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不苦,旅居法蘭西攻讀物理學專業,愛好歷史和經濟學。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獨立戰爭後,美國不再依附於大英帝國,擁有了完全自主的司法和立法體系。正是因此,1807年大英國協終止奴隸貿易立法,並未影響到美國南部六州根深蒂固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導致了美國的奴隸制仍然延續了超過半個世紀。獨立後,南方部分州頒布了一系列與奴隸制相關的立法,企圖穩固奴隸制。例如,在維吉尼亞等地規定:奴隸只得用來交易,如果將其釋放為自由人,主人將遭受罰款甚至牢獄之災。不難發現,若無外部強制性力量介入,奴隸制在南部不可撼動。
描述這段非道德晦史的影片有很多,從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紫色》,到大導演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再到黑人影帝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光榮》。影片情節設置千差萬別,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深度刻畫了美國黑奴所受到的非人道的待遇。結果是灌輸給了觀眾一個思維定勢,即絕大部分的黑奴都生活在極度的黑暗和恐懼中,他們所遭受的待遇乏善可陳。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負擔起每天高達十幾個小時的勞動。黑奴的屈辱史成了世上鮮有的悲傷輓歌。
奴隸制比家庭牧場更高效?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福格爾,曾搜集了浩瀚如海的南方種植園檔案,和家庭帳本等商業記錄。在運用大量數學建模分析後,他得出了一個顛覆傳統觀念的結果:南方奴隸制農業模式比北方家庭農場模式效率更高,且多數黑人受到了奴隸主公平和人道的待遇。
透過福格爾教授的分析,當時的黑奴生活水平之高,遠超現今人們的想像。黑奴們平均的營養和收入水平,不僅超過了自由農民,營養水平更是高於百年之後,1964年美國人的平均水平。
甜土豆、鹹豬肉與黑奴食譜
通常認為,黑奴的肉食是豬肉,主食是玉米和米飯,配食比例卻不甚詳盡。但仔細分析南方種植園的檔案和通訊記錄後,歷史學家菲利普斯提出,十九世紀上半葉存在著「黑奴食譜」,其普適範圍覆蓋整個東海岸的南部:成年黑人每天能夠得到半磅鹹豬肉。作為主食為甜土豆、青豆和穀物通常是不限量供應的,不僅如此,多數種植園還定期發放糖漿,水果。
南方種植園所畜養的肉豬要比肉牛更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相對於牛肉,黑奴更偏愛豬肉的口感,醃豬肉也更易於保存。另一方面,非洲少有飲用乳製品的習慣,所以多數黑奴體內缺乏生物酶來分解乳糖,一旦讓黑奴接觸到牛乳製品,輕則腹瀉嘔吐,如處理不當,會導致腹瀉脫水而亡。
南北戰爭前夕,南方黑奴的肉類消費量竟然達到了年均179磅,而同期義大利工人年均僅能獲得9磅肉食。即便是在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佔人口多數的工人家庭仍只能偶爾食用到老牲畜的,甚至是病畜和死畜的肉。
這時,歷史學者們才意識到:無論是食物的供給量,還是營養的均衡程度,奴隸主的實際表現還是能夠讓人心悅誠服的。所有理智的奴隸主都深諳同一個道理,倘若殘暴地對待黑奴,使之體力受損,必然影響生產。
光鮮亮麗的黑人管家
作為主要出口商品,棉花在南方生眾食寡,每年奴隸主都會在聖誕節分發給黑奴一套棉質新衣服,衣著發放參考了每個黑奴的性別,年齡和體型。作為獎勵,勞動表現良好的黑人能夠多獲得一套或者能夠得到質地更好的服裝。一旦衣物破損,奴隸主會找專人進行修補,也有一些慷慨的主人會直接發放新的服裝作為代替。
不需要參加勞動的年幼黑奴,只有少量用作遮羞的服飾,夏天赤膊是常有的事情。奴隸主會停止給年老體弱的黑奴提供新衣服,同樣也不會給低強度勞動的黑奴發放額外的衣物(這裡指的是充當洗衣工等,非農業工種的黑人)。
穿著最體面的,當數在奴隸主住所內充當僕人的黑奴了,他們不僅有漿過筆挺的襯衫,各種禮服裙,還擁有領帶和皮帶。黑僕著裝風格很大程度是為了迎合奴隸主的偏好。這些僕人往往不住在小木屋裡,而是被安排在了主人住宅的幾間條件較差的房間。長時間和主人近距離的接觸,使得黑僕獲得的信任遠高於在外耕作的黑奴,結果便是黑僕能壟斷最優質的資源。為了裝點門面,在跟隨奴隸主外出的時候,他們的穿著要比普通白人自由民光鮮得多,黑人管家儼然一副上流社會紳士的著裝。有些黑人奴僕甚至能夠跟隨主人漂洋過海到歐洲旅遊。
湯姆叔叔的簡陋小木屋
作為奴隸主的財產,所有黑奴都會被安置在種植園內,大部分黑奴擁有足夠的住房面積;如果被販賣到了設施不完備的新建種植園內,黑奴們不得不自己動手建造住所。奴隸主會允許他們根據自己在非洲老家的建築風格來築造房屋。
實際上,絕大多數奴隸小屋的建築材料為木材。經過長期使用,小屋出現破損時,主人給不負責,黑奴只得自行解決。經歷了兩個世紀以上的開墾,南方的林業資源遠不如新英格蘭地區,黑奴無法從主人那裡得到優質的木材來修繕房屋,只能沿著河流撿拾浮木,或者拆毀廢棄的木船。極端的情況下,他們只得圍起帆布來避雨。
為了防止黑奴逃跑,他們往往被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出售。條件好些的種植園給每個奴隸家庭提供單獨房間,猶如生活在現代社區內;差些的,十幾個人擁擠在一個悶熱潮溼的房間裡,除了毛毯外,概不提供。
幸運的黑人女性能夠得到一份難有的「美差:在奴隸小屋提供後勤服務,包括洗衣,打掃衛生和整理內務,可以免受體力之苦。
無處不在的法律歧視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哪個州,法律總是偏向奴隸主一方的,幾乎不存在關於黑奴的法律保障。十八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奴隸貿易數量上的峰值,50年內有接近20萬黑人被賣往英屬北美,超過其他任一時期。隨著奴隸數量的激增,為了保障種植園生產秩序,南方各州陸續通過了屬於本州的《奴隸法案》(slavery code),規範了對奴隸行為的限制,以及交易奴隸的規則。例如在維吉尼亞,黑奴不允許持槍,一經發現,奴隸將受到39下鞭刑,奴隸主也將面臨高達50美元的罰款(超過了當時壯年男性黑奴的平均價格);在密蘇裡,任何為黑奴提供教學服務的白人,都將面臨六個月的牢獄之災和五百美元罰款;在任何州的法庭上,黑奴的證詞會被默認為無效(無公民權);黑奴間的婚姻不受法律保護,奴隸主可以隨意拆散。既然法律做出了嚴苛的規定,如何對待黑奴,全然依靠奴隸主自身的良知和心態。
無法左右的身後事
考慮到黑奴價格不菲,多數奴隸主比較關心奴隸的身體狀況。一旦黑奴生病了,即可得到病假。數十人的小規模種植園中,僱傭常駐醫師的成本過高,奴隸主會定期預約醫生到訪,為黑奴們提供醫療服務。若醫治成本遠高於患病奴隸的價值,缺乏同情心或是不寬裕的奴隸主會,選擇放棄醫治。規模上百人的種植園幾乎都會配備護士;更大體量的種植園則會配備醫院,醫院有著多種多樣的功效:隔離發燒或者身患傳染病的黑奴,並確保奴隸沒有逃跑或者裝病。在醫院裡,黑奴將受到擁有行醫執照醫師的專業治療。有些黑奴死後,屍體會用於解剖,供醫學研究之用。
大種植園主,如威廉卡伯勒,常常被描述為一位「竭盡全力保護他們奴隸的健康」的奴隸主。這些大奴隸主們會為黑奴們提供全面而高效的免費醫療服務,包括:給黑奴嬰兒接種疫苗,將雪利酒和馬德拉奶油作為營養品,分發給患病奴隸。卡伯勒先生一生中,為其黑奴支付了總共高於十萬美元的醫療費用。
醫生們通常會認為,黑奴們的生理結構與白人不同,因此,他們需要截然不同的醫療資源。所以家庭醫生,只為奴隸主和白人家庭成員服務。
奴隸主們的通訊記錄
眾所周知,歷史學家們常常需要通過信件來探索史實,以求還原社會風貌。
喬治亞州的奴隸主曾在信件中談到管理黑奴的溫和方式:
我為我的黑人蓋了幾棟舒服的房子,有一間大屋子是託兒所,孩子們白天被送到這裡來,由一位心地細膩、經驗豐富的女性照顧,她唯一的職責就是確保孩子們得到適當的飲食和照顧,還有一間寬敞又舒適的醫院,醫生在黑人患病時為他們治療,還有件事必須提及,我有位出色的小提琴手,我提供足夠的琴弦,讓他每星期六晚上為黑人演奏至深夜12點。
為了提高奴隸的勞動積極性,少數奴隸主採用了一種在中國延續千年的佃農生產關係,其本質是僱傭與被僱傭。例如,阿拉巴馬州一位種植園主與奴隸達成一個獎勵和利潤分享協議,他在通訊記錄中寫道:
這個種植園出產的三分之二的玉米和棉花以及同樣多的小麥將作為獎勵給予黑奴,我同時還將提供今年的供應品給黑奴。當穀物收割時,其中有三分之一歸我,接下來黑奴要承擔監工、他們自己的房屋裝修、衣物、農場的稅和醫療費等費用。黑奴不需要支付我,但是需要給予我三分之一的產量和當時借的產量。黑奴使用的生產工具,應當將它們完好無損地歸還或者負責修理好。
《給我自由》含有白人契約奴與歐洲家中的書信。一位名叫斯普林格斯的婦女,在一封寄給遠在英國父親的信中,將自己在北美做契約奴的日子形容為:不如牛馬,既沒有鞋,也沒有襪子穿,唯一的安慰是用一條毯子裹著遮羞。除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和鹽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食物。如果沒能完成當天一半任務,將會被責罵,嚴重時會像動物一樣被捆起來遭受鞭刑。可見不少白人契約奴每天過著腥風血雨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前往北美的歐洲人,只有少數擁有自由身份。北美的早期發展史,簡而言之就是一部悲痛的殖民史,沒有人種的差別。或許相比之下,黑奴能得到比較公道的待遇,畢竟契約奴只工作七年,而黑奴則是奴隸主的終身財產,若不善待,損失的是好幾十年的勞力。
在英國主導的貿易全球化下,依託於自由的國際市場和較為公平的貿易準入法則,南方奴隸制農業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從提高利潤和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奴隸主都會提高奴隸的生活待遇。就像農民們會善待自己的牲畜一樣,只有好的待遇,才能提高勞動效率。另一方面,黑奴生產力驚人且價格不菲,售價高於白人契約奴和印第安人。一旦不堪勞量過度,或因沒有及時得到醫療而倒下,奴隸主會因此損失一大筆財富。儘可能善待黑奴,並不違反經濟學上的一條重要前提:「在有限條件下,儘可能地獲取最大利益」,況且還能為奴隸主贏來仁慈的美名和尊重。
受到善待的奴隸們也回饋了園主。獨立戰爭後到1800年,美國南方六州棉花產量增長了30倍,到南北戰爭前,棉花產量比獨立時增長了500倍,達到了年產量駭人聽聞的10億磅,佔到當時全世界棉產量的百分之六十有餘,美產棉花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
南北戰爭後,隨著奴隸制廢除,南方種植園模式土崩瓦解。至此,南北農業經濟模式合流,脫離了黑奴,南方單位土地的生產效率一落千丈,平均下降了35%。另一方面,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大量黑人成了無業游民,整日遊手好閒,除了自由,一無所有。事實上,黑人們經濟平困,政治無權和文化落後的景況,並未得到改善,反倒成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安全隱患。由於缺少了醫療保障,黑人的患病率甚至上升了20%。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北戰爭的爆發,或許並非像歷史課本中所寫的:為了解放生產力,而是出於所謂「道德正確」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