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指揮官胸前的望遠鏡為何要墊塊白布?

2020-12-06 騰訊網

電影《大和號》(男人們的大和號)描寫的是二戰時期日本大和號戰列艦最後的一次出徵戰鬥的電影,描述了「大和號」戰列艦的最後毀滅。在電影場景中有描寫日本軍官在用望遠鏡對空,對海觀察時望遠鏡下面有一塊白布。

那麼這塊白布是做什麼用的呢?

軍隊講究實用主義,日軍在望遠鏡下吊白布,肯定不是做擺設,其有著許多的用處。

第一個用處:擦拭鏡片。

雖然說陸軍往往也配備有望遠鏡,不過陸軍望遠鏡相比較於海軍望遠鏡是相對落後的,畢竟海軍在作戰過程中視野因素關係著整個局勢的發展,寬闊海面一眼望不到盡頭,如果能通過高規格望遠鏡率先看到遠處的敵方艦隊,那麼就能提前做好戰鬥準備。

基於這樣的原因,海軍們拿到的望遠鏡都是最精緻也是最昂貴的,由於日本當年的望遠鏡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所以他們供應給海軍的望遠鏡都是從德國進口。

當某些將領被分配到一臺這樣的工具之後,自然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平時使用起來也會非常愛惜,而在望遠鏡的保養程序之中,最關鍵的就是鏡片部分,為了不讓灰塵對望遠鏡產生的影響,大部分將領都會在下邊吊上一塊白布,以便於隨時擦拭望遠鏡的鏡片。

第二個用處:防止摩擦出現劃痕。

在戰鬥的時候日本海軍會使用一塊布墊在望遠鏡下面放置望遠鏡被磕碰。起初日軍也像其他的國家軍隊一樣會使用望遠鏡匣將望遠鏡避免磕碰,但海軍使用望遠鏡的概率要大於其他軍種,因此放到匣子裡面不方便,就採用了墊布的形式。

日本自產望遠鏡質量很差,許多軍官自購德國望遠鏡,因為很貴,軍官們比較珍惜,加塊布可以防止唾液海風對望遠鏡的腐蝕侵害,不用可以隨時用布包起來。

而且雖然每位海軍將領都比較愛惜自己的望遠鏡,但是在戰爭過程中誰也不可能有什麼「主導權」。在真正的戰爭開始以後,將領會一直處於急迫的狀態,隨之而來的身體動作也會增加,而掛在脖子上的望遠鏡也開始搖擺不定。

日本的海軍制服上是有很多金屬的,比如說金屬紐扣以及金屬徽章,尤其是將領們的制服,上面的金屬物件更多一些。而望遠鏡在跟這些金屬碰撞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劃痕,這麼精美的東西被刮花,相信誰都有點接受不了。

「此布條用於擦鏡子上的水分或汙漬,也可防止鏡子與衣服之間的摩擦。」——《日本海軍軍裝圖鑑》

如果在望遠鏡後方吊上白布,那麼碰撞過程中就能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這樣也起到了對望遠鏡的保護作用。

第三個用處:保證視力不受影響。

上面兩點原因都是從保護望遠鏡入手,而這個原因就是從「實用性」方面來說了。

望遠鏡作為增大視野的精密儀器,其放大作用自然不用多說,可是想要看到清晰的影像,首先要確保使用者的視力不受影響。

在使用望遠鏡的過程中,很多人並不會將兩隻眼睛和目鏡緊緊貼和,一般都是會保留一定的空隙距離,可光線也會順著這兩個小空隙進入雙眼,進而對視力造成影響。在望遠鏡上掛上白布之後,大部分的光線都會被阻擋在外,使用者的視野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另外到了寒冷時節之時,白布還有另一點作用。我們到了冬天總會發現一個現象,我們張嘴呼氣的時候總會產生白氣,這些白氣的本質是水氣,所以他們在遇到比較冷的金屬或者玻璃物品時會附著在上面,並形成一層白色薄膜。

所以海軍在冬天使用望遠鏡時,鏡片會經常被呼出的水汽遮蓋,這樣一來使用者也沒法清楚的看到外部情況。將白布墜在口鼻和鏡片之間,產生的白霧就會被全部遮擋下來,這樣一來呼出的白霧也不會對鏡片產生影響了。

這樣指揮官一邊看鏡頭一邊交流講話也不會出現狀況。這是白布最為主要的作用,如果僅僅是擦拭用的,為什麼陸軍就沒有掛出來?因為陸地上乾燥,蒙在鏡頭上的水蒸氣消散很快,不需要。

綜上所述,這塊白布的作用還是比較綜合的,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操作,但是它在戰場上給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好處,這也是大多數海軍都會在望遠鏡下方掛一塊白布的原因。最後要提一點的是,還有這個布條的顏色也有等級,艦長、副艦長使用紅色的,聯合艦隊司令或聯隊指揮官使用的是黃色的,其它的人員使用的是白的。

當然,還有些比較有趣的說法,據說有一天一個日本軍官在使用望遠鏡的時候吃拉麵,由於船身突然劇烈搖晃,濺了一身,於是乎,從此以後在使用望遠鏡吃拉麵的時候都會系個肚兜,此後許多人也竟相效仿。所以,這個是防止使用望遠鏡的同時防止吃拉麵撒湯用的!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海軍使用望遠鏡時,為什麼下面會掛上一條白布?
    戰爭時期,不僅要有好的裝備來支撐作戰,也要有一名優秀的指揮官。二戰時期,日軍就會為他們的大隊長級別的指揮官配備望遠鏡、指北針和軍刀等。而日軍的一個大隊隊長相當於我軍的團級指揮官,大隊人數高達1100人。所以望遠鏡的好壞也象徵著日本軍官的層級大小。
  • 二戰中的四位指揮官,堪稱是敵方的臥底!
    1.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蘇聯的大將,但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指揮官,他最大的軍事錯誤是因為坦克沒有用處,堅決要解散機械化部隊。 2.庫利科 庫利科是蘇聯元帥,他戰鬥十分勇猛,但作為指揮官能力卻很平庸
  • 二戰時日本人為何被美國潛艇搞得焦頭爛額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是二戰時期世界主要工業強國之一。作為軸心國集團的二號巨頭,二戰時的日本頗有實力,特別是日本海軍世界名列前茅,是二戰時期世界三大海軍力量之一。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一度打的美國海軍毫無還手之力,日本海軍航空兵更是讓美軍聞風喪膽。不過沒多久,美國海軍發現了日本海軍的一個明顯弱點,那就是日本海軍缺乏反潛能力,日本海軍的反潛能力簡直就是擺設,美國潛艇在太平洋上如入無人之境,把日本海軍搞得焦頭爛額。
  • 為何戰場上,指揮官從來不帶望遠鏡?血的教訓太慘烈
    導語:為何戰場上,指揮官從來不帶望遠鏡?血的教訓太慘烈眾所周知,望遠鏡是一種用來觀察遠距離物體的目視光學儀器,他可以把一個很小的物體放大到一定倍數。在以往望遠鏡主要用來觀察大自然風景,但是隨著軍隊的需求,望遠鏡便被運用到軍事領域。
  • 「海軍馬鹿」與「陸軍馬糞」,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大內鬥」
    日本陸海軍的嫌隙在明治維新時代就已經產生,在二戰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雙方的不睦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的軍事行動。後來,甚至發展到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而且各自的螺絲方向都是反著擰的。戰後,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回溯戰敗原因時,還專門提到日本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海軍之間的惡劣關係和作戰上計劃上的相互掣肘。
  • 望遠鏡隨時要用,為何戰爭中指揮官從來不帶?血的教訓太慘烈
    導語:望遠鏡隨時要用,為何戰爭中指揮官從來不帶?血的教訓太慘烈回顧戰爭年代,每一場戰爭,都會犧牲無數的士兵。這就是所謂的戰爭,註定會帶來慘烈的傷亡。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要想獲得戰爭的勝利,主要取決於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士兵們超強的戰鬥力。其實,這只是最基本的因素,最關鍵的因素主要是指揮官的正確指導。指揮官在掌握軍情的情況下,迅速制定作戰計劃,然後傳達給士兵們,只有在相互配合之下,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 二戰時日本海軍重巡洋艦「摩耶」號沉船被發現
    據日本NHK報導,在二戰太平洋戰爭時期被美軍擊沉的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摩耶」號的船體在菲律賓海域的海底被發現。美國調查小組的無人探測器拍攝到的影像清晰地顯示了船體的樣子。「摩耶」號巡航艦是在菲律賓帕拉萬島前海1850米的海底被發現的。
  • 日本帝國最後的海軍大將,名字全是數字,罵人後才得到大將頭銜
    不過這也只是我國取名字的習慣,日本卻不是如此。他們在取名字的時候非常隨便,比如山本五十六、安達二十三等等,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名為冢原二四三,因為他出生在明治二十四年三月,所以他的家人隨口給他取了這個名字,生日名字一下全都記住了。雖然名字隨意,可他的能力卻不隨意,二戰時全世界最優秀的海軍指揮官他絕對能排上名。
  • 二戰時的英國海軍是否浪得虛名?其實放到太平洋比日本還猛
    二戰中,由於英國海軍表現比較平庸,不像日本那樣搶眼,加上其Z艦隊在馬來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消滅,所以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不是日本的對手,英國海軍完全是浪得虛名。那麼實際真是如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如果把英國海軍放到太平洋可能比日本還要猛。作為世界老牌海軍強國、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英國的家底是非常雄厚的,特別是在海軍方面。
  • 二戰時期,倘若日本死而不降有何下場?美軍:統統消滅
    眾所周知,美軍在二戰末期使用了兩個原子彈加快了日本投降的進程。不過,經過我們的了解發現,美軍當時還有著另外的一個方案,那就是對日本本土發動直接的登陸作戰。而且,據當時的戰爭評估顯示,登陸作戰所造成的傷亡是相當驚人的,可以說如果當時日本拒不投降的話,恐怖就要被美軍統統消滅了。據公布的資料顯示,在二戰的後期也就是美軍已經基本消滅日本軍事力量的時候,制定了一個名為「滅亡行動」的計劃。其實從名字就能看出來,美軍這下絕對是動真格的了,是奔著滅亡日本的想法去的。
  •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陸基戰鬥機盤點,紫電改廣為人熟知!
    歡迎來到這個硬核科普頻道,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二戰日本海軍陸基戰鬥機盤點(非陸軍屬)雷電戰鬥機這款雷電戰鬥機強調爬升速度、急速與火力,不過航程較短,主要用來保護重要目標,作為攔截機使用,日本首支換裝雷電的部隊是駐紮在印尼的第三八一海軍航空隊,他們的任務是保衛峇里巴板油田。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二戰前,由於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8萬噸,輕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萬噸;此外,對於日本海軍的潛艇和驅逐艦噸位總和,包括排水量與艦炮口徑也做出了相應地限制。
  • 說的是倫敦英語,住的是大和飯店,日本海軍為何如此貴族?
    在有著日本海軍搖籃之稱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儼然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日本分校。這裡上課的教官是英國人,學生們手中的教科書是英語編寫的,課上課下的作業要用英語完成,回答老師的問題也要用英語。在這種全英語教學環境中出來的日本海軍官兵,軍事能力或許一般般,但英語水平絕對是沒得說。
  • 二戰時期美日差距有多大?美國:輕輕鬆鬆打贏日本
    二戰之中,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重創了美國海軍,妄圖打一個時間差,利用美國海軍無力再戰的這段時間打通東南亞到中東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並且實現和德軍的大匯合。但是讓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僅僅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恢復了海軍的實力,並且在實力上還有較大的進步,在此之後,日本的物資補給路線被全面封鎖,日本在整個戰爭中逐漸進入劣勢,並且最終走向戰敗的結局。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參戰是扭轉戰局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向歐洲戰場投放了大量的士兵和軍事裝備,同時也封鎖了日本的海上物資補給路線。
  •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僅僅幾天後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就通過廣播宣布向同盟國投降。時至今日,一段重要的歷史真相卻為人所遺忘:日本在二戰的核野心之所以遭遇失敗,只是因為缺少金屬鈾和鈽。  兩項計劃並列展開  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奧託和弗裡茨發現核裂變後,發達國家的物理學家們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發現的軍事用途,日本也如此。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將這一新發現進行軍事應用的可能性。
  • 日本海軍未宣戰就擊沉蘇聯潛艇,為何戰鬥民族選擇沉默?
    自從中日甲午戰爭中俄國牽頭幹涉還遼開始,日本和俄國就結下梁子,經過日俄戰爭和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宿怨更深,日本陸軍將蘇聯視為主要假想敵。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日蘇在遠東直接對峙,並在1938年到1939年間先後爆發了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武裝衝突,尤其是後者堪稱兩國在二戰前的大型軍事試探行動,使雙方對彼此的實力有了新的認識。
  • 二戰日本飛行員為何越打越少?除了缺乏新鮮血液,主要還是養不起
    二戰中的日本航空兵那麼日本在戰爭期間的航空兵為何如如此之弱?日本飛行員合影(都是少尉以下)而且日本走的「精兵策略」,讓日本飛行員雖然在戰鬥素質上要高於其他國家,但卻造成了的人才的低產,在30年代培養的飛行員還能勉強用於侵華戰爭,但隨著的二戰的爆發,日本的人才儲備根本就不夠看。
  • 二戰時期,各國研發夜間戰鬥機,戰機是怎麼瞄準的?
    人們之所以對二戰時期的戰鬥機的夜間戰鬥感興趣,是和雷達有關係。現在的戰鬥機和二戰時期時期的戰鬥機的最大不同就是具備夜間作戰能力,而讓戰鬥機具備這個能力的是雷達。二戰時期有雷達,但用在戰鬥機上的並不多,同時,二戰時期的雷達性能也不先進,雷達用在戰鬥機上正是從二戰開始的,而真正走向成熟卻是二戰以後的事情了。那麼二戰時期的戰鬥機又是如何進行夜間戰鬥的呢?下面談談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從實戰角度解答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理解當時的情況。二戰時期的夜間戰鬥機戰鬥機會很少,原因就是缺少支持夜間作戰的技術,這是一個前提。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誰相對更強?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知道了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個國家是軸心國,三個國家中如果要論實力,我們大概排個名次的話應該是德國第一,日本第二,義大利第三。軍事方面,二戰前,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德國的閃電戰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二戰爆發後,德國進入了全面的戰爭動員狀態,其動員能力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巔峰時期的兵力高達1700萬,如果加上偽軍和其他協助國的軍隊則數量超過2000萬,而二戰中日軍的兵力最高峰時也不過700餘萬,僅僅是德國的一半都不到。
  • 日本二戰時期的「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有何特殊待遇?
    文/格子道歷史日本的侵華戰爭讓我們牢記了日本帝國的滔天罪行,同時還有一些著名的歷史戰犯也將在史冊上永遠地被唾棄,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日本戰犯岡村寧次,七七事變的第二年,身為大佐的岡村寧次接到軍部調令越級提升至司令官,成為軍內的焦點,但殊不知,「大佐」才是日軍內部人人要爭的軍職,那麼日本「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