隊裡一般會有四個分隊,其中約有1-2個分隊配備了擲彈筒。一個標準的擲彈筒小組為4人,配備一部擲彈筒和三支步槍以及最多54發各類擲彈筒彈藥。由於89式具有射程優勢,所以他國最小型迫擊炮難以在射程和威力上具有優勢,槍榴彈就更無法與之抗衡,而更大型的迫擊炮則一般只有營級才會擁有,這無疑讓日軍在連排級火力上甚至彌補了自動火器帶來的差距。實際戰鬥中,日軍往往會集合至少2-4具擲彈筒統一攻擊對方機槍掩體一類目標,此時就會形成一個臨時性的擲彈筒分隊,而攜帶93式軍曹用望遠鏡的分隊長和資深觀察手會成為這些擲彈筒手的指揮者,這種望遠鏡在每個中隊都至少配備了12個,其獨特之處就在於以伽利略結構望遠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測量距離的密位劃分(水平40個垂直25個),上半部分還有凸透鏡,可以有效看清密位劃分由此確定距離,由於這種望遠鏡可以迅速確定目標的距離和方位,再加上日軍一些老手會密集發射,所以往往很容易迅速將大量榴彈打在對方主要目標頭上,其彈著點散布面之小十分出人意料。
對日軍擲彈筒而言,其首要目標之一就是美軍噴火兵
飽受擲彈筒之苦的主要包括當年的中國和美國軍隊,當年中國軍隊不但缺乏各類身管火炮和迫擊炮,而且機槍數量也遠不如日軍,有限的重機槍往往集中到關鍵點以防禦日軍重兵進攻,這卻導致日軍擲彈筒有機可乘。日軍擲彈筒分隊經常在遠距離進行齊射,有時幾次試射後即可命中,日軍還會讓擲彈筒分隊潛入中方重機槍陣地前突然發動急齊射。由於重機槍動輒上百斤,轉移困難不言而喻,淞滬抗戰時中國某旅36挺重機槍很快就被對方摧毀了32挺,所以中國官兵一般在重機槍射擊幾百發後就必須快速轉移。關家堖戰鬥中日軍岡崎大隊居高臨下以重機槍和擲彈筒形成了密集的火力防禦網,導致數量絕對優勢的八路軍多次衝鋒以犧牲慘重的失敗告終。非但如此,中國有限的戰防炮陣地也往往因日軍擲彈筒而損失慘重,日軍在大戰役時經常以坦克伴隨步兵,雖然日軍坦克性能遠不如歐美,但依舊讓武備貧弱的中國軍隊倍感棘手,少量戰防炮有時已經是一個軍的全部家底,雖然它們足以摧毀日軍坦克,但日軍卻經常以步兵擲彈筒分隊潛入到近距離後發動突襲對其進行壓制,這最終就導致中國陣地對坦克的防禦水平大幅下降,進而很容易被日軍同時發動的步坦協同所突破。而且在轉移時,由於日軍擲彈筒攜帶方便且火力不容小覷,同樣經常導致重武器嚴重不足的中方在猝不及防地遭遇戰中損失嚴重,據稱八路軍在反掃蕩作戰時三成傷亡都是由日軍擲彈筒導致。
曾有擲彈筒使用高手直接從對方坦克頂蓋開口處打進去
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美軍具有絕對制空制海權以及火力優勢,但依舊在不少島嶼作戰中因擲彈筒而吃虧。在一系列島嶼作戰中,日軍由於受制於海運和後勤,有限的大口徑火炮經常出現彈藥吃緊問題,而且還容易在射擊後暴露位置導致自身陣地迅速被美軍飛機和艦炮定點清除。所以日軍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灘頭防禦和反登陸衝鋒攻擊,逐步轉為依託地形和防禦要塞遲滯消耗美軍的戰術,此時日軍主要依靠輕重機槍、中小口徑直瞄火炮和擲彈筒。在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日軍經常依靠四通八達的防禦坑道進行機動,隨時以擲彈筒遊擊戰的方式對美軍集結的分隊進行突襲,而美軍卻難以在複雜的戰場上準確找到日軍擲彈筒的位置,還很容易陷入對方機槍和擲彈筒交叉火力進而損失慘重。自塔拉瓦島戰役開始,直到後來的衝繩和硫磺島等戰役,神出鬼沒的日軍擲彈筒分隊一直成為美軍登陸部隊的心腹大患,日軍面對數量和質量優勢的美軍坦克伴隨步兵時,往往會用擲彈筒和機槍進行突襲以分割殺傷美軍步兵,而日軍戰防炮和反坦克小組就會趁機竭力襲擊美軍坦克,最終讓美軍的攻勢被極大遲滯。據稱一名日軍擲彈筒分隊長曾單兵攜帶擲彈筒進行遊擊戰並在安加爾島戰鬥中導致近200名美軍士兵傷亡!而且一些日軍擲彈筒操作手還經常趁著美軍坦克暫時停下並打開頂部艙蓋時發動襲擊,這就導致美軍坦克車組經常遭受傷亡,有時擲彈筒榴彈甚至會從美軍坦克頂蓋鑽入內部爆炸最終導致坦克被毀!有研究者認為正是日軍各島嶼守備部隊的此類戰術頑抗導致美軍傷亡過大,才導致美軍最終以原子彈襲擊取代登陸日本本土以提前結束戰爭。
面對真正的迫擊炮,擲彈筒明顯不是對手
有趣的是,在美軍情報文件中往往將擲彈筒形容為膝蓋迫擊炮,因為一些不明就裡的美軍士兵繳獲日軍擲彈筒後發現其底座結構十分特殊,似乎正好可以放在大腿或膝蓋上進行射擊(事實上擲彈筒底座是放在地上抵消後坐力,同時用手握住筒身以儘量減少發射時的震動)。結果這反而導致不少美軍士兵在試射和戰鬥中臨時繳獲使用後因錯誤的方式導致關節脫臼甚至腿骨骨折,這種哭笑不得的情況最終讓美軍情報人員立刻在後續手冊中明確提到禁止將擲彈筒放在腿上發射,由此看來國內某些神劇無視擲彈筒基本操作方式而帶來的笑話有多麼雷人。抗戰中飽受日軍擲彈筒之害的中國也在繳獲後開始仿造,由於擲彈筒本身工藝相對簡單所以很多敵後兵工廠都開始迅速仿造,雖然當時中國的鋼鐵工藝和火藥製作水平很低,導致多數仿造版擲彈筒在精度、射程和威力方面都遜色於日本原版,但中國造擲彈筒卻進一步節省了工藝,製作速度比對方有過之無不及,一度使其成為基層部隊為數不多的可以快速補充的支援武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仿造版的擲彈筒還增設了兩腳架,這就使其在發射穩定性方面明顯強於日本原版,到抗戰結束時不少八路軍部隊都做到了一個班一具擲彈筒。直到抗美援朝時期,由於志願軍迫擊炮數量依舊不足,所以大量擲彈筒依舊成為志願軍的重要支援武器,並曾在冷槍冷炮戰術中發揮了不小作用。
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也曾大量使用擲彈筒摧毀美軍機槍火力點
然而,二戰後期日軍擲彈筒的好日子也逐漸走到了頭,由於戰爭後期日本原材料愈發匱乏,不少擲彈筒的工藝和彈藥性能都明顯下降,最終導致它們不是筒身壽命不足就是榴彈發射後容易早爆或威力下降。而大量日軍老兵陣亡後新兵往往難以達到老兵的水平,這就導致新的日軍擲彈筒手在射擊效率上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美軍自戰爭中期開始大量配發了60毫米或更大口徑迫擊炮,它們的瞄準設備遠非擲彈筒可比,而且射程要遠得多,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開始明顯壓制了日軍。此外由於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坦克數量和質量都嚴重不足,所以大量配發給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也開始轉行用於摧毀日軍地堡,這無疑讓隱蔽於其中的日軍擲彈筒手雪上加霜。二戰結束後,隨著迫擊炮和槍榴彈技術不斷進步,瞄具簡陋且結構相對原始的擲彈筒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這些當年日軍的招牌武器,它們已作為展品在櫥窗內無聲地訴說著當年血與火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