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口交代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主持決定的。」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1948年11月初,中共中央軍委和毛主席根據遼瀋戰役後全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決定擴大淮海戰役的原定規模,由華東、中原兩野戰軍聯合進行淮海戰役,將原來計劃殲滅劉峙集團一部的戰役意圖,發展成為全殲該集團的戰略決戰性戰役。
隨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總前委,劉、陳、鄧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淮海前線一切事宜。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贏得了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鄧小平也因此書寫了他軍旅生涯中最輝煌的篇章。
碾莊——原本默默無聞的一個蘇北小鎮,也因為淮海戰役第一次大規模的圍殲戰發生於此,而被載入共和國的史冊。10月25日,記者來到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碾莊鎮,通過實地採訪,感受65年前由鄧小平等人統一領導、粟裕具體指揮的碾莊圩戰鬥。
從徐州驅車往東走50餘公裡就是碾莊鎮,徐州到邳州的公路穿鎮而過。進入碾莊鎮後,繼續往東到徐邳公路的南側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紀念碑,這就是淮海戰役碾莊圩戰鬥紀念碑。陪同採訪的碾莊鎮宣傳委員劉柏忠告訴記者,紀念碑所相對的公路斜對面,就是當年華東野戰軍攻入碾莊圩的南門。在整個碾莊鎮,淮海戰役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記,甚至連鎮上的主幹道也被冠名為解放路。
「碾莊圩戰鬥打得好艱苦!」劉柏忠說,他的舅祖父鬱增俄(今年春去世,享年99歲)曾親歷過碾莊圩戰鬥,多次向後人講述過戰鬥的慘烈。站在碾莊圩戰鬥紀念碑後的烈士陵墓前,劉柏忠向記者轉述了當年鬱增俄講過的戰鬥故事。
1948年11月,黃百韜將其兵團部設在碾莊圩,其屬各軍配置在東、西、南、北各個方向。在黃百韜來之前,李彌兵團就留下了許多構築完善的防禦工事,加上碾莊圩兩道寬約10米的壕溝,以及溝邊厚厚的用來擋水的土牆,黃百韜坐地死拼,使碾莊變得易守難攻。幾天下來,華東野戰軍收效不大,還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當時,年輕的鬱增俄是邳州市車夫山鎮山南村村長,加入中國共產黨才兩年。眼看部隊的傷亡越來越大,按照上級指示,鬱增俄將鎮上的青壯年組織起來,成立了擔架隊,在夜間搶救戰場上的傷員。儘管擔架隊並沒有直接上戰鬥一線,但死亡一直伴隨著隊員們。
一天晚上,鬱增俄和一名擔架隊隊員搶救了一名傷員,像往常一樣,又冒著生命危險,將傷員送去緊急治療。途中,鬱增俄突然感覺擔架一沉,他回頭一看,只見隊友已經被流彈擊中頭部,鮮血直流。他趕緊放下擔架,將隊友扶住,不料伸手一探,發現隊友已經犧牲。眼見情況緊急,鬱增俄來不及掩埋隊友遺體,只能強忍住悲痛,默默鞠躬後,將傷員背起來,在流彈的「呼嘯」聲中拼命奔跑。鬱增俄顧不上多次被樹枝刮破的腿,一連跑了20多公裡,終於將傷員送到安全地帶。
這樣驚心動魄的救人經歷,一直持續到碾莊圩戰鬥結束。戰鬥的殘酷,也給鬱增俄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
「當年大戰後,水溝已經被屍體填平。」劉柏忠回憶說,在他小時候,鬱增俄常常指著碾莊的護圩河告訴他們這些晚輩。在歷經十餘天的慘烈搏殺後,直到1948年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在碾莊的指揮部終於被攻破,黃百韜身亡,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黃百韜兵團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參戰部隊中人數最多的一個兵團。它的覆滅,使淮海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民黨軍在這場大決戰中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碾莊圩戰鬥成為淮海戰役最重要的一戰。在這場戰鬥中,我軍以傷亡2.8萬餘人的巨大代價,全殲敵軍12.5萬餘人。據統計,僅邳州籍將士,就有1632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
如今,碾莊鎮在改革開放的指引下,正不斷朝著建設美麗繁榮和諧新碾莊而努力奮鬥。2012年,碾莊鎮GDP收入30.36億元,財政收入實現2.58億元,人均收入1.26萬元。劉柏忠說:「烈士用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我們只有加快發展,用現代化的建設成就向烈士們報喜,才能告慰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