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地區風景迤邐,非常漂亮,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西伯利亞明珠」,是漠北草原的後花園,曾幾何時,這塊地方還是中國的領土,而如今,中國國民卻只能在他人的國土上領略「異域風情」。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統治的強盛時期,貝加爾湖被清政府拋棄了,先是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來又是《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地承認了沙俄對於貝加爾湖地區的所有權,在強盛時期放棄領土,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統治者或許有自己的考量。對貝加爾湖的管控中國對於貝加爾湖的認識要遠遠早於今天的俄羅斯,從漢代開始,在這裡繁衍出沒的丁零人與匈奴人就進入了中原王朝的視野,傳說蘇武曾經在此(中國古時候稱貝加爾湖為北海)牧羊十九年,孤身守望漢家氣節。
後來漢武帝的大將霍去病封狼居胥,搞得匈奴漠南無王廷,但是漢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接管貝加爾湖,仍然被逃到漠北的匈奴人控制,接著又是鮮卑、柔然、突厥輪番掌控,一直到唐朝初期滅亡了東突厥在漠北設立了燕然都護府,貝加爾湖才直屬於唐王朝的管轄之下。唐帝國沒落後,貝加爾湖地區得而復失,幾經易手,直到十三世紀,成吉思汗與他的子孫成為了世界的徵服者,貝加爾湖才第二次被直接統治,朱元璋推翻元朝後,漠北一直被北元的勢力所割據,隨後又被韃靼和瓦剌所控制。後來清朝以滿蒙聯盟為基礎入主中原,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部落與漠北、漠南及漠西的蒙古部落一起進入清王朝統治下的滿蒙漢大家庭中,貝加爾湖第三次受到了中央政府的管轄。
沙俄踏足貝加爾湖然而就在此時,逐漸強大的北極熊沙俄的腳步就開始踏足西伯利亞,不斷地向這些地區的蒙古部落的集聚地進行偵查與滲透,步步蠶食他們的土地。公元1661年,沙俄在貝加爾湖西岸建立了行政機構及軍事設施,而此時的清王朝卻在混亂的三藩問題中難以抽身,只能坐視沙俄對貝加爾湖的實際佔領。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派索額圖與沙俄進行邊界談判,康熙給出了這次談判的大致要求,就是以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河一溪都是我方之地,不可少之於沙俄,康熙只主張要求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對於以西的土地隻字不提實際也就默許了沙俄的佔領。
對於本次談判,清王朝本來是有勝算的,此時勾結沙俄的噶爾丹發動叛亂,漠北蒙古的中心城市庫倫陷落,清朝控制下的外蒙地區遭受了重大的戰略危機面臨著被噶爾丹和沙俄兩面包圍的局面。這一突如其來的事件讓清王朝的談判局面急轉直下,非常的被動,此時的康熙皇帝考慮到西北戰局,希望儘早與沙俄劃定國界,騰出手來好對付噶爾丹,故一再做出了重大的讓步將貝加爾湖周邊地區當作了隨意處置的棄子。然而沙俄仍不滿足,在談判過程中,不斷地向索額圖施壓,提出以黑龍江為界,索額圖據理力爭,雙方僵持不下,後來沙俄以武力相威脅恐嚇索額圖,索額圖在無奈之下,只得一退再退,選擇保住康熙的底線交差了事,最後與沙俄籤訂了劃定東部邊界的《尼布楚條約》,後來在1727年(雍正五年)與沙俄籤訂了《布連斯奇.恰克圖條約》,最終將美麗的貝加爾湖拱手讓與他人。
康熙放棄貝加爾湖的考量在《尼布楚條約》中,與其說是康熙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還不如說這是一種主動的戰略放棄,至於清政府為何這樣做,其實也很簡單。首先,在整個的歷史進程中,貝加爾湖的歸屬性並不強,由於它離中原太遠,在當時落後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清政府要想完全實現對它的管控其實是很難的,說不定它時不時的還會出現內部反叛的事情,分散清政府的精力。其次,貝加爾湖地區氣候條件惡劣,很少有人在那裡居住,並不是富足之地,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就是一文不值的不毛之地,不具備奮力爭取的價值。還有,準噶爾的叛亂把清政府搞得焦頭爛額,這裡居住著鮮卑和其他很多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危險性很高,清政府希望能儘早的從跟沙俄的僵持中脫身出來,早日劃清界限,能更多地集中精力去處理棘手的準噶爾叛亂,如果在當時分散了精力,這兩個地方很有可能都保不住。
作為皇帝,領土當然是越多越好,不過當時康熙皇帝的主要精力還是要平定準噶爾維護國家統一,與沙俄的關係還是維持穩定的局面就好,所以不願意繼續與其對峙下去,寧願犧牲一塊「不毛之地」來換取和平。