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電視劇裡,我們常會看到日軍的軍帽,它的兩邊和後面都加了幾片垂布,看上去既不利索又顯得滑稽。
不過這些電視劇中的情景卻一點不假,歷史上日軍的軍帽確實如此,是日軍士兵的標誌之一。按理說軍人的形象是十分嚴肅的,那麼日軍為什麼會用這種看起來很滑稽的帽子呢?這兩塊布到底是幹什麼的呢?實際上這兩塊布是有學術名字的,名叫"軍帽垂布",是日軍軍帽制式配件之一,不過也可以由士兵自由選擇是否佩戴。
關於垂布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日軍沿襲下來的傳統,在古代日本由於條件落後,普通士兵的單兵防護能力很低,有經濟條件的武士會自行打造盔甲,頭盔類似鬥笠,後面配有護頸簾。為了保命普通士兵有樣學樣,在頸後掛一些布條,此後這一傳統便一直延續了下來。
另一種說法是明治維新後,為了加強西化,日本軍事近代化始終依照西方理念進行革新,單兵作戰裝備自然受西方影響支撐。據稱最早使用垂布的是在北非殖民地的法國軍隊,由於北非氣候炎熱,還有各種蚊蟲叮咬,於是法軍便發明了帶有護頸部的軍帽,這種做法後來傳到了日本。無論哪一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戰時這兩塊醜陋的垂布,看似滑稽的設計,實則具有妙用。
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在華南、緬甸、馬來半島以及太平洋南部的各個島嶼作戰,這些地方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潮溼炎熱的氣候,蚊蟲叮咬會滋生很多疾病。
事實上在這些地區進行作戰,非戰鬥性減員有時甚至會超過戰鬥傷,而這種帶有帽垂的軍帽,既可以防曬,還可以防止蚊蟲,行走途中,垂布帶來的風也很涼爽。即便進入冬天,垂布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保暖的作用。就是這個簡單的幾塊垂布,卻減少了很多疾病的傳播,極大改善了軍隊內疾病頻發的狀況。
雖然垂布無法防彈,但垂布可以抵擋由於爆炸而騰飛的彈片和碎石,保護士兵的後頸和耳朵,垂布還能夠對劇烈的震動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減少耳朵受損機率。據說在戰爭期間,日本設計者還曾對垂布進行改進。
日本人曾說,垂布的存在至少拯救了20萬日本士兵的性命,甚至比鋼盔還管用,這種說法顯然太過誇張。但客觀地講,垂布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不過並非所有日本士兵都佩戴垂布,關東軍、駐華北日軍以及日本海軍陸戰隊很少佩戴垂布。
除了這種帶有帽垂的軍帽以外,還有一種像鍋盔一樣的帽子,在日軍中也很常見。這種帽子形狀光滑圓潤,特別之處在於帽子上裹了一層網,這層網既可以有效遮擋光的反射,還方便日軍在上面穿插樹葉隱蔽自己。小小的創意卻有如此妙用,不禁給了我們很大啟發。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們生活中也應該多在細節上留心,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變,因地制宜,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面對各種困難以及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