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二戰戰場上最招人痛恨的兵種,除了狙擊手應該就是噴火兵了。這種源自於一戰時期的兵種,比傳統的槍手更加讓人厭惡,因為一旦讓他們接近就意味著被殘酷的燃燒致死,所以戰場上噴火兵都是優先攻擊的目標。
並不輕鬆的噴火兵
雖然影視作品裡將噴火兵表現得殺傷力十足,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噴火兵並不容易,首先就是體力上的需求。
以德軍的35型單兵噴火裝備為例,這種罐裝背負式的火焰噴射器射程在25米~30米左右,內裝11.8升十九號燃料,只能最多進行15次短噴射,也可一次性噴完,整套設備重量達到了36千克。
試想一下一名士兵需要背負著36千克的噴射器,與隊友一起穿梭在子彈橫飛的戰場上,還需要不時地規避危險,只有接近到足夠近的距離時才有機會發揮火力優勢,別說緊張狀態下保持作戰能力了,就連背著儲存罐連續跑上半個小時,都是一件不輕鬆的活。所以選擇噴火兵的首要原則是負重能力優秀,耐力優秀。
噴火兵第二要求就是勇敢。因為噴火兵帶來的威脅,交戰時對手往往首先攻擊他們,而噴火器內的燃料就相當於一枚燃燒彈,有經驗的敵人會很樂意想辦法引爆它;況且一個背著30來千克重鋼瓶的士兵,你不能指望他有多靈活。
就算接近了敵人,噴火兵仍然需要提防敵方的衝鋒鎗、手槍、手雷等近戰武器,時刻掌握好燃料使用情況,與隊友密切配合,否則稍有閃失自己就可能成一個火人。
雖說戰鬥本身就是一件殘酷的事,但噴火兵這種幾乎與敵人面對面交手的兵種無疑需要更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畢竟用槍直接打死一個敵人,跟用火燒死一個敵人是完全不同的。
用噴火坦克取代噴火兵
既然噴火兵在戰場上受到那麼多的限制,那麼噴火坦克無疑是取代他們的最好武器。用坦克改裝成噴火武器好處很多。
第一,坦克本身具有一定的裝甲,對然沒有百分百防彈的坦克,但是有了一層鋼裝甲的保護,在面對大部分的作戰環境時已經能夠抵擋傷害了,可以更加安全的接近敵人作戰。
第二,噴火坦克因為有了坦克這個載體,可以安裝更大容量的燃料和用以噴射的壓縮氣體,如此一來噴火坦克的作戰持續性增加,火焰噴射距離也更大。另一個重要的設計就是噴火坦克在安裝了噴火裝置的情況下,還能安裝機槍、火炮等武器,具備多種作戰模式,這一點是噴火兵所不能比擬的。
第三,噴火坦克的機動性更強,除非穿越複雜的山地、破碎的街道等地形,至少人員不會因為負重太多而累得喘不過氣。
第四,噴火坦克可以用現有裝備,或者一些老舊的裝備改裝,提高裝備的利用率。二戰時交戰雙方都有不少這類的改裝武器。
以二戰德軍二號坦克改裝的噴火坦克為例,這種坦克在原車體的前部兩邊各安裝了一個可以單獨動作的小型噴火炮塔,它們能各自向所在方向轉動90°,火焰覆蓋範圍廣。燃料則裝在一個160升的罐子裡,用壓縮氮氣提供噴射力,以2~3秒的短噴射時,總共可以噴射約80次,已經足以應對一次高強度的戰鬥了。
噴火坦克好處雖多,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在複雜地形下無法使用,這就是為什麼太平洋戰區裡盟軍雖然投入了不少用M4坦克改裝的噴火坦克,但是仍然有不少噴火兵穿梭在熱帶島嶼上,一個一個的清理躲藏著日軍的山洞。
噴火兵的沒落
二戰以後,噴火武器的運用整體呈現減少的趨勢,比較大規模的運用只在越戰中,美軍設計了噴火船,用來對付那些埋伏在河流兩邊叢林中的越軍。
二戰後許多國家都以噴火器太過於殘忍等原因,陸續宣布停止使用這種武器,這種看似有一定道理的說法,不過是軍隊有了更具有威力的武器罷了,這種讓士兵冒險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戰術,在自動武器越來愈普及的戰場上已經不那麼可靠了,許多時候凝固汽油彈反而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