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49年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是國共雙方攻守形勢徹底轉換的三場關鍵大戰,也決定了國民黨軍的敗逃結局。三大戰役國軍共有154萬人被斃傷俘,或者直接向我軍起義。那麼真正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國民黨官兵有多少萬人呢?
先明確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戰爭中關於「殲滅」的定義。國民黨軍不到3個月的時間有154萬人被殲滅,不是說這些官兵都陣亡了,這裡邊真正戰死的其實只是少部分。只要是因為我方的軍事行動或強大威懾而放棄武裝抵抗的敵軍,都算是在戰役中被殲滅。這其中包括直接擊斃、沒死但造成重傷、生俘敵人或者以武力、策略迫使敵人投誠起義等。真正在三大戰役中因為頑固作戰而失去生命的國民黨軍,只有7.7萬餘人,客觀來看戰死比例並不高。
三大戰役中真正戰況慘烈的戰事,分別為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錦州攻防戰;淮海戰役中的徐東阻擊戰、碾莊殲滅戰和雙堆集圍殲戰;平津戰役中的天津和新保安縣城之戰。其中碾莊戰役國民黨軍主力為黃百韜第7兵團的殘餘4個軍,近8萬部隊藉助水網村落地形,跟華東野戰軍5個圍攻縱隊打出了接近1比1的傷亡比,第七兵團此戰被全殲,直接戰死的官兵就接近兩萬人,其中就包括中將司令官黃百韜本人。錦州(範漢傑、盧浚泉部)、塔山(侯鏡如東進兵團)、雙堆集(黃維12兵團)等地戰死的國軍士兵也都突破了1萬人。
但除了上述地點外,國軍的整體反抗並不激烈,像北平城內的25萬部隊,沒有放一槍便跟隨華北剿總起義接受整編;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有近30萬人馬,但是餓了將近一個月,部隊毫無戰鬥力,趁著夜色偷跑到解放軍陣地的士兵就有近2萬人;遼瀋戰役時長春鄭洞國部10萬人也是受不了圍困,先後選擇了起義。所以三大戰役規模雖看起來規模宏大,卻並不是每一次具體戰役、戰鬥都打得分外激烈。尤其1948年底的國民黨軍頹勢已經非常明顯,即便是中央軍主力部隊,在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也存在著相當的觀望心態,一旦友鄰部隊作戰受阻,隨時做好投誠準備。比如北平國軍觀察天津形勢、瀋陽國軍觀察長春、錦州形勢。
正常情況下,戰死數應當佔到傷亡總數的至少五分之一。而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陣亡7.7萬人,僅僅佔總殲滅數154萬的百分之五左右,遠遠低於正常戰爭的慘烈程度。這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當時的戰爭背景,國民黨軍在戰爭後期士氣渙散,即便是在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中,也不是所有官兵都具備傾其所有的勇氣,很多部隊打不過便直接繳槍投降,戰死數量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