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傘飛行員掏手槍自衛,4槍擊落日軍戰鬥機?這不是抗日神劇

2020-12-07 騰訊網

在所有熱兵器中,手槍是體量最輕巧的武器,威力弱,射程短,只有在50米以內的近距離才能發揮作用,通常作為自衛武器使用。面對手槍彈的攻擊,穿著防彈衣就能起到一定的防護效果,而對於車輛、坦克、飛機一類的大目標,手槍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那麼,用手槍擊落戰鬥機這種事聽起來有點像侮辱觀眾智商的抗日神劇橋段,但是,事實上相比「手撕鬼子」、「褲襠藏雷」、「包子雷」之類的噁心設定,用手槍擊落飛機並非完全虛構誇張,在現實中是有跡可循的。

■「手榴彈炸飛機」是抗日神劇裡經典的雷人橋段之一。

在世界空戰史上,手槍曾經是最初的空戰武器之一。在一戰初期,當時交戰雙方的飛機都沒有裝備武器,主要執行偵察任務,剛開始相遇時還頗有紳士風度地相互問候。但是到後來為了阻止對方的行動,飛行員們也開始兵戎相見,使用從漁網到鐵鏈,從板磚到槍械等各式傢伙展開原始的空戰,而當時最常見的戰鬥場面就是飛行員們像決鬥一樣拔出手槍互射。雖然沒有確切記錄當時是否有飛機被手槍擊落,但可以肯定手槍在空戰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描繪一戰初期飛行員用手槍進行空戰的畫作。

到二戰時期,空戰武器已經進化為各種機載槍炮,手槍依然作為自衛武器被飛行員帶上天,但在空中基本沒有開火的機會。說起用手槍打飛機,筆者印象比較深的是電影《巴頓將軍》中,滿嘴髒話的巴頓用手槍向俯衝掃射的德軍飛機射擊,滿滿的牛仔既視感。不過,凡事無絕對,在空中用手槍擊落敵機雖然是極小概率事件,但確實發生過。有資料稱,在二戰歐洲戰事結束前夕,1架美軍L-4觀測機在執行任務時與1架德軍Fi-156相遇,美軍飛行員靠近敵機後用隨身配槍開火,竟然將目標擊落,據說這是歐洲戰場上最後一架被擊落的德軍飛機。相比這個戰例,美國陸軍航空兵少尉歐文·伯格特的經歷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當他在1943年3月用手槍向一架日軍戰鬥機射擊時,他本人還吊在降落傘下,飄蕩在千米高空中!

■電影《巴頓將軍》裡的經典鏡頭:巴頓將軍用手槍向低空掃射的德軍飛機開火。

歐文·伯格特於1920年8月29日出生在德克薩斯州格拉漢姆,1941年大學畢業後他前往紐約華爾街就職。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伯格特和許多充滿愛國熱忱的美國年輕人一樣,放棄優厚的工作,穿上軍裝為國效力。伯格特選擇加入美國陸軍航空隊,在新哥倫比亞陸軍飛行學校接受訓練,於1942年7月26日獲得了飛行員資格,順利畢業,被授予少尉軍銜,前往太平洋戰場的中緬印戰區參戰。

■歐文·伯格特在美國陸航服役時的留影,當時他剛從航校畢業,獲得了少尉軍銜。

伯格特被分配到駐印度的美國陸航第10航空隊第7轟炸機大隊第9中隊。第10航空隊駐紮在加爾各答西北方的旁達維斯瓦基地,該部的任務是保衛從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至中國雲南的空中運輸線,也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同時支援印緬前線的盟軍作戰,攻擊緬甸境內的日軍目標,尤其是破壞由仰光通往緬甸北部的日軍交通線。1943年3月31日,第7大隊的12架B-24「解放者」轟炸機奉命對緬甸中部彬文那的一座鐵路橋及附近的2座日軍機場實施空襲,由大隊指揮官康拉德·尼克拉森上校親自帶隊。伯格特作為一架B-24的副駕駛參加此次行動,他的機長是勞埃德·詹森中尉。

■美軍陸航的B-24「解放者」轟炸機編隊,伯格特是一架B-24的副駕駛員。

在轟炸機群抵達目標前,遭到日本陸航第64飛行戰隊的13架一式「隼」戰鬥機的攔截。美軍機組成員操起機槍奮力抵抗,但是兇狠好鬥的日軍飛行員駕駛輕巧靈活的「隼」輪番攻擊,編隊長機首當其中,連連中彈,尼克拉森上校身負重傷。詹森中尉的B-24也遭遇數架日軍戰鬥機的圍攻,機槍子彈穿透了機身蒙皮,打碎了駕駛艙內的氧氣瓶,並引發火災。頂部炮塔機槍手塞繆爾·克洛斯迪克中士看到情況危急,從炮塔中鑽出,手持滅火器滅火,伯格特則離開駕駛席,接替克洛斯迪克操縱頂部機槍向逼近的日軍戰鬥機開火。

■這幅彩繪表現了日本陸航第64飛行戰隊的一式「隼」戰鬥機雙機編隊。

儘管美軍飛行員們竭盡全力還擊,但這架B-24的命運已經註定了,機身上布滿彈孔,座艙內濃煙瀰漫,引擎相繼失靈,詹森意識到無法挽救飛機,於是下令機組棄機跳傘。由於內部通訊系統已被破壞,伯格特和克洛斯迪克只能透過煙霧用手勢傳遞命令。就在伯格特躍入空中後不久,那架B-24就凌空爆炸,包括伯格特在內只有5名機組成員成功跳傘。然而,死神並未離去。在戰場上空徘徊的日軍戰鬥機注意到空中飄浮的幾頂降落傘,不顧國際公法實施了最卑劣的行徑,駕機射殺美軍跳傘飛行員。詹森目睹了兩位戰友慘死在日軍的槍口下,他的手臂也被擊傷,既絕望又無助。

■一架凌空爆炸的B-24轟炸機,機尾與機身分離,墜向地面。

伯格特不想坐以待斃,頭腦中快速思考著逃生之策,他決定裝死以迷惑這些兇殘的劊子手,同時將自己的配槍——11.43毫米口徑的柯爾特M1911A1手槍——從槍套裡取出,打開保險,緊貼在大腿側面,等待著反擊的機會。果然,一架日軍戰鬥機向伯格特靠近,為了確認他的死活,日軍飛行員將速度減小到接近失速,還打開了座艙風擋以便於更好的觀察,這是他犯下的致命錯誤。在日軍戰鬥機接近到足夠距離時,伯格特突然抬槍出手,朝著日機連開四槍,在當時的情況下精確瞄準是不可能的,只能做概略射擊,他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日軍暴行的憤慨和反抗。然而,槍響過後,那架日軍戰鬥機突然陷入了盤旋,失去高度向地面墜落,最終消失在伯格特的視野中。

■伯格特的配槍柯爾特M1911A1型手槍,這是一款經典名槍。

伯格特不清楚那架日軍戰鬥機發生了什麼狀況,但至少他獲得了暫時的安全,成功著陸,並與機長詹森和機槍手克洛斯迪克會合。他們躲進一片樹林裡試圖逃避日軍搜捕,不幸的是被緬甸人抓住,然後被移交給日軍。伯格特等人隨後被送往新加坡的一處戰俘營關押,開始了長達兩年半的囚徒生活,在惡劣的生活條件和日軍看守非人的折磨下,體重由90公斤減少到45公斤。戰爭臨近結束時,伯格特和另外37名戰俘被空降到新加坡的8名美國OSS特工解救。

■描繪伯格特在降落傘下用手槍向日軍戰鬥機射擊的畫作。

在戰俘營的日子裡,伯格特常常回想起那次死裡逃生的經歷,由於他沒有親眼看到敵機墜毀,也沒法到現場查證,甚至找不到旁觀證人,所以他也不能肯定自己是否用手槍擊落了那架「隼」。在日軍的作戰記錄中,第64飛行戰隊當天沒有飛機損失,也沒有飛行員受傷。

某日,伯格特偶遇第311戰鬥機大隊指揮官哈裡·麥爾登上校,談及此事,上校透露了一個信息:一位日軍大佐曾告訴麥爾登,他手下的一個飛行員墜機身亡,屍體被拋出座艙,事後檢查發現其頭部有一個手槍子彈留下的彈孔,顯然他在空中就已經斃命了。從時間、地點上看很可能是伯格特遭遇的那位日軍飛行員。麥爾登同意就此事為伯格特作證,並打算書寫正式報告待日後提交上級。然而,麥爾登後來乘坐戰俘運輸船被押往日本,途中遭遇潛艇襲擊沉沒身死,伯格特失去了唯一的旁證。由於缺乏足夠的證據,伯格特的這個獨一無二的空戰戰果沒有得到官方的確認。

■一架墜毀的日軍一式戰鬥機,儘管伯格特的戰績得不到確認,但他用手槍射擊敵機的壯舉仍值得欽佩。

後來,有人對此事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如果麥爾登提到的那位日軍大佐的話屬實,那麼那架日軍戰鬥機極可能是被伯格特用手槍擊落的。首先,在事發當時沒有其他盟軍飛機在場,也沒有盟軍單位聲稱擊落敵機;其次,這次戰鬥發生在1200米到1500米的空中,如果那架日軍戰鬥機因為操縱失誤而陷入失速狀態,飛行員也有足夠的時間改出,安全脫離,但他沒有做到,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空中已經被伯格特一槍爆頭而亡。

戰爭結束後,伯格特回到美國,繼續在美國空軍中服役,最終以上校軍銜退役,之後重返華爾街成為一名防務承包商。2006年7月27日,伯格特因病去世,享年85歲,但他當年用手槍擊落日軍戰鬥機的神奇經歷依然在世間流傳著。

相關焦點

  • 關注|飛行員佩槍,那是有歷史滴!
    如大家所見,使用這把手槍的人,不是我們熟悉的陸軍或者武警,而是廣大少女眼中的「男神」——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現在我們九死一生,敵人已逼到我們家門口裡來了,非速行反攻,和它一拼,是不可活下去的……」當年,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以一支同樣弱小的空軍迎戰瘋狂肆虐的日軍飛機。1937年8月16日,閻海文奉命駕機轟炸虹口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在完成轟炸任務返航時,座機被日軍高射炮擊中。跳傘降落後,閻海文不幸被敵包圍,他寧死不降,用手槍擊斃了幾名鬼子,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飲彈自盡。
  • 抗日神劇成真!美國特工拿AK擊落越南戰鬥機,怎麼做到的?
    包子手雷炸飛機、手槍的子彈比機槍還要多、手撕鬼子……相信上面幾個畫面對於看過抗日神劇的吃瓜群眾來說絕對不會陌生,畢竟這可是神劇的"經典場面"了。雖然這些神劇未免有誇張的嫌疑,但在許多抗日神劇中很平常的"步槍打飛機"卻是真的曾經發生在現實中。
  • 兵器| 中國高級軍官專用11式手槍,為什麼被評為「最醜」手槍?
    114mm,比手掌還要短得多,非常適合做高級軍官的自衛配槍,女性用起來也非常適合。因為大部分時間手槍只是個身份的象徵,而不是上戰場拼殺的武器。 畢竟作為一款自衛手槍,其設計出來只是為了不時之需的,是一種最好用不上(飛機不被擊落),最好不打響(悄悄被搜救人員救走)的武器。
  • 二戰最倒黴的英軍飛行員,日本投降當天與日軍空戰,倒在黎明之前
    2002年,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退役軍人格裡.默裡回憶了自己在不屈號航母上887中隊的生涯,他在那場最後的空戰中擊落了2架日本戰鬥機。服役期間,格裡還不能辨認出自己遭遇的日軍部隊。但戰後根據檔案材料,格裡和戰友所遭遇的應該就是距離日本東京不遠的厚木航空基地302中隊。這支裝備精良的部隊負責東京地區防禦,是海軍的第一戰鬥機部隊。
  •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抗日神劇」的?評論非常現實
    抗日神劇是指那些戰爭遊戲化,我軍偶像化,右軍懦弱化,日軍偽軍白痴化的一種電視劇,由於這些抗日題材中強行加入了一些雷人、誇張的虛構場景,所以網友們紛紛稱這類電視劇為「抗日神劇」,抗日神劇的標準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武藝高強(抗日奇俠),一個人能打十幾個人,第二種是時空穿梭(黑狐),他們這些人拿著現代化武器出現在抗日時期
  • 日軍陸攻機撞向美航母,小鬍子操機槍掃射救大家,但結局讓人悲哀
    沒錯就是那個當日本轟炸機撞向美國航母,自己跳到航母甲板上的俯衝轟炸機,操起機槍掃射日機將其擊落,救了全船人,自己卻險些被日本飛機削死的那個小鬍子。而更讓大家對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最後作戰中被日軍俘虜,臨死不屈後被殘殺。這是多麼戲劇性的故事啊?
  • 是自衛,還是大戰外星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一位名叫安德烈的飛行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時,與德國飛行員迎面而遇,按照以往慣例,兩個人要向對方揮手打招呼,沒想到法國飛行員根本不吃這一套,還為對方做出了污衊性動作令德國飛行員憤怒不已。兩個人就這樣在空中開打起來,互相朝對方虛發子彈,但誰都沒有擊中對方。
  • 這4部抗日神劇,把觀眾「智商」按在地上反覆摩擦!
    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一直以來都是觀眾們非常喜歡的類型,因為這可以讓我們記住當年的抗戰史,也能讓我們認識到那些抗日英雄。而在抗日劇中,最受歡迎而且口碑最好的應該就是《亮劍》了,因為它不管是劇情還是真實度都非常好。
  • 諸多名人駕駛過的P-38,在德日軍飛行員眼裡,差別有些大
    埃克蘇佩裡最後出任務的時候駕乘一架F-5B,這是P-38"閃電"戰鬥機的偵察型。P-38"閃電"戰鬥機是二戰時期美國陸軍裝備的一款雙引擎戰鬥機,在美國的航空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並且創下了許多個第一的記錄,比如它是美國陸軍航空軍第一種雙發動機戰鬥機、第一款採用前三點起落架設計的戰鬥機、二戰期間,單座戰鬥機當中重量最高的機型等等。
  • 日本零式戰鬥機和美國野貓戰鬥機相比,優缺點是什麼?
    說起戰場冤家,日本的零式戰鬥機和美國的野貓戰鬥機作為雙方航母上的主力戰機可謂是最主要代表。野貓戰鬥機面對能力更強的零式戰鬥機,是如何取得上風的?那零式戰鬥機的優劣點又是什麼呢?1940年,日本十一架零式戰鬥機飛抵重慶,與中國架伊-15,伊-16展開戰鬥,日軍憑藉零式戰鬥機優良的空中性能擊落了我軍足足24架飛機。這一天也成為了中國空軍的恥辱日,但無可厚非,當時的零式戰鬥機確實性能更好。相對的零式為了提升空中性能,大大降低了對飛行員的保護。基本飛機出現事故,飛行員跳傘逃生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好在日本人認為這些犧牲不值一提。所以零式成為了當時最契合日本的戰鬥機。
  • 《雷霆戰將》又被中紀委點名批評,來盤點一下那些抗日神劇
    其實不止《雷霆戰將》,在此之前還有不少類似的抗日神劇。這些電視劇的情節誇張,完全神話了我們那些浴血奮戰的革命先烈。這不是致敬,而是侮辱。也是把觀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行徑。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被央視點名和廣大觀眾公認的抗日神劇。
  • 「抗日神劇」的末日到了!廣電總局:違背常理的抗日神劇不得播出
    簡而言之,就是不得播出那些「抗日神劇」!看來,抗日神劇的末日到了!不得不說,這一決定確實是大快人心!雖說影視劇為了視覺效果,而做出一些誇張的改編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些抗日神劇就純屬於「胡編亂造」,篡改歷史。眾所周知,我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結束,一共歷經了14年之久。
  • 誰能料當年杭州大學地礦系一普普通通標本員竟是曾打落六架日軍飛機的抗日英雄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百度百科搜索,或許我們都忘記了,曾經在我們一起讀書的校園裡,有這樣一位不比美國大片裡的英雄差的大神,一位前飛虎隊隊員。他曾擊落6架日軍飛機,見證日本投降儀式,赴臺後艱難回到大陸。1954年被迫勞教20年,刑滿出獄後靠蹬三輪車為生,1980年平反。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清明節,他強撐身體祭拜嶽飛廟,在精忠報國的塑像前,清淚長流。
  • 《孤島飛鷹》才是抗日神劇封神之作,《亮劍3》在它面前算小兒科
    其實這些年來,抗日神劇並不少,比《靚剪之雷霆託尼》還雷的大有「劇」在,如果要封一部為「雷神」,非《孤島飛鷹》莫屬。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覺得有些陌生,但只有提到一個名字,相信大家就懂了——燕雙鷹。燕雙鷹,他是整個抗日神劇宇宙裡最厲害的英雄,無論是殺傷力、智謀、防禦,還是個人魅力,都腳踢蝙蝠俠、拳打蜘蛛俠,美隊、雷神、滅霸、佐羅、007之類的見了都要退避三舍。
  • 少林俗家弟子主演,抗日神劇重現,《十三獵殺》口碑撲街
    近來抗日神劇少了許多。當然整個影視劇的質量是得到了明顯提升,對於抗日神劇來說,也是愈發沒有了發揮餘地。不過近日,一部抗日神片卻出現了,它就是《十三獵殺》。《十三獵殺》作為一部網絡電影,上線三天累計分帳票房227萬。
  • 一位傳奇飛行員的抗戰歲月
    原來,在1940年夏秋之季,侵華日軍將最新研製的零式戰鬥機投放到中國戰場,中日空軍經過幾次較量後,中國空軍使用的蘇制戰鬥機全面敗下陣來,被迫採取避戰策略。同時,蘇聯與日本於當年的4月13日籤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停止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中國空軍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期。由於沒有可與日本空軍抗衡的作戰飛機,邢海帆等人畢業後,也只能滯留在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無法分配至作戰部隊,參與對日作戰。
  • 抗戰劇《火流星》後制中 孫淳打響抗日第一槍
    在劇中,硬漢孫淳飾演愛國志士黃顯龍,與霍辰星(王挺飾)惺惺相惜,並帶頭打響抗日第一槍。網易娛樂7月5日報導 大型抗日歷史劇《火流星》已經結束拍攝,目前正在進行後期製作。該劇由創作過《歷史的天空》、《男人底線》等熱播劇的金牌製片人吳軍擔綱製作,實力編劇趙穎擔任編劇,執導過《雪豹》、《書劍恩仇錄》的著名導演陳浩威操刀執導,王挺、李強、孫淳、牟鳳彬、王茜華、秦海璐、張恆、江雪等眾多實力演員傾力主演。
  • 為什麼飛機失事,寧願機毀人亡,也不讓乘客跳傘?
    根據資料顯示,1938年,日本空軍擊落「桂林」號民航客機,致使客機墜毀,機上乘員除了美籍飛行員活士、報務員羅某和乘客樓兆念之外,全部犧牲。 1938年8月14日,中國航空公司「桂林」號客機,從香港起飛,準備飛往重慶,途徑廣東中山縣上空之時,遭到日軍零式戰鬥機襲擊,導致飛機發動機失去動力,最終迫降水中,僅三人僥倖活了下來。 此事爆發後,教育家黃炎培憤而寫下:「因國難而捐軀,識與不識,同聲一哭;為鬼雄以殺賊,死如未死,齎恨千秋」並號召國際社會一共抵制日寇之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