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陸軍的沒落:簡析二戰日本陸軍裝甲戰術思想落後的根本原因

2020-12-09 戰略論

引言

縱觀整個二戰時期,不論是德軍的閃擊戰戰術,還是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都創下了軍事史上輝煌的一頁,標誌著現代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到來。而曾經打敗了強大的俄國陸軍,自詡東亞最強陸軍的日本陸軍,卻在整個二戰戰爭期間很少看到其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戰例。即便在日本和德國成為軍事同盟的有利情況下,日本陸軍也沒有向擅長裝甲戰的德國陸軍做深入的研究好學習。其實,日軍始終將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的戰術思想是因其一定的限制條件而決定的,其中既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理由。

日本經典的裝甲戰術:支援步兵作戰

主觀上束縛:日本陸軍傳統步兵戰思想的束縛

日軍高層對坦克部隊重要性的認識,其實在二戰時期一直是比較低的,相比於歐美國家對坦克在戰爭中作用的認識,那更不在一個層次上。我覺得,這種認識的差異最主要是由日本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日本是一個島國,四周皆是海洋,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如何通過海洋走出去,這樣海軍就成了一切目標的出發點。事實上,陸軍派和海軍派的矛盾也是基於此。

日本坦克部隊

即使是在陸軍內部,日軍認為步兵的地位永遠是第一位的。由於坦克在日本發展的時間比歐美晚,一些守舊派一直認為坦克在未來戰爭中能起到的作用少之又少,即便是在諾門罕戰役中失利,被蘇軍的裝甲部隊教訓之後,日軍高層仍然拒絕承認其步兵無法能單獨對抗蘇軍的事實。二戰全面爆發後,當德軍的裝甲集群為希特勒立下赫赫戰功時,日本總算是被坦克集中使用帶來的威力震撼到了,日軍也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戰車部隊,並在1942年9月發布了《戰車部隊應用通告》,坦克的作戰教義的改變就是想從思想上根本扭轉人們對坦克應用的認識。但是,從之後的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仍然可以看到,日軍還是違背了其作戰教義,直到戰爭結束,日軍始終沒有將舊的思想轉變過來。

日本坦克和步兵協同作戰

日軍認為,在陸地戰爭中,步兵最大的威脅是機槍,日軍的炮兵可以壓制敵軍的機槍,但是當己方和敵方相當近的時候,為了防止己方炮兵的誤傷不得不停止開火。當兩軍步兵相距130碼左右時,日軍步兵將使用70毫米步兵炮和75毫米山炮開路,但是這些火炮防護性很差,很容易受到敵軍的集火攻擊,最致命的是沒有任何的機動性。另外,在這個距離上,日軍還可以使用50毫米擲彈筒,但當時日軍的步兵聯隊自己並不裝備迫擊炮,於是日軍高層就想出讓坦克來解決這一難題。坦克的火力消滅敵軍的重機槍和火炮那是輕而易舉,這樣日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衝上敵軍陣地了,這樣一來,坦克就被當做成了一個可移動的步兵炮了,坦克在戰術上還是成為了支援步兵作戰的武器了。

戰爭後期日本生產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客觀上的限制:海權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東亞缺少強大的陸上威脅

由於在亞洲,日軍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已經是首屈一指,日本常年和落後的中國、東南亞國家較量,日軍現有的軍事力量已經足夠應付,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遲滯了日本在戰術上的更新發展。由於當時的中國軍隊擁有很少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日軍預計在東南亞會遇到極少的英美軍坦克,所以即便是日本落後世界水平的輕型坦克,在作戰中仍然可以當作主戰坦克來用,在偵察和支援作戰中其威力也很大。再加上亞洲落後的交通系統,數量龐大的坦克難以運抵前線,這也限制了坦克作戰模式的改變。日軍對坦克作戰教義的改變完全是基於和蘇聯作戰的假想之上,日軍認為只有和蘇聯作戰才會使用大規模的坦克對決,「南進」戰略確定後,日軍認為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的可能性降到了零。

鐵路機動中的日本坦克部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島嶼大小和潮溼地形的限制,日軍只能將坦克零星分散的布置在陣地上,日軍不得不把戰車聯隊和戰車中隊從戰車師團中抽調出來,這也相當於間接的瓦解了戰車師團編制。不論是山地崎嶇的索羅門群島,還是中太平洋地區的環形珊瑚島上,幾乎都沒有供坦克機動的空間,加上美軍的高空偵察,日軍只能部署有限的坦克在坦克掩體中,對海灘上發起衝鋒的美軍予以打擊。但是,日軍的反擊過於時間久,這樣一來,日軍的坦克也只能當固定碉堡使用了。在西太平洋群島中,這裡擁有足夠的空間供坦克機動,但是日軍仍然採用了三三兩兩投入戰鬥的做法,面對美軍強大的謝爾曼M4坦克,日軍坦克命如皮薄。

被擊毀的日本坦克

結語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都很少集中使用坦克進行作戰,如果說初期是因為日軍尚未意識到這種戰術的威力,到後期則是由於坦克性能太差,以輕型坦克為主的日本裝甲部隊只能執行有限的偵察和警戒任務,根本不能獨立遂行主要作戰任務。在戰爭末期,日軍組建了由7個獨立戰車旅團和2個戰車師團組成的「機動突擊隊」準備進行「本土決戰」,這是日本陸軍首次嘗試組建機動戰略預備隊,意圖憑藉著最後的裝甲力量、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作戰進行多線作戰。在喪失了制海制空權的情況下,這些大型裝甲單位很難發揮出作用,當然歷史也沒有給日本陸軍這樣的機會,盟軍還沒有登陸日本本土,日本就已經投降了。總的來說,日本陸軍無論在坦克性能還是裝甲戰術上多遠遠落後於同期的其他強國的陸軍,步兵戰為主的作戰思想在日本陸軍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相關焦點

  • 「海軍馬鹿」與「陸軍馬糞」,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大內鬥」
    日本陸海軍的嫌隙在明治維新時代就已經產生,在二戰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雙方的不睦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的軍事行動。後來,甚至發展到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而且各自的螺絲方向都是反著擰的。戰後,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回溯戰敗原因時,還專門提到日本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海軍之間的惡劣關係和作戰上計劃上的相互掣肘。
  • 大正時代與日本陸軍:簡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本陸軍》
    大概也含有激勵陸軍士氣,希冀在西南戰爭中旗開得勝的寓意。偕行社的成員主要是來自陸軍的將校軍官,「其目的是『鞏固帝國陸軍將校及相當官之團結,醇厚其親睦關係,培養軍人精神,進行學術鑽研,同時謀求社員之義助及軍人軍屬之便利。』」(本書第15頁)隨著月曜會於1889年被強制解散,偕行社成為了陸軍內部唯一的非官方團體組織。1924年成立財團法人偕行社。
  • 日本零式戰機到底優秀在哪?靈活性獨步太平洋,火力也讓陸軍羨慕
    在激烈的二戰中,各國飛行員損失很大。蘇軍曾出現過獨腿飛行員裝上假肢繼續出擊的情況。而日軍中則出現過獨眼飛行員。這就是坂井三郎,也是二戰日本海軍航空兵中的著名王牌飛行員。利用這種戰術,他從近乎必死的絕境中全身而退。後來,坂井三郎又回到日本擔任過一段時間的飛行教官。
  • 永田鐵山:「日本陸軍第一大腦」為何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
    日軍陸軍中將永田鐵山被譽為「日本陸軍第一大腦」,曾與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並稱日本陸軍「三羽鳥」,他在陸軍省軍務局長任上,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軍務局長在陸軍省是僅次於陸軍大臣和陸軍次官的第三號人物,在日本陸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死於「七七事變」之前,對中國來說可謂是一件幸事,因為永田鐵山也是策劃侵略中國的最主要的始作俑者。
  • 二戰日本間諜的搖籃---日本陸軍中野學校
    陸軍大臣發布命令:陸軍所屬各部隊、各單位,必須推薦一名或數名最優秀分子參加該所的學員選拔考試。當時「情報」這個詞,在日本還沒有普及,除了參謀本部的人,許多人講不清楚情報人員的培養是怎麼回事,被推薦的人大部分也不知道情報人員是幹什麼的。1938年1月,由秋草中佐主持了選拔考試。
  • 烏克蘭陸軍開始測試裝甲透視技術
    編者按 烏克蘭陸軍近日接收首套「陸戰平臺現代化組件」裝甲透視系統,用於在BTR-4E 8×8步兵戰車上進行測試。該組件由烏克蘭透明裝甲公司研製,通過車載攝像機、集成全息透鏡的智能頭盔系統等,為艙內乘員提供全景態勢感知能力。
  • 二戰日本飛行員為何越打越少?除了缺乏新鮮血液,主要還是養不起
    在二戰開始之後,從一戰就已經投入使用了坦克和飛機成為了新的戰場統治者,各參戰國在這兩者水平的高低也直接決定著戰爭的走向,如在二戰前期勢如破竹的德國軍隊,他們的閃擊戰理念就是基於裝甲部隊和航空兵的協同作戰。特別是後者,掌握著制空權就意味著已經勝利一半,所以本著這個原則,二戰各國在航空兵領域也是各展其能,在飛行人才的培養上也是煞費苦心。
  • 日本歷史上「海軍馬鹿」、「陸軍馬鹿」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就互相罵對方是「馬鹿」。所謂的「海軍馬鹿」、「陸軍馬鹿」其實也就是「海軍是」、「陸軍是蠢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矛盾使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互罵呢?日本是一個曾給中華民族帶來過巨大災難的國家,每當國人反思我們如此偌大一個國家被東洋彈丸島國欺凌之時總會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人團結,而當時的舊中國處於內亂之中。
  • 二戰德國航母被「壓箱底」:中途「夭折」的齊柏林伯爵號
    當然,這些「動物園」裡的「珍奇異獸」,幾乎都屬於陸上裝甲作戰平臺;海軍方面,後人能想起來的,大多是跟U-boat有關的狼群戰術,除了潛艇之外的德軍水面艦船,尤其是航母方面的軍備,往往鮮為人知。其實,就航母方面,雖然德國沒用上,但也曾經用心造過一艘——「齊柏林伯爵」號。
  • 日本陸軍航空隊,最強戰機為何以中國神仙命名?47飛行戰隊始末
    為了迎合英美鬼畜這一說法,日本還將1940年8月出產的先進陸軍戰機命名為「鍾馗」,意圖用「鍾馗」去抓「鬼」。 此款戰機性能十分優越,被裝備給日本陸軍空軍王牌,被稱為空中新撰組的47飛行隊。但是也許是47飛行隊「新撰組」這雅稱起得實在不好,和新撰組保衛德川幕府的結果一樣,日本帝國也滅亡了。今天就來看看空中新撰組,裝備日本陸軍最新科技的第47飛行隊始末。
  • 日本陸軍在二戰時由於各種原因始終沒有軍用迷彩服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受預算緊張和輕工業基礎薄弱的限制,從來沒有研發製造以及訂購過軍用迷彩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僅僅使用了偽裝網作為防護代用品。 日軍第73聯隊隸屬於民國四年(1915年)編成的第19師團第37旅團,曾經參與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的作戰,那場戰役幾乎是諾門坎戰役之前的縮小版,日本人雖然宣稱取得了勝利,其實被蘇聯人打的挺慘。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該聯隊隨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又被美國人打敗,最後在呂宋島北部山區投降。
  • 法國實施「蠍子」計劃 欲打造21世紀高技術陸軍
    「蠍子」計劃的分計劃包括:在法國和英國聯合研製的MRCM多用途飛彈的基礎上研製新型近、中、遠程戰術飛彈;研製現代化通信與指揮系統以及先進的情報系統;對「勒克萊爾」主戰坦克進行大修;採購2600輛新型裝甲輸送車,用於取代VAB裝甲戰車;為部隊提供300輛EBRC新一代戰鬥偵察車,用於取代現役AMX-10RC和「潘哈德」ERC-90戰車。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第一個分計劃。
  • 中國陸軍列裝新型100毫米輪式突擊炮
    由於當時德國國力有限,坦克部隊只能集中到裝甲師,而成本較低的突擊炮則以營為單位專門配備給步兵師,歸炮兵管轄,作為步兵師最主要的裝甲突擊力量及反坦克火力。 二戰結束後,由於步兵火力不斷增強、步兵戰車的出現、對反坦克飛彈的迷信等原因,突擊炮逐漸變成歷史名詞,在戰場上消失。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二戰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就是它們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
  • M1A2前裝甲被一炮擊穿!美精銳部隊遭遇硬茬:頭號陸軍名不虛傳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1日報導,96式坦克能夠擊穿M1A2坦克的前裝甲。美國精銳部隊很可能會遭遇硬茬。專家表示,世界頭號陸軍果然名不虛傳。使得該穿甲彈在2千米的交戰距離上最大的穿甲能力達到擊穿700毫米至750毫米均制垂直鋼裝甲的水準。
  • 二戰裝備哪家強 戰爭雷霆五系空軍陸軍大閱兵
    -9T下一頁:德系空軍——垂直機動強,B&Z之王德系空軍:垂直機動強,B&Z之王德國空軍大部分戰鬥機、攻擊機都擁有著強大的火力和極為出色的爬升力與垂直機動能力,這也是為什麼B&Z戰術是由德國人開創並發揚光大
  •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人民陸軍:新集團軍重塑陸軍鋼鐵...
    十八大以來,陸軍進行了系列改革優化,新的編制、新的番號、一支支新型作戰力量都讓中國陸軍,從「大陸軍」時代走進「強陸軍」時代。固本開新 新集團軍重塑陸軍鋼鐵長城2017年4月27日,在國防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公布:陸軍集團軍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
  • 美陸軍加快技術攻關 將新建電子戰分隊
    負責美陸軍電子戰建設項目的美陸軍項目管理責任軍官丹尼爾·霍蘭德上校在書面回覆中告訴美國C4ISRNET網站,作為美陸軍新型部隊編成方案的最新版本,或者說部隊新編成的一部分,每個美陸軍的旅戰鬥隊都將配備一個電子戰排和一個獨立的信號情報網絡支持班。
  • 美陸軍演練應對中俄武器:「近乎匹敵的競爭者」
    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13日刊登《美國陸軍設計如何與俄羅斯、中國和伊朗作戰》一文,作者為克裡斯·奧斯本。美國陸軍開發人員解釋說,「實彈」戰鬥演習現在致力於將廣泛的新興技術整合起來,以便更好地預見未來敵人可能使用的戰術、武器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