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所以對二戰時期的戰鬥機的夜間戰鬥感興趣,是和雷達有關係。現在的戰鬥機和二戰時期時期的戰鬥機的最大不同就是具備夜間作戰能力,而讓戰鬥機具備這個能力的是雷達。二戰時期有雷達,但用在戰鬥機上的並不多,同時,二戰時期的雷達性能也不先進,雷達用在戰鬥機上正是從二戰開始的,而真正走向成熟卻是二戰以後的事情了。那麼二戰時期的戰鬥機又是如何進行夜間戰鬥的呢?下面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要從實戰角度解答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理解當時的情況。二戰時期的夜間戰鬥機戰鬥機會很少,原因就是缺少支持夜間作戰的技術,這是一個前提。二戰時期之所以成為雷達用於戰鬥機空中作戰的發展期,是轟炸機給帶動起來的。轟炸機有領航員,而且轟炸機都是有固定的轟炸目標,利用無線電導航儀,或者是羅盤解算就能夠飛到目標上空並返回,而且地面燈光也是一個很好的導航參照物。為了能夠攔截轟炸機的轟炸,戰鬥機開始探索夜間如何打轟炸機,其中雷達上機就是二戰後期的一個摸索的結果。戰鬥機夜間作戰有幾個階段,我們說說這個問題。
夜間戰鬥機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專門的夜間戰鬥機模式出現的,導航為人眼導航,也就是全靠飛行員瞪大眼睛去發現目標。因此,夜間戰鬥機通常都是兩個人以上,並且戰鬥的性能要求主要追求留空時間長,火力持續性能好,火力要猛,對於航速、機動能力要求不高,這個傳統被繼承下來。二戰時期有了雷達,但主要是地面雷達站,同時探照燈成為主要的探測空中轟炸機的設備,因此,二戰時期的夜間防空和夜間空中作戰都是由地面雷達引導+探照燈+高炮,或者是+戰鬥機這樣的做戰模式。
地面雷達通過搜索探測,找到來襲目標大概的位置,當然的地面雷達很落後,只能提供目標信息,而且是人工作業解算分析,效率低,精準度差,不能提供詳細信息,只能是大概的目標方位,並且信號雜波也大,出現虛警的情況很多。地面雷達發現目標後,通過無線電把戰鬥機引導到目標空域,也就到位了,因為地面雷達無法區別誰是誰,剩下的就交給戰鬥機了。此時夜間戰鬥機就開始肉眼導航模式,看誰眼睛尖了。如果來襲轟炸機地區有己方探照燈部隊,就引導探照燈照射來襲轟炸機,己方戰鬥機衝上去把轟炸機打下來。但這種方式受限很大,當時的雷達探測距離近,無法滿足需要,於是就探索戰鬥機獨立空戰能力,想了很多方法,把探照燈安裝到飛機上,發射照明彈等等,但都不理想,於是雷達開始被安裝到了戰鬥機上。
說明一下,二戰時期的夜間戰鬥機還是以專用夜戰形式存在的,夜間戰鬥機都是雙發的大型戰鬥機,乘員最少兩人以上,有專門的雷達操控員。二戰時期最著名的夜間戰鬥機是納粹德國的He.219「夜梟」夜間戰鬥機,也是世界第一款安裝彈射座椅的夜間專用戰鬥機。而攜帶有雷達的夜間戰鬥機是納粹德國Bf110F-4夜間戰鬥機,1941年8月被研製出來,戰場上的優秀使用表現受到了各國的關注。此款機型中的改進版本Bf110G-4G4無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夜間戰鬥機,配置了多種雷達,從1943年2月投入生產直到戰爭結束共建造了2191架。
二戰時期日本的愛知S1A「電光」夜間戰鬥機,這是日本海軍二戰期間研製的唯一的一款夜間戰鬥機,設計理念很先進,內藏式的雷達天線,紅外感應器,雷達波束測向器(相當於今天的雷達告警器)等。不過時間太晚,1945年6月原型機才搞出來,沒來得及試飛,美軍就把工廠給炸了。其實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有夜間戰鬥機Ki-145夜間戰鬥機,不過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有仇,相互拆臺。
P-61黑寡婦夜間戰鬥機,這是二戰時期美國研製的夜間戰鬥機,也是美軍第一個夜間戰鬥機,個頭有中型轟炸機那麼大,四名乘員,內藏式機頭雷達,黑寡婦是二戰時期一款不錯的夜間戰鬥機。
英國的DH98「蚊」式夜間戰鬥機/轟炸機,這是一架全木質的戰鬥機,從1939年~1945年時間內,當時的雙方戰鬥機行列中用途最廣泛的戰鬥力。
通過上述能夠看出來,二戰時期有雷達的戰鬥機數量並不多,機型也不多,而且都是專用型,採用雙方布局,兩人以上的乘員。除了這些有雷達的夜間戰鬥機,其它的都是地面雷達引導,探照燈、夜光彈,肉眼搜索的夜間模式,不過非夜間戰鬥機夜間作戰的經歷並不多。而專業的夜間戰鬥機也多是以打擊轟炸機為主。雷達真正走向成熟是二戰結束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