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春秋戰國交替之際,遙遠的地中海地區也正經歷著長時間的混戰。
戰勝波斯帝國後,希臘地區諸城邦旋即陷入了相互攻伐,爭奪霸權的無休止戰爭。
早在波斯入侵之前,希臘便已經形成了以斯巴達城邦為首,以伯羅奔尼撒半島諸城邦為參與國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在抵抗波斯人侵略的過程中,擁有強大海軍的雅典城邦又聯合諸多城邦,創立了以自己為首提洛同盟。
在共同抵禦外侮時,希臘諸城邦還基本能做到團結一致,精誠合作,當外部壓力消失之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伯羅奔尼撒同盟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抗便不可避免,且愈演越烈。
從公元前457年開始,雙方的「小弟」之間就已經摩擦不斷。公元前431年,斯巴達悍然派大軍入侵雅典,兩大集團之間的戰爭終於全面爆發。
雅典擁有當時希臘地區最強大的海軍,斯巴達則擁有希臘地區最強悍的陸軍。所以,雅典執政官伯裡克利為雅典制定的戰略是,固守城市,充分發揮海上力量襲擊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城邦,持續打擊對手。斯巴達方面則揚長避短,不在海岸線上與雅典做過多糾纏,直接出動陸軍圍攻雅典城。
雅典陸軍無法抵擋斯巴達人。斯巴達軍隊很快便佔領了雅典的城郊和農村地區。城外大量的雅典農民湧入城內避難。密集的人口對雅典城有限的衛生條件而言是個巨大的負擔和災難。瘟疫在雅典城內爆發,有大約四分之一雅典人被奪去了生命,就連雅典的執政官伯裡克利也在這場瘟疫中去世。這對雅典同盟來說,是個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在伯裡克利死後,失去主心骨的雅典人對接下來是戰是和一直拿捏不定,爭論不休。後來,主和派佔據了上風,雙方於公元前421年籤訂合約,規定保持和平五十年,並交換了戰俘。
總體來說,在這次較量中,雙方互有勝負,基本保持均勢。但這次和平只短暫維持了六年左右。
公元前415年,雅典發動了對西西里島的進攻。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城邦是斯巴達的盟友。於是,雙方第二次戰爭全面打響。
在這次戰役中,希臘海軍損失慘重,無力保有攻勢。斯巴達利用自己強大的步兵,不斷侵擾雅典,使得雅典城邦的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波斯帝國此時也藉機協助斯巴達建立海軍,使斯巴達在對雅典的鬥爭中全面佔據優勢。
公元前405年,斯巴達在羊河之役中全殲雅典海軍。雅典不得不屈辱地向斯巴達投降。提洛同盟和斯巴達同盟之間的戰爭終於分出了勝負。提洛同盟被迫解除,雅典只能保留十二艘用於自衛的軍艦,必須拆除一些防禦性工事,並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斯巴達麾下的一個「小弟」。
在斯巴達成為希臘地區唯一的霸主之後,波斯帝國擔心斯巴達過於強大,轉而支持雅典和其他城邦對抗斯巴達。同時,由於斯巴達的強大和專橫,伯羅奔尼撒同盟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於是,在公元前395年,爆發了科林斯戰爭。這張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雅典、科林斯、底比斯等城邦均加入了聯合抗擊斯巴達的隊伍。
筋疲力盡的斯巴達人又向波斯示好,出讓了小亞地區的希臘城邦給波斯,以換取對方的支持和自己霸權的延續。
然而,斯巴達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公元前371年,強大起來的底比斯城邦在留客特拉擊敗斯巴達人。公元前370年,斯巴達被迫解散伯羅奔尼撒同盟。
落寞的斯巴達又聯合雅典對底比斯的霸權發起挑戰。公元前362年,雅典在戰勝底比斯人後重新組建海上同盟,短暫恢復了霸主地位。但很快,這個同盟便因為雅典人的驕橫傲慢而發生內鬥。公元前355年,雅典的第二次海上同盟解體。
在希臘城邦連年內耗,實力大損之時,北部的馬其頓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