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的威力無疑是巨大的。二戰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就是它們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而德國當時之所以沒有遠程重型轟炸機,與其國力、戰爭理念有很大關係。
希特勒雖然在短時間內把德國陸軍擴充了十多倍,成為歐洲第一,但對於迫切要發動戰爭的希特勒來說,留給他擴充軍備的時間過於倉促,加上戰略轟炸機造價太高,依照當時德國的國力,只能作出有所側重的選擇,使得德國空軍更注重戰術轟炸機的製造和研發。因此,在德國空軍800多架轟炸機,唱主角的都是He-111和JU-88這種中型雙發轟炸機。
當然,德國空軍注重發展戰術轟炸機,也與希特勒的戰略方針有關係。閃電戰,二戰德軍最鮮明的符號,在這種方針的指導下,德國空軍的核心目標就是奪取戰爭的制空權,配合陸軍協同作戰,齊頭並進。為陸軍裝甲部隊閃擊戰保駕護航,創造條件,掃除障礙。
在蘇德戰爭中,依靠戰術轟炸機,德軍還是取得了一些戰略轟炸的成果,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都遭到過戰略空襲,史達林格勒、高爾基城等蘇聯戰時工業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戰略轟炸,尤其是對烏拉爾工業區的轟炸,德軍空襲的重點目標包括坦克工廠、合成橡膠工廠、煉油廠、戰機工廠等戰略意義非常重大的目標,都取得了不錯的轟炸效果。
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腿短」的弊端開始清楚地顯現出來,德軍想依靠戰術轟炸機對蘇聯工業中心進行更大範圍、更為有效的轟炸變得難以為繼。蘇聯有廣大的領土縱深,大量的工業分散在後方,德國空軍的戰術轟炸機航程根本不夠。比如,最近的蘇聯鋼鐵工業中心馬格尼託格爾斯克離德軍控制區都有1600公裡,而德國戰術轟炸機的最大航程是2500公裡,想要直接打擊幾乎不可能。
那麼,如果德國空軍有戰略轟炸機呢?不用說,它一定被會用於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甚至進而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美國對蘇聯實行戰時租借法援助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期間,龐大的物資才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蘇聯,庫爾斯克會戰後美國的援助物資才達到了頂峰。從莫斯科保衛戰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這一年半時間,是蘇聯最困難的時期,試想一下,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德國用戰略轟炸機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那樣的話,蘇聯能不能堅持下去、能堅持多久,這都成了問題。假設這一切真的發生了,那麼,蘇聯很可能迅速戰敗,二戰的的歷史恐怕也將會被改寫。
然而,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來說,歷史沒有假設,隨著美英對蘇聯大規模援助開始,德國轟炸機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轟炸蘇聯戰略物資運輸線。到了1943年以後,德國的在羅馬尼亞「油箱」被美國炸爛,德國燃油危機爆發,德國轟炸機也無米下鍋,戰略轟炸就更無從談起了。
歷史沒有假設,事實上,莫斯科保衛戰,是德軍在最接近勝利的時候,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沉重打擊,它標誌著「閃擊戰」的破產。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力不從心的兩線作戰。也標誌著蘇、德戰場的勝負結果已經明朗。
親身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將領布魯門特裡特,在評論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敗北時,說過一段中肯的話:「一切決定中最致命的決定,是對這個國家首先發動進攻。因為這時我們與之交戰的敵人比我們先前所遇到的敵人要強大得多。在那無窮無盡的東線,再也不能輕而易舉地打勝仗了。
是啊,無窮無盡的東線,沒有戰略轟炸機的德軍只能是鞭長其及,隔空興嘆了!有意思是,一心想要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而不得的德國,卻吃盡了戰略轟炸的苦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空軍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進行了為期5年的戰略轟炸。這是軍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中進攻。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