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公元前五世紀是希臘半島地區城邦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希臘雖然城邦林立,但是他們各自擁有自身的一套民主政治體系,並且這種較為完善的民主政體在今天人們的眼裡仍然是如此值得稱讚與學習。在眾多城邦政治的發展中,雅典的民主制度改革及其執行是最為徹底,民主政治體制也是最為發達的。在經歷了梭倫、伯利克裡以及克裡斯提尼等人的政治改革後,直接達到了民主政治的頂峰。
雖然雅典的民主政治非常值得讚賞,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其當時城邦的本質還是屬於奴隸制體制,因此這種名義上的民主只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這一民主甚至連自由之身的女性都被排斥在外。所以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認識是應當運用全面、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的。正是因為這種民主執行範圍的狹隘性才會使得之後的民主雅典開始向帝國雅典演變。
而作為希臘半島的另外一大城邦斯巴達,是唯一能與雅典在城邦實力相抗衡的城邦。也正是斯巴達的存在,才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雅典極具擴張需求的野心。斯巴達雖然在民主政治上與雅典不能相提並論,但是他那強大的軍事城邦實力確實是當時整個希臘半島眾多城邦有目共睹的。斯巴達勇士便是整個城邦軍事力量的重要支撐群體,這也是日後與雅典進行決戰的基幹力量。
本文所要介紹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是發生在分別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同盟之間。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為了各自在政治、經濟、領土以及軍事的擴張展開了角逐,這是希臘半島古典時期一次陸上、海上進行全方面軍事角逐的世界大戰。這次戰爭從根本性質來說就是兩大城邦的殖民擴張,正是雙方在發展擴張途中遭遇了瓶頸,因此便藉助戰爭解決。
02戰爭爆發前雅典與斯巴達各自的現狀
首先我們先談一下伯羅奔尼撒同盟,這個以斯巴達為絕對領導的城邦聯盟因伯羅奔尼撒半島而得名。在同盟成立之前,整個半島上在政治、軍事實力強最為強大的當屬斯巴達,能夠與其形成對抗的城邦基本沒有,再加上斯巴達長此以往奉行的軍國主義政策,使其在半島上逐漸樹立起絕對的權威。斯巴達提倡建立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初衷我們可以顯而易見。
那就是隨著斯巴達自身實力的不斷擴張,一個小小的城邦已經很難承受其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因此為了尋求更大的權力,軍事氛圍極為濃厚的斯巴達向周邊弱小的城邦拋出聯盟的信號,以便率先稱霸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進而走出半島邁向整個希臘。同盟建立之初,斯巴達為了迷惑友邦,便以各種利益想誘惑使得大多數的城邦全部加入進來。
同時在章程的制定、同盟的機構設立方面體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斯巴達的野心在同盟建立之初並未完全展現出來。但是隨著同盟建立時間的推移,加上斯巴達本身實力的加強,其在同盟中的話語權也就愈來愈重,因此同盟越來越從原來的民主性質變成了斯巴達一家獨大,搞獨裁的同盟。而且這個同盟的性質也已經逐漸向殖民擴張的方向發展,當然這是受到了斯巴達濃厚的軍事色彩所導致的。
斯巴達方面情況基本就是這樣,再看雅典及其周邊城邦,其實狀況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差不多,基本上也是通過以雅典為首建立的同盟,然後雅典一步步走向同盟主導地位,支配其他城邦這樣的道路。雅典城邦一直都是古希臘城邦政治中的核心,與他能夠相提並論或者說有資格能與雅典齊名的也只有斯巴達了。雅典走的是奴隸制民主政治道路,文章的開頭已經介紹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其適用範圍,可以看出所謂的雅典民主也只是具有局限意義上的民主。
03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原因及經過
從雅典奴隸制的根本政體上來看,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其對於權力、奴隸以及其他城邦的支配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希波戰爭時期,雅典作為抵抗波斯進攻的頭號城邦,並且在希臘半島的眾多城邦中成為精神領袖,率領其他城邦進行了頑強抵抗,最終打退了波斯的進攻,取得了勝利。也就是在希波戰爭的後期,由雅典倡議,各個城邦通過決議建立了完全由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這是為最後的決戰所做的準備。
戰爭結束後提洛同盟依然存在,但是在民主性質上逐漸由於雅典的野心開始發生轉變,成為了雅典利用的工具。由此希臘半島上的兩大政治、軍事同盟開始發生了利益衝突,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戰爭爆發前夕,雅典正處於伯利克裡執政期間,那是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高峰時期,當然也是其侵略擴張野心的急劇膨脹時期。而斯巴達在經歷了十分徹底的軍事改革之後,剛剛出生的男孩就被賦予了為國家利益奮勇而戰的戰爭使命。
雙方分別是希臘半島兩個同盟的領袖,因此在利益角逐方面擦出了火花。這場戰爭歷時二十餘年,並且對今後希臘城邦的發展完成了深遠的影響。戰爭的導火索就是在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城邦作為伯羅奔尼撒同盟的一員不斷向提洛同盟中的普拉提亞進行軍事騷擾,雅典進行軍事援助後擊潰底比斯,同時扣押本邦境內的所有底比斯人員。
縱觀雙方的軍事力量,雅典擁有一支十分完善且強悍的海上作戰部隊,而斯巴達則是在陸軍方面訓練有素,由此雙方相互利用各自的長處進行全方面的對抗。戰爭前期雅典一直處於優勢,但是雅典發動西西里遠徵成為整個戰爭的轉折點,這次遠徵雅典完敗而歸。公元前405年的羊河戰役,徹底摧毀雅典的抵抗,最終不得不與斯巴達議和。
04戰爭對希臘半島局勢的影響
底比斯的騷擾行為固然不能排除斯巴達唆使的可能性,而雅典也非常希望能有個藉口發動戰爭,這次底比斯的挑釁順應了雙方的心願,伯羅奔尼撒戰爭拉開序幕。雙方議和以後規定,提洛同盟就此解散,同時在合約上,斯巴達幾乎將雅典日常的軍事力量削弱到一個極點,僅僅能夠維持雅典的日常安危,徹底從軍事上消滅了雅典今後賴以擴張的基礎。雅典正式從政治、軍事等方面淪為了希臘半島的二等城邦,斯巴達成為了新的霸主。
戰爭結束後,雖然斯巴達方的聯盟取得了勝利,但是也損失慘重,其擴張的野心也不得不收斂,將發展的重心放在恢復城邦經濟上。戰爭不光對於昔日兩大城邦完成了巨大的影響,對於整個希臘半島的城邦政治亦是如此。雖然戰爭使得各城邦實力嚴重削弱,但是奴隸制經濟卻在此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異常的經濟現象為之後希臘半島城邦政治的走向埋下了伏筆。
戰爭使得各城邦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奴隸,由此為本城邦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雅典以及斯巴達在這方面最為顯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使得城邦林立的希臘半島出現了統一的呼聲,經濟的發展使得各個城邦的聯繫更加緊密,同時奴隸群體的擴大也開始使奴隸在政治上有了話語權。奴隸起義在戰爭後的各城邦中相繼爆發,城邦危機作為戰爭後遺症出現了。
所以說這場古希臘時期具有局部世界爭霸性質的戰爭,對於雙方的結局都是悽涼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得原本相互制衡的兩大城邦領袖突然崩塌,斯巴達作為希臘地區唯一的霸主開始主導各邦,這一現狀也引起了眾多城邦的不滿和仇視。由此新一輪的城邦內戰正在醞釀之中,沒人知道何時會爆發,但是一旦爆發,整個希臘必然又會陷入極大的危機當中。
05評價
伯羅奔尼撒戰爭雖然表面上是因為底比斯擅自對普拉提亞進行軍事打擊而爆發,但是究其根源就是雅典和斯巴達兩大城邦在戰爭前的各方面矛盾所導致的。如果給這次戰爭定性的話,無非就是兩大城邦在希臘半島的爭霸戰爭,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戰爭雖然以斯巴達的獲勝而告終,但是結果並不是美好的。
斯巴達雖然在合約上對雅典進行了無情的打擊,並且自身也獲得了最大的利益,但是今後的發展卻暴露了戰爭的後遺症。不光是雅典、斯巴達,整個希臘半島從此開始陷入了奴隸制的危機當中,奴隸作為日益壯大的群體,對於政治權力的追求不斷加強,因此便開始運用武力來向當時名義上的民主政治發起了挑戰。這種挑戰對於當時戰後的各個城邦來說是具有毀滅性打擊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在我們看來雖然是希臘城邦的內部戰爭,但是我們的視野不能僅僅局限於此,我們要知道在不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大帝國在盯著希臘的局勢。那就是之前在希波戰爭中鎩羽而歸的波斯帝國,波斯一直在等待著機會實現徵服整個希臘半島的心願,尤其是徵服雅典和斯巴達。城邦內戰結束後,雅典和斯巴達兩個最強的城邦分別受到了致命打擊,波斯藉此插手希臘城邦政治。
這就是之後城邦間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波斯作為東方的幕後黑手,給予希臘半島的雅典、科林斯等昔日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城邦以武力支持來繼續向斯巴達挑戰,從此輝煌的城邦政治在內戰消耗中衰落下去。雅典作為昔日波斯的仇家,在希波戰爭中主導馬拉松戰役力克波斯,此時此刻卻聽命于波斯,不免令人唏噓,也許這就是歷史,讓人不可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