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國民黨軍損兵154萬,其中戰死的官兵有多少萬人?

2020-11-24 史源歷史專欄

1948-49年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是國共雙方攻守形勢徹底轉換的三場關鍵大戰,也決定了國民黨軍的敗逃結局。三大戰役國軍共有154萬人被斃傷俘,或者直接向我軍起義。那麼真正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國民黨官兵有多少萬人呢?

先明確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戰爭中關於「殲滅」的定義。國民黨軍不到3個月的時間有154萬人被殲滅,不是說這些官兵都陣亡了,這裡邊真正戰死的其實只是少部分。只要是因為我方的軍事行動或強大威懾而放棄武裝抵抗的敵軍,都算是在戰役中被殲滅。這其中包括直接擊斃、沒死但造成重傷、生俘敵人或者以武力、策略迫使敵人投誠起義等。真正在三大戰役中因為頑固作戰而失去生命的國民黨軍,只有7.7萬餘人,客觀來看戰死比例並不高。

三大戰役中真正戰況慘烈的戰事,分別為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錦州攻防戰;淮海戰役中的徐東阻擊戰、碾莊殲滅戰和雙堆集圍殲戰;平津戰役中的天津和新保安縣城之戰。其中碾莊戰役國民黨軍主力為黃百韜第7兵團的殘餘4個軍,近8萬部隊藉助水網村落地形,跟華東野戰軍5個圍攻縱隊打出了接近1比1的傷亡比,第七兵團此戰被全殲,直接戰死的官兵就接近兩萬人,其中就包括中將司令官黃百韜本人。錦州(範漢傑、盧浚泉部)、塔山(侯鏡如東進兵團)、雙堆集(黃維12兵團)等地戰死的國軍士兵也都突破了1萬人。

但除了上述地點外,國軍的整體反抗並不激烈,像北平城內的25萬部隊,沒有放一槍便跟隨華北剿總起義接受整編;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有近30萬人馬,但是餓了將近一個月,部隊毫無戰鬥力,趁著夜色偷跑到解放軍陣地的士兵就有近2萬人;遼瀋戰役時長春鄭洞國部10萬人也是受不了圍困,先後選擇了起義。所以三大戰役規模雖看起來規模宏大,卻並不是每一次具體戰役、戰鬥都打得分外激烈。尤其1948年底的國民黨軍頹勢已經非常明顯,即便是中央軍主力部隊,在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也存在著相當的觀望心態,一旦友鄰部隊作戰受阻,隨時做好投誠準備。比如北平國軍觀察天津形勢、瀋陽國軍觀察長春、錦州形勢。

正常情況下,戰死數應當佔到傷亡總數的至少五分之一。而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陣亡7.7萬人,僅僅佔總殲滅數154萬的百分之五左右,遠遠低於正常戰爭的慘烈程度。這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當時的戰爭背景,國民黨軍在戰爭後期士氣渙散,即便是在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中,也不是所有官兵都具備傾其所有的勇氣,很多部隊打不過便直接繳槍投降,戰死數量大大降低。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中80萬國民黨軍,被殲滅55萬,剩餘的20餘萬最終下場如何
    11月,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東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與國民黨徐州集團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史稱「淮海戰役」,又稱「徐(州)蚌(埠)會戰」。
  • 渡江戰役的啟示
    在渡江戰役中,廣大人民群眾以極大熱情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夜以繼日籌集糧草、鋪路架橋、運送彈藥、搶救傷員,掀起了規模宏大的群眾性支前熱潮。  和平年代,面對波濤洶湧的洪水,解放軍官兵、民兵、消防救援人員緊急搶險救災。
  • 三大戰役哪個最難打?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再來看遼瀋戰役,通過查閱與遼瀋戰役有關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雖然當時國軍派出了武器配備最好的美械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另外還安排了四十九軍等優秀部隊進行協同作戰,但是在當時一直有一句被大眾所傳頌「陳主任真能幹,瀋陽南站通北站」就顯露不少問題,也是在變相的告訴我們第九兵團早就不可同往日而語。
  • 國民黨軍看似強大實則貌合神離
    ——從內部矛盾看國民黨軍何以不能消滅長徵中的紅軍    長徵之前,和長徵開始之初,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與國民黨軍相比,其兵力、裝備等都處於劣勢。紅軍各部的戰略基地蘇區喪失了,部隊嚴重削弱,在敵佔區長期長途流動中,地上有敵人重兵圍追堵截,天上有敵人飛機的偵察轟炸,路上有數不盡的險阻和困難,而且還有黨內錯誤的危害……    與紅軍相比,國民黨控制著國家戰爭資源,佔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還有天時、地利的有利條件。對此,我們不妨作一個不很科學但能說明問題的簡單計算。
  • 國民黨將領們,眼中的淮海戰役是什麼樣
    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大決戰·淮海戰役》裡有這樣一個場景,當一群國民黨軍將領得知徐州「剿總」司令官由劉峙擔任的時候,他們紛紛發出感慨:徐州作為南京的門戶,即使不找一隻虎,至少也要找一條狗把守,蔣介石最後怎麼會選一隻豬呢?在這群將領眼中被貶成「豬」的就是國民黨軍中人稱「福將」的劉峙。
  • 1948年11月8日,張公店戰役嚇跑國民黨200守軍,虞城解放
    隨後,虞城縣城被劉耕來等人新投靠的國民黨邱清泉所領導的新五軍控制。1947年11月13日,解放軍攻克縣城1947年7月至9月,解放軍從防禦轉入全國規模的進攻。是年9月1日,毛澤東指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基本任務,是我軍主力打到國民黨統治區,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也就是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進攻階段。隨著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的節節勝利,虞城縣城解放在即。
  • 志願軍被俘2萬多人,其中有1萬4千人去了臺灣,他們的最終結果如何?
    1953年7月27日,經過三年零一個月的韓戰隨著金日成、彭德懷和克拉克在停戰文件上簽字後宣告結束,在這場二戰後最大的一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先後有140萬人投入戰場,經歷了數千場戰鬥,最終逼平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期間,我軍共俘虜美軍官兵9000多人、英軍945人以及數萬南朝鮮軍隊,但由於存在巨大的裝備差距
  • 抗美援朝時,美軍一個師兵力就超2萬人,那我們每個軍有多少人?
    那麼僅以規模而論,當時美軍的步兵師和我軍的步兵軍都有多少兵力呢?本文就來探究下。 這三個軍入朝時兵力分別為44521人、52946人、48357人,同為四野的王牌部隊,為什麼兵力會大小不一呢? 其實在四野南下時,其每個軍兵力曾高達六七萬人,但在之後的南下及剿匪作戰中,很多部隊就留在當地,另有部分幹部戰士轉到了地方工作。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中野挺進大別山,13萬人半年打的就剩五萬人,為何還說是一場勝仗
    為了轉入戰略反攻,中央先是命令劉鄧大軍經過一段休整後,在1947年6月發動了魯西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九個半旅共5.6萬人,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然後命令陳謝兵團不去陝北,而是去了豫西,以牽制國民黨軍主力,配合陝北和中原戰場作戰。與此同時,陳粟所部分成三路,在內線外線同時開戰,把國民黨軍的部署攪得亂七八糟,雖然華野在此期間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戰略目的達到了。
  • 38軍背水一戰,單挑25萬美軍輪番攻擊,寸土未失還反殺2萬人
    第三次戰役雖然打得十分順利,但是彭德懷同樣發現,「聯合國軍」撤退井然有序,前方將士殲敵不多,才不過1.5萬人。很顯然,「聯合國軍」絕非真的敗退,而是設下陷阱,想要拉長我軍的補給線,然後利用他們的火力和機械化優勢,來個大反撲。說白了,此時的美軍就像是壓緊了脖子的毒蛇,隨時準備反戈一擊。
  • 塞班島戰役中,4萬多「鬼子兵」戰死,2萬多日本民眾集體跳崖自殺
    期間,美國和日本雙方在太平洋戰場多次爆發了武裝衝突,外界認為,塞班島戰役比較慘烈,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傷亡人數4.1萬,2萬平民被迫自殺。美軍出動大量兵力,在塞班島戰役中獲勝塞班島戰役是在馬裡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上進行的一場戰役,塞班島屬於中心島嶼,是日軍的戰略核心。為此,日軍在此部署了數萬兵力。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後,囂張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不但沒有吸取教訓,還叫囂道:「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事。」克阿瑟以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對志願軍發起了鉗形攻勢。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美軍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在內的第十軍,共十萬人推進到了長津湖地區。
  • 淞滬會戰最慘烈之戰—羅店戰役
    本文將依據兩岸權威史料,講解淞滬會戰「血肉磨坊」羅店戰役。向國民黨中央軍抗戰英烈致敬。 而國軍官兵,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重武器又嚴重不足,彈藥也匱乏。只能利用夜戰,近戰消耗日軍。反攻,襲擾,運輸,甚至修築工事都只能等到晚上敵炮火暫停時。往往是白天陣地丟失,黑夜一到就發起逆襲,但天一明,日軍飛機,大炮開始發威;就只能停止進攻。這造成了整個羅店戰役,國軍一直處於完全被動當中。
  • 一個兵團到底有多少人
    兵團是解放戰爭中最常見的編制,兵團所轄軍、師數目,通常是視需要和可能定之。通常軍為戰役戰術兵團,師為基本戰術兵團,解放戰爭時期兵團是介於戰區和集團軍之間的編制。國民黨的兵團國民黨的兵團,主力兵團有4-6個軍,10-12萬人。例如黃維兵團(12兵團)該兵團下轄四個軍,即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以及第四快速縱隊。滿員12萬人。
  • 長津湖戰役,兩個師打得只剩200人還在衝鋒,九兵團凍傷三萬人
    志願軍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副司令陶勇,由20軍,26軍,27軍三個軍組成,其中20軍和27軍是原華野一縱和華野九縱,是華野戰鬥力最強悍的兩支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葉飛和許世友。 九兵團在出兵朝鮮之前一直在東南沿海地區做解放臺灣的軍事準備,是攻臺主力部隊,三個軍都是滿編制,下轄各團都是四四制,甚至是五五制的加強營。
  • 解放海南戰役決戰勝利紀念碑
    解放海南戰役決戰勝利紀念碑。抗日獨立總隊識破日軍意圖後,發動當地群眾破壞日軍據點的水源,迫使日軍天天派一輛軍車從三江圩運水到濱洋據點,每次都有10多名日軍配有1挺輕機槍押運。抗日獨立總隊獲此情報後,於9月2日派第一大隊黃大猷率領該大隊和第二大隊五中隊進入羅板鋪公路兩側高地伏擊日軍運水車。當日軍車輛進入伏擊陣地時,獨立總隊猛烈攻擊,全殲日軍官兵11名,戰鬥取得勝利。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那麼慘?20平方公裡,10萬人爭奪,5萬人死傷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1945年3月26日,前前後後打了一個多月,最後美國因為佔據絕對優勢而取得最終勝利,但是這場戰役是美國最不想回首的一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是美軍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唯一一次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而且整個戰役的過程非常殘酷,導致很多美國士兵戰後幾十年仍然有心靈創傷。
  • 蘇聯衛國戰爭著名戰役
    戰役是指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有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據統計,在1941年至1945年的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共發生大小戰役100餘次,其中以列寧格勒會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和柏林戰役等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