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德國的空軍和陸軍都以戰鬥力強大而聞名於世。相比之下,德國海軍的實力就稍顯不足了。不過,在二戰前期,德國海軍也曾一度縱橫大西洋,對盟軍艦隊造成了重創,他們克敵制勝的主要功臣當屬德軍潛艇和他們所採取的「狼群戰術」。
從二戰開始初期,德國海軍的潛艇就頻繁出沒於大西洋,對同盟國的軍艦和商船造成重創。以商船為例,截止1939年末,德軍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擊沉了同盟國商船114艘,總噸位超過42萬噸。
為了應付德軍潛艇的偷襲,英國方面抽調了大量軍艦前往大西洋開展反潛護航任務。隨著同盟國反潛能力不斷提高,德軍潛艇造成的破壞逐漸變低。雖然當時德軍在歐洲大陸上所向披靡,但在大西洋上卻並沒有取得多大優勢。
1940年末,北大西洋的冬季降臨,惡劣的天氣迫使德軍潛艇活動大幅降低。不過到了1941年初,德軍又重新恢復了海上攻擊,而且這一次德國海軍潛艇又採用了一套全新的戰術打法,即大名鼎鼎的——狼群戰術。
「狼群戰術」是由德國海軍名將鄧尼茨所發明出來的一種戰術,其作戰方式大致是這樣:當一支艦隊的位置被發現後,德軍潛艇總部就通知與該艦隊距離最近的一艘潛艇前往並在不被發現的安全距離內保持跟蹤。然後該潛艇用無線電引導其他潛艇都駛向目標,當集結到足夠數量後,德軍潛艇就會利用黑夜在水面發動攻擊。如果攻擊不能一次性奏效,潛艇就會在天亮之前退出到護航艦船達不到的位置,然而在第二天黑夜重複展開攻擊。在對付大型艦隊的時候,這種攻擊往往要持續好幾天。
「狼群戰術」很快就讓同盟國艦隊大吃苦頭,其最高紀錄是在兩天內擊沉了對方38艘商船。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同盟國在反潛技術上已經取得很大發展,為什麼德國海軍在採用了「狼群戰術」後又能給盟軍造成重創呢?「狼群戰術」究竟高明在哪裡?
其實,「狼群戰術」最聰明的一點就是有效利用了盟軍的視野盲區。當時同盟國海軍的水下測音儀器有效距離達到了1500碼,所以德軍潛艇基本無法做到靠近盟軍艦隊後發起攻擊。然而,「狼群戰術」卻一改常規打法,潛艇不在水下發動攻擊,而是在水面發動攻擊。如此一來,同盟國海軍的水下測音儀器就完全喪失了作用。水面作戰的缺點是容易被對方發現,因此「狼群戰術」只在夜間進攻,白天撤至安全距離後潛入水下尾隨。如此反覆,直至將攻擊目標徹底消滅。
「狼群戰術」給同盟國海軍造成了重創,那麼盟軍後來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其實說來也不複雜。首先,對付「狼群戰術」的最佳辦法就是擴大水下偵測範圍,儘早發現跟蹤艦隊的那艘潛艇,趕在其他潛艇到來之前將其摧毀或是趕跑;其次,加強海面照明,讓德軍潛艇在夜間發動水面近距離攻擊前就能被發現。再後來,隨著雷達技術的應用,德軍潛艇發出的無線電可以被迅速偵測到,「狼群戰術」很快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曾在大洋上肆意攻擊同盟國艦船的德軍潛艇最終反而遭到了盟軍的剿殺。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