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經過一年和國民黨軍的戰鬥後,解放軍的總體實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轉入外線作戰的條件已經逐步成熟。而且在第一年的戰鬥中,主要戰場都是在內線進行,解放軍的經濟和資源都已經無法再支持大規模的戰爭,老百姓的生活負擔和壓力也都很大。
而且進入1947年後,國民黨軍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集中力量進攻陝北和山東根據地,中原地區缺乏主力部隊支撐。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決定抓住戰機,抽調主力部隊打到外線戰場去,將戰爭引到國統區,這樣可以使敵人遭受更加沉重的損失,對國統區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擴大影響力,發動國統區的人民群眾,共同推翻國民黨的腐朽統治。
為了轉入戰略反攻,中央先是命令劉鄧大軍經過一段休整後,在1947年6月發動了魯西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九個半旅共5.6萬人,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然後命令陳謝兵團不去陝北,而是去了豫西,以牽制國民黨軍主力,配合陝北和中原戰場作戰。與此同時,陳粟所部分成三路,在內線外線同時開戰,把國民黨軍的部署攪得亂七八糟,雖然華野在此期間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戰略目的達到了。
在中原戰場亂作一團的時候,毛主席突然命令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所以命令這樣一支重兵集團進入大別山,是因為大別山區是中國中東部地區的要害部位,這裡東部就是南京,西面挨著武漢,南扼長江,是國民黨政權統治最穩定,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毛主席在這個地方放十幾萬人進去,而且還紮下了根,無疑是在國民黨軍的心腹地區捅了一刀。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退則有高山為險,進可以入平原,而且中野如果想進攻江漢平原的話,則漢口以北處處有警,想進攻江淮平原的話,則合肥以南一馬平川。從黃州附近沿江而下就是安慶,從安江打過去,那就是中華民國首都南京。
當然,在挺進大別山的時候,劉鄧大軍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在挺進大別山之前,中野一縱有3.3萬人,二縱有3.1萬人,三縱有2.6萬人,六縱有2.7萬人,加上野戰軍直屬部隊,一共有近13萬人的兵力。1947年7月11日,劉鄧大軍越過隴海線後,蔣介石立刻調集重兵圍堵,企圖將中野消滅在黃泛區。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劉鄧大軍還是度過了黃泛區。
在過黃泛區的時候,中野各部隊損失不小,劉伯承為了完成任務,忍痛割愛,把重武器幾乎全部丟掉了。等打到汝河的時候,可以說後有追兵,前面有堵截的重兵,劉伯承,鄧小平親自去勘察渡口,指揮部隊強渡汝河。結果部隊剛渡過汝河,擺脫後面的幾十萬國民黨追兵,前面就有大批的國民黨軍擋住了去路,當時中野各部隊經過連續作戰,士氣大不如前。在這危急關頭,六縱司令員王近山站了出來,他率領六縱上萬名官兵,端著明晃晃的刺刀一字排開,向國民黨軍反殺過去,硬是為主力殺出了一條血路,這才為主力挺進大別山掃清了障礙,成功突圍。
等劉鄧大軍到達大別山的時候,就剩下了5.86萬人,還不到原先的一半,而且重武器火炮全部丟失了,部隊戰鬥力大打折扣,但是這就足夠了,戰略上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即使劉鄧大軍打的就剩下一萬多人,只要他在大別山紮下根,就可以隨時威脅漢江平原和黃淮平原,這支部隊的行動就有無限可能,而為了遏制住這種可能性,國民黨軍就不得不付出極大的代價,拿出大量的部隊去防守自己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這樣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還有陳謝兵團就可以在中原戰場上縱橫馳騁,不用去擔心南方的國民黨軍北上馳援。
其實解放戰爭從一開始,國民黨方面就沒有制定好完整的戰略方針,而解放軍卻有清晰的戰略方案,並為之一步又一步的執行,只要戰略上的目的能達成,多損失點人馬,損失點裝備,損失點地方都不重要。而蔣介石就是太在乎一點小小的利益了,一個小縣城都不捨得丟,一個營的人馬都不捨得放棄,最後在戰略上出現大潰敗,被打的節節敗退,僅僅三年就敗逃到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