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今軍事歷史知識的普及,舊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相互嫌棄似乎已成了人們普遍津津樂道的有趣話題。其實,軍種對立是近代各軍事大國均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縱觀歷史,陸軍和海軍的競爭幾乎在每個軍事大國都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十分激烈。但成為一種代表性的現象以至幾乎盡人皆知的,似乎只有日本一家。各大國中,像日本陸海軍這般嫌棄如此之大,鬥爭如此之狠的實屬舉世罕見。
日本陸海軍的嫌隙在明治維新時代就已經產生,在二戰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雙方的不睦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的軍事行動。後來,甚至發展到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而且各自的螺絲方向都是反著擰的。
戰後,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回溯戰敗原因時,還專門提到日本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海軍之間的惡劣關係和作戰上計劃上的相互掣肘。
那麼,舊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是怎麼來的?
歷史矛盾「舊恨」連連在「倒幕運動」的過程中,明治天皇雖然開始親政,但尚沒有直屬於天皇的軍隊。所以,當時的倒幕軍隊還是以西南四強藩(薩摩、長州、肥前、土佐)武士為主,各藩軍隊的實際領導人還是藩主。由於四強藩在倒幕維新中的卓越表現,使得他們在日後成立的明治政府中佔據重要地位。然而,由於四強藩內部的差異逐漸擴大,原有的土佐、肥前勢力和地位逐漸衰弱,後被日益強大的長州、薩摩兩大藩所取代。在倒幕戰爭前,這兩藩就矛盾不斷。在戰爭中,長州藩作為堅定的倒幕主力,始終衝殺在前。而薩摩藩則始終表現油滑,七卿流亡和禁門之變等事件也使兩藩矛盾激化。雖然在坂本龍馬等人的積極斡旋下,兩藩暫時決定聯合倒幕。但是兩藩的矛盾並沒有因為薩長同盟的形成而從根本上解除。
隨著戰後兩藩成為左右日本政局的兩大勢力(即「薩摩閥」和「長州閥」),兩藩的爭鬥也逐漸變為了兩支政治派系之間的激烈爭鬥。
隨後,明治政府新成立的兵部省的軍務大權也被薩摩閥和長州閥掌控。其中,薩摩專注於海軍建設,逐漸成為成為海軍的主導,而長州閥則佔據陸軍主流,兩派各自擁兵自重,開始形成日後「長之陸軍、薩之海軍」的基本鬥爭態勢。於是,派閥爭鬥就這樣延伸進了軍隊之中,藩派矛盾演變成了軍種矛盾。
在後來的發展中,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繼承了普魯士陸軍的鐵血傳統。而海軍則始終師從英國,學的是正宗英倫貴族範。陸軍覺得海軍是娘炮,海軍覺得陸軍是土鱉,雙方的隔閡就這樣算是基本打牢了。
爭奪資源「新仇」不斷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海島國家,資源匱乏的問題始終幹擾著國家的正常發展。有限的資源和軍費逼迫著海軍和陸軍相互劍拔弩張,年年打破了頭去爭搶預算。
日本作為島國,「海主陸從」是其根本戰略選擇。但無奈海軍和陸軍對國家戰略方向的規劃都各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海主陸從在雙方巨大的戰略分歧面前,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陸軍而言,沙俄和之後的蘇聯始終是其最大威脅。尤其在日俄戰爭日本險勝之後,陸軍尤其擔心來自俄國的報復和突然攻擊。而海軍經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徹底打垮了清朝和沙俄的海上力量,解除了來自周邊的軍事威脅,所以將假想敵設為了太平洋對岸的鄰居——美國海軍。
一個向北向西(防範俄國),一個向東向南(防範美國),日本的軍事資源被陸軍和海軍投入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戰略方向之中。陸軍一直致力於打造平時25個師團,戰時50個師團的建設目標,海軍則始終心心念念著自己的「八八艦隊」造船計劃,而有限的資源連一家獨享都不夠,所以後來發生海軍將軍艦炮口對準陸軍省,陸軍派兵圍了海軍省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戰期間的軍種扯皮二戰前夕,陸軍和海軍對各自利益的追逐已經完全駛向了相反的方向。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由陸軍唱主角。而海軍主張南下攻佔南洋,由海軍打頭陣。北上和南下之爭成為了長期困擾日本高層的決策難題。
此時的蘇聯,經過史達林的大力經營,已經成為了強大的工業國家,德國和日本都感受到了來自北極熊的巨大壓力。於是德國聯合了義大利,向日本發出了結盟的請求。陸軍極力主張與德意結成「三國軸心」,從而東西夾擊,攻取蘇聯。但海軍卻非常反對,生怕引來英美的幹涉。但由於此時日本和德國的法西斯政府均已上臺,雙方亟需政治軍事上的有力盟友,加之此時正是德國、義大利高歌猛進的時候,所以日本最終還是在1940年加入了軸心國集團。
但這樣一來,立即引起了美國的幹涉。日本海軍最為擔心事情還是發生了——1941年,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要知道,日本本土石油稀少,每年進口石油的80%來自美國,美國的禁運等於是卡住了日本的脖子,海軍的軍艦沒了石油更是將成為一堆無用的廢鐵。海軍對陸軍的怨恨可謂更加深重了。
到了二戰真正開打的時候,雙方的衝突甚至已經不能用激烈來形容了。
1937年日本海軍進攻上海,5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受到數萬中國軍隊猛烈圍攻,陸軍就是見死不救,知道海軍大臣屈尊懇求陸軍出兵,陸軍大臣杉山元感到有力面子,才點頭答應。
1939年日本陸軍在諾門坎被蘇聯紅軍一頓胖揍,出戰的陸軍幾乎全軍覆沒,海軍就愣是在一邊光看熱鬧,最後鳴炮慶祝。
到了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陸海軍製造的矛盾就更多了:
陸軍埋怨海軍在島上建機場拖累陸軍,海軍罵陸軍無能連幾個機場都守不住。陸軍說奪回機場可以但是海軍要負責運送給養裝備,海軍說陸軍不拿下機場海軍的船隻靠岸就得被飛機轟沉。
這種一手撕美軍,一手撕自己的做法最後連美國人都開始看出了門道,有時甚至會專打海軍或者專打陸軍,反正另外一方大概率會躲在一邊看熱鬧。而日本陸海軍面對美軍的反攻,不去反思自己,反而搞起了戰場責任區,划起了小孩子才會弄的「三八線」:這個島海軍負責守陸軍就絕對不去管,反之陸軍負責守則海軍也一樣不上心。要是雙方不幸必須共同待在某個小島之上,那就照著老規矩繼續開撕。
軍種扯皮誕生的「奇葩」裝備雙方的內鬥使得日本軍隊最終出現了一系列世界裝備史上都難得一見的「奇葩」裝備。
大名鼎鼎的「零式戰鬥機」是屬於海軍的戰鬥機型,所以儘管性能極好,但陸軍就是不用,反而另起爐灶,研發出陸軍專用的「三式」和「五式」戰鬥機。
在二戰的幾年間,盡在飛機裝備領域,雙方就掀起了一場軍種之間的軍備競賽,陸軍研製出了52種飛機型號,而海軍則咬牙搞出了112種,壓了陸軍一頭。
同樣的,在其他裝備領域,雙方也是互相惡鬥。海軍建起工廠開造自己的坦克和「自走炮」,陸軍則研發了自己的潛艇和航母。日本軍隊在幾年間,不光有了強大的「海軍陸戰隊」,更是有了獨步天下的「陸軍海戰隊」。上文曾提及的螺絲旋擰的方向,陸軍要往左,海軍就要往右,生生給後勤保障人員出了不少難題,連工具都得備夠兩樣。
聯合艦隊的一名參謀面對這一「奇葩」景象,也只得哀嘆道:「我們用了30%的力量和美國人作戰,剩下的70%的力量都去和日本陸軍作戰了。」
如此劇烈的內鬥和消耗無疑是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滅。為此,我們還真得為這些馬鹿和馬糞們拍個手、叫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