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國家都在不斷地發展本國的武器裝備。而近些年中國的軍事裝備的發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自從中國推出了自主研製的殲-20戰機之後,大家的目光就逐漸的投放到中國這片土地之上了。而讓世界始料未及的是在繼殲-20戰機之後,中國又再次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殲-31戰機。繼而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第五代代戰機原型機的國家。自此中國的自主研發技術打開了戰機界的新篇章。近些年的中國技術不斷地讓世界刮目相看,這其中付出的艱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放眼望去在戰機界有多少這種「臥薪嘗膽」的例子。德軍在二戰時候的主力戰機是Bf-109戰機,當時的這款戰機可謂是新一代的戰鬥機,它的性能當然不在話下,不然也不會成為當時的德軍的主力戰機。由於Bf-109戰機的優異性能,也使得它成為了歷史上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機。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是因為這款戰機的性能是如此的優異,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也是會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的被取而代之。但是誰都沒想到的是取而代之的居然是一款在研發之初就不被看好的戰機。這款戰機就是被命名為「百舌鳥」的Fw190戰機。
在1937年的時候,德國就有意向研發一款可以和Bf-109戰機相互配合作戰的新型戰機。因為一方面作為德國的主力戰機Bf-109是顯得特別的出眾,但是在作戰方面還是需要相互配合,在可以達到完美的境界。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德國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還是存在著一些擔憂,德國擔心其他國家會研製出比Bf-109性能更優異的戰機。於是才下了決定研製新型戰機。
為了研製新型戰機德國的設計師向德國空軍提供了很多的設計,但是大部分的設計都是採用了液冷縱列發動機,這些使得德國的空軍不是很滿意。最終經過一系列的修改方案,才最終採用BMW139型空冷14缸星形發動機。這種星型發動機很特別,當時的歐洲工程師認為這種發動機會使得戰機的頭部過為龐大從而會產生很大的阻力。
但是德國的設計師並不這麼認為,德國的設計是從美國海軍處得到啟發,在發動機罩和龐大的螺旋槳整流罩間留了一個很小的開口,用來供冷卻空氣進入,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阻力的問題,並且設計出流線型的機身。
而事情總不是一帆風順的,預先為Fw 190戰機提供的發動機研發失敗,因此被緊急更換為性能更佳的,但是在發動機過熱的問題上依然沒能很好的解決,所以在其性能方面依然無法取代Bf-109的地位。後來經過刻苦的鑽研跟技術的不斷改進,最終在1942年發動機的問題最終用重新排列部分排氣管的路徑才得以解決。
最終經過不斷地改進Fw190終於不負眾望在1941年首次投入到戰鬥的行列中,由於其優良的性能最終生產的架次超過了20000架,並且成功的取代了Bf-109戰機,成為了德國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