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現實:南北戰爭前夕美國奴隸制有多殘酷?

2020-12-01 網易新聞

作者|巫不苦,旅居法蘭西攻讀物理學專業,愛好歷史和經濟學。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獨立戰爭後,美國不再依附於大英帝國,擁有了完全自主的司法和立法體系。正是因此,1807年大英國協終止奴隸貿易立法,並未影響到美國南部六州根深蒂固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導致了美國的奴隸制仍然延續了超過半個世紀。獨立後,南方部分州頒布了一系列與奴隸制相關的立法,企圖穩固奴隸制。例如,在維吉尼亞等地規定:奴隸只得用來交易,如果將其釋放為自由人,主人將遭受罰款甚至牢獄之災。不難發現,若無外部強制性力量介入,奴隸制在南部不可撼動。


描述這段非道德晦史的影片有很多,從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紫色》,到大導演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再到黑人影帝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光榮》。影片情節設置千差萬別,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深度刻畫了美國黑奴所受到的非人道的待遇。結果是灌輸給了觀眾一個思維定勢,即絕大部分的黑奴都生活在極度的黑暗和恐懼中,他們所遭受的待遇乏善可陳。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負擔起每天高達十幾個小時的勞動。黑奴的屈辱史成了世上鮮有的悲傷輓歌。

奴隸制比家庭牧場更高效?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福格爾,曾搜集了浩瀚如海的南方種植園檔案,和家庭帳本等商業記錄。在運用大量數學建模分析後,他得出了一個顛覆傳統觀念的結果:南方奴隸制農業模式比北方家庭農場模式效率更高,且多數黑人受到了奴隸主公平和人道的待遇。


透過福格爾教授的分析,當時的黑奴生活水平之高,遠超現今人們的想像。黑奴們平均的營養和收入水平,不僅超過了自由農民,營養水平更是高於百年之後,1964年美國人的平均水平。

甜土豆、鹹豬肉與黑奴食譜

通常認為,黑奴的肉食是豬肉,主食是玉米和米飯,配食比例卻不甚詳盡。但仔細分析南方種植園的檔案和通訊記錄後,歷史學家菲利普斯提出,十九世紀上半葉存在著「黑奴食譜」,其普適範圍覆蓋整個東海岸的南部:成年黑人每天能夠得到半磅鹹豬肉。作為主食為甜土豆、青豆和穀物通常是不限量供應的,不僅如此,多數種植園還定期發放糖漿,水果。

南方種植園所畜養的肉豬要比肉牛更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相對於牛肉,黑奴更偏愛豬肉的口感,醃豬肉也更易於保存。另一方面,非洲少有飲用乳製品的習慣,所以多數黑奴體內缺乏生物酶來分解乳糖,一旦讓黑奴接觸到牛乳製品,輕則腹瀉嘔吐,如處理不當,會導致腹瀉脫水而亡。

南北戰爭前夕,南方黑奴的肉類消費量竟然達到了年均179磅,而同期義大利工人年均僅能獲得9磅肉食。即便是在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佔人口多數的工人家庭仍只能偶爾食用到老牲畜的,甚至是病畜和死畜的肉。

這時,歷史學者們才意識到:無論是食物的供給量,還是營養的均衡程度,奴隸主的實際表現還是能夠讓人心悅誠服的。所有理智的奴隸主都深諳同一個道理,倘若殘暴地對待黑奴,使之體力受損,必然影響生產。

光鮮亮麗的黑人管家

作為主要出口商品,棉花在南方生眾食寡,每年奴隸主都會在聖誕節分發給黑奴一套棉質新衣服,衣著發放參考了每個黑奴的性別,年齡和體型。作為獎勵,勞動表現良好的黑人能夠多獲得一套或者能夠得到質地更好的服裝。一旦衣物破損,奴隸主會找專人進行修補,也有一些慷慨的主人會直接發放新的服裝作為代替。


不需要參加勞動的年幼黑奴,只有少量用作遮羞的服飾,夏天赤膊是常有的事情。奴隸主會停止給年老體弱的黑奴提供新衣服,同樣也不會給低強度勞動的黑奴發放額外的衣物(這裡指的是充當洗衣工等,非農業工種的黑人)。

穿著最體面的,當數在奴隸主住所內充當僕人的黑奴了,他們不僅有漿過筆挺的襯衫,各種禮服裙,還擁有領帶和皮帶。黑僕著裝風格很大程度是為了迎合奴隸主的偏好。這些僕人往往不住在小木屋裡,而是被安排在了主人住宅的幾間條件較差的房間。長時間和主人近距離的接觸,使得黑僕獲得的信任遠高於在外耕作的黑奴,結果便是黑僕能壟斷最優質的資源。為了裝點門面,在跟隨奴隸主外出的時候,他們的穿著要比普通白人自由民光鮮得多,黑人管家儼然一副上流社會紳士的著裝。有些黑人奴僕甚至能夠跟隨主人漂洋過海到歐洲旅遊。

湯姆叔叔的簡陋小木屋

作為奴隸主的財產,所有黑奴都會被安置在種植園內,大部分黑奴擁有足夠的住房面積;如果被販賣到了設施不完備的新建種植園內,黑奴們不得不自己動手建造住所。奴隸主會允許他們根據自己在非洲老家的建築風格來築造房屋。


實際上,絕大多數奴隸小屋的建築材料為木材。經過長期使用,小屋出現破損時,主人給不負責,黑奴只得自行解決。經歷了兩個世紀以上的開墾,南方的林業資源遠不如新英格蘭地區,黑奴無法從主人那裡得到優質的木材來修繕房屋,只能沿著河流撿拾浮木,或者拆毀廢棄的木船。極端的情況下,他們只得圍起帆布來避雨。

為了防止黑奴逃跑,他們往往被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出售。條件好些的種植園給每個奴隸家庭提供單獨房間,猶如生活在現代社區內;差些的,十幾個人擁擠在一個悶熱潮溼的房間裡,除了毛毯外,概不提供。

幸運的黑人女性能夠得到一份難有的「美差:在奴隸小屋提供後勤服務,包括洗衣,打掃衛生和整理內務,可以免受體力之苦。

無處不在的法律歧視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哪個州,法律總是偏向奴隸主一方的,幾乎不存在關於黑奴的法律保障。十八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奴隸貿易數量上的峰值,50年內有接近20萬黑人被賣往英屬北美,超過其他任一時期。隨著奴隸數量的激增,為了保障種植園生產秩序,南方各州陸續通過了屬於本州的《奴隸法案》(slavery code),規範了對奴隸行為的限制,以及交易奴隸的規則。例如在維吉尼亞,黑奴不允許持槍,一經發現,奴隸將受到39下鞭刑,奴隸主也將面臨高達50美元的罰款(超過了當時壯年男性黑奴的平均價格);在密蘇裡,任何為黑奴提供教學服務的白人,都將面臨六個月的牢獄之災和五百美元罰款;在任何州的法庭上,黑奴的證詞會被默認為無效(無公民權);黑奴間的婚姻不受法律保護,奴隸主可以隨意拆散。既然法律做出了嚴苛的規定,如何對待黑奴,全然依靠奴隸主自身的良知和心態。

無法左右的身後事

考慮到黑奴價格不菲,多數奴隸主比較關心奴隸的身體狀況。一旦黑奴生病了,即可得到病假。數十人的小規模種植園中,僱傭常駐醫師的成本過高,奴隸主會定期預約醫生到訪,為黑奴們提供醫療服務。若醫治成本遠高於患病奴隸的價值,缺乏同情心或是不寬裕的奴隸主會,選擇放棄醫治。規模上百人的種植園幾乎都會配備護士;更大體量的種植園則會配備醫院,醫院有著多種多樣的功效:隔離發燒或者身患傳染病的黑奴,並確保奴隸沒有逃跑或者裝病。在醫院裡,黑奴將受到擁有行醫執照醫師的專業治療。有些黑奴死後,屍體會用於解剖,供醫學研究之用。

大種植園主,如威廉卡伯勒,常常被描述為一位「竭盡全力保護他們奴隸的健康」的奴隸主。這些大奴隸主們會為黑奴們提供全面而高效的免費醫療服務,包括:給黑奴嬰兒接種疫苗,將雪利酒和馬德拉奶油作為營養品,分發給患病奴隸。卡伯勒先生一生中,為其黑奴支付了總共高於十萬美元的醫療費用。

醫生們通常會認為,黑奴們的生理結構與白人不同,因此,他們需要截然不同的醫療資源。所以家庭醫生,只為奴隸主和白人家庭成員服務。

奴隸主們的通訊記錄

眾所周知,歷史學家們常常需要通過信件來探索史實,以求還原社會風貌。

喬治亞州的奴隸主曾在信件中談到管理黑奴的溫和方式:

我為我的黑人蓋了幾棟舒服的房子,有一間大屋子是託兒所,孩子們白天被送到這裡來,由一位心地細膩、經驗豐富的女性照顧,她唯一的職責就是確保孩子們得到適當的飲食和照顧,還有一間寬敞又舒適的醫院,醫生在黑人患病時為他們治療,還有件事必須提及,我有位出色的小提琴手,我提供足夠的琴弦,讓他每星期六晚上為黑人演奏至深夜12點。


為了提高奴隸的勞動積極性,少數奴隸主採用了一種在中國延續千年的佃農生產關係,其本質是僱傭與被僱傭。例如,阿拉巴馬州一位種植園主與奴隸達成一個獎勵和利潤分享協議,他在通訊記錄中寫道:

這個種植園出產的三分之二的玉米和棉花以及同樣多的小麥將作為獎勵給予黑奴,我同時還將提供今年的供應品給黑奴。當穀物收割時,其中有三分之一歸我,接下來黑奴要承擔監工、他們自己的房屋裝修、衣物、農場的稅和醫療費等費用。黑奴不需要支付我,但是需要給予我三分之一的產量和當時借的產量。黑奴使用的生產工具,應當將它們完好無損地歸還或者負責修理好。

《給我自由》含有白人契約奴與歐洲家中的書信。一位名叫斯普林格斯的婦女,在一封寄給遠在英國父親的信中,將自己在北美做契約奴的日子形容為:不如牛馬,既沒有鞋,也沒有襪子穿,唯一的安慰是用一條毯子裹著遮羞。除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和鹽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食物。如果沒能完成當天一半任務,將會被責罵,嚴重時會像動物一樣被捆起來遭受鞭刑。可見不少白人契約奴每天過著腥風血雨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前往北美的歐洲人,只有少數擁有自由身份。北美的早期發展史,簡而言之就是一部悲痛的殖民史,沒有人種的差別。或許相比之下,黑奴能得到比較公道的待遇,畢竟契約奴只工作七年,而黑奴則是奴隸主的終身財產,若不善待,損失的是好幾十年的勞力。

在英國主導的貿易全球化下,依託於自由的國際市場和較為公平的貿易準入法則,南方奴隸制農業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從提高利潤和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奴隸主都會提高奴隸的生活待遇。就像農民們會善待自己的牲畜一樣,只有好的待遇,才能提高勞動效率。另一方面,黑奴生產力驚人且價格不菲,售價高於白人契約奴和印第安人。一旦不堪勞量過度,或因沒有及時得到醫療而倒下,奴隸主會因此損失一大筆財富。儘可能善待黑奴,並不違反經濟學上的一條重要前提:「在有限條件下,儘可能地獲取最大利益」,況且還能為奴隸主贏來仁慈的美名和尊重。

受到善待的奴隸們也回饋了園主。獨立戰爭後到1800年,美國南方六州棉花產量增長了30倍,到南北戰爭前,棉花產量比獨立時增長了500倍,達到了年產量駭人聽聞的10億磅,佔到當時全世界棉產量的百分之六十有餘,美產棉花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

南北戰爭後,隨著奴隸制廢除,南方種植園模式土崩瓦解。至此,南北農業經濟模式合流,脫離了黑奴,南方單位土地的生產效率一落千丈,平均下降了35%。另一方面,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大量黑人成了無業游民,整日遊手好閒,除了自由,一無所有。事實上,黑人們經濟平困,政治無權和文化落後的景況,並未得到改善,反倒成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安全隱患。由於缺少了醫療保障,黑人的患病率甚至上升了20%。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北戰爭的爆發,或許並非像歷史課本中所寫的:為了解放生產力,而是出於所謂「道德正確」的緣故。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弗格森騷亂擊碎歐巴馬效應,黑人總統最 多拯救黑人電影(組圖)
    麥克奎因總結過,二戰只有五年,但有成百上千部關於這段歷史的電影;而美國奴隸制有四百年歷史,卻只有不到二十部電影。雖然有些言過其實,關於奴隸制的電影肯定不止二十部,但真正有影響的也不過如此。因此,一年(2013年)之中就集中湧現十部之多,的確是前所未有。麥克奎因毫不諱言地稱之為「歐巴馬效應」。
  • 美國南北戰爭,南軍本來佔儘先機連打勝仗,為何最終敗給北軍
    美國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以後第一次超大規模的戰爭。美國南北兩方,共有超過300萬人投入戰爭,雙方死傷總人數也遠超百萬。然而在這場戰爭中,擁有精銳部隊的南方軍隊,卻在初期佔盡優勢的情況下突然崩潰,最終由林肯統領的北方政府獲得了勝利。
  • 黑人奴隸在美國歷史上的悖論
    《為奴十二載》描述了美國黑人奴隸在壓迫和剝削下的痛苦生活,本報特邀學者張聚國追溯了美國黑人奴隸買賣以及黑人追求自由的歷史。  起源 販賣黑人,解決勞動力奇缺  《獨立宣言》中的「人」,不包括黑人、印第安人和婦女。在傑斐遜眼裡,黑人的理性和思維比白人低劣得多,缺乏想像力。
  • 拋開背鍋的奴隸制,南北戰爭時代美國人為誰流血?
    世界上有八成的棉花來自美國蓄奴州,奴隸制度的辯護者聲稱,統治美國經濟的是棉花大王。但是南方的棉花農作物,並不運往北方,而是跨過大西洋,輸送到倫敦、曼徹斯特的紡織廠。北方要發展本國工業,挑戰大不列顛的「世界工廠」地位,便打算搞貿易壁壘。英國《泰晤士報》《經濟學人》報導美國內戰,總是離不開關稅話題,馬克思在報社寫時評也提到了這點,但他拒不接受「賦稅論」,認為是南方奴隸主找的藉口。
  • 美國內戰前夕雙方就搶地盤,戰初北方不斷失利,才不得不解放黑人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一場最大規模的內戰 ,南北雙方一共有350萬人參戰,最終有75萬名士兵死亡,40萬名士兵傷殘,實際上陣亡人數可能更多,還有不明數量的平民傷亡。一、美國南北雙方經濟模式差異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戰爭,美國獲得了戰爭的勝利,解除了英國妄想重新統治美國的威脅。
  • 電影賞析《天空之眼》:真理在戰爭中是不存在的,殘酷的戰爭
    作為該部影片的核心所在,使命和人性道德的矛盾衝突是必不可少的張力點,而恰恰因為這一點的存在,又使得影片陷入了不切實際的輿論當中,如同雞蛋裡挑骨頭,狠抓「現實」這一價值觀。除倫理道德之外,政客間的「球賽」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對於這一點來說,還是極具現實性的。
  • 傳記電影推薦 高分人物傳記名人傳記電影好看影片排行榜
    《美麗心靈》  人物傳記電影排行榜1.《林肯》  愛講故事,遇事不慌不忙,堅持自我的林肯,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了。影片講述了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故事。面對重重堅固無比的阻力,身為總統的他該如何一一克服2.
  • 魔鬼將軍謝爾曼與戰爭的煙塵(圖)
    鄒海侖謝爾曼  當一位年輕朋友要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大進軍》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的時候,我似乎只能這樣回答他:「《大進軍》是多克託羅寫的一部反映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它圍繞著謝爾曼將軍指揮的結束這場戰爭的最後一戰展開
  • ...Max重新上架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經典影片《亂世佳人》。據...
    【《亂世佳人》重新上架 增加兩段說明視頻】當地時間6月24日,華納傳媒旗下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重新上架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經典影片《亂世佳人》。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在為影片增加了免責聲明後,HBO Max重新上架《亂世佳人》。
  • 一個差點阻止了伊拉克戰爭的平民百姓,電影《官方機密》
    戰爭過去快二十年了,發動戰爭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唯一的真相是英美聯軍並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了這場戰爭付出慘重代價的除了在戰場上死傷的士兵和生靈塗炭的伊拉克人民以外,一個英國平民百姓試圖阻止戰爭的行為也值得關注。2019年上映的英國電影《官方機密》講述的就是一個供職於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的翻譯員,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向英國新聞界洩露國家機密的故事。
  • 胡錫進:美國或正在打響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
    美國前所未有的封號和反封號大戰或許成為該國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川普發聲,除了怒斥推特,還聲言要建立「我們自己的」平臺,表示「我們不會被禁言「,他的這個聲音通過美國總統的官方帳號和競選團隊的帳號發出,但也迅速被消聲和封禁。推特還封禁了兩名川普效忠者弗林和鮑威爾的帳號。
  • 這部黑人平權電影,折射出美國深刻裂痕
    「I can't breathe.」大概是總結美國長久壓抑的種族情緒最貼切的話語,也不禁讓小邦想起了去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皮書》。電影開始前幾分鐘,網友不斷在刷「I can't breathe.」彈幕看電影之前,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獨立後的美國,最初分為北方的自由州和南方的蓄奴州。
  • 推薦9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現實比電影更加殘酷
    推薦9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現實比電影卻更加殘酷1、《戰爭之王》美國移民尤瑞的家族生意原本是開飯館。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令他踏入了軍火生意的大門,從此開始了販賣武器的「職業生涯」。尤瑞遇事機智,膽大心細,這不僅讓他成功俘獲了美女埃娃的心,還使得他在地下軍火生意中愈戰愈勇。
  • 林肯與美國內戰的進程
    1856年加人共和黨,林肯主張維護聯邦統一,反對奴隸制度,但反對直接幹涉南方的奴隸制度,只要求限制奴隸制向西擴張。林肯在奴隸制問題的態度正符合資產階級的立場,林肯的寒門出身、品德也使他在勞動群眾中贏得了成望和支持。在競選前夕民主黨發生分裂,極有利於共和黨。1月6日,林肯以絕對優勢當選。
  • 《官方機密》:這部取材於現實的電影卻讓人很難相信真實發生過
    這是一部與戰爭有關的電影,卻幾乎沒有硝煙;這是一部與間諜有關係的電影,卻沒有諜戰的戲份,整部電影用非常平緩的節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真正發生過的故事,一個關於差點以一己之力阻止一場戰爭的女性的故事。理想與現實
  • 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和美國的種族偏見,同為多民族國家,差異有多大
    5.25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一名美國黑人公民死亡事件持續發酵,引發多地大規模抗議遊行示威活動。美國民眾種族屈指可數,卻仍然存在嚴重的種族偏見和歧視行為,為什麼呢?第一,國家制度發展歷程不同美國社會現在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美國成立於18世紀,當時美國社會奴隸制度盛行,白人掌握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非裔黑人當時大多被作為奴隸交易,從事繁重勞動。
  • 超燃反恐戰爭電影,看得熱血沸騰!
    《太陽淚》影片講述的是美國海軍特種突擊隊隊長帶領隊員去一片密林執行命令,目的就是救出當地緊急救護醫生,本來事情很順利,但是醫生卻提出要把幾十個難民一起轉移的要求。戰爭時期,轉移一個人好說,很多人就會有很大麻煩,而且地處深山野林,劇毒動物頻出,難度非常大。
  • 奴隸經濟戰爭後遺症
    從雅典奴隸制的根本政體上來看,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其對於權力、奴隸以及其他城邦的支配野心也在不斷膨脹。戰爭結束後提洛同盟依然存在,但是在民主性質上逐漸由於雅典的野心開始發生轉變,成為了雅典利用的工具。由此希臘半島上的兩大政治、軍事同盟開始發生了利益衝突,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戰爭爆發前夕,雅典正處於伯利克裡執政期間,那是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高峰時期,當然也是其侵略擴張野心的急劇膨脹時期。
  • 熬夜也要看完的四部韓國戰爭電影推薦,緊張刺激
    仁川登陸戰前夕,長沙裡登陸任務如期執行,這群徒有一腔熱血但戰力薄弱的學生們,無可避免地接受命運中最殘酷的考驗:穿越炮火與海浪,浴血長灘,餘下部隊身陷敵軍重重圍剿,直至彈盡糧絕。 《高地戰》 1952年,在板門店談判中,L高地的歸屬直接影響到停火線的劃定,南北雙方為了獲得更有利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