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勝仗,卻失了土地:清朝為何承認西伯利亞歸沙俄?

2020-12-05 騰訊網

中蘇珍寶島之戰的前因後果1

作者:桅杆

按: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之戰,是大國博弈背景下一次並非偶然發生的衝突。此戰規模雖小,卻影響巨大,對中國和世界的格局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謂小仗改變了大格局。本文試圖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儘可能客觀地探討這場戰鬥的前因後果。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

1、俄羅斯的崛起:從基輔羅斯到蘇聯

基輔羅斯:俄羅斯人是源於維斯瓦河(在今波蘭境內)一帶斯拉夫人的一部。在羅馬帝國時期,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分別分布在歐洲的東、中、西部。後來,凱爾特人被羅馬人徵服、同化或驅逐到歐洲的邊緣地區(今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等地);羅馬帝國最終在蠻族的入侵下崩潰,西歐成了日耳曼人的天下,而斯拉夫人則成為東歐的主人。

到公元9世紀時(唐朝晚期),東歐地區的斯拉夫人還處於部落社會階段,各部落之間攻伐不斷。公元862年,諾曼人留裡克受東斯拉夫人邀請,從歐洲西北部的日德蘭半島(今屬丹麥)來到東歐平原,「幫助」解決斯拉夫人內亂,以武力在諾夫哥羅德(今俄羅斯境內)建立了第一個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羅斯公國(留裡克王朝)。建國後,羅斯公國即開始對外擴張,於882年佔領第聶伯河中遊的基輔城,隨即把首都遷到基輔,開始了基輔羅斯公國時期。至公元10世紀末,基輔羅斯公國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東歐強國。之後開始衰退,在11世紀中葉分為十八個公國,陷於封建混戰。13世紀初,基輔羅斯及東歐的眾多公國被蒙古大汗拔都(成吉思汗之孫)建立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所徵服,成為其附庸。

莫斯科公國:1283年,留裡克王朝支系的莫斯科公國建立,是基輔羅斯公國分裂出的眾多公國之一,首都位於莫斯科。從14世紀初期開始,莫斯科公國接受欽察汗國的冊封,取得了代徵全俄貢納的特權,藉此陸續兼併四周的王公領地,逐漸成為全俄羅斯地區最強大的公國。此一時期,欽察汗國逐漸衰落。1480年,莫斯科公國擊敗欽察汗國獲得獨立,結束了蒙古人在俄羅斯200多年的統治。獨立後的莫斯科公國,經過100多年的四處徵戰,到16世紀30年代(明朝嘉靖年間),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全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其東部邊界逐步拓展到歐亞分界的烏拉爾山脈(見下圖),莫斯科大公成了整個俄羅斯惟一的君主。

俄羅斯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為妻。後來他倆的兒子瓦西裡繼位莫斯科大公,從此便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號稱第三羅馬。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即凱撒,羅馬帝國皇帝的名號之一),國號改稱為俄羅斯沙皇國,即沙皇俄國。經過數百年的開疆拓土,沙皇俄國日益強大,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也急劇擴大。1721年(清康熙年間),沙皇彼得一世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國號改稱為俄羅斯帝國,但習慣上仍稱沙俄。至此,一個強大的帝國崛起在歐洲的東部和亞洲的北部。

蘇聯: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末代沙皇,自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開始,延續370年的俄羅斯帝國至此終結,成立了俄羅斯共和國。二月革命後,俄國陷入極度的混亂狀態,出現了兩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的臨時機構,一個是工兵代表的蘇維埃。兩個針鋒相對,最終在當年11月(俄歷10月),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彼得格勒當時的俄國首都)發動起義,建立了蘇俄。1922年12月,正式成立蘇聯,其加盟共和國的數量由最初的4個逐步增加到15個。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又分成15個國家。

2、沙俄東進:從波羅的海到阿拉斯加

擴張成性:縱觀俄羅斯歷史,或許是繼承了蒙古人侵略和野蠻的基因,加上第三羅馬的情結,自15世紀下半葉開始,偏遠、落後的俄羅斯開始崛起,領土擴張的欲望極強,極具侵略性,其過程也非常野蠻。早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間(1530-1584年),由於國勢較弱,無力與歐洲諸強抗衡,俄羅斯只好把擴張的目標瞄準東方,開始越過歐亞分界的烏拉爾山,向東挺進,逐步吞併了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

俄國向亞洲的擴張,不全是國家行為,其早期主要是利用民間力量。其主要方式,是直接或通過一些領主間接鼓動和資助探險者去開疆拓土,成功後給予這些探險者和領主重賞。這種方式著力不多,卻收穫很大。加之當時的亞洲北部地廣人稀,當地居民處於原始狀態,非常容易對付,因而其擴張過程所受到的抵抗甚微。

初次東進:1581年,秉承沙皇東進旨意的烏拉爾地區領主斯特羅甘諾夫,鼓動和資助因打家劫舍而被沙皇下令「追捕、格殺勿論」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等人,前去徵討西伯利亞汗國。葉爾馬克率領和他一起打家劫舍的500多個兄弟,加上斯特羅甘諾夫補充的300多人和裝備,一支共840人的隊伍翻越烏拉爾山遠徵東方,並於當年10月攻佔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

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徵服西伯利亞汗國和向東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沙皇立即赦免了葉爾馬克等人的罪行,封他為「西伯利亞汗」,頒發了大量薪餉,同時賜給斯特羅甘諾夫新土地,以表彰他們的行動。葉爾馬克的這次遠徵獲得了巨大的成果,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葉爾馬克的行動形成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在他之後,許許多多的冒險者接踵東來,到17世紀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到達太平洋東岸的鄂霍次克海,並與新興並起源於東北的大清帝國發生衝撞。

沙俄領土擴張圖

中俄衝撞:俄羅斯東進的初期,雖然已經進至太平洋沿岸。但其東進線路途經的都是荒蠻、苦寒、人煙稀少之地,這些地區均在中原王朝(明清時期)的管轄之外。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最早(1632年)建立的基地雅庫茨克號稱冰城,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明清交替之際,俄羅斯開始派遣武裝人員入侵中國的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極其野蠻。由於當時正處明清戰爭、滿清入主中原之際,對俄羅斯的入侵無法顧及。等到清朝平定三藩結束,俄羅斯軍隊已經佔據了黑龍江邊上的尼布楚和雅克薩。

清朝一直把東北(包括外東北)視為龍興之地,對俄羅斯的入侵反應強烈,多次進行交涉。對清朝的交涉,俄羅斯非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這使康熙皇帝認識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驅逐沙俄軍隊。為此,康熙在平定三藩的次年(1682年)即赴東北巡視,著手戰爭準備。

雅克薩之戰:1685年5月,清軍約3000人在都統彭春的率領下,向據守雅克薩城的俄軍(450人)發起攻擊。由於兵力懸殊,俄軍傷亡慘重,勢不能支,被迫乞降,俄軍總指揮託爾布津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得到彭春同意後,俄軍撤走,清軍平毀了雅克薩城。此為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俄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拼湊兵力,圖謀再犯。在獲知清軍撤走後,託爾布津率俄軍再次竄到雅克薩。清朝得知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後,極為憤慨,下令反擊。1686年7月,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勒令俄軍投降,託爾布津不理。清軍隨即開始攻城,託爾布津中彈身亡。鑑於雅克薩城堅難攻,清軍改用掘壕圍困的戰術,與俄軍玩起了持久戰。

圍困期間,俄軍戰死病死很多,守城的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急忙向清朝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朝允其所請,準許俄軍殘部撤走。雅克薩之戰,大清取得小勝,暫時遏制了沙俄的南侵。但雅克薩之戰亦可看出,俄軍人數雖少,戰鬥力卻很強大,清初八旗精銳只能靠人數優勢取勝。

雅克薩之戰示意圖

尼布楚條約:雅克薩之戰後,中俄開始就東段邊界等問題進行交涉。俄方以戈洛文為談判全權大使,中方以索額圖為首。最初商定的談判地點在色冷格。索額圖等行至中途,正值準噶爾汗噶爾丹大舉侵犯喀爾喀蒙古(即今外蒙古地區),道路阻斷,中方代表團被迫返回北京。

1689年,經中俄兩國代表重新商定,談判地點改在尼布楚。談判開始,雙方都獅子大開口,提出自己的領土主張:索額圖要求以勒拿河到貝加爾湖一線為界,以西屬於俄羅斯,以東屬於清朝;戈洛文比索額圖更狠,要求以黑龍江直到入海為界,以南屬於清朝,以北屬於俄羅斯。

兩者之中,索額圖的要求還有一些現實根據,而戈洛文則完全是個流氓,坐地起價,就等你還價了。經過16天劍拔弩張的談判,雙方於1689年(康熙28年)9月7日籤訂了《尼布楚議界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條約規定整個外東北地區(黑龍江以北至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為大清領土。後來所說的沙俄強佔了大片中國東北領土,就是指尼布楚條約之後被沙俄強行割走的外東北地區。

尼布楚條約談判的清(粉線)、俄(綠線)要價及條約(紅線)邊界圖

布連斯奇條約:在尼布楚條約談判期間,清朝一直要求把中部邊界納入談判,但被俄羅斯拒絕。尼布楚條約籤訂後,清朝又多次建議舉行談判,劃定雙方的中部邊界。但俄國一直拒絕,意欲利用邊界未劃定的狀況,繼續蠶食清王朝的大片土地。

1725年,清朝正在進行對準噶爾的戰爭,有求於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認為此時劃分邊界可以謀得更大利益,於是同意談判。1727年8月31日(雍正5年),雙方談判籤訂了《布連斯奇界約》,明確了兩國的中段邊界。這段邊界現在絕大部分成為俄羅斯與蒙古國的邊界,不說也罷。

得失之間: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清王朝將自己版圖的近旁、實為無主之地的西伯利亞地區,以條約形式明確屬於俄羅斯,等於承認了俄羅斯東侵的事實。尼布楚條約表面上是平等的,實質上清朝吃了大虧,讓步太多。

吃虧的原因:一是當時清朝正忙於對付準噶爾的戰爭,有後顧之憂,希望早日結束與沙俄的衝突;二是中方代表的談判經驗、談判技巧以及對國際局勢的了解遠不及俄方。其實,當時俄國正在與奧斯曼帝國進行第二次俄土戰爭,已經無力東顧,加之供應線漫長,長期對峙對其更為不利。沙俄更希望早日結束衝突。而清王朝的代表對此卻一無所知。清朝本可在談判中佔據主動,最終是打了勝仗,失了土地。但無論如何,尼布楚條約籤訂,畢竟讓東北邊境維持了160多年的和平局面,建國不久的清朝可以騰出手來平定準噶爾、治理內部和穩定疆域。

3、縱火打劫:蠻橫、狡詐、慾壑難填

盛衰易位:尼布楚條約籤訂之後的100多年間,俄羅斯暫時放緩東進步伐,將擴張重心轉向更富饒的西邊。通過戰爭,沙俄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以及高加索山以南地區奪得大片土地,國勢日漸強盛。在此期間,東北地區的局勢也相對穩定。反觀大清王朝,尼布楚條約籤訂的康熙年間,正是其鼎盛時期,之後便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國勢總體上由盛轉衰。這一盛一衰之間,註定了暫時穩定的邊界局勢遲早要被打破。1856年,俄羅斯在克裡米亞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中遭到慘敗,其在歐洲的擴張受阻,遂再次把目標和魔爪伸向東方。

強迫籤約: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國勢急劇衰弱,列強紛紛加入掠奪者的行列。侵略成性的沙俄當然不會袖手旁觀。沙俄為此還專門成立了「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負責策劃和實施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行動。在第二次鴉片中,英法聯軍於1857年12月攻佔廣州。得知這一消息的沙俄認為有機可乘,決定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朝談判中俄邊界問題。

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對清朝極為不利,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機率軍直逼黑龍江流域的中國璦琿城下。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動,世界關注。22日,穆拉維約夫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與黑龍江將軍奕山會晤、談判。穆拉維約夫要求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定兩國邊界,奕山引尼布楚條約加以拒絕,雙方激烈爭論,毫無結果。散會前,穆拉維約夫將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交給奕山,限第二天答覆。

這個草案的實質,就是要撕毀《尼布楚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整個外東北地區。第二次談判時,清朝代表愛紳泰仍然拒絕俄方的無理要求,並將「條約草案」退還給俄方代表彼羅夫斯基。由於談判毫無結果,穆拉維約夫急不可耐,再次親自出馬,以最後通牒的方式,提出條約的最後文本,強迫奕山籤字。當晚,俄羅斯兵船鳴槍放炮,對大清官員進行恫嚇。在武力威脅面前,貪生怕死的奕山終於屈服,被迫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籤訂了《璦琿城和約》。條約內容僅3條:一是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給俄羅斯,二是烏蘇里江以東的中方領土由中俄共管,三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準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由中國內河變成界河)。

罪惡先例:按照清朝事先給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無權與俄羅斯籤訂條約。因此,清朝不僅沒有批准《璦琿條約》,還在事後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璦琿條約》雖然沒有生效,但卻導致了既成事實,沙俄依據條約很快強佔了黑龍江以北地區。因此,兩國在1860年訂立的《北京條約》中,清朝被迫接受《璦琿條約》的條款。

沙皇對穆拉維約夫割佔中國黑龍江以北地區的行動大加讚賞,將其方式概括為一個侵略公式:必須以實際佔領的辦法,來支持俄羅斯外交上的要求,即「先強行佔領、再談判確認」。《璦琿條約》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這以後,沙俄多次沿用這個侵略公式,強佔了中國大片領土。

調停人」: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炮臺,直逼天津和北京。情急之下,清朝指派桂良等人與英法議和。沙俄代表普提雅廷藉機以「調停人」的身份,軟硬兼施,迫使清朝籤訂了包括賠款、通商特權、領事裁判權等內容的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但天津條約遠沒有讓列強、尤其是沙俄的胃口得到滿足。作為「調停人」的俄羅斯表面上中立,暗地裡竭力慫恿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並揚言要炮轟紫禁城。

奉命談判的恭親王奕訢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請求沙俄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調停。伊格那季耶夫一面「勸說、調停」英、法兩個侵略者,一面要挾、逼迫清朝接受其提出的苛刻條件。被逼無奈之下,清朝分別與英、法、俄三國籤訂了《北京條約》。與英、法兩個侵略者籤訂的《北京條約》中,涉及土地割讓的只有《中英北京條約》,即割讓九龍半島47平方公裡土地給英國。而沙俄從《中俄北京條約》及其關聯條約中,共割走約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作為「調停人」的沙俄已經不是乘火打劫,說縱火打劫更為貼切。

中俄北京條約所割讓的東北領土示意圖

國土淪喪:《中俄北京條約》涉及領土的內容主要有:一是清王朝確認了《璦琿城和約》,割讓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60多萬平方公司土地;二是把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割讓給俄羅斯;三是規定了西部邊界的劃定原則(第2條),為沙俄割佔中國西北領土製造了「條約依據」。

以《尼布楚條約》劃定的國界為基準,沙俄據此共強佔了中方東北超過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從此在東北地區,即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中俄國界,後來的珍寶島之戰,就發生在烏蘇里江中的一個無人小島上。依據《中俄北京條約》第2條,雙方於1864年籤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及其三個子約,沙俄強行割佔了西北地區約44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此後,1881年,沙俄逼迫清朝籤訂《伊犁條約》,割走了7萬多平方公裡土地;通過《伊犁條約》的勘界議定書,強佔了3萬多平方公裡土地;1898年,沙俄出兵帕米爾高原,又強佔了2萬多平方公裡土地。上述4項,沙俄共從中國西北地區強割了56萬多平方公裡土地。晚清時期,沙俄從中國奪佔的土地,總計超過156萬多平方公裡。需要說明的是,依據上述條約所劃定的國界,都沒有最終勘定。這為後來的領土爭端埋下了伏筆。

中俄北京條約及後續條約所割讓的西北領土示意圖

庚子俄難:沙俄在東進過程中,對待土著居民極其野蠻,大肆屠殺,其血腥程度甚於蒙古人西侵。在入侵中國東北期間,尤其在強佔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土地的過程中,野蠻屠殺當地的中國居民。這其中以江東六十四屯慘案最為典型,與鄰近的海蘭泡慘案並稱為「庚子俄難」。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以北的外東北地區,依據《璦琿條約》割給了沙俄。但《璦琿條約》規定,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居民有永久居留權,清朝對這些居民的有永久管轄權。之後的《中俄北京條約》又重申了這一規定。1860年以後,沙俄開始向新佔的東北地區大量移民。這些新移民在沙俄軍隊的縱容下,搶佔原居民的土地,致使雙方矛盾日益激化。1900年7月,沙俄當局派出軍隊,對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居民(約2萬人)進行了地毯式搜捕,沿村放火,槍殺居民,將大量屯民驅趕、集中至大屋中放火燒死,最後將未及逃走的屯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驅入江中淹死,不願下江的全部殺死。整個過程極其野蠻、血腥,悽慘之情無法形容,一幅人間地獄景象。究竟有多少中國人被殺已不可考,中國居民從此在江東六十四屯絕跡。

4、黃俄羅斯計劃:因列強相爭而中途夭折的侵略計劃

經營東北: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了一項鯨吞中國北方領土的計劃,並積極付諸行動,意圖把長城以北變成所謂「黃俄羅斯」。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之後,對富饒的東北更加垂涎,意欲吞併。基於對遠東的控制和進一步侵略的需要,沙俄從1891年開始修建從莫斯科到海參崴、橫跨西伯利亞的鐵路。

1895年,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將遼東半島(還有臺島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直接衝撞了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於是,沙俄聯合德國和法國,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了清朝,即所謂的「三國幹涉還遼」,讓日本把到嘴的肥肉給吐了出來。1896年,沙俄以「幹涉還遼」有功並藉口「共同防日」,誘迫清朝籤訂了《禦敵相互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允許俄國在中國黑龍江、吉林修建通往海參崴的鐵路(中東鐵路)。1898年,又迫使清朝籤訂《旅大租地條約》,允許俄國修建從哈爾濱到旅順、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中長鐵路)。上述鐵路的修建,為進一步侵略東北奠定了基礎。

入侵東北:沙俄在修建中長、中東鐵路的過程中以及建成後,以保護路權為由,在鐵路沿線駐紮軍隊。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大清帝國風雨飄搖,沙俄認為大舉入侵東北的時機已到,即藉口「幫助清朝建立秩序」,調動18萬軍隊,兵分七路(包括參加八國聯軍)挺進中國東北,至當年10月即佔領東北全境。1902年4月,在清朝的交涉和列強的幹預下,沙俄與清朝籤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在保證沙俄在華、尤其是在東北諸多特權的前提下,條約規定俄國在18個月內分三期從東北撤軍。然而,俄羅斯僅第一期從東北撤出少量軍隊,做做樣子之後,便不再撤軍,並對清朝的撤軍照會不予理睬,強佔東北的企圖十分明顯。

日俄戰爭:1902年10月,沙俄的四部大臣在雅爾達開會,確定了「將來滿洲必須併入俄羅斯或隸屬於俄羅斯」的方針。沙皇隨即下令停止從東北撤軍,公開撕毀已籤訂的條約。1903年4月,在列強幹涉和清朝多次交涉後,沙俄向清朝提出了撤軍的7項條件,包括鐵路沿線駐軍、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清朝根本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其實質是昭示要繼續霸佔東北。這直接「侵犯」了同樣垂涎東北的日本的利益。

在列強中屬於後起的日本,對沙俄1896年「幹涉還遼」一直耿耿於懷,臥薪嘗膽,欲報一箭之仇。1904年,日本暗中聯絡清朝,在大清帝國的土地上發動了日俄戰爭,並艱難戰勝了沙俄軍隊,遏制了沙俄在東北的侵略勢頭。日俄戰爭中,清朝表面上以雙方「均系友邦」為由,宣布局外中立,實際上是暗中支持日本發動戰爭的。之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及俄國國內爆發革命,「黃俄羅斯計劃」才功虧一簣,最終夭折。現在分析,以沙俄及其繼承者蘇聯的秉性,如果不是日俄戰爭,而任由其一直佔據並經營下去,東北很大可能不復為中國所有。也就是說,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只差一點就成功了。

5、黑瞎子島:最後被佔的故土

中東路事件: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通電服從南京,民國形式上完成統一。不久,出任東北軍最高統帥的張學良誤判形勢,以為正面臨饑荒且孤立無援的蘇聯軟弱可欺,認為東北軍實力遠強於蘇聯遠東部隊,加之受南京表面全力支持、實則借刀殺人的蒙蔽,決定以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所掌握的中東鐵路管理權。

1929年5月27日,張學良派軍警將正在開會的39名蘇聯外務人員統統逮捕,包括蘇聯駐哈爾濱領事和中東鐵路蘇方領導人。7月10日,他又宣布收回中東鐵路所有管理權,查封鐵路沿線的蘇方機構和資產,釀成中東路事件。

此舉徹底激怒了史達林,蘇聯7月18日宣布與民國斷交,並決定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8月6日,蘇聯成立特別遠東集團軍,調集4個多步、騎兵師和部分海軍備戰,前線兵力超過4萬人。對此,張學良針鋒相對,組建抗俄軍司令部,動員東北軍6萬餘人參戰。

10月12日,蘇軍越過邊界發動進攻。戰至11月底,東北軍遭受慘敗,蘇軍進佔海拉爾、滿洲裡、富錦等地,張學良被迫求和,同意恢復蘇聯戰前在中東鐵路的所有權力等條件後,中東路事件得到解決。蘇聯陸續從中國領土上撤回軍隊,但卻沒有從黑瞎子島(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撤軍。這是沙俄(蘇聯)從中國侵佔的最後一塊領土。

黑瞎子島

叢林法則:縱觀歷史上的國家關係,無不基於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在實力和強權面前,道義是非常蒼白、也非常無力的。因此,評論中俄(蘇)之間的關係,也應該基於利益而不是道德。從中國的角度看,被割走了大片土地,受到了極大傷害,後人肯定刻骨銘心;而從俄國的角度看,開拓了大片土地,為子孫創造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其後人為此自豪。在領土問題上,世界上所有國家,對其歷史上開疆拓土或抵抗侵略的先輩,無論賢君還是暴君、也無論英雄還是流氓,都會紀念和頌揚。對比鹹豐年間的大清帝國全圖和今天的中國地圖,晚清確實失去了大量土地,令人痛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清王朝也曾經開拓了廣闊的疆土。就漢民族而言,其有效統治範圍基本在長城以南,至清朝才真正打破了「漢胡」的長城界限,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

清朝鹹豐年間大清帝國全圖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一仗都沒打,為何清朝拱手就把外東北送給沙俄?真正原因是防漢人
    大明:我們的圖們江入海口和臺灣咋算》當中,我們介紹了清朝喪失外東北和臺灣島。那麼,面積多達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究竟是怎麼喪失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外東北丟失時,根本一仗未打。趁清王朝與英法聯軍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趁火打劫。鹹豐八年四月(1858年5月),通過恐嚇黑龍江將軍奕山,雙方籤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俄羅斯。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
    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統治的強盛時期,貝加爾湖被清政府拋棄了,先是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來又是《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地承認了沙俄對於貝加爾湖地區的所有權,在強盛時期放棄領土,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統治者或許有自己的考量。
  • 為什麼兩次雅克薩之戰清朝都打贏了,康熙帝還是要把尼布楚割讓出去
    西伯利亞位於中國北部,是一片廣袤的土地。總面積近1300萬平方公裡,佔俄羅斯總面積70%以上,比加拿大的面積還要大。西伯利亞不僅面積大,而且資源豐富,是一塊風水寶地。世界許多國家都很豔羨,中國人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是耿耿於懷。
  • 故國土地今安在?為何我們昔日第一大湖巴爾喀什湖會成鄰國內湖?
    在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前,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分布著大玉茲、中玉茲和小玉茲三部,1723年,大玉茲向準噶爾汗國投降,中玉茲和小玉茲則投靠沙俄。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後,大、中玉茲又先後歸附清朝。大玉茲定居愛唐蘇河附近,中玉茲部分氏族後來遷居伊犁和塔爾巴哈臺,而小玉茲和中玉茲部分部落則繼續遊牧在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哈薩克草原。
  • 清朝和沙俄都往新疆邊界移民,兩者的目的和結果,有何不同?
    在清朝,乾隆皇帝統一了新疆之後,出於統治需要,同時為了防備沙俄的入侵,提出了向新疆移民的移民政策,清朝鼓勵內地特別是陝甘寧地區的居民向新疆移民。從偏居一隅的莫斯科公國到統治範圍輻射歐亞的沙皇俄國,這是一個不斷對外侵略的發展史,自1856年沙俄自克裡米亞戰爭中失敗後,沙俄就將目光看向了清朝的統治範圍,虎視眈眈。
  • 近300年來,沙俄侵佔了中國多少領土?相當於半個中國
    共有1450萬平方公裡,但是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百年間,中國共損失了49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於大半個中國!一、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尼布楚條約》在中國的中學教科書裡,肯定會講到中國和沙俄籤訂了第一個雙方平定的條約,也就是《中俄尼布楚條約》。但是事實上,這個條約將中國東北部的傳統疆域喪失殆盡。當時沙俄的底線是控制西伯利亞中部,並沒有進一步控制遠東地區的企圖。
  • 國人為何不滿俄使館紀念符拉迪沃斯託克建城160周年?
    1856年,英法兩國挾在克裡米亞戰勝沙俄帝國之餘威,來到東方,對清朝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朝和兩國分別籤訂《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該條約規定:清朝承認此前《璦琿條約》的有效性,即承認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裡土地割讓給沙俄;將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裡土地割讓給沙俄;劃定中俄西北邊界等等。
  • 此170多萬土地曾屬中國,建立了一個國家,立國後把日本人都趕走
    大家都知道,貝加爾湖以東和以南在清朝前期曾是中國土地,在康熙時期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喪失了一部分土地。在清朝末期,國家積弱積貧,沙俄又通過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趁機割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以及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
  • 沙俄侵佔庫頁島時,為何兵強馬壯的乾隆會無動於衷,任憑被割肉?
    清朝建立以後,庫頁島歸寧古塔副都統管理。公元1715年之後,歸三姓副都統管轄。庫頁島上的居民每年到黑龍江下遊的普祿鄉向清政府進貢貂皮。 那麼,庫頁島到底是什麼時候被清政府搞丟了呢?
  • 俄羅斯佔領中國的1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什麼時候可以收回?
    在我國的清朝末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當時的沙俄政府趁我們內憂外患的時候強佔了我國的大量的領土。1858年,通過中俄《璦琿條約》,迫使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 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通過中俄《北京條約》,進一步把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完全劃歸俄國。
  •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中國,剩下那些留在俄羅斯的人命運如何?
    沙俄廢除了哥薩克蓋特曼國,吞併了烏克蘭大部分土地,其首領也被流放到了遙遠而寒冷的西伯利亞。俗話說,兔死狐悲,土爾扈特人同樣擔心哥薩克人的遭遇有一天也會降臨在他們頭上。土爾扈特人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沙俄已經在土爾扈特人的領地四周建立了許多堡壘和要塞,形成了圍困之勢,取消併吞並土爾扈特汗國也就是時間問題,雙方也因此不斷發生衝突。
  • 雅克薩之戰對於清朝:從結果上來看是大捷,從影響來看是慘敗
    中國封建社會末端的清朝,由於後半個世紀的歷史實在是太過屈辱,以至於清朝的每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都變得尤為珍貴,值得吹捧。尤其是《尼布楚條約》背後的兩次雅克薩戰役,正在向遠東擴張的俄國碰上了處於康乾盛世的清朝,滿清統治者以強硬的手段維護了大國尊嚴,朝野上下也處於一片歡騰之中。然而,這場勝仗對清朝甚至接下來的中國歷史來說,並非是徹底的好事。
  • 世界強國俄羅斯,領土的總面積,為何能夠擴張170多倍?
    沙俄在自己能力還不足以與這些強國抗衡的時候,沒有貿然發動戰爭,而且全力向東擴大自己的勢力。在沙俄的東部,盤踞著西伯利亞汗國。沙俄徵服西伯利亞汗國的步伐並不順利,但經過幾輪大戰以後,沙俄最終控制了西伯利亞汗國。隨著西伯利亞汗國的滅亡,沙俄的面積大大增加。向東擴大勢力範圍,再也沒有阻礙。因此,沙俄帝國繼續向東擴張,並且與風頭正盛的清朝發生了矛盾。
  • 中俄雅克薩之戰的較量,《尼布楚條約》對清朝是否公平?
    雅克薩之戰爆發於1685年,到1689年結束,是清朝對沙俄入侵進行的反擊戰。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清朝贏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而沙俄是如何進行擴張的?整個西伯利亞是如何被沙俄收入囊中的? 1533年,沙俄完成了歐洲整個東北地區的統一後。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幾個汗國,都成了沙俄擴張的絆腳石。到1552年,沙俄打敗喀山汗國,勢力進一步擴大,到1556年時,沙俄又消滅阿斯特拉罕汗國,到1581年,沙俄的跨過烏拉爾山脈,入侵西伯利亞。1598年,沙俄佔領了西西伯利亞上的鄂畢河。
  • 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弄丟的?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明白了!
    提到貝加爾湖,很多人會想到那裡曾經是中國的土地,被清朝給弄丟了。那麼,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弄丟的?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明白了!那個時候的貝加爾湖,主要是殘元衛拉特部落和韃靼人的地盤,沙俄崛起後慢慢取而代之,成為沙俄的實際控制區域。 根據史料記載,1643年,沙俄政權在貝加爾湖建立軍事基地,次年明朝滅亡。等待清朝和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時,貝加爾湖已經是沙俄的土地了。條約規定「中俄在外貝加爾以東地區自額爾古納河一線向東沿外興安嶺直至大海為中俄邊界, 黑龍江流域盡屬中國。」
  • 貝加爾湖是淡水湖,為何生活著海豹?它們是靠什麼活下來的?
    貝加爾湖是目前人類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處於西伯利亞南部布裡亞特共和國的伊爾庫茨克州境內,而它實際上和中國,也有著不小的淵源和讓人感到唏噓的歷史,在古代的時候,這裡曾經被中國曆朝歷代稱之為北海、柏海、小海、菊海、於尼陂、柏海兒湖、白哈爾湖等多個稱呼,西漢時期,它是匈奴的土地,蘇武曾經被放逐到這裡牧羊
  • 從西伯利亞艦隊到太平洋艦隊,俄羅斯的遠東海洋夢
    在黑海地區勢力的退卻,使得沙俄加快了在遠東地區的擴張。1856年,沙俄將鄂霍次克區艦隊改名為西伯利亞艦隊,進一步彰顯其往遠東地區擴張的野心。1860年,剛揍完沙俄的英法聯軍轉道東方,攻破了清朝的北京城。
  • 中國歷代王朝為何都不往西伯利亞拓展空間?
    不過很多人都會發現,那就是西伯利亞並不在內。問題在於,大多數王朝,為何對西伯利亞都沒啥興趣。甚而至於蒙古帝國及後來的元朝,我們看到的地圖似乎是包含著西伯利亞,但實際上他們對這裡的統治,也只是口惠而實不至。這也就說,中國歷代王朝基本就沒有向西伯利亞努力去拓展空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西伯利亞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