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縱觀整個二戰時期,不論是德軍的閃擊戰戰術,還是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都創下了軍事史上輝煌的一頁,標誌著現代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到來。而曾經打敗了強大的俄國陸軍,自詡東亞最強陸軍的日本陸軍,卻在整個二戰戰爭期間很少看到其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戰例。即便在日本和德國成為軍事同盟的有利情況下,日本陸軍也沒有向擅長裝甲戰的德國陸軍做深入的研究好學習。其實,日軍始終將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的戰術思想是因其一定的限制條件而決定的,其中既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理由。

主觀上束縛:日本陸軍傳統步兵戰思想的束縛
日軍高層對坦克部隊重要性的認識,其實在二戰時期一直是比較低的,相比於歐美國家對坦克在戰爭中作用的認識,那更不在一個層次上。我覺得,這種認識的差異最主要是由日本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日本是一個島國,四周皆是海洋,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如何通過海洋走出去,這樣海軍就成了一切目標的出發點。事實上,陸軍派和海軍派的矛盾也是基於此。

即使是在陸軍內部,日軍認為步兵的地位永遠是第一位的。由於坦克在日本發展的時間比歐美晚,一些守舊派一直認為坦克在未來戰爭中能起到的作用少之又少,即便是在諾門罕戰役中失利,被蘇軍的裝甲部隊教訓之後,日軍高層仍然拒絕承認其步兵無法能單獨對抗蘇軍的事實。二戰全面爆發後,當德軍的裝甲集群為希特勒立下赫赫戰功時,日本總算是被坦克集中使用帶來的威力震撼到了,日軍也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戰車部隊,並在1942年9月發布了《戰車部隊應用通告》,坦克的作戰教義的改變就是想從思想上根本扭轉人們對坦克應用的認識。但是,從之後的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仍然可以看到,日軍還是違背了其作戰教義,直到戰爭結束,日軍始終沒有將舊的思想轉變過來。

日軍認為,在陸地戰爭中,步兵最大的威脅是機槍,日軍的炮兵可以壓制敵軍的機槍,但是當己方和敵方相當近的時候,為了防止己方炮兵的誤傷不得不停止開火。當兩軍步兵相距130碼左右時,日軍步兵將使用70毫米步兵炮和75毫米山炮開路,但是這些火炮防護性很差,很容易受到敵軍的集火攻擊,最致命的是沒有任何的機動性。另外,在這個距離上,日軍還可以使用50毫米擲彈筒,但當時日軍的步兵聯隊自己並不裝備迫擊炮,於是日軍高層就想出讓坦克來解決這一難題。坦克的火力消滅敵軍的重機槍和火炮那是輕而易舉,這樣日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衝上敵軍陣地了,這樣一來,坦克就被當做成了一個可移動的步兵炮了,坦克在戰術上還是成為了支援步兵作戰的武器了。

客觀上的限制:海權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東亞缺少強大的陸上威脅
由於在亞洲,日軍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已經是首屈一指,日本常年和落後的中國、東南亞國家較量,日軍現有的軍事力量已經足夠應付,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遲滯了日本在戰術上的更新發展。由於當時的中國軍隊擁有很少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日軍預計在東南亞會遇到極少的英美軍坦克,所以即便是日本落後世界水平的輕型坦克,在作戰中仍然可以當作主戰坦克來用,在偵察和支援作戰中其威力也很大。再加上亞洲落後的交通系統,數量龐大的坦克難以運抵前線,這也限制了坦克作戰模式的改變。日軍對坦克作戰教義的改變完全是基於和蘇聯作戰的假想之上,日軍認為只有和蘇聯作戰才會使用大規模的坦克對決,「南進」戰略確定後,日軍認為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的可能性降到了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島嶼大小和潮溼地形的限制,日軍只能將坦克零星分散的布置在陣地上,日軍不得不把戰車聯隊和戰車中隊從戰車師團中抽調出來,這也相當於間接的瓦解了戰車師團編制。不論是山地崎嶇的索羅門群島,還是中太平洋地區的環形珊瑚島上,幾乎都沒有供坦克機動的空間,加上美軍的高空偵察,日軍只能部署有限的坦克在坦克掩體中,對海灘上發起衝鋒的美軍予以打擊。但是,日軍的反擊過於時間久,這樣一來,日軍的坦克也只能當固定碉堡使用了。在西太平洋群島中,這裡擁有足夠的空間供坦克機動,但是日軍仍然採用了三三兩兩投入戰鬥的做法,面對美軍強大的謝爾曼M4坦克,日軍坦克命如皮薄。
結語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都很少集中使用坦克進行作戰,如果說初期是因為日軍尚未意識到這種戰術的威力,到後期則是由於坦克性能太差,以輕型坦克為主的日本裝甲部隊只能執行有限的偵察和警戒任務,根本不能獨立遂行主要作戰任務。在戰爭末期,日軍組建了由7個獨立戰車旅團和2個戰車師團組成的「機動突擊隊」準備進行「本土決戰」,這是日本陸軍首次嘗試組建機動戰略預備隊,意圖憑藉著最後的裝甲力量、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作戰進行多線作戰。在喪失了制海制空權的情況下,這些大型裝甲單位很難發揮出作用,當然歷史也沒有給日本陸軍這樣的機會,盟軍還沒有登陸日本本土,日本就已經投降了。總的來說,日本陸軍無論在坦克性能還是裝甲戰術上多遠遠落後於同期的其他強國的陸軍,步兵戰為主的作戰思想在日本陸軍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